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二十年目睹大学生之怪现状
444000000021

第21章 心理怪现状(2)

一位心理学教授向笔者感叹,经常有学生把这样问题提出来问她,中国大学生虽然经过无数次激烈的选拔才进入高校,却对自己人生最起码的存在状态表现出无知。该教授认为,这种现象应归咎于传统教育的弊端,多数孩子从小被动接受家庭、学校的灌输教育,一直在为父母、亲朋、老师等其他人的愉悦去学习、考试,从未有过独立人格,到了大学后这种矛盾开始激化,才影响到大学生心理健康。

某高校通过连续几年跟踪调查发现,与20世纪90年代相比,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呈现递增与复杂化的趋势。情感、社会交往和学习,在老一代大学生心理问题上的重要程度分列前三位;现在的前三位虽未变,但社会交往上升到第一位,学习问题排第二,情感在第三位。外表、就业、性等因素也成为大学生心理咨询的新热点。

毕业生心头有3支伤心箭

大学毕业生的心理压力确实比一般学生要大,就业难、考研难以及情感突变,是毕业生最大的三个心病。

现代社会竞争十分激烈,学生十年寒窗,渴望一毕业就有一份好工作,但不如意者十之八九,很容易导致颓废、暴躁或抑郁,这是他们人生中最大的困难之一。

很难想像一个考研的毕业生,是如何度过考研结束后到分数出来前那两个月的。有记者在某大学毕业生宿舍采访时,6名参加考研的学生用“煎熬”一词形容自己当时的心理处境,“每一天都在希望与失望中挣扎”。社会对学历的要求驱使多数本科生考研,未确定结果前还得找工作,遇到满意的单位签也不是,不签也不是。一方面怀着继续深造的理想,一方面又充满对工作的渴求。致命的是,可能既没能考上研又要遭遇失业,这种两难境地深深折磨着许多毕业生。

大学生活中的爱情也许是甜蜜的,但毕业时面临的分分合合却是现实和残酷的。有记者曾采访四名实习的毕业生,他们的恋人全部在外地工作或学习,一位男生说,虽然和女朋友说好要通过各自努力争取以后在一起,但毕竟在客观上要分离一段时间,至于将来,其实谁也无法保证。潜在的或实际的分手威胁时刻在侵扰着一部分毕业生的生活。

大学生性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据了解,许多高校在开展性心理健康教育中,严重存在着学校务虚教育与学生实际行为的背离。一方面学校在性问题上往往刻意回避或忽视,另一方面学生却有着了解性知识的强烈愿望。据某大学一位心理咨询中心的老师介绍,该学校曾举办过几次专题讲座,并开设了《性文明与性健康》的选修课,这门课受到学生们的热烈欢迎,上课也是积极主动,也证明了大学生确实需要这方面的知识引导。而在某些高校,学校在开设性内容的讲座时竟把男女生分开,且男女生性教育内容截然不同,引起学生们的强烈反感。

这位老师说,当代大学生在性心理上开放程度越来越大,但责任意识却越来越小,恋爱动机也呈现多元化,一部分人动机明显不纯,他做过的一次调查显示,谈恋爱的学生中希望跟伴侣结婚的占不到60%。这位老师认为,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应该光明正大地向学生传播健康的科学的性知识,校方与学生形成良性互动,才有解决问题的希望。

我心谁懂

从清华的刘海洋硫酸泼熊事件到天津医科大的马晓明杀父事件,大学生心理问题逐渐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大学生所表现出的心理问题,让有关专家忧心不已。华中理工大学的杨叔子院士称,智商越高,情商出了问题,对社会的危害越大。专职心理咨询的万颖硕士则表示,每个心理出问题的学生,事先都会有征兆,如果社会家庭、学校、同学实施“危机干预”,会少很多悲剧。

1.别人分手,我开心

某高校一女生被同寝室5位女孩逐出,原因很简单,她常常偷看室友私人信件,窥视别人情感秘密。有一次,一位室友的男友从北京打来长途,寝室里就她一人,于是,她找了一封“虚拟”情书,对着电话详细描述室友与“新欢”的发展动态。结果,“北京那边”与室友分手了。

她已经让几乎所有室友的情感都出现裂痕。她说:“一看到室友与男友出双入对,甜言蜜语地煲‘电话粥’,心里就嫉妒,感觉快要发疯了。”

这是典型的情感失落,导致心理失衡,该女生家教甚严,所受关爱太少,所以过分关注自我,很少关心他人。同学宜多与其沟通,转移其注意力,使其学会关心他人。

2.怕人下毒,三天不吃饭

被人送进医院时,某高校大二学生小敏已三天不吃不喝,她打翻同学们打来的饭菜,“你们在饭里下了毒,吃了后,我就都听你们的,把什么秘密都说出来,我不吃。”

小敏毕业于一所重点中学,学习竞争激烈,大家只顾埋头苦读,从不愿将学习心得与他人分享。现在很多在高校发现的学生心理问题,均与中学阶段有关,忽视心理教育,后患无穷。

3.我明明是外星人

某高校大一学生今年18岁,进入大学刚两月,就怎么也不肯认自己的亲生母亲,他进入医院精神科治疗时,一口咬定,自己明明是外星人,怎么会有地球上的母亲呢?

