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好妈妈影响孩子的一生
446000000018

第18章 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性格才能形成性格 (4)

每个孩子都有自身的特性和幸福、快乐。有的家长不顾孩子的天性和意愿,以过来人自居,越俎代庖地为孩子一生画下明确的路线,让孩子按照自己制定的目标和路线去努力。而有些母亲让孩子完全脱离集体这个大环境,在与世隔绝的状态下按自己的方式教育孩子,给孩子的心理造成难以消除的阴影,造成孩子性格扭曲,孩子成了满足自己心理愿望的工具。这样的做法看起来似乎是为了孩子的将来,实际上不利于孩子责任意识的养成和培养,也是母亲极为自私和残酷的体现。

其次,要想让自己的孩子成为一个有责任心的人,就应该告诉要勇于为自己的过错负责。犯了错误要勇于认错,承担犯错带来的一切后果,而不是推卸责任,责怪别人。这样,孩子才能承担大任,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独领风骚。

再次,母亲不要为孩子找借口。找借口几乎是人的天性,孩子也不例外。生活中孩子常常会找出这样那样的理由和借口,来推托自己所做的事情。家长们应及时而理性地纠正孩子这种不良的行为习惯,清除滋生“不负责任”的土壤。

最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让孩子在生活中感受责任的分量,哪怕只是倒一次垃圾,洗一块手帕,一次维护公共财物的举动,一件表示同情心的事情。孩子积极主动时应给予表扬鼓励,疏忽或漠视时应给予批评和修正。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超越“以自我为中心”,了解自己周围的世界,从而强化自己对他人负责,对周围环境负责的责任心。

曾宪梓之母用坚强来感染孩子

从母亲带着我们的艰苦生活中,在我幼小的心灵里,我深深感受到穷苦人家不可言传的那种疾苦,我心里面便有一股强烈的志气,那就是长大后一定要好好做人,一定要改变这种贫穷的生活。母亲勇于改变命运的精神激励着他,母亲是改造命运的勇者。

曾宪梓就是享誉世界的“领带大王”金利来的总裁,他和夫人靠着一把剪刀创立自己在世界的地位。他成功之后热衷于公益事业,为祖国和家乡捐款4.5个亿,被世人称赞。他的成功与他母亲的教育密不可分,母亲的坚强给了他吃苦耐劳的品质,并让其受益一生。

曾宪梓深有感触地说:“从母亲带着我们的艰苦生活中,在我幼小的心灵里,我深深感受到穷苦人家不可言传的那种疾苦,我心里面便有一股强烈的志气,那就是长大后一定要好好做人,一定要改变这种贫穷的生活。母亲勇于改变命运的精神激励着他,母亲是改造命运的勇者。”

曾宪梓的父亲曾荣发,是一个极其典型的勤劳朴实的客家人。但是,过度的劳累使父亲过早地离家人而去。父亲去世之后,年仅32岁的母亲,带着9岁的宪概、4岁的宪梓,半饥半饱地度过他们含辛茹苦的岁月。

曾宪梓的母亲蓝优妹是贤良淑贞、勤俭刻苦的客家妇女的典型。面对艰难的生存环境,她必须精打细算,万事从长计议。孩子们是支撑她活下去、奋斗下去的唯一希望。

但是生活的贫困并没有因为她的坚强而得到上天的眷顾。一家人总是在贫困中挣扎。

青黄不接的日子,一家大小只能靠旱地里的番薯充饥,生活完全没有经济来源。为了活下去,母亲不得不用柔弱的肩膀,大担大担地替人家挑石灰。那个时候的房子不是用水泥做的,而是用石灰做的。母亲像男人一样一担一担地挑,然后主家也像对待男人一样,按担子计数,给母亲工钱。母亲赚的工钱用来购买一家人的口粮和油盐。

但是挑石灰的工作不是每天都有,为了生活下去,母亲安顿好两个小兄弟之后,决定跟着盐商雇佣的挑盐的队伍,从梅县挑盐到江西去卖,并且也像男人一样挑着满满一大担盐,遇山爬山、遇水涉水。

