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帝国如梦魇般淹没
329300000016

第16章 秦国—“强心剂”的历史效应

春秋战国延续五百余年,诸侯相继称霸为王,混战不断,最终秦国成为了最大的赢家,相继灭掉了北方的燕、赵,中原的韩、魏,东方的齐和南方的楚六个国家,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统一国家。不得不让人惊叹,一个僻处西部的小国何以后来居上,发展成为一统天下的专制皇朝?在这个国度上到底发生了些什么,从而铸造这一番辉煌灿烂的伟业呢?

亘古大秦竟靠养马起家

秦国虽然一统天下,但是他的祖先却并不风光。相传,秦国的祖先只是一介马夫,专职养马。相比其他诸侯国的贵族血统,那秦国可算是草根发迹。从第一代秦氏养马人开始,代代相传,久而久之,摸索出一门技术,秦氏家族养的马是膘肥体壮,身强力大,其他养马人想学都学不来。到了周孝王时期,秦家善于养马的事终于传到了天子的耳边,马上就被天子招做御用养马人,还把陕西秦地封给他们。得,秦家算是发达了,淮河流域,大好平原,正好用于养马。这可比孙悟空那弼马瘟当得风光多了。

到了西周末年,秦国又迎来了他生命中的另一个重大转折点。幽王之乱爆发,犬戎进攻镐京,周幽王被杀,一时间天下大乱。此时,秦家当家的是秦襄公,诗歌个重情重义之人,眼看对自家有恩的周王室不保,觉得怎么着也不能坐视不管,马上派兵远赴周都救火。可以说,平定叛乱,秦氏功不可没。

不过,秦襄公并没有就此打住,效忠二字可不是说着玩的,周王有难,必当挺身而出。这不,新上任的周平王,不堪外族长期骚扰,决定把都城由西边迁到东边去。这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难不保迁移途中就会有蛮夷袭击周平王,让他到不了目的地,或者有些不把周天子放在眼里的诸侯也可能会趁机给周天子好看,要他下不了台,更有可能迁移途中,会有一些住了大半辈子不满迁移的钉子户捣乱。总之,这平王东迁,绝对是难度不小,没有人护送实在不行。秦襄公越想越不放心,又派遣了大批部队前去维持秩序,保卫安全,护送周平王迁都。最终平王得以顺利完成迁都。

虽然护送平王迁都的不只秦军一拨,但周平王知恩图报,心里对这些护送他的大到诸侯,小到大夫,都很感激,一个不落,全给了封赏。迁都后第二年,周平王就将秦襄公封为诸侯,而且将几乎整个陕西封与襄公。至此,秦地就升级为了秦国,一个日后叱诧风云的诸侯国就此诞生。

邻家小国初长成

建国可不意味着强国。秦国由于地势偏远,经济文化发展始终不如中原各国,因而在春秋初期一直处于不温不火的状态,虽不被人遗忘,但也不受人重视。直到秦穆公的出现才改变了这一状态,愣是让秦国挤身春秋五霸。

秦穆公拥有所有兴国之君该具备的优秀品质。首先,是有振兴国家的雄心壮志。秦国作为周朝的附属小国,远没有齐国风光,楚国嚣张,作为一国之君,穆公难免会有所失落,他相信自己的国家一定也能和齐、楚等国一样。所以他下定决心要光大秦国。其次,秦穆公同所有贤君一样爱惜人才。穆公登基初年,虽然有壮志在心,却苦于没有人才辅佐。百般打听之下,得知穆姬媵人百里奚是位不可多得的人材,他喜出望外,急忙去请,却得知百里奚因罪已经逃到楚国。秦穆公不甘心,誓要得到这个人才,但又不能让楚国知晓,否则岂不为他人作嫁衣?穆公就随便派了一个使臣到楚国拿五张公羊皮去讨要百里奚,说是罪奴一个,犯了大错逃往楚国,希望楚国遣他回国,用今天的国际流行术语,那就叫引渡。楚国一看,此人也不值几个钱,二话没说,就让秦人押着百里奚走了。秦穆公兴奋不已,早早的就守望百里奚的到来,亲自为他解开枷锁,任命他为秦国国相。百里奚非常感激秦穆公,不仅自己恪尽职守,还向秦穆公举荐了另一位绝世人才蹇叔。在百里奚和蹇叔的辅佐下,秦国日益强大,秦穆公终于看到了希望。

