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优秀员工落实责任的24堂课
329500000004

第4章 第二课 扫除阻碍落实的五个雷区(观念课)(1)

推诿扯皮——“这不关我的事”

在工作中,我们常常会听到这样的借口:“这不关我的事,你还是找别人吧!”出于趋利避害的心理,以及人类懒惰、不肯承担责任的劣根性,很多人都喜欢用借口来为自己的不落实开脱。其实,这是一种“推诿扯皮”症状。遇事推诿扯皮,是典型的落实雷区。

【职场秀】

2008年5月12日,四川发生大地震时,在都江堰光亚学校担任老师的范美忠丢下学生,一个人抢先跑出教室,并随后在论坛上发表了《那一刻地动山摇——“5·12”汶川地震亲历记》一文,详细描述了自己在地震时所做的一切以及过后的心路历程,并表示自己“是一个追求自由和公正的人,却不是先人后己勇于牺牲自我的人!在这种生死抉择的瞬间,只有为了我的女儿,我才可能考虑牺牲自我”。

他的所作所为立即引起众多人的批评,作为一个教师,他没有尽到教师的责任。他没有保护好自己的学生,并且还为自己的所作所为寻找借口,声称是“追求自由和公正”。这种行为遭到很多人的唾弃,并将范美忠戏称“范跑跑”。

“寻找借口”可以说是推诿扯皮最常用的方法。像案例中“范跑跑”这样喜欢找借口的人,自以为很聪明,似乎这样就能把责任推卸掉。其实,即使那些看似合理的借口,也无法掩藏一个人责任感的丧失。因为借口的本质是把问题因素归咎到外部环境和外部条件,而不是主动从自身找原因。总把借口挂在嘴上的人,就自己宽恕了自己,就变得心安理得。他们甚至以为别人不会识破自己,其实他已经失去了其他人的信任。这样的人又怎会在社会上获得别人应有的尊敬、在企业里获得事业的成功呢?

【落实力法则】

“借口”对责任的落实来说实在是危害极大,有的时候,你明明不想让自己找“借口“,但由于“借口”通常会以不同的面目出现,当你说出一段话或做出一件事的时候或许那就是“借口”在作怪,所以,认识“借口”通常的面目形态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

那么,“借口”通常都会以哪些面目出现呢?下面是“借口”伪装的几种典型形式:

1.“他们做决定时根本就没有征求过我的意见,所以这不应当是我的责任”——这种借口会在无形中提高沟通落实的成本,削弱团队协调作战的能力。

2.“这几个星期我很忙,我尽快做”——经常找这种借口的后果是容易让人养成拖延的坏习惯。

3.“我们以前从没那么做过,这不是我们这里的做事方式”——寻找这种借口的人是因循守旧的人,他们缺乏一种创新精神和自动自发工作的能力。

4.“我从没受过培训来干这项工作”——这其实是在为自己的能力或经验不足而造成的失误寻找借口。

我们要想扫除阻碍落实的雷区,就应该打破爱找借口的坏毛病。通过认识这些借口的“面目”,请检测一下自己是否也有过这样的“说法”,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吧!

破窗效应——“这事不能怪我”

工作中之所以落实责任不力,原因往往在一些细小的方面,如果这些“小方面”得不到及时的纠正,那么整个企业就会处在一种缺乏责任落实力的氛围之中,而错误和危机就会在这种氛围中滋生和蔓延。

【职场秀】

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詹巴斗曾做过这样一个有趣的实验。他找了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把其中一辆摆在一个中产阶级社区,而另一辆摆在相对杂乱的一个社区。他把后一辆车的车牌摘掉,并且把顶打开,结果不到一天,这辆车就被人偷走了。而前一辆车摆了一个星期也安然无事。后来,詹巴斗用锤子把那辆车的玻璃砸了个大洞,结果仅仅几个小时后,车

就不见了。

以这项实验为基础,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提出了“破窗效应”,其具体内涵是:如果有人打破了一个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玻璃。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会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结果在这种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增长。

《读者》曾经登过这样一篇文章:

