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帝国如梦魇般淹没
329300000033

第33章 五代—看朝朝短命,系多方夺权

在唐朝灭亡之后,中国继东周、三国、南北朝再一次呈现出了大分裂的状态。华北地区有五个朝代相继而起,同时在中国南方境内还有十个割据势力,历史上将其统称为五代十国。五代按其时间顺序分别是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代前后共五十四年,其中后梁和后周的君主是汉族人,后唐、后晋、后汉的君主则是沙陀族人,疆土最小的是后梁,最大的是后唐。

朱梁家族的残暴基因

五代的第一个朝代是由朱全忠篡唐而建立的朱梁王朝。朱全忠继位之初改进了唐朝后期的一些政策弊端,奖励农耕,减轻租赋,使后梁早期呈现出一片繁华之势。

虽然如此,但是朱全忠却是个残暴皇帝,在战争中他滥行杀戮,不仅对待俘虏残忍成性,最可恶的是对沿途百姓亦不放过,见一个杀一个。在朝中也是见谁不顺眼就杀谁。杀人在他眼里似乎只是一个游戏,丝毫不会觉得恐惧,更不会有负罪感。

朱全忠不仅残暴,而且好色。宠妃张氏死后,他更是淫乱,甚至乱伦。无论是亲生儿子的老婆还是养子的妻妾,朱全忠竟然逐一召进宫中侍寝,比禽兽还不如。若在一般人家,老子这般无耻,儿子定然不会接受,可这家的儿子们为了争夺储位,竟然都非常乐意献出自己的妻子,还教她们如何讨公公欢心,并让她们充分利用陪寝的机会打探父王口风,怂恿父亲立自己为太子。其中,朱全忠养子朱友文的的妻子最为貌美,又懂得逢迎之术,深得朱全忠宠爱,爱屋及乌,朱全忠对朱友文也日益器重,虽然没有明说,但明眼人都能看出来朱全忠是想内定朱友文为皇子了。

朱友文本是养子,朱全忠的亲儿子们可看不惯了,岂能让一个野种盗了我朱氏天下?919年2月,朱全忠亲自出兵与晋在河北大战,战争中途突发重病,返回洛阳养病。6月,朱全忠的次子朱友珪发动政变杀了朱全忠,自立为帝。朱友珪皇帝的位子还没坐稳,就又被兄弟抢了去。920年2月,朱全忠的三子朱友贞又发动兵变,逼朱友珪自杀,友贞即在开封称帝。朱家人果然都是残暴之人,继位只靠杀人,从不用正道。不过从他们之前献妻夺位就可见他们非一般的变态,能做出后来那些事也就不足为奇了。

朱友贞继位后,虽没有其他人再与他争位,但他本人猜忌心重,杀了许多大臣,导致内部分裂,国力更加衰败,正给了别人以可乘之机。923年10月,后唐庄宗李存勖攻入开封,朱友贞自杀,后梁灭亡。

上门女婿,引狼入室

后唐的寿命不过十几年,历四代三姓。他的灭亡是典型的引狼入室所致。其实在二世唐明宗李嗣源在位期间,后唐也曾有过小康之势。李嗣源是后唐最为开明的君主,采取了一系列利国利民的措施,如废苛法、均田税,大大稳定了后唐国势。

933年,嗣源病危,长子从荣迫不及待想登帝位,即刻领兵入宫,岂料见到一个活生生的父亲大人,李嗣源看见自己还未归西儿子便想着登基,顿时火冒三丈,杀了长子,另立庶子从厚为接班人。934年,从厚继位才一年不到,就被嗣源养子从珂谋杀篡权。后唐经过这次战乱,已经是满目疮痍,不堪一击了。

灾难并没有到此结束,李嗣源的女婿石敬瑭是一个极富野心之人,做了驸马便觊觎妻子娘家的江山了。为夺得后唐天下,石敬瑭费尽心机,竟然与契丹人相勾结,向他们借兵篡位。说起这借兵的过程,石敬瑭倒是做了一件极荒唐的事,他竟然认比自己还年幼的契丹帝做父亲,更以燕云十六州作为报答,真是为达目的,什么脸面、尊严全不要了。契丹帝倒落得高兴,白捡这么大个儿子,还可以借助他踏进中原,于是这个肮脏的交易毫无悬念的成交了。公元937年石敬瑭带着契丹帝借给他的众多兵士,攻入洛阳。契丹兵多凶猛善战,很快便拿下洛阳,从珂自杀,后唐至此灭亡。石敬瑭也光荣的被他的小父亲封为大晋皇帝,定都开封。后晋由此登上历史舞台。

想这历史中夺权篡位的事朝朝都有发生,有弑父夺位的,有杀兄抢权的,有权臣谋私的,有外戚得势的。这女婿夺权倒真是大姑娘坐花轿——头一遭。此事算是给后世提了个醒,嫁出去的姑娘泼出去的水,可那接水的却不一定是个好货色,也得多加提防。也说明天子之位确实是炙手可热之物,凡是在他周围,有机会接近的人都有可能产生篡夺之心,也难怪历代有那么多皇帝都生性多疑。