这是一件连男人都不轻易做的苦差事,因为只有等到挑一担盐到达江西后,盐担无亏无损,刻薄的盐商才会记工算钱。母亲通常一去就是十来天,在泥巴地里玩累了的小宪梓,常常用他泥乎乎的小手托着小脸蛋儿,坐在自家的门槛上,眼巴巴地盼着他的妈妈回来。

母亲这样坚韧的性格从小就刻在了曾宪梓的心中,母亲那种不怕困难、遇事沉着冷静又好钻研的性格也深入到了他的骨子里,使得他在日后的创业中能够勇敢面对一切困难,也为他的人生做好了良好的铺垫。

知心姐姐卢勤说过:“吃苦是一种心理承受力”。人在艰苦的环境中,战胜的不是环境,而是自己。21世纪是充满竞争的世纪,要做到敢于竞争、善于合作、富于创造,就必须从小加强心理素质教育,着力培养品格健全、意志坚定的精神。

孩子不是温室里的花朵,他们也会遭遇成长过程中的寒风冷雨。当他们能够勇敢面对的时候,他们便会获得成功,当他们在困难面前一蹶不振的时候,就失去了继续向前的勇气。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说过,厄运对乐观的人无可奈何,面对厄运和打击,乐观的人总会勇敢地迎接!因此,母亲要告诉孩子,跌倒了不要怕,勇敢地站起来就能看到一片蓝天!在日常生活中,母亲不但要像曾宪梓的母亲那样,用自己的言行让孩子养成坚强的品格,还要不断锻炼孩子的勇气!

在锻炼孩子勇气方面,英国人的做法是值得妈妈们学习。英国西南部的瓦伊河畔,有一所由少年探险组织建立的河流探险训练中心,专门为孩子们提供探险机会,培养他们的勇气和坚强的意志。

在那里,孩子们每天一早就来到河边,由专门的人负责教他们游泳和划船。训练是艰苦而紧张的,每一次练习都有孩子落水或受伤。在激流中拼搏,需要有坚强的意志和勇气。孩子们在这里不仅仅学习了划船等技术,还锻炼了意志,培养出勇敢的精神,同时也懂得了互敬互爱和团结合作。

在英国很多地方都有类似的活动,目的不是为了学习某种技巧,而是为了锻炼孩子的意志和培养其勇敢精神,为以后的工作和生活做好各方面的准备。

英国人的这种做法是值得提倡和推广的。培养孩子的勇敢精神,首先要求母亲是勇敢的人。只有勇敢的母亲才有培养出勇敢的孩子。如果母亲自身对困难或对带有一点危险性的活动感到害怕,那么培养出的孩子就不可能有勇敢的精神。有些母亲为孩子的安危担忧而牺牲了锻炼孩子的机会。想象看,一个懦弱的母亲怎会培养出一个富有勇敢精神而有毅力的孩子呢?

胡适的爱人之心来自仁爱的母亲

在这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天下所有的母亲都深深地爱着自己的孩子,可以说,世上任何一种爱都比不过母爱。当然,胡适的母亲也不例外,她给孩子的爱是温柔的,但却从不盲目。

每天,天刚蒙蒙亮,胡适还在睡梦中,母亲便起床了。她给儿子一边准备好东西,一边叫醒儿子,让他起床上学堂。对于孩子来说,早起是一件很痛苦的事,可是,小胡适很懂事,虽然他很想多睡一会儿,但是一想到母亲的操劳,就能立马从床上坐起来。当他赶到私塾老师家门口时,老师家人都还在睡觉。他轻轻地敲门,里面就会有人把私塾的钥匙从门缝里递出来。拿了钥匙,他跑到私塾把门打开。这时,同学们都还没有来,他一个人坐下,打开书本,开始读书。

