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早领悟,早幸福
328300000015

第15章 人生的书卷要用个性的风采去描绘(2)

父亲望着照片,一语不发。

第二天,父亲将一张电脑合成的照片交到小晶手里,郑重地对她说:“这可是按照你的意思组合出来的新面孔,看仔细,你若决定做,我就给你安排时间。”

“可是,可是……这不是四不像吗?”

父亲将女儿拉到镜子前面,盯着她,认真地说:“你有一张完整、独一无二的脸。或许不像明星那么漂亮,却有着属于你的独特气质。这就是你,唯一的你,以前不曾有,以后也不会有,为什么要舍弃上帝给你的脸而要造一张不伦不类的新脸呢?有了新脸,你还是你,你也做不了别人,特别是那些拥有成功光环的人。”

小晶一脸羞愧。

自己本来就是一个奇迹,不必一味艳羡他人、模仿他人。你,也是一片风景!

幸福顿悟:

每个人都可以拥有自己的别样风采,努力做好自己吧,也许某一天你会发现:我竟也变身他人眼中的“名人”、“明星”了!

人生书卷,全靠你去书写

法国作家小仲马年轻时,寄出的稿子总是碰壁,他的父亲大仲马便对小仲马说:“如果你能在寄稿时,随稿给编辑先生附上一封短信,或者只是一句话,说‘我是大仲马的儿子’,或许情况就会好多了。”

小仲马却摇摇头:“不,我不想坐在你的肩头上摘苹果,那样摘来的苹果没有味道。”小仲马不但拒绝以父亲的盛名做自己事业的敲门砖,而且不露声色地给自己取了十几个其他姓氏的笔名,以避免那些编辑先生们把他和大名鼎鼎的父亲联系起来。

面对一大沓退稿信,小仲马没有沮丧,依然坚持写作。他的长篇小说《茶花女》寄出后,终于以其绝妙的构思和精彩的文笔震撼了一位资深编辑。这位知名编辑曾和大仲马有着多年的书信来往。他看到寄稿人的地址同大作家大仲马的丝毫不差,怀疑是大仲马另取的笔名。但作品的风格却和大仲马的迥然不同。带着这种兴奋和疑问,他迫不及待地乘车造访大仲马家。

答案让他震惊,《茶花女》这部动人的作品,作者竟是大仲马名不见经传的年轻儿子小仲马。“您为何不在稿子上署上您的真实姓名呢?”老编辑疑惑地问小仲马。小仲马说:“我只想拥有真实的高度。”

《茶花女》出版后,法国文坛书评家一致认为这部作品的价值大大超越了大仲马的代表作《基督山伯爵》。小仲马一时声名大振。

生活中,一些人为了成功,恨不得不惜一切代价(如攀亲、拍马屁、耍手段等),以达到目的;而却有人一步步拼命奋战,虽然艰难,但活得精彩。因为,他拥有自己的高度!

幸福顿悟:

人生书卷的华美、精彩与否,并非全靠师长、前辈、权威的资本,它全靠你去一笔一画地书写。

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哲人们常把人生比作路,是路,就注定有崎岖不平。

1929年,美国芝加哥发生了一件震动全国教育界的大事。

几年前,罗勃·郝金斯一个年轻人,半工半读地从耶鲁大学毕业,做过作家、伐木工人、家庭教师和卖成衣的售货员。现在,只经过了八年,他就被任命为全美国第四大名校——芝加哥大学的校长。他只有三十岁!真叫人难以置信。

人们对他的批评就像山崩落石一样一齐打在这位“神童”的头上,说他这样,说他那样——太年轻了,经验不够——说他的教育观念很不成熟,甚至各大报纸也参加了攻击。

在罗勃·郝金斯就任的那一天,有一个朋友对他的父亲说:“今天早上,我看见报上的社论攻击你的儿子,真把我吓坏了。”

