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每天一堂哲学课
445500000006

第6章 哲学与修养:生命是一场修行 (2)

有一个角力高手,足有360种招数,每逢比武,灵活变化,交替使用,所以,每次出手都不同。他最喜欢一个长得英俊的小徒弟。他教了这个小徒弟359种招数,只保留一招未传。小徒弟力大无比,学成后谁也敌不过他。

后来,小徒弟跑到国王面前夸下海口,说:“我之所以不愿胜过师傅,是因为敬他年老,又看他是自己的师傅。其实,我的本领和力气,绝不比师傅差。”

国王见他这样目无尊长,很不高兴,令他师徒二人当众进行比武。那小徒弟耀武扬威,不可一世地走进赛场,像头愤怒的大象,仿佛他的对手就是一座铁山,他也要推倒。师傅见他力气比自己大,只好使出留下未传的那一招,一把将他扭住。他还不知怎样招架,就已经被师傅举过头顶,抛在地上。满场的人都欢呼叫好。国王赏赐师傅一袭锦袍子,并斥责那小徒弟说:“你妄想和你师傅较量,可是你失败了。”

徒弟说:“陛下!他胜过我并不是凭力气,而是用他留下没教的那一点儿小本事,才把我打败的。”

师傅说:“我留下这一招,为的就是今天。圣人说过:‘不要把本事全部教给你的朋友,万一他将来变成敌人,你怎样抵挡得住?’还有个从前吃过徒弟亏的人说过:‘也不知是如今人心改变,还是世上本来没有情义。我向他们传授射箭技艺,最后他们却把我当做天上的飞鹄。’今天看来,我当时的决定是对的。”徒弟听完后,羞愧难当。

真正有本事、胸怀大志的人是不容易骄傲的,倒是那些胸无大志、一知半解的人,很容易自命不凡。至于自命不凡的本钱,有大有小,有的甚至根本没有,只会凭空骤生骄气,如一个有趣的寓言所说,长颈鹿因为能吃到几米高的树叶而骄傲,而小山羊因可以从篱笆缝隙里钻进去吃草而骄傲。要想在成功的道路上走得既坚定又稳健,必须放低自己,戒骄戒躁,永不自满。千万不要自命不凡,要以一种空杯心态虚心学习,养成进取的良好学习习惯。这样,我们才会在有所成绩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才会在成功路上走下去。

孤独是成功的另一种境界

我的灵魂平静而明亮,宛若清晨的群山。可是他们认为,我冷酷,是开着可怕玩笑的嘲讽者。

——【德】尼采

西方著名学者康德在46岁获得教授职称后,11年里没有发表任何学术论著,于是人们认为他很无能。当时的哲学泰斗摩西·门德尔松公开称,康德让所有的德国大学蒙羞。康德成为平庸教授的榜样,成为德国学界的头号笑柄。

殊不知,在这十几年的时间里,他独自一个人在默默的孤独沉思,谋划巨著。可是周围的人早已不再相信他的能力。一次,康德的学生在参加教授聚会时,宣布康德正在写一部伟大的著作,顿时引起教授们的一片哄笑和调侃。然而,康德对他们的嘲讽无动于衷,也不辩白,只顾埋头沉思自己的著作。

11年后,57岁的康德开始动笔,仅仅几个月的时间,800多页的《纯粹理性批判》横空出世,康德终于证明了自己的价值。曾经震惊欧洲“头号笑柄”的康德成为德国哲学的顶级骄傲,名垂千古。而那些讥笑康德的学者们,至今已经没有人记得他们的名字。

上帝总是公平的,他赋予了孤独者与众不同的灵魂,特立独行的品性,却又让他像一个普通人一样渴求着人间的温暖,也许正因寻求人情却不得才令孤独的灵魂倍加寂寞。他孤独地立于人群中,寂寥地抬目,却只有天空中的星辰不吝啬地对他闪烁。也许他注定要承受命运的悲剧,但他却不会沉浸在抑郁苦闷的情绪中。

凡·高是孤独的。他善良、热情,他渴望艺术能够升华。离开家乡来到巴黎后,他的艺术却被不懂艺术的人折磨。他找不到生活的答案,这使他生活更加孤独。

生活中,凡·高衣冠不整,非常寒酸。由于贫困,他的衣服都是用他弟弟提奥的旧衣服改的,用的是廉价的布料,在作画时又会溅上些颜料。他无法受到人们的青睐。他说:“我时常处在可怕的忧郁和烦躁中。当我渴望同情又得不到时,我就会态度冷漠,对人发无名火,说起话来常常非常刺耳。”凡·高是一个极端敏感的人,这造成了他孤独的性格和莫名的怪脾气。他喜欢独处,不善交友,经常和人们聚集交流对他来说是一件痛苦的事。他的这种性格让他的意志变得消沉,同时也在伤害着他的健康。

一次凡·高在画完乌鸦后,用左轮手枪在自己的心脏偏下位置扣动了扳机,他的画架在谷草垛旁静静陪着他,儿子要救活他,凡·高说,千万别让我再费事了,那样我还会自杀三次,而他对儿子说:“命有多长,孤独忧伤就有多大。”他在情感的经历中探索了一生、也被孤独折磨了一生。

在人们的眼中,凡·高是一个怪人,没人能理解他。因此他的孤独正是典型的需要人间的温暖而不可得的寂寞。其实,在凡·高的孤独里,没有消极被动的混乱。他在割耳之后有了短暂的安静,而他最终的离去也使他这个享誉世界的艺术家得到了彻底的解脱。他曾说:“人们总把我当成是一个不可理喻的怪人。我要申明的是,我不是怪人,尤其不是应从社会中被清除的野蛮的粗鲁的人。”

