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帝国如梦魇般淹没
329300000014

第14章 赵国—一场胡服骑射的短梦(1)

公元前403年,春秋五霸之一的晋国被一分为三,赵国便是其中之一。晋国虽然没有了,新成立的三国却依然延续了晋国的霸气,都名列战国七雄之列。其中,赵国以兵力最强享有盛名。直至战国末年,秦国统一中国最大的障碍不是富裕的齐国,也不是强大的楚国,而是骁勇善战的赵国。因此,赵国名列七雄,名副其实。

跨越藩篱,向胡人学习

赵国地势极不利于他的发展,北临匈奴,东靠齐国,南有中山,西近秦国,向来为兵家必争之地,从建国之日起,战争在这片土地上就没有停歇过。由于赵国弱小,一直就是被动挨打的一方。这种状态直到赵国第六世君主赵武灵王继位才发生改变。

赵武灵王不仅是成功的君主,而且是战国时期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最能体现赵武灵王卓越胆识的事件便是他不顾众人反对,在国内推行胡服骑射的改革制度。因为赵国北临匈奴,经常与胡人开战,却总是吃败仗。赵武灵王经过观察,发现问题出在衣服和作战方式之上。中原人的服饰多宽松,开战之后行动不便,而胡人服饰则短小贴身,行动起来格外敏捷。另一方面,中原人作战多采用战车,马只用来拉车,整个战车非常笨重,既不利于隐藏,也不利于贴身作战,而胡人则善于在马背上作战,人马一体,极为方便。赵武灵王意识到这一点之后,果断地做出决定要在全国推行胡服骑射。这不单纯只涉及到服饰的改变问题,而是关系到风俗习惯的改变,中原人向来讨厌胡人,想起他们就生厌,更不用说模仿他们的装扮。赵武灵王的改革自然不被国人所接受,碰了大钉子。然而赵武灵王并不放弃,耐心劝说那些反对的人。不多久,国人终于认识到这种政策对于赵国有利无害,纷纷穿上胡服,翻身上马开始练习骑射。

于是,赵国的骑兵壮大起来,在与胡人的作战中再也不处于被动地位。经过赵武灵王的训练,赵国的军事力量大大增强,不过几年,便大败进犯的胡人,树立了声威。此后,赵军又战胜中山国,彻底扫除了这个多年来的心腹大患。另一方面,赵武灵王还亲自扶持拥立了秦昭王和燕昭王,在国家间的政治战中也树立了自己的威信。俗话说强者为王,败者为寇,赵国的强大国力早已今非昔比,多年来被动挨打的局面逐渐改变,一跃成为北方的军事强国,敢与齐秦等大国一拼高下。分于晋国的赵国也终于踏入强国之列,称雄于诸侯之间了。

赵武灵王向胡人学习不仅强大了赵国,也影响了后世。从这以后,人们明白了一个道理,只要是进步的思想就应该摒除成见,虚心学习,纳为己用,只有这样才有助于自己的发展。不过明白道理的不少,真正做到的却不多。赵武灵王死后,赵国多次出现决策上的失误,最终称霸的美梦被秦军的铁蹄踏碎了。

纸上谈兵,四十万精锐的噩梦

赵武灵王带来了赵国的强盛,也由此形成了赵国崇武善战的传统。赵国的军力之后就一直居于东方六国之首,与秦国实力相当,两国交战多年,胜负相差无几。直至战国末年,各国都惧于秦威,俯首称臣时,只有赵国还敢举兵反抗,且多次力挫秦国。然而这种状态却在长平之战之后发生了改变,经过长平一战,赵国精锐兵力几乎损失殆尽,从此再无实力与强秦相较,开始了由兴盛到衰败的转变。

公元前262年,秦国围攻韩国上党,上党郡守不敌,眼看就快失守,赶紧将上党献给当时兵力上唯一还可以和秦国相抗衡的赵国,将战事转移至秦赵双方。于是,战国史上最大的战役长平(今山西高平西北)之战就此展开。

战事之初,赵国任老将廉颇为将,主持战事。廉颇深刻认识到敌强我弱的形势,并不主动出击,而是占据险要地势,竖壁增垒,以守为攻,以逸待劳。秦军久攻不下,历时三年。这时,双方的君王都坐不住了,都想尽快结束这场战争。因为耗得太久对双方都没有好处,赵国实力较弱,怕是撑不了几年了,秦国也害怕兵力受到牵制,若此时遭到齐楚魏的攻击则无力应付。虽说都是一样的想法,两位君主的做法却是大不一样。赵王看廉颇只守不攻,觉得他是胆小怕事,多次催促他主动出击,与秦军拼个鱼死网破。秦王则是派人到赵国散布谣言,说秦军不害怕廉颇,廉颇如今胆小怕事,只敢缩在角落不敢应战,他们害怕的是赵国名将赵奢的后代赵括。赵王听说后,大喜过望,本来就对廉颇有所不满了,立刻撤了廉颇,换上赵括为将。相应的,秦王则暗中派遣大将白起奔赴前线,主持战事。于是便有了“纸上谈兵”的故事。

这赵括若放到今天那绝对是博士后,国家栋梁,军书习得是烂熟于心,却没有实战经验。他虽然狂妄自大,但还是害怕秦国常胜将军白起。这也是秦国一方面用反间计怂恿赵王任用赵括为将,一方面偷偷让白起奔赴战前的原因。就这一步决定性的改变,秦赵双方的局势便已分胜负。赵括上任后,改变了廉颇的战术,调动几十万大军主动出击攻打秦军。白起知道他轻信又自大,于是佯装败退,逃到了自己的早就设好的固防之地,又在赵军两翼埋伏了两只奇兵,等待围歼。赵括果然上当,狂追至埋伏之地,前路不通,两翼又杀出奇兵,赵军一下子被截为三段,死死被包围住,动弹不得。与此同时,秦王亲自带兵阻止赵国的粮食输送,断了赵军粮草。赵军被困四十多日,已经出现了互相残食的局面,赵括终于明白自己错了,打算带着几百精锐冲出重围,最终被乱箭射死。主将死后,赵军四十余万人被迫投降。然而白起害怕他们日后报仇,竟然只让年少体弱的二百四十人归赵报信,其余全部坑杀于长平。长平之战终于以赵国的惨败而告终。

长平之战也是我国历史上最早、规模最大的包围歼灭战。经过这场战役,赵国损失了精锐兵力四十五万余人,国力大大减弱,失去与秦国抗衡的能力。秦国也从此更加强大,所向无敌。可以说,长平一战加速了赵国的灭亡,却也推动了秦国统一中国的进程。

邯郸保卫战,残喘在继续

长平一战打破了之前的战争格局,秦国独强的形势已然形成。歼灭赵军主力,秦国打算一鼓作气,进逼赵国都城邯郸,一举拿下赵国。赵王为解燃眉之急,答应割六城给秦国,以此求和,秦国这才息兵。然而赵王并没有真正履行承诺,他深知若将六城献于秦国无异于如虎添翼,秦国将更加不可战胜。于是,赵王下令全国上下向邯郸城内输送粮草,召集城内男子,无论年龄大小,全都编入临时军队,准备誓死守卫邯郸城。另一方面,赵相平原君因为此前长平一战的失利,深感愧疚,拿出全部的家产,抚慰士兵,为国家囤积粮草,更领着自荐的毛遂向魏、楚请求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