当然这灭国之事也不能全怪篡位之人,若是皇帝本身足够英明,国家足够强大,别人又岂会有可乘之机。就像这后唐,若是从珂似汉武唐宗般立国安民,哪会有石敬瑭那种小角色耀武扬威之地。亡国,多方因素所为也。

成也契丹,败也契丹

石敬瑭靠契丹人夺得政权,对契丹帝万分感激,几乎就把自己的晋国作为了契丹的属国,国虽为石家所有,财富却源源不断的流向契丹。就这样契丹帝嫌他进贡太少,不够孝顺,也经常辱骂他。石敬瑭当初所为简直就是引狼入室,自己没讨到什么实惠,只是大大便宜了契丹人。石敬瑭的所作所为也遭到了国人唾弃,大臣反对,君王当得真是四处不讨好,石敬瑭的心结也由此而起,整天愁眉苦脸,在位七年就郁郁而终。

石敬瑭死后,接任他的石重贵可不似养父般懦弱无能。当然他没有直接得到契丹的帮助,对他们也没什么感念之情。总之,石重贵早就看不惯父王对契丹帝低三下四的作风,一登基就想着要怎么摆脱跟契丹的依附关系。大臣景延广建议可以借向契丹帝报告石敬瑭死讯之便表明态度。石重贵觉得此计不错,也可顺便一探契丹虚实,若他默认后晋的独立,以后就还友好想处,若他不同意,则大不了拼个你死我活。于是,石重贵亲自拟定将交给契丹帝的石敬瑭死讯报告书,署名时称孙并不称臣。现在人说起孙子多是贬义,难道这称孙子比称臣还要好?实也。想那石敬瑭本就认了契丹帝做父,重贵向他称孙表示我们两国只有这种亲戚关系,我对你尚有一份尊敬。但如果称臣,则是表明我后晋只是你契丹的一个属国。意义大不相同。契丹帝当然也懂这层意思,一看来信即火气上窜:好你个石重贵,刚一上台就敢跟我抬杠,不给你一点颜色看看,我愧当你爷爷。

下定决心的契丹帝毫不耽搁,当年就亲自领兵南下,誓要灭了由他帮助才建立的后晋。晋军也早受够了多年受制契丹的窝囊气,此刻都是一腔热血,奋勇杀敌,于944年和945年两败契丹军。契丹帝更是生气了,铁定心要灭掉后晋。这时狡猾的契丹帝又开始故计重施。他悄悄引诱晋军主帅杜威,答应只要杜威叛变,既可立杜威为中原皇帝。权欲熏心的杜威信以为真,坐了契丹军的内应。有了内鬼接应,契丹帝就好做多了,公元947年,契丹军攻入开封,掳走石重贵,灭了后晋。

这后晋兴于契丹,亡于契丹,还害得中原惨遭契丹劫掠,石敬瑭这引狼入室之举实在做得太不明智。当初他想篡权就应该自己招兵买马推翻从珂,怎么能相信外族之人了?人家要没所图岂肯帮忙?

坐收渔翁之利的辽国

契丹帝在灭了后晋之后,入主中原,在开封称帝,改国号为辽。这种草原民族在未进中原之时便已通过后晋搜刮民脂,入主后更是猖狂,极尽搜刮能事,他们所抢之地几乎全沦为白地,片甲不留。百姓本来就很厌恶契丹人,不堪忍受,反抗契丹的战争此起彼伏,契丹帝见镇不住局势,无法立主中原便带兵退回了北方,立李从益为中原之主。不过契丹人北退并不代表他们放弃了中原,此后他们一直与中原作对,到宋朝时更是到了白热化的状态。后话暂且不谈。

契丹兵一走,从契丹兵伐晋开始就一直处于观望态度的后晋河东节度使刘知远立刻带兵攻进开封,不费吹灰之力便杀了李从益。由于刘知远此前已在太原称帝,此刻称帝的事就免了,单把国号改为汉,史称后汉。

公元931年,刘知远驾崩,次子隐帝承佑继位。奈何隐帝立位之初,朝中大权便被强臣夺了去,不过这一次,强臣不只一个,而是杨邠、史弘肇、王章、郭威四家争权。史弘肇为侍卫军指挥使,掌握禁军,杨邠为枢密使,权势最重,郭威则为邺都留守,势力稍逊。四位大臣矛盾重重,你争我夺,整天想着如何灭掉对手,根本没把皇帝放在眼里。岂料,隐帝先动手了,于951年突然密杀杨邠、史弘肇、王章。接着又密令杀郭威。事情不慎泄露,被郭威提前得知,于是,郭威在隐帝动手前起兵攻入开封,抢先杀了隐帝。其实承佑之举并没有错,只可惜行事不善,竟不慎走漏消息,更重要的是时机还未成熟,他本该趁着四臣互成制衡之势时努力壮大自己的力量,以求可以与他们任何一支相抗衡,才不会在漏了消息后敌不过郭威。