孤独的人努力奋斗,不断地去探索,对真理永无止境的追求。这是一种永恒的孤独,无奈之余,孤独者诠释了生命的意义。孤独者的路是自己走的,他不随波逐流,在孤独中自得其乐。享受孤独的人,欣赏自己,享受自己的所作所为。孤独中,他获得了自己给自己的最大的回报。孤独者拥有一颗淡然的心,在自己的世界里创造属于自己的成就。他能漠视周围人的诧异的眼光,走自己的路。

乐于孤独将孤独看做人生的一种独特的享受,不喜声张,不爱浮华,不求虚名,淡泊宁静,避开外界的干扰,快乐地享受着自己的孤独生活。孤独是朵静静开放的莲花,人只有静默独处才容易发现和感受具有终极价值的事物,因此与其一味哀叹,不如勇敢面对寂寞体会淡泊,克服寂寞带来的心灵困扰。

淡泊是一种情愫,也是孤独时的最大享受,这样才会真正感到自我存在的价值。宁静致远淡泊明志是极其高远的心态。耐不住孤独,就不会有这样的境界。乐于孤独的人其实并不孤独,因为在他的世界里,心是明净的,他完全属于自己,无视世俗的繁杂只有自己。在暂与世隔绝,与灵魂相通的过程中沉淀自己,提高自己,在这其中他们是快乐的。

当然,孤独地走自己的路并不是一种自我封闭、故步自封。走自己的路,是能够在充分吸收知识的养分的同时,认准一个明确的目标,持之以恒地努力;走自己的路,是并不是固执己见,而是面对他人的嘲讽时呈现出的一种豁达执著的人生态度;走自己的路,是孤独的,却拥有自己丰富的内心世界。

修行孤独需要耐性

我非常清楚,我最终要走自己的路。每当我感到“我再也不能忍受孤独”时,我感到一种难以言表的自我羞愧——我感到我是在厌恶自己心目中最崇高的东西。

——【德】尼采

哲学家说人生而孤独,孤独是人生的难题。其实孤独也是人生的一种意境。生活就是一种修行,修行就需要耐性,因而修行孤独也需要耐性,必须甘于淡泊,乐于孤独。乐于孤独的人能体会孤独的美好和快乐。只有甘于孤独的人,才能让自己的心沉静下来,体会其中的哲理,品味生活的乐趣。

孤独者的思想总是具有超前性,往往不被同时代人所理解。萨特曾说:“真正的脑力劳动要求孤独。”一个孤独的人,善于在自己孤独的思考中,完成其他人无法参与的成功。

哲学家是孤独的,这源于他自身的气质。他在孤独之中思考生命的意义,并以此为他乐。他渴望在孤独中体验创作之美。只有孤立于天地间,他的灵魂才与孤独相遇,在孤独中闪耀着思想的光芒。尼采就是这样一个孤独的哲学家。

哲学家尼采一生与孤独相伴。尼采经常漫步,以排解孤独。虽然他长期和朋友保持联系,有不错的交往。查理·瓦格纳、保尔·李、弗罗琳·冯·梅森伯格、弗兰兹·欧维贝克……但是大多数时候尼采仍愿选择一个人孤独。在给朋友彼得·加斯特的信里他写道:“归来吧,回到孤独中来,我们俩都知道怎样在孤独中生活,也只有我们俩知道。”和瓦格纳的决裂后,他经历的很长时间的痛苦,也为此大病了一场。他告诉妹妹,他渴望去一个让他完全独立的最偏僻最安静的地方,来走完他完全孤独的一生。

在尼采35岁的时候,他到了一个几乎没有人造访的山谷里。热那亚的太阳一升起,尼采“就到了一块靠近海浪的幽静的岩石边,撑一把伞,躺在岩石上,像蜥蜴一样一动不动。眼前除了大海和纯净的天空似乎什么也没有”。他在那儿待了很长的时间,直到黄昏的最后时分。《朝霞》就诞生在这个时候。

尼采的这种孤独是有高度的。他曾经说:“没有一个人在思想上真正与我一致”。当凡人为生活中的小事烦恼时,孤独者却视若无物一人独处,这是一种内心深处真正的孤独,所以在真正的孤独者心里,虽居闹市却仍然处于孤独的境界,不为世俗所烦扰。他们视繁华热闹为浮光掠影,总是能品味出其背后的实质性——单调和乏味。相对的孤独是可以排遣的,而绝对的孤独只能升华为哲学思想或是成为悲剧,但他们思想的智慧也正是孤独的意义所在。

孤独是一种独特的体验,它超越肉身之外,达到灵魂腾空的境界。在交往中,人面对的是部分和人群;而在独处时,人面对的是整体和万物主源。孤独者具有游走在大脑中的善于发掘的思维,这使他用一颗孤独的心创造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作家是孤独的。他们总是行走在孤独中间,握着一支永不停歇的笔,拷问与生俱来的孤独灵魂。在这种独身一人的旅游中,孤独是他们在思想中营造的一种境界。

纪伯伦的一生颇为坎坷,在他很小的时候就相继失去了三位亲人,孤独和生活的重担常常压得他喘不过气来。纪伯伦得靠写文章、卖画、做零工来赚钱,并且还要还债。

为了解决生存问题,纪伯伦用充满哀愁、倾听和憧憬的手法开始了散文和散文诗的创作。刚满20岁的纪伯伦,作品中已经处处充满了对社会的批判和揭露。他的作品既有理性思考的严肃与冷峻,又有咏叹调式的浪漫与抒情。他善于在平易中发掘隽永,在美妙的比喻中启示深刻的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