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心理防御机制”是指个体面临挫折或冲突的紧张情境时,潜意识自觉帮助其,减轻内心不安,以恢复心理平衡与稳定的一种适应性倾向。弗洛伊德将人的防御机制分为十种:压抑、投射、否定、退行、升华、置换、抵消的等,人往往在适当的时候,调动各种各样的心理防御机制对自己的曾经受过的伤害进行掩饰,最终以一种可以承受的形式呈现出来。
有些母亲往往不懂得恰当地运用心理机制,那些在工作和交际中受到压抑的妈妈,不敢把自己的委屈和愤怒发泄以适当的形式发泄出来,而是选择置换这种心理防御机制,将其转移到自己的家人身上,孩子最容易充当这个“替罪羊”。一个长期充当母亲“出气筒”的孩子,不管做什么事情,在母亲眼里都是不正确的,这样的孩子能不畸形成长吗?这样的孩子未来能是一片光明吗?
总之,作为与孩子朝夕相处的妈妈,需要时时监督自己,控制好自己的情绪,这样才能以阳光的心态去面对养育孩子过程的种种问题,才能给孩子提供滋养孩子的精神养料,这样的母亲才能给孩子成长提供心理能量。
母亲是一位业余的心理专家
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妈妈不但是一个膳食专家,还是一个教育专家,还是一个业余的心理专家。这样才能完善自己说的教育方式,为培养一个聪明健康的孩子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黎巴嫩文坛骄子”纪伯伦的在他的《先知》中谈到家庭时,写下了这样几段话:
你的儿女不是你的儿女。他们是生命对自身渴望所产生的儿女。
他们经由你出生,但不是从你而来,虽然在你身边,却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他们你的爱,而不是你的思想,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庇护他们的身体,而不是他们的灵魂,因为他们的灵魂住在你梦中也无法企及的明天。
你要向他们学习,而不是使他们像你。因为生命不会后退,也不会在昨日流连。
你是弓,儿女是从你发射而出的活生生的箭。
弓箭手望着永恒之路上的箭靶,他会施全力将你拉开,使他的箭射得又快又远。
欣喜地在弓箭手中屈曲吧!因为他爱飞翔的箭,也爱稳定的弓。
他的看法是精辟而深刻的,他阐释了家庭教育中亲子关系的真相。孩子也是一个个体,他虽然是父母生命的延续,但他有自己的个性、思想、灵魂和生活。他需要自由,需要不断奔跑,需要梦想,更需要理解和爱。
但是现实生活中,母亲却常常忽略了孩子最需要的东西,而把一些他并不需要的塞给他。很多妈妈把所有的业余时间都用在孩子身上,接送孩子、陪写作业、监督学习、找老师了解孩子情况等;把辛辛苦苦挣的钱也全部投到这个“成长股”身上,送他去最好的学校,报各种各各样的兴趣班,找家教老师补课……往往这些父母牺牲了自己,却也没有能够成全孩子。结果使得自己身心疲惫,孩子不但没长进,反而也会变得脆弱不堪。
究其根源便在于母亲不了解孩子的心理。21世纪被视为生命科学的时代,心理学在这个世纪显示出了其不可或缺的作用,很多科学家开始从不同的领域和视角进行研究和探索,想揭开心理学的奥秘。心理学也渗透到了教育领域,妈妈不但要完善自身的心理素质,更重要的是要懂得孩子的心理,妈妈掌握一些心理常识会在教育中发挥很神奇的作用。
比如,后脸皮效应告诉我们,只有给足孩子面子,他才会自信;杜利奥定律告诉我们,只有父母幸福了,孩子才会快乐;定势心理告诉我们,把河流画成粉色的孩子更有创意;感觉剥夺心理告诉我们,老师留的那些“暴力作业“会彻底破坏孩子的学习兴趣;模仿心理告诉我们,在每个孩子眼中,父母都是“英雄”,只不过父母的品质决定孩子要做一个“好英雄”,还是一个“坏英雄”;叛逆心理告诉我们,当孩子进入青春期后,他最好多拥有一些父母之外的朋友,这些朋友包括和他年龄相仿的舅舅、叔叔、小姨等;代偿心理告诉我们,孩子不能代替我们去生活,我们不妨回到童年,想想那时的自己,或许会更体谅现在的孩子……
