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二十年目睹大学生之怪现状
444000000020

第20章 心理怪现状(1)

大学生心理问题:20年历史回顾

据专家介绍,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大致可分为三种:一般的心理问题、心理障碍和精神病。一般的心理问题是指由于生理和心理成长、环境变化、人际关系,以及工作、生活、学习的压力等而引起的心理困惑或负性情绪。一般的心理问题是我们每个心理健康的人都会遇到的暂时的,也是大学生中大量存在、最为常见的一类心理问题,我们也可以把这类问题称为“发展性心理问题”。如果我们能够通过自我心理调适和寻求一定的“心理支援”来处理好这类问题,我们就会获得心理成长;否则,我们就会发生心理障碍。

心理障碍包括神经衰弱、焦虑症、疑心病、强迫症、恐怖症、抑郁症、歇斯底里等神经症和性心理障碍、行为障碍和人格障碍。心理障碍是大学生中较为常见的一类心理问题,它是因为长期得不到解决的心理问题积累所致,但并不伴随有明显的器质性病变,只是一种神经功能障碍。这类心理问题也可通过心理调适和心理咨询得到解决。精神病包括精神分裂症、偏执型精神病、情感性精神障碍和精神发育迟滞。这是一类较为严重的心理疾病,常常伴随有器质性的病变。

下列数据所反映的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等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实不容我们乐观。

1989年8月15日,《人民日报》以“大学生心理障碍应引起社会重视”为题,报道了对2 916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测试结果,发现竟有25.39%的大学生存在心理障碍。同年,国家教委扩大测试样本,对12.6万名大学生做进一步调查,证实存在明显心理障碍者达20.23%;到目前为止,这一比例已经上升到27.03%。1992年,北京理工大学对新生进行心理测验,发现有34.3%的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同年,四川省“大学生心理咨询与治疗”课题组,对西南地区八所院校4万名学生抽样调查表明,有心理障碍的学生高达31.13%,其中偏严重的占12.42%,严重者占0.81%。某校心理咨询中心1994年对全校不同系、不同年级的13个本科班507人进行心理健康调查,统计结果显示心理健康不良者的比例为32.54%,心理问题极为严重的比例为0.39%。

1994年,据北京大学心理咨询中心调查,北大学生中有三分之一患神经衰弱症,患各种心理不适的亦达30%。天津市大学生体育卫生局统计资料表明,全市五万多名大学生中有16%以上有各种心理障碍,主要症状是焦虑不安、恐惧、强迫症、精神症、抑郁症、情绪危机等。1995年,据调查,上海高校大学生中30%有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在二百多种令学生烦恼的原因中,人际关系、学习、异性、对未来的担忧各占约两成。1986年至1996年,北京市16所高校中因精神疾病休学的人数占因病休学总人数的37.9%,因精神疾病退学的人数占因病退学总人数的64.4%。2002年上半年结题的《北京高校大学生心理素质调查报告》,通过对23所高校6 000名在校大学生的调查测试,发现有16.51%的学生存在中度以上的心理问题。最新调查显示,大学生心理问题发生率上升趋势加快,尤为突出的是,自杀现象增加,自杀成为大学生第二大死因。

大学生十大心理障碍

《当代青年研究》1994年第4期上有篇题为《优化环境,自我调适,走出误区——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及其对策》的文章,将大学生存在的各种心理障碍概括为10个方面的问题,并按发生频率对之进行了排序。这10个方面的问题是:

1.环境突变引起心理不适应

多见于低年级大学生,由于他们多数为独生子女,面对社会式的大学生活,感到陌生和不知所措,一遇上困难便情不自禁想家。

2.学习负担过重引起紧张焦虑

有部分学生的脑力长期处于“紧张——疲惫——高度紧张”的恶性循环之中。

3.异性交往和恋爱中的心理问题

主要表现为由于恋爱而引起的种种烦恼,其中以失恋和单恋为最多。对上海市12所高校的抽查表明,大学生中谈恋爱的比例,一至四年级分别为15%、25%、40%、65%。而对毕业班“恋爱成功率”的调查显示,大学生恋爱失败率约为40%,持“现在还可以,将来说不清”态度的约为50%,只有约10%的学生自述彼此确立了牢固的感情,并得到各方面的赞许与祝福。

4.人际关系不协调引起的恐惧忧虑

1991年对西南地区8所高校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有48.06%的学生存在人际关系敏感的现象。

