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帝国如梦魇般淹没
329300000015

第15章 赵国—一场胡服骑射的短梦(2)

因为赵国没有履行割城承诺,秦国于公元前259年九月令武大夫王陵率兵攻打赵都邯郸。赵国经长平一战,虽兵力耗损,民心却更是团结,全国上下同仇敌忾,在老将廉颇的带领下,誓死守卫,英勇奋战,秦军竟然久攻不克。秦王想派白起接替王陵攻打邯郸,白起以生病为由,拒不接受。白起当然不是生病,而是他深知哀兵必胜的道理。赵国被逼到穷途末路,必定拼死守护邯郸城,若是看见白起这个亲手活埋他们同胞的刽子手,自然更是能激励他们的斗志,邯郸之战秦国不会胜利,索性不接受这个任务。秦王可没有这么明白,他想着我泱泱大国还能摆平不了你一个弹尽粮绝的赵国?你白起不去,我秦国难道就没有别的将领了?于是,秦王又派了王龁接替王陵继续攻打邯郸。

赵国军民全力抗敌,平原君的外交政策也发挥了作用。魏国和楚国都答应出兵相助。虽然魏王在出兵后受秦王威胁,中途反悔,令大军停滞不前,但魏相信陵君还是求魏王宠妃如姬盗得虎符,夺过兵权,使魏军8万余人得以在公元前257年抵达邯郸城外抗击秦军。同时,楚国春申君也带兵救赵抵抗秦军。秦军一时三面受敌,屡屡受挫,终于明白邯郸城一时拿不下来,只得向三国投降,撤兵还城。历时三年的邯郸一战以三国联军的胜利告终。

邯郸一战突显了赵国军民的英勇,这场壮烈的保卫战提升了赵国的士气,秦国统一的脚步暂时放缓。然而,大势已定,任谁都无法改变秦统天下的结局,邯郸一战也只是暂缓了结局发生的时间而已。

大将遭弃,希望奄奄一息

赵国军力素来强盛,虽然离不开赵国兵士的骁勇善战,但更重要的是赵国辈出将才,战国四大名将,赵国就出了两位。正是在这些杰出的军事将领的带领下才使得赵国在军力强盛时与秦国相较平分秋色,在国力衰退后还能抵抗秦兵进攻,守住都城邯郸。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位列四大名将的廉颇和李牧。

廉颇是赵国前期强盛的保证。赵惠文王初,齐秦并称东西两霸,秦国想征服六国,必以邻近的赵国为突破口。然而赵国自赵武灵王军事改革后一直军力强盛,又有大将廉颇镇守军中,秦军多次进犯,都败在廉颇手下。秦国只得改变策略,联合赵国攻打齐国,廉颇又大败齐军,声威并俱,一举使赵国位居东方六国之首。而秦国慑于廉颇的威望,更是十年不敢出兵赵国。廉颇不仅善于用兵,而且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负荆请罪的故事想必都已耳熟能详,正是廉颇敢于认错,敢于和蔺相如和好,才有了将相和的局面,使得秦国更加不敢放肆。

这种局面直到长平之战才发生了改变。如果当时赵王没有中秦国的反间计,起用赵括,继续采取廉颇的固守策略,白起恐怕也是束手无策。最后兴许就以双方讲和作为结局。赵国那四十多万精兵也不会惨遭活埋,赵国也就不会那么快衰落。当然这都是假想之说,历史已经发生,想得再多也不会发生改变。廉颇没能阻止长平之战的失败,却依然在邯郸守卫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可以说廉颇是赵国的护身符。只可惜,后来赵王听信小人谗言,免了廉颇的职,用乐乘取而代之,廉颇非常气愤赶走乐乘,自己也逃到了魏国,后又到楚国任将。但是廉颇一直心系赵国。后来赵国也想重新重用廉颇,但又有小人从中作梗,在赵王面前说廉颇已老,不能再征战了。廉颇终于没能回到赵国,郁郁而终。廉颇死后十年,赵国被秦国灭。