大学生心理问题,已经不能仅是口头发感慨的事,应建立一个整体的教育体系以应对之。

大学生性心理失衡的原因分析

对大学生性心理失衡,不能简单称为“道德败坏”,“作风不正”也不能单从法律方面来进行刑事裁决。性心理失衡是一种病态,我们应理性地认清这一点,诱发它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

1.个人特殊成长经历

我们都知道人是具有社会性的,那么作为人的“性”也是有社会性的,它不像动物那样只有生理性。王奂是个农村学生,从小缺乏母爱,按照优胜劣汰原则,他在寻求性爱方面肯定是要比城市学生逊色很多的。而母爱的缺乏使他在喜爱女性方面大多带有“恋母情结”,比如,他和他当家教的那家女主人、售货员魏琳的恋情,严格地说不是爱情,对王奂来说主要是一种“恋母情结”的体现。

2.性早熟

青春期的少男少女,性机能发育成熟,在体内激素促进作用下,生理感受、心理感受都特别强烈。

3.脆弱心理

大学生心理脆弱,适应能力差,学习、生活上的困难容易造成心理负担,焦躁、颓废、寂寞等心理情绪长期压抑,得不到疏导。

“上大学后,一种奇怪的念头常常折磨着我,我总觉得一切都与我想像的不一样,一切都失去了意义。”这时,王奂“突然想自杀”,并希望借此“显示出存在的意义”。王奂感觉,在那些他非常喜欢,也非常漂亮的城市女学生那里,他只有自卑、胆怯和性的扭曲、变态,他说:“她们都不爱我。我在她们的心里只是一只不起眼的丑小鸭,甚至是丑陋的癞蛤蟆,而她们都是天鹅。”

王奂只不过是一个缩影,这反映了大学生教育的薄弱环节。

4.与异性缺乏正常交往

与异性共处时太拘束,无亲切和谐感,特别是理工科学生,男女比例失调,造成交往的严重缺乏。

尤其我国提出晚婚的政策和对青年学生的限制政策,甚至对学生的正常异性来往也加以管制。其实,如果我们能够冷静地反思一下,人这一生性冲动最剧烈,性心理最复杂的阶段也就是大学阶段,而我们国家的大学管理形式,的确已跟不上时代。

5.西方腐朽文化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把关不严,不健康的东西经传播媒介扩散开去。电影、电视、黄色书刊等刺激着同学们敏感又脆弱的性神经。

从以上五点因素可以看出,性心理是一种能量积累,有积累也就应该有消耗,没有正常的消耗渠道就会导致压抑,导致心理失衡、变态,危害社会。对此,社会和学校应采取积极措施,防患于未然。

大学生网络情结的心理学思考

网络的发展是超常规、跳跃式的,可以说是瞬息万变,一日千里。在人们尚没有充分的心理准备的情况下,互联网便迅速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如今,当我们理性的思考已经发现这一切的时候,我们不得不说,网络社会既是一个有序的社会,也是一个无序的社会。就硬环境而言,网络社会具有有序性;但对于软环境以及诸多网络行为而言,却具有极大的无序性。可以说,网络社会从一开始就具有心理、精神层面先天不足的缺憾。这种矛盾所带来的后果只能是人们对既有事实的逐步适应,其心理震撼是可想而知的。大学生迷恋网络,却不知如何利用才对自己更有利;他们渴望独立思考,却又往往对网上的虚假信息深信不疑。所以目前存在一个悖论,即信息技术给人类社会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所引起的震动同我们对于信息技术反应迟缓并存。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

从范围上看,网络带来的影响是多方面,全方位的;从性质上看,其影响又是喜忧参半,正面、负面兼有。因此,网络被形象地喻为“双刃剑”。单就生活领域而言,其正面的影响在于,网络充分体现了个体生命的存在价值,使人们有可能再铸生命的尊严。聊天室、BBS、电子邮件也好,琳琅满目的网页也好,它们缓解用户的紧张心理,释放用户由工作和生活带来的压力,的确有其积极的作用。当人们受到方方面面的刺激产生不良情绪时,心理学所倡导的做法是适度、适时地转移、倾诉和宣泄,而网络使这种方式变得可行、方便而又安全。

而负面影响的主要表现是:其一,人际关系疏离。对网络的依赖乃至于迷恋,使得人际接触大量减少,代之而来的是虚拟的人际关系。此外,“虚拟自我”也同时出现。在互联网世界中,人们凭借电脑来沟通,甚至建立彼此的关系,尽管他们素昧平生。网络打破了传统的时空观,把距离和时间缩小到零,实现了形式上的“天涯若比邻”。但与此同时,由于这一切都是借助电脑完成的,脱离了这个特定环境,也许会出现相见不相识的情况,反过来又使“比邻”若“天涯”。其二,沉溺其中会让人更加焦虑和浮躁。物欲的满足,技术的迅猛发展,并不必然带来心性与修养的同步提高。所谓富裕不等于幸福,增长不等于发展。信息的爆炸性增长有时会使得人们无所适从,心绪不宁,产生焦虑或浮躁。富贵病、城市病已成事实,网络病也绝不是危言耸听。

大学生自杀,谁的错

大学生自杀有各种原因:有的是由于婚恋受挫,有的是由于学习失败,有的是由于人际关系紧张,还有的是由于家庭不幸,等等。但最根本的是他们的心理素质太低。为什么他们的心理素质那么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