5.青春发育期的心理问题

由于缺乏青春期生理卫生方面的科学知识,遇到这方面的问题又羞于向人讨教,逐渐积累成为心理问题。如对手淫、遗精的恐惧和不适当兴趣等。

6.考试焦虑综合征

即考试前后和考试中,出现心悸、胸闷、头晕、无法抑制的焦虑、紧张和害怕,继而记忆困难、思想无法集中,感到大脑乱哄哄的,理不出头绪,越急越答不出。

7.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引起困惑与失落

高中时对大学的浪漫想像在后来的现实中逐渐破灭,让一部分大学生备感失落与困惑。

8.人格障碍与缺陷

常见的有:偏执型人格、强迫型人格、分裂型人格、依赖型人格、爆发型人格和反社会人格。

9.经济困难引起自卑与孤僻

20世纪90年代人情消费、娱乐消费和高消费在校园中悄然兴起,使一部分经济困难的学生从同学之间日常生活水平的对比中,产生一种自卑心理,从而破坏了心理平衡。

10.批评打击产生抑郁与失望

据调查,上海大学生中约有8.7%的人心理承受力脆弱,不能忍受委屈、批评与挫折。

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社会原因分析

长期以来,对于“贫困大学生”的概念只局限于物质上,对其帮助也只是捐钱捐物。其实一些大学生的“精神求助”同样不容忽视。据北京高校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研究课题组的一项调查显示,北京市有16.5%的大学生存在中度以上的心理卫生问题,其中女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更差,低年级学生相比高年级学生问题更多,农村学生差于城市学生,来自边远山区的学生存在心理问题的比例最高,为19%。

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是怎样产生的?概括来说就是一“高”一“低”的反差导致了一种矛盾和不适应:高,大学生是个承载社会、家长高期望值的群体,自我成才欲望非常强烈;低,其心理发展尚未成熟,缺乏社会经验,适应能力较差。正是这欲与不能之间的矛盾造成了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具体来说,可以从三个方面考虑。

家庭的熏陶

1.不适当的教养方式

相当一部分家长因为受教育程度较低,多采用简单、粗暴的传统的家长制手段。这种消极的教养方式,容易使子女形成敏感多疑、自卑易怒、抑郁焦虑、偏执敌对等不健康的性格。总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与学校、父母的教育观念、家庭教养方式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正相关系。

2.对大学生家庭教育的忽视

相当多的家长在子女考入大学后将更多的精力转移到提供经济支持上,且认为他们已经成年了,是“大人”了,而对子女的心理成长问题关注不够。家庭教育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大学阶段的家庭教育是以往各阶段家庭教育的延续,但又有其特殊性,这主要体现在对大学生的家庭教育主要是非智力因素的教育,其内容是配合学校、社会进行综合素质培养。

社会的影响

市场经济在飞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少社会问题。紧张的生活节奏和巨大的工作压力使人感到精神压抑,身心疲惫。改革开放给大学生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但随之出现的一系列社会不良现象亦使大学生在心理上产生了诸多矛盾,使其不堪忍受社会转型期的阵痛,易使他们形成心理疾病,暴露人格弱点。

人的心理素质是伴随着人的成长而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由于我们过去忽视了对青少年心理素质的培养,因此,加强高等教育中的心理素质教育尤显重要,只有心理素质提高了,大学生才能变压力为动力,更好地争取和把握社会机遇。

高校的弊端

大学教育在一个人格的形成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正值青春期的大学生身心发展趋于成熟,但人格发育尚未健全。从现在大学生的心理困惑看,许多都是由于人格障碍而导致的。据报道,北大校医院心理咨询中心每周一至周五下午应诊,预约就诊的患者已经排到了两个月以后;而北京52.2%的高校至今还未设立心理咨询机构,亦没有经过专门训练的心理咨询教师,学生的许多心理问题仍被混同于一般的思想问题,施以不科学的教导。

透视大学生心理健康

大学生心理健康令人担忧

最近一段时期,一系列大学生自杀事件引起了教育界的震动,大学生的心理教育问题一时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

一位长期从事大学生心理调查工作的教授透露,从对一些高校新生心理普查来看,其中存在严重心理障碍并导致心理疾病的学生占总数的0.8%~2%,这一群体的心理问题不是学校能解决的,需要进入医院接受正规医学治疗。25%~30%的学生存在一定心理困惑或轻度心理障碍,这是最需要学校关注的一类人,因为他们的疾病尚处于潜伏期,也是容易走上极端的危险人群。剩下的属于心理正常学生。这些数字足以说明,现在大学生的心理状况难令人乐观。这位教授设立的心理咨询中心每天都应接不暇,与过去心理咨询中心门庭冷落的状况相比,现在学生前来咨询的状况可用火暴来形容。学生提出的问题也各种各样,从情感、交际、自卑等传统话题,到就业、独生子女、贫富差距等新话题,涉及大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

由于这些年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而我们的大学生多在应试教育体制下习惯了中学校园内风平浪静的环境,来到大学这种自由氛围内,突然有了自主意识,发现过去的思维、价值观等难以适应周围环境,自然就会产生心灵上的迷惘,可以说,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要比其他阶段的学生更值得关注和探究。

我是谁?

我是谁?我能做什么?我该怎么做?三个问题看起来是如此简单,却是现在的大学生最搞不明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