“不错,”郝金斯的父亲回答说:“话说得很凶。可是请记住,从来没有人会踢一只死狗。”

确实如此,越勇猛的狗,人们踢起来就越有成就感。

曾有一个美国人,被人骂作“伪君子”、“骗子”、“比谋杀犯好不了多少”……你猜是谁?一幅刊在报纸上的漫画把他画成伏在断头台上,一把大刀正要切下他的脑袋,街上的人群都在嘘他。他是谁?他是乔治·华盛顿。

耶鲁大学的前校长德怀特曾说:“如果此人当选美国总统,我们的国家将会合法卖淫,行为可鄙,是非不分,不再敬天爱人。”听起来这似乎是在骂希特勒吧?可是他谩骂的对象竟是杰弗逊总统,就是撰写独立宣言、被赞美为民主先驱的杰弗逊总统。

可见,没有谁的路永远是一马平川的。为他人所左右而失去自己方向的人,他将无法抵达属于自己的幸福所在。

幸福顿悟:

真正成功的人生,不在于成就的大小,而在于是否努力地去实现自我,喊出属于自己的声音,走出属于自己的道路。

选择适合自己的天空,才飞得高远

生活中,我们习惯了被父母、师长、权威指点着去升学、工作、恋爱……哪怕违背了自己心底的声音。其实,选对了路子、天空,我们才能走得更远、飞得更高。

伽利略是被送去学医的,当他被迫学习解剖学和生理学的时候,他却对欧几里得几何学和阿基米得数学着迷,偷偷地研究复杂的数学问题,当他在比萨教堂的钟摆上发现钟摆原理的时候,他才刚满18岁。

离斯特拉福德镇不远处有一座贵族宅邸,主人是托马斯·路希爵士。有一天,刚二十出头的莎士比亚伙同镇上几名好事之徒,持着枪溜进爵士的花园,开枪打死了一头鹿。结果莎士比亚被当场抓住,在管家的房间里被囚禁了一夜。莎士比亚在这里受尽侮辱,释放后便写了一首尖刻的讽刺诗,贴在花园的大门上。这下子惹得爵士火冒三丈,扬言要诉诸法律,严惩那写歪诗的偷鹿贼。于是,他在家乡待不下去了,只好走上去伦敦的途程。正如作家华盛顿·欧文所说:“从此,斯特拉福德镇失去了一个手艺不高的梳羊毛的人,而全世界却获得了一位不朽的剧作家。”

歌德是世界文学巨匠,但他年轻时的志向却是当个著名画家。

为此,他奋斗了十多年,却难成大器。后来他去了意大利,看到了那些真正大师的杰作之后,终于醒悟了:即使自己耗尽毕生的精力,也难在画界有所突破。经过痛苦的思考,他决定改攻文学。

后来,在文学领域才华横溢的歌德经过勤奋的努力,终于成了伟大的文学家。

还是一个农民的时候,赵本山被人说是重活干不成,轻活不愿干,就光会耍个嘴皮子。后来,他毅然选择了文艺之路,把嘴皮子耍成一门真功夫,成了文艺界的名人。

罗大佑的《童年》、《恋曲1990》等经典歌曲曾影响和感动了一代人。罗大佑起初是学医的,后来他发觉自己对音乐情有独钟,所以他弃医从乐,事实证明,他的选择是对的。

篮球飞人乔丹成名前曾尝试转行到一家叫做伯明翰·巴伦斯的二流职业棒球队打棒球,但只取得了很一般的成绩怏怏而归。后来,他选择了打篮球,成了世界篮球明星。

所以,一个人要学会放弃不想做的事,选择喜欢并擅长做的事。只要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找到适合自己的人生坐标,就能抓住机遇,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从而到达成功的彼岸。

幸福顿悟:

路走对了,人方能越走越远。

非常之人,行非常之路

生活中,许多年轻人以学历、出身等自得,认为老子天下第一,自己可是名校的硕士、博士,自己在国际大公司工作啊。这固然是一种资本,但并非等于成功、幸福。

2002年,美国耶鲁大学举行了300周年校庆,校方邀请了全球第二大软件公司甲骨文的行政总裁、世界第四富豪艾里森参加典礼。艾里森当着耶鲁大学校长、教师、校友、毕业生的面,说出了一番惊人的言论。

他的开场白是:“所有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等名校的师生都自以为是成功者,其实你们全都是Loser(失败者),因为你们以在有过比尔·盖茨等优秀学生的大学念书为荣,但比尔·盖茨却并不以在哈佛读过书为荣。”

台下的听众瞠目结舌,至今为止,像哈佛、耶鲁这样的名校从来都是令所有人敬畏和神往的,艾里森也太狂妄了吧,居然敢把那些骄傲的名校师生称为失败者。

艾里森接着说:“众多最优秀的人才非但不以哈佛、耶鲁为荣,而且常常坚决地舍弃那种荣耀。世界第一富比尔·盖茨,中途从哈佛退学;世界第二富保尔·艾伦,根本就没上过大学;世界第四富,就是我艾里森,被耶鲁大学开除;世界第八富戴尔,只读过一年大学;微软总裁斯蒂夫·鲍尔默在财富榜上大概排在十名开外,他与比尔·盖茨是同学,为什么成就差一些呢?因为他是读了一年研究生后才恋恋不舍地退学的……”

最后,艾里森“安慰”了那些自尊心受到伤害的耶鲁毕业生,他说:“不过在座的各位也不要太难过,你们还是很有希望的。你们的希望就是,经过这么多年的努力学习,终于赢得了为我们这些退学者、未读大学者、被开除者打工的机会。”

当然,艾里森的话不免偏激,但是也从某种程度上说明:身份和荣耀并不与成功成正比。

只沉醉于种种“身份荣耀感”,那么人生的境界就不可能太高,事业的格局不可能太大。

幸福顿悟:

当我们迷恋于自己的所谓“成功”时,我们已经被真正的成功者看成了Loser。突破曾经的荣耀,人生才会有新的亮点。

太在意别人的眼光,将暗淡自己的光彩

在这世上,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赢得所有人的满意。跟着他人眼光来去的人,会逐渐暗淡自己的光彩。

贝多芬学拉小提琴时,技术并不高明,他宁可拉自己作的曲子,也不肯做技巧上的改善,于是他的老师说他绝不是个当作曲家的料。

达尔文当年决定放弃行医时,遭到父亲的斥责:“你放着正经事不干,整天只管打猎、捉狗、捉耗子。”另外,达尔文在自传中透露:“小时候,所有的老师和长辈都认为我资质平庸,我与聪明是沾不上边的。”

爱因斯坦3岁才会说话,7岁才会认字。老师给他的评语是:“反应迟钝,不合群,满脑袋不切实际的幻想。”他甚至曾遭到退学的命运。

罗丹的父亲曾怨叹自己有个白痴儿子,在众人眼中,他曾是个前途无“亮”的学生。

托尔斯泰读大学时因成绩太差而被劝退学。老师认为他:“既没读书的头脑,又缺乏学习的兴趣。”

如果这些人不是“走自己的路”,而是被别人的眼光、评论所左右,怎么能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

同一个事物,每个人的眼光都有不同。

面对不同的几何图形,有人看出了圆的光滑无棱,有人看出了三角形的直线组成,有人看出了半圆的方圆兼济,有人看出了不对称图形独到的美……

同是一个甜麦圈,悲观者看见一个空洞,而乐观者却品味到它的味道。

同是交战赤壁,苏轼高歌“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杜牧却低吟“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同是“谁解其中味”的《红楼梦》,有人听到了封建制度的丧钟,有人看见了宝黛的深情,有人悟到了曹雪芹的用心良苦,也有人只津津乐道于故事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