廉颇主要是保赵国前期,而赵国后期在国力衰退,廉颇出走的情况下还能几度抗击秦军,则是依靠又一位杰出将领——李牧。

李牧一生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前一阶段是抗击匈奴,后一阶段则是抵抗秦军。赵国紧邻匈奴,经常受到他们的骚扰。但自从有了李牧,格局就发生了改变。李牧曾一次歼灭匈奴15万人,威震四方,使得匈奴不敢再犯中原,要知道后世卫青、霍去病歼灭匈奴15万人可是用了十五年啊。只可惜李牧生不逢时,恰在赵国亡国之际,而史家多为胜者所述,他的名气自然就比不了大汉名将卫青和霍去病了。总之,李牧不仅使赵国免去匈奴骚扰,更使秦国得以安心统一六国,不用担心匈奴的进犯。

邯郸保卫战时,李牧也回到了都城参与作战,到这时,赵国人民才意识到他们的护国利器不仅有大将军廉颇,还有李牧。此后,廉颇和乐乘出走,李牧就成了赵国抵御秦国的主心骨,带领赵军多次粉碎秦军的进攻,一次又一次的护住赵国。然而,历史长河中不断重复的悲剧又一次发生了,这次被害的主角就是这位战国末期最杰出的将领。公元前229年,秦王派王翦攻赵,李牧领兵相抗。秦军不得进,再次使用反间计,重金贿赂赵王宠臣郭开,让他在赵王面前说李牧想造反,这时的赵王不辨是非,竟然听信谗言,赶紧派新的将领取代李牧。李牧不从,赵王就设圈套杀害了他。为何这些才华卓越的英雄总是不得善终,难道真是天妒英才?悲哉。

两大将领同样忠心爱国,是赵国的福气,只要有他们在,赵国才能抵抗秦国的进攻。然而赵国却在紧要关头,抛弃他们,最终湮灭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霸业已承流水去

在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赵王弃廉颇,杀李牧,亲手灭了赵国希望的火种,亡国只是早晚。

李牧死后一年,秦再次派王翦带兵攻打赵军。这一次,赵军没有了廉颇、李牧的庇护,领兵的赵葱很快就被秦军杀掉,秦军挺进邯郸城,俘获赵王。赵王此时才知道后悔,想念廉颇,想念李牧,然而也只能是想念,赵国的土地已经被秦所吞并,国破家亡是对昏庸帝王的最好惩罚。

虽然赵王被俘,邯郸被夺,赵国的力量却还没有真正消失。赵公子嘉逃到代地称王,还以赵王自居,试图复国,几次出兵,不时挠挠秦国胳子窝。然而不仅没有廉颇、李牧等大将,国力也远不比以前的赵国,而秦国灭赵后,又相继灭了其他几国。天下一统,大势所趋,嘉的所为不过是给秦军平添些练兵素材罢了。六年后,还是被秦国歼灭。赵国所有的希望都破灭了,自此才算真真正正的灭亡。

不过,相比其他五国早早就称臣于秦,赵国还算是有骨气,一直抗争到最后。这一点还是值得后世所称赞。反观赵国兴衰之路,其实早已埋下祸根。赵国在赵武灵王当政时走上了极盛,但其治国理论的缺乏或者不充分,社会经济改革和政治制度改革的相对滞后,长期重视军事发展,虽然强大了军力,却疏忽了农业和内政的发展,间接导致了赵国后期战争爆发时粮草供应不足,拖后腿的情况发生。最终缺乏与强秦长久抗衡的雄厚经济实力。最明显的就是长平之战,廉颇固守长平,仅半年,赵国的粮食供应就已吃紧,后劲不足,也许正是这个原因才使得赵括和赵王急于出兵试图早日结束战争。再看齐国,虽富裕无比,但不重视军力发展,自然是无法战胜秦国。只有秦国,重视各个方面的发展,最终统一六国。可见,秦国统一中国不是侥幸,赵国的灭亡更是命中注定,难怪世人感叹“邯郸城上武灵台,胡服当年亦壮哉。霸业已承流水去,宫闭沙丘不复回”,曾经胡服骑射,跃马疆场的梦就这样在始皇登基的钟声中,消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