秦穆公听取百里奚和蹇叔的建议,与大国晋国攀关系,秦穆公亲自拥立了两代晋王,一位是出尔反尔,不讲信用的晋惠公,一位就是一代霸主晋文公,同时,秦穆公还将自己的女儿嫁给晋文公,把大霸主晋文公招做了自己的女婿。那个年代,女婿和丈人的关系可不像现在社会里这般亲密,尤其是这种政治联姻,发生战争,实属正常。秦穆公想攻打强晋,奈何晋国当时强盛,秦国屡屡受挫,只得转移战略目标,不再东进,先吞并西边小国再说。

在当时,陕甘宁一带生活着许多戎狄部落和小国。秦穆公就亲自带兵,耗费数年将他们一一吞并,大大壮大了秦国的实力。秦国算是称霸一方,成为了仅次于齐、楚大国的二等强国,从此也开始驰骋沙场,登上诸侯争霸战的舞台。

商鞅变法:秦国的强心剂

秦穆公虽然使国家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在战国七雄中,秦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比中原各诸侯国落后。

秦孝公时期,其他几国相继展开变法行动,魏有李悝变法,楚有吴起变法,赵有武灵王改革,这使得向来被视为“夷狄之地”的秦国更加郁闷,有几次诸侯会盟都不叫上他。秦孝公当然不甘心,秦国也要变法。于是,在国内广招人才。商鞅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受到秦孝公重用的,战国史上最成功的变法活动也就此展开。

商鞅变法

公元前363年,商鞅起草变法令,但怕百姓不信任,不按照新法去做。于是就叫人在都城的南门竖了一根木头,说:“谁能把这根木头扛到北门去的,就赏十两金子。”

不一会,便围了一大堆人,大家议论纷纷。有人说:“抗根木头就给十两银子?开玩笑吧。”大伙儿说这说那,就是没有去扛木头的。商鞅知道百姓还不相信他,就把赏金提到五十两。没有想到赏金提高,仍旧没人去扛。

正在大伙儿看热闹的时候,人群中有一个人说:“我来试试。”说着,就把木头扛起来,一直搬到北门。商鞅立刻派人赏给扛木头的人五十两黄澄澄的金子。

这件事立即传了开去,轰动了秦国。商鞅知道,他的威信已定,就把他起草的新法令公布了出去。新法令赏罚分明,规定官爵大小以立功为标准。贵族没有军功的就没有爵位;多生产粮食和布帛的,免除官差;凡是因为懒惰而贫穷的,全家挨罚。

公元前350年,商鞅又实行了第二次改革。这样大规模的改革,引起了许多贵族、大臣都反对。有一次,秦国的太子犯了法。商鞅对秦孝公说:“国家的法令必须上下一律遵守。要是上头的人不能遵守,就得不到百姓的信任。太子犯法,他的师傅应当受罚。”结果,商鞅把太子的两个老师一个割掉了鼻子,一个在脸上刺上字。这一来,一些贵族、大臣都不敢触犯新法了。

秦国自从商鞅变法以后,农业生产增加了,军事力量也强大了。不久,秦国进攻魏国的西部,从河西打到河东,把魏国的都城安邑也打了下来。秦国各方面的实力都得以增强,一跃成为一线强国,逐渐在诸侯争霸站中处于领先地位。然而,商鞅在推行变法时,采取的是激进的推行方式,树敌过多,一等到秦孝公驾崩,那些一直对商鞅怀恨在心的贵族就展开了报复。最终,商鞅被扣上最无新意的罪名——谋反,死于他自己亲手制定的酷刑车裂,可谓悲之至极啊。

几年间,六国灰飞烟灭

商鞅变法为秦国强盛奠定了基础,然而一统天下光有实力还远远不够,更重要的是要有一位志向高远的领导者。幸运之神再次降临秦国,具备这些要求的重要人物秦始皇登场了。

秦始皇

秦始皇,姓赢名政,秦庄襄王异人的儿子。生于公元前259年,13岁时(公元前246年)其父庄襄王去世,即位为秦王。其实说起赢政当上国君的经过,相当曲折,真是印证了一句话叫做: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

嬴政还未来到世界上时,他的奶奶夏姬不被安国君宠爱,他的父亲子楚又在安国君二十多个儿子中排在中间,不是长子,所以地位很低,秦国挑选人质派去赵国时便选中了他父亲子楚。本来这种命运就代表着——想做君王啊?下辈子吧。可是世事难料,商人吕不韦为了自己的投资,用尽一切手段把子楚送上了秦国的权力顶峰,但仅仅三年便魂归西天。13岁的赢政便灰头土脑地走进了历史,却雄纠纠气昂昂地书写了历史。