春运期间,某候车室的一个小姑娘,面对黑压压的排队人群,用小喇叭反复讲:大家都想早点回家,都想先上车找个好位置,我只有一个人,大家要插队我肯定管不过来,但是我保证,我只抓第一个插队的人,只要我发现谁第一个插队,我一定紧紧抓住他,把他送到车站派出所,让他今天绝对走不了。结果可想而知,大家都希望别人成为第一个插队的人,自己好搭便车。但是第一个插队的人的成本太高,反而没有人愿意去做,大家都老老实实的排队。

这个小姑娘牢牢地抓住了人们的心理,成功地避免了第一扇窗户的打碎,防止了第一个人的插队,进而避免了整个队形的混乱。落实责任也是如此,只要领导者能够防止第一扇窗被打碎,就能够避免更多窗户被打碎。所以,防止组织破窗效应的产生,就是要找出谁是破窗的罪魁祸首,严惩不贷,这样才能杀一儆百,杜绝破窗成为组织成员放纵的诱因。

【落实力法则】

在企业中,“破窗效应”通常会表现为如下方面:会议室的凳子,今天少一个螺丝,明天靠背就掉下来了,如果没有人落实责任及时修理,后天可能就要报废,久而久之,其他椅子也会有相同的命运。不出半年,会议室就会成为一个杂物间……不管是客户还是老板,一看就知道这些人懒散、无序、没有责任心,更何谈效率?

要想打破“破窗效应”带给企业的伤害,我们在工作中就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同心同德:企业中的员工相互欣赏、相互信任,而不是相互瞧不起、相互拆台。员工应该发现和认同别人的优点,而不是突显自己的重要性。

2.互帮互助:不仅是在别人寻求帮助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还要主动帮助同事。反过来讲,我们也能够坦诚地接受别人的帮助。

3.拥有奉献精神:企业成员愿为企业或同事付出额外努力。

4.拥有企业自豪感:企业自豪感是每位员工的一种成就感,这种感觉集合在一起,能凝聚成企业战无不胜的战斗力。

不知担当——“无所谓,没什么大不了”

不知担当是责任落实不力的一大雷区,其通常表现为一种无所谓心态,就是一切与我无关的麻木心态。持无所谓心态的人,面对企业的隐患和问题往往熟视无睹,企业中如果充斥着这类人,往往存在很大的隐患。

【职场秀】

正是意识到“无所谓心态”的危害,才有了20多年前,发生在海尔工厂的那一幕。

1985年,一位用户来信反映说海尔生产的冰箱有质量问题。当时任厂长的张瑞敏突击检查了仓库,发现库存中不合格的冰箱还有76台。当时研究处理办法时提出两种意见,一是作为福利处理给对本厂有贡献的员工;二是作为“公关武器”处理给经常来厂检查工作的工商局、电业局、自来水公司的人,让他们能够与海尔心往一处想。可张瑞敏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76台冰箱全部砸掉。

张瑞敏召开全厂各部门人员参加现场会,确认了每台冰箱的生产人员后,提出一把大锤,由事故责任人当着全厂职工的面,用大锤将76台冰箱全部砸毁。张瑞敏和总工程师杨绵绵承担责任,扣了自己的工资。全厂员工亲眼目睹那些人流着眼泪砸冰箱的情景,开始明白厂长的意图——没有严格的立厂之道,哪有海尔的前途。张瑞敏忍痛下达了“砸”的命令。嘭嘭的锤声,砸跑了当时全厂员工3个月的工资,也砸碎了昔日靠二等品、三等品等、次品也能过日子的旧梦。

对于当时的情形,一位老工人如此回忆:“工厂还在负债,当时冰箱也很贵,并且这些冰箱也没有多少毛病,也许只是外观上的一道划痕,但厂长说它们不能出厂。因为把它们卖出去,导致工厂资不抵债的错误就会继续下去。”老职工胡秀风说,忘不了那沉重的铁锤,高高举起又狠狠落下,76台质量不合格的成品冰箱顷刻毁于一旦。它砸碎的是我们陈旧的质量意识,唤醒我们去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有了质量,我们才有现在的一切。从此,在家电行业,张瑞敏以“挥大锤的企业家”著称。

如果整个企业缺乏危机意识,到处弥漫着一种“无所谓”的文化,这时就需要管理者举起“大锤”,痛下猛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