书城励志有效沟通
326100000017

第17章 有效的语言沟通 (4)

2注意你的发音

我们所说出的每一个词、每一句话都是由一个个最基本的语音单位组成,然后加上适当的重音和语调。正确而恰当地发音,将有助于你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使你心想事成,也是提高你的言辞智商的一个重要方面。只有清晰地发出每一个音节,才能清楚明白地表达出自己的思想,才能自信地面对你的谈话对手。

3注意说话的节奏

口才出色的人,与他谈话简直是一种艺术的享受。他们说话时,抑扬顿挫,引人入胜,就像一个出色的钢琴家,将语言的节奏当做钢琴的琴键而随意指挥,弹奏出一曲动人心弦的“高山流水”。他们对语言节奏的掌握可谓随心所欲。

下面几种语言节奏较为常用,若能有效地掌握,也能起到打动人心的效果。

(1)高亢型。高亢的节奏能产生威武雄壮的效果,声音偏高,起伏较大,语气昂扬,语势多上行。用于鼓动性强的演说,叙述一件重大的事件,宣传重要决定及使人激动的事。

(2)低沉型。这种节奏具有低缓、沉闷、声音偏暗的效果。语流偏慢,语气压抑,语势多下行。用于悲剧色彩的事件叙述,或慰问、怀念等。

(3)凝重型。这种节奏听来一字千钧,句句着力。声音适中,语流适当,既不高亢,也不显低沉,重点词语清晰沉稳,次要词语不滑不促。用于发表议论和某些语重心长的劝说,抒发感情等。

(4)轻快型。轻快型节奏是最常见的,多扬少抑,听来不着力。日常性的对话、一般性的辩论,都可以使用这类型的节奏。

(5)紧张型。紧张型节奏,往往显示迫切、紧急的心情。声音不一定很高,但语流较快,句中不延长停顿。用于重要情况的汇报,必须立即加以澄清的事实申辩等。

(6)舒缓型。舒缓型节奏,是一种稳重、舒展的表达方式。声音不高也不低,语流从容,既不急促,也不大起大伏。说明性、解释性的叙述,学术探讨等宜用这种节奏。

4把握声音色彩与感情色彩

声音色彩是感情色彩的外部体现,声音色彩与感情色彩之间有一定的对应关系。当人心情愉快时,声音是明朗的,而抑郁不欢时,声音就较黯淡。若没有这种对应关系,就不可能用声音传递情感信息,也就无法引起对方情感上的共鸣。但在运用声音色彩进行表达时,却不能采用简单的“对号入座”的办法,即见喜用喜声,见怒用怒声。这是因为,声音色彩只不过是感情色彩的外部体现,如果失去了感情的运动变化,声音色彩便没有内在依据,声音就失去了活力,成了空洞僵滞的东西。感情色彩的变化丰富细致,因而与它相适应的声音色彩的变化也必须是生动丰富的。

5控制说话的音量

当你内心紧张时往往发出的声音又尖又高。查理是一家大型金融机构的投资研究部经理。在平时的工作中,他总是表现得异常活跃和激动,为了让大家听到他所说的话,他总是大声叫喊。每当他打电话时,隔几个办公室也能听清他所说的每一句话。同事们对他的这些行为感到迷惑不解。

其实,语言的威慑力和影响力与声音的大小是两回事。不要以为大喊大叫就一定能说服和压制他人。声音过大只能迫使他人不愿听你讲话而讨厌你说话的声音。与音调一样,我们每个人说话的声音大小也有其范围,试着发出各种音量大小不同的声音,并仔细听听,找到一种最为合适的声音。

6充满热情与活力

响亮而生机勃勃的声音给人以充满活力与生命力之感。当你向某人传递信息、劝说他人时,这一点有着重大的影响力。当你讲话时,你的情绪、表情同你说话的内容一样,会带动和感染你的听众。

7注意说话的节奏

节奏,即说话时由于不断发音与停顿而形成的强、弱有序和周期性的变化。在日常生活中,大多数人根本不考虑说话的节奏。而说话时不断改变节奏以避免单调乏味是相当重要的。

节奏的重要性可以从以下事实看出:每一种语言都有其独特的重音和语速。法语不同于德语,英语不同于西班牙语,汉语又不同于英语。人们容易认为,诗歌与散文的节奏有很大差别,其实两者的相对区别则在于一种规则与不规则的重读上。诗歌具有规则的可把握的重音,散文的形式则是不规则的。当人们处于一种压力之下时,他们便不由自主地使用一种比散文更自由的节奏讲话。

人决定含义

为了使听者明白要说的内容,说话者在头脑中应该有一些明确的东西。如果一种思想或感情在说话者的头脑中是模糊的,说出来的内容将是令人困惑和模棱两可的。理解是其中的核心,而理解是一种双向过程,即说话者有责任把思想表达清楚,而听者有责任设法准确地理解它。含义最终是由人而不是词语决定的。

语言上的差异甚至可以发生在一个家庭中。成年人的眼界与孩子或青少年的眼界是有区别的。例如,父母可能希望孩子受欢迎,但对一个青少年来说,“受欢迎”可能意味着“可以较晚回家和拥有一辆车”,这对父母而言可能是不可接受的。因为父母和孩子的经历非常不同,他们的价值观和词汇也就不同。

在我们变换思想、情感和活动时,新的含义不断地创造出来;在我们思考、阅读、旅行、交朋友和感受生活时,词语与我们的联系和联结也在改变。

你首先要做的是积极肯定自己

肯定的表述就是平衡自我需要和他人的需要。它既表达了对别人的尊重,也体现了自我尊重。作为一个具有肯定表述的人,你能:

(1)以不冒犯他人的方式说“不”。

(2)不用踩着别人的肩膀达到自己的目的。

(3)说出你的需求,不怕招来别人的嘲笑和批评。

(4)向别人表白你的感情,不会感到不好意思。

(5)发牢骚却不贬低别人。

(6)当你要求获得应有的权利时,保持从容和礼貌。

(8)即使在烦躁不安的状态下也能保持镇定。

肯定表述意味着正视自己、接受自己,就是说你知道自己并不完美,因此你能够接受别人对你的反馈意见。也就是说别人不能伤害你,除非你给他们这种权力。

肯定的表述也就是强调你能做什么,强调能做什么在处理被请求的事并不属于你管辖范围之内,但是与你的职责相关的情况中尤其有帮助。当你并不能完成请求的事,但是你有可能做些相关的可能有帮助的事情,也会有助于问题的解决。将重点首先放在可能做的其他事情上,效果总比告诉人们你不能做某些事情要好得多。

怀特在工作中负责材料处理,包括运输和收集订单与产品,有时还要将这些条目分发给内部客户。这些工作的工作量有时会很大,因此,工作节奏就很快,压力也会很大。

怀特在这种工作量大、生活节奏快的环境中,经常会表现出激怒。他在拿到很多需要分发、派送或者处理的部件时,发现自己经常会讲他不会或不能做人们刚刚请求的事情。这样他就显得难于承受压力。

后来,怀特发现了强调能做什么而不是不能做什么这个工具。他对于人们要求的反应改变了,“我明天中午会有你需要的部件”,或者,“我会调查那个包裹的情况,两天之后给你答复”。这样,怀特就用他能做什么取代了不能做什么,他的回答集中在他能够做的有所帮助的行为上。

过了一段时间,怀特面对他人时,显得更加理智和乐于处理问题。他感觉到了这种变化,并且用他的方式展示着更多的他能做的。实际上,在很多时候,怀特都会对自己和他的组员说:“告诉他们你能够做什么,而不是你不能做什么。”

有一条古老的客户服务格言:轻许诺重行动。有时候你会看到人们在工作中做得正相反,他们重许诺、轻行动。实际上,他们说他会做的事情并没有做到。他们许诺的常常是无法做到的事情。

当轻许诺重行动的概念涉及明确地回答客户的问题“你什么时候能把那项工作做完”时,能为你自己给出足够大的处理事情的空间。你应该知道,希望立刻将每件事情做好,而不考虑你自己的时间和做这件事要花费多少时间就做出许诺,只会导致麻烦和失望。而如果说,你将尽力去做,你的谈话就缺少确定性,也不会有所帮助。

所以当你轻许诺重行动时,你设置了你能达到的最后期限。因此,当你说“我能完成那件事并且在这周五送到你那里”,如果你最迟在周五完成这件事,你的言行就一致了,而且你也达到了别人对你的期望。行动达到别人的期望是人际交往中取得诚信的关键。

尤其在你回应别人委托的任务或者请求你采取行动时,要强调你将做些什么。

让别人知道你将做什么来处理他们的要求或询问时,你正以自信的语言讲话和许诺。这种语言对他人有积极的影响。

我们都有这样一种经验:当别人用一种自信的语调对你讲话时,你就会相信他。告诉人们你将做什么去处理某种情况,或者什么时候能够完成任务,这样能够消除倾听者的疑虑,或者减轻交际中拔河比赛的感觉。人们愿意与可信的、愿意许诺并能够兑现诺言的人交往。当你听起来不确信将做什么和何时能做完时,人们对你的可信度就有了怀疑。

通常情况下,肯定的语言是直截了当的,是既尊重别人又尊重自己的。你能用的最重要的词是“我”:

我让你做……

我想请你做……

我需要你做……

表达出自己的需求是很有用的,因为没人能告诉你你需要什么。

避免使用假设或歉意性的语言:

我很想让你做……

我想那可能是一个好主意,一旦你有时间,当然……

很抱歉问你这些,但是……

另外,肯定的身体语言对你的沟通也会产生积极的效果。你的姿态体现了你的自尊。关键的姿势有:

(1)放松但挺直的姿态;背脊挺直但不僵硬;不要耷拉脑袋或将脑袋歪向一边,这种姿势看上去好像是表示歉意。

(2)同其他人保持眼神的交流,不要盯着别人(攻击),或是躲躲闪闪(退让)。

(3)微笑,放松面部的肌肉。

(4)放松胳膊和手——不要紧张地把手绞在一起(退让)或是攥拳(攻击)。当你想显示肯定的意思时不要交叉双臂,因为这象征着冒犯别人。

(5)应当避免的手势:不要烦躁不安地摆弄头发、钢笔、袖口、戒指、皮带、钱包,所有这些举动看上去都有抱歉和退让的意思。

(6)同样的,你应该避免攻击性的姿势,比如用手指敲桌子、晃胳膊或者紧挨着别人。

(7)讲话语调平稳,声音不要太大也不要太柔顺。

总之,你要给别人留下一个积极肯定自己的印象,别人才会相信你。

你到底在讲什么?让传达的信息明朗化

“女士们、先生们,这就是我们今晚聚集在这里的原因。”

随着这句话,观众间爆发了热烈的掌声,演讲者暂时离开讲台,面露喜色,这场精心准备的演讲画上了一个激动人心的句号。但是稍过片刻,在后排,一个人对另一个人说:“讲得好,但是他究竟在讲什么呢?”

不幸的是,这种询问时常发生,我们喜欢演讲者,我们喜欢演讲。但是当演讲者离开讲台,我们也退一步思考时,却感觉一片茫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