此后,嬴政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步步的完成他的统一大业。先是在始皇九年除掉摄政的相国吕不韦和太后嫪毐,亲理朝政。嬴政免除吕不韦的相职,把吕不韦放逐到巴蜀;将嫪毐五马分尸,曝尸示众;又把母亲赵姬软禁在雍城的萯阳宫。嬴政的心狠手辣和野心在此时就以显露,所谓无毒不丈夫,要想成就大事,狠心是必须具备的素质。紧接着,嬴政任用李斯为相,听取他远交近攻,分化离间的策略,发动了灭六国的战争。此后,嬴政狂扫天下,先后于秦始皇十七年灭韩、十八年灭赵、二十二年灭魏、二十四年灭楚、二十五年灭燕、二十六年灭齐。终于结束了东周持续五百余年诸侯割据纷战的混乱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国家。

秦国能够统一六国,很大部分在于嬴政能够始终如一的坚定要统一的决心,所有策略都只为这一目的展开。说是野心,更不如说是雄心。正是在这巨大雄心的指引下,中国历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战略回归:强国目标还看执行力

回想整个东周时期,前有春秋五霸,后有战国七雄。每一个国家在鼎盛时都有机会统一全国,为何最终完成统一大业的却只有秦国。任何事的发展都是有其原因的,秦国能成就其他国家未成的霸业也非无因可循,归结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秦国因时因势制定了综合国力的战略目标。经过商鞅变法的巨大成功,秦国的内政,农业,军力都飞速发展,加之秦国在地理位置上可攻可守,到战国末期,虽然七雄分治天下,但是政治格局已然是一强六弱。秦国实力最为强盛,在客观条件上有统一六国的机会。于是,秦王嬴政与李斯、尉缭等制定了统一全国的计划,这是适应了当时的经济社会环境的条件下做出的正确决策。正是因为有了这个战略目标的指引,秦国才能围绕统一六国展开的一系列措施。

目标明确了,就得靠战术来实现。秦国在这一点上,也做得非常完美。秦国的组织结构高度集权且等级森严:秦王是最高统帅,其下分设丞相、国尉和御史大夫分别承担国家行政、军事和监督职能,三者均听命于皇帝,直接由皇帝领导;又建立郡县制把全国分为36郡,施行全国垂直管理、集中统一的行政、军事执行系统。这些都有利于秦王管理国家。另一方面,秦国在横扫六国过程中,一直根据形势采取最准确的战争策略。一是采纳尉缭的连横策略瓦解了六国的合纵抗秦,从内部分化瓦解敌国;二是实施范睢的远交近攻政策,先搞定弱的近的,再收拾强的远的。从秦国后来灭六国的顺序就可看出这一策略的实施。

战术的发挥还需要人来实现,秦王当然懂这个道理,所以几乎每代秦王都很重视人才,且因材施用。秦王爱惜人才的一个重大表现就是他们总能在决策失误时承认自己的失误,绝不怪罪于人才。正是因为这个传统,才有得后来的李斯上书《谏逐客书》,被秦王委以重任;才有郑国渠的开凿成功,带来关中农业大发展,所产粮食堆满仓廪;才有得一批军事奇才如白起、王翦等人为秦国拼死效命,打下天下。所谓士为知己者死,秦王重视人才,人才自然会知恩图报,报效于秦,助秦光大。

光有战略战术,施战的人还是不够,打仗总得吃饭,后勤保障自然也十分重要。秦王深知这一点的重要性,自商鞅变法后,秦国就重视发展农业,为战争提供资源保障。同是军事强国,赵国衰落得快,秦国却能撑到最后,靠得就是这一点。正是秦国延续了商鞅的重农政策,一直致力于发展农业,才使得在战争中有充足的资源保障,从未出现因断粮而无法继续战争的情况。与之相反的是赵国,虽然拥有强大的战斗力,却因为后方补给的不足,不能打持久战。

同时,为了激发兵士的战斗激情,保持军力的强盛,秦国素来实施奖励军功制度。赵国人打仗靠得是血性,是激情,而秦军则多半都是奔着奖赏。皆因为秦国实施的是奖励制度,杀敌越多,奖励越丰厚,奔着金钱与荣耀,秦兵自然卯足了劲。秦王对人性理解简直到了极致。秦国以此稳固甚至不断加强了秦国的军事实力,正是在这强大的战斗力的支撑下,秦军才能所向披靡,最终拿下其他六国。这也是秦国与齐国的区别所在。齐国的财富不再秦国之下,但齐王却从未想过用财富激励士兵,提高战斗力。所以齐国也败给了秦国。

从以上几方面便可看出,秦国能够完成统一霸业,完全是因为其正确的国策,才使得他能集六家之长,避六家之短,最终立于六家之上。从此,战国七雄不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统一的第一皇朝——秦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