他天天都这样早起苦读。母亲看着儿子这么辛苦,也很心疼他。但是,她明白,如果想让儿子成为像他父亲那样知识渊博、人品端正的人,就一定要吃苦。其实,儿子读书早,她为了准备早饭,比儿子起得更早啊! 胡适把母亲的这份爱藏在心底,用自己的刻苦来回报。平日里很听话,不想让母亲多为自己费心。

但是小时候的胡适很调皮,总有犯错误的时候。每逢这时,小胡适心里总会忐忑不安,善良仁爱的母亲从来不在人前责备他,因为仁爱的母亲懂得保护孩子的尊严。

一个秋天的晚上,天气转凉了。小胡适穿着单薄的衣裳,站在庭院里眺望星空。母亲关切地说:“天凉了,快进屋穿件夹衣吧!”胡适此时看星星正起劲,竞与母亲顶起嘴来,这大大刺伤了母亲的心。

后来,胡适意识到自己闯了大祸,跪着直哭,他一边哭,一边不住地用手去擦自己的眼睛。他不知把什么细菌擦入了眼睛,竟害了一年多的眼病,找了很多郎中也治不好。最后,母亲听一些老人说用舌头去舔就可以治好,母亲使用舌头去舔儿子的眼,眼睛真的好了起来。

生活中母亲点点滴滴的关爱,成了胡适心中挥之不去的温暖。母亲的仁爱之心让每次的回忆都充满了感动。成名之后的胡适更懂得把这份仁爱和关怀写进自己的作品中。他在《我的母亲》一文中这样写道:我在我母亲的教训之下住了九年,受了她的极大极深的影响。我十四岁(其实只有十二零两三个月)便离开她了,在这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胡适就这样在母亲的言传身教下养成了善待他人的好脾气,也学会宽容和关爱。可见。母亲仁爱的性格,对孩子的爱心教育有很重要的影响。爱心教育业是妈妈培养孩子的重点之一。但是总是有许多母亲一提起孩子来就很伤心。他们总觉得自己很委屈,为什么自己对孩子那么无私无怨地奉献,而孩子却不领情?拿破仑·希尔说:“当一种习惯由于反复地练习而变得容易的时候,你就会喜欢去做。你一旦喜欢去做,就愿意时常去做。”所以,母亲要积极培养孩子关爱他人的习惯,鼓励、尊重孩子去关爱他人。—个怀有善念的人,才能得到更多人的关爱,才能获得更多的机会,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功。

美国著名教育家哈·斯宾森指出:“爱心是美德的基础,也是美德最直接的表现。”培养起孩子的爱心就为孩子的美德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爱心的培养不仅是中国传统皇室教育的重点,也为现代教育学家所重视。现代孩子普遍缺乏爱心的现实,也突出了爱心教育的重要性。爱心给人机会,使人伟大,而母亲想要培养一个伟大的孩子,就要首先从培养孩子的爱心做起。

在培养孩子爱心的过程中让孩子理解奉献是很必要的。在生活的每一天里,要让孩子懂得奉献了自己,别人就会感到温暖。把节省的钱捐献给灾区,就能让很多人免于受苦,在同学生病的时候,要懂得去问候,帮助他们把落下的补上……付出爱心,才能拥抱世界,积极地探索和进取。也只有愿意付出爱心的人,才能使生命放出耀眼的光彩。

英国大戏剧家莎士比亚曾经说过:“上天生下我们,是要把我们当做火炬,不是照亮自己,而是普照世界。”只有在无私奉献中才能让孩子超越自我,变得高尚,也只有在无私奉献中才能够找到幸福。

在培养孩子爱心的过程中,要帮助孩子体谅别人的感觉。帮助孩子体会别人的感觉,就是要求他能够想象别人在某种情况下产生的感觉。假如孩子收到长辈寄来的生日礼物后回复了一张感谢信时,妈妈可以引导孩子,让他想一下,当长辈收到这封感谢信时会有什么感想。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性格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形成的,富有爱心性格的培育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就需要母亲在日常的生活中潜移默化的引导孩子,培养他们的仁爱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