隐帝主动替郭威扫除了夺权路上的三个大障碍,郭威倒跟刘知远一样坐收了渔翁之利。公元951年,郭威杀承佑后即帝位,仍以开封为都,改国号为周,史称后周。后汉前后两帝仅历四年,建国靠收渔翁之利,亡国也因为他人奉渔翁之利,着实有些讽刺。

只为北宋做嫁衣

后周是五代五国里最辉煌的一国,为后来宋朝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也许是经历了多年战乱,君王和百姓都更渴望安定。郭威一登基就开始改革,力求改变民不聊生的现状。他减轻刑罚,废止重苛,分官田给佃户,允州府不进贡。这些措施大大减轻了人民的负担,郭威赢得民心,所有人都相信,好日子不远了。

郭威死后,养子柴荣继位,是为世宗。柴荣继承养父遗志,深化改革,此时,后周的经济实力已经显著上升,柴荣开始筹划统一大计,这当然也得到了民众的支持。柴荣整顿军纪,练武强兵,为统一准备条件。显德元年,柴荣亲率大军在高平(今属山西)击溃北汉、辽国联军,北汉军遭重击一蹶不振,辽军亦仓皇逃窜不敢再犯。通过此战,世宗初步稳定了北部局势。次年,世宗又发兵击败后蜀,收复秦(今甘肃秦安北)、阶(今甘肃武都东)、成(今甘肃成县)、凤(今陕西凤县东)四州。此后,更他三次亲征南唐。南唐主被迫献淮南、江北十四州、六十县,与后周划江为界。显德六年,世宗又亲自统军北征,收复莫(今河北任丘北)、瀛(今河北河间)、易(今河北易县)三州和瓦桥(在今河北雄县)、益津(在今河北霸县)、淤口(在今河北霸县东信安镇)三关,计十七县。后周战战告捷,胜利在望,统一似乎就是眼前之事了,然而世事难料,素来劳累过度身体不好的柴荣在此关键时刻竟然患病,生命垂危,只得班师回朝。

无情的死神于当年六月就夺去了柴荣的生命。后周失去了主心骨,统一大业无疾而终。继位的周恭帝宗训只有七岁,如何能掌控国家局势,主政的符太后也不似武则天般有执政天赋,这种局面自是对后周极为不利。果然,显德七年正月,殿前都点检赵匡胤发动了陈桥兵变,废周恭帝,灭了后周,建立宋朝,开始了大宋统一中国的征程。

后周从郭威到柴荣,无不励精图治,兴民强国,统一大业也曾近在咫尺,奈何最终却是为他人作嫁衣,令人惋惜。这柴荣若是身体健康再多活几年,中国的历史恐怕就要改写了,后周更是不可能只列入五代时期一笔带过。正应了毛主席的那句经典语训:身体乃革命的本钱。

乱世中的奇迹

五代是继唐朝灭亡之后出现的分裂时代,虽然他接唐朝而生,本应是唐朝之敌,但事实上,唐朝之事能如此详尽地流传到现在,却不得不感谢五代。这是因为在五代时期,流传下了第一部详细介绍唐朝的史书《旧唐书》。

唐朝原本有史学家吴兢、韦述编撰前朝国史,历朝实录也比较完备。但后来由于安史之乱和藩镇战争,历朝实录多有损毁丢失,特别是武宗以后六十年的实录竟未能流传下来。若不采取急救措施,对中国历史将是一个极大的缺憾。《旧唐书》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五代时,最先想到此事的是后梁末帝朱友贞,也算这残暴家族的人总算做了一件好事。朱友贞非常重视收集唐史料的工作,他下诏在全国征集唐代的家传,为《旧唐书》的编纂积累了资料。后唐明宗李嗣源也曾派专人到成都一带搜寻唐实录,并明令保护唐人碑碣,进一步为《旧唐书》的编撰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后晋天福六年(941)至开运二年(945),刘昫、张昭远等人撰成《唐书》二百二十卷,因后来宋朝时欧阳修等人编撰《新唐书》,五代《唐书》就改称为了《旧唐书》。

《旧唐书》无可厚非地成为五代时期撰成的最重要的史学著作。虽然《旧唐书》有不少缺点,如对原始材料大多照搬照抄,没有加以修饰,但也因此保存了大量唐代的原始资料,受到后世史学家的重视。其史学价值不可低估。

五代时期本身极为混乱,外戚权臣相继登台,政权更迭极其迅速,五个国家前后不过五十多年,平均下来每个国家也就十年左右。王族忙于战争急于篡权,百姓忙于逃难苦于生存,短短十多年是不可能创造稳定生活,发展经济,振兴文化的。如此乱世之下也不可能留下什么经典传奇,可五代偏偏就留下了这么一部稀世珍宝《旧唐书》,实在是乱世之中的一个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