只有掌握了孩子成长过程会遇到的心理问题,因势利导才会让孩子健康成长。妈妈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如果能恰当运用了皮格玛丽效应,即:热切的期望有可能使被期望者达到期望者的要求。所谓热切的期望是指积极正确的期望暗示,妈妈们对孩子的积极期待能够使孩子的状态随之发生变化,由消极转为积极进取,由自卑转为乐观自信,从而向好的方向发展。 例如,大发明家爱迪生小时候,只上了三个月学就被学校开除了,老师说他太笨了,但爱迪生妈妈坚信自己的孩子并不笨。她对爱迪生说:“你肯定比别人聪明,我对此坚信不疑,所以你一定要坚持读书。”在母亲的鼓励下,爱迪生刻苦攻读,长大后,终于成了大发明家。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能看到期望成真的奇迹。那么,这种神奇作用是如何发生的呢?心理学家经过研究认为,这是通过对对方的暗示作用实现的。暗示是指在无对抗条件下,用某种间接的方法对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从而使人们按照一定的方式去行为或接受一定的意见、思想。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妈妈对孩子实施积极的暗示。暗示的结果会使孩子发生改变,甚至是很巨大的改变。
另外,作为一个业余心理专家的妈妈肯定不会忽视自我实现这是人需要的最高层次,孩子也不例外。
马斯洛认为,人的需求有五个层次,其中,自我实现是最高层次,而挑战自我则是其中的一部分,是指正常的人都需要发挥自己的潜力,表现自己的才能。只有潜力、才能充分发挥出来,人才会感到最大的满足。马斯洛说:“每个人都必须成为自己所希望的那种人。”“自我实现的需要就是使他的潜在能力得以实现的趋势。”这些话的确揭示了人类深层的本性。
人本性就是注定要向前发展。如果停滞不前,人会无法忍受。孩子们也不例外,比如,他们会因为冥思苦想做对了一道难题而欣喜若狂,会因为努力学习,取得好成绩而高兴好多天。但是也有这样的情况,孩子绞尽脑汁也想不出答案,费尽心思也没有答好一次试卷。这时,他们“挑战自我”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可能会因为挫折而沮丧,也可能会屡败屡战。无论是哪种情况,母亲一定要积极引导其向好的方面发展。
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妈妈不但是一个膳食专家,还是一个教育专家,还是一个业余的心理专家。这样才能完善自己说的教育方式,为培养一个聪明健康的孩子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有奶不是娘,好妈妈必须懂得爱
他们需要的不是舒适豪华的房子,也不是吃不完的美食、花不完的零花钱,温暖他们的心,才是对他们最好的爱。
美国心理学家哈洛做了一个独特的婴猴实验:哈洛把刚刚出生的婴猴从母猴所在的笼中取出,放到另一个装有两个人造母亲的笼子里。一个纯金属丝的人造母亲胸前安有一个奶瓶,另一个的表面包裹着柔软的布,但不安奶瓶。按理说,婴猴应该经常爬到安有奶瓶的金属丝妈妈的身上,然而结果却相反,婴猴只是在肚子饿要吃奶的时候才爬到金属丝妈妈身上,而大部分时间都爬到布妈妈身上。如果在布妈妈身上也安上奶瓶,那么婴猴就几乎不接触金属丝母亲了。如果在婴猴下地玩耍的时候,突然放入一个自动玩具,就会看到婴猴吓得马上逃到布妈妈身上。
这个实验推翻了人们传统思想中,“有奶便是娘”的认知。从这个实验可以得知,婴猴对母猴的依恋主要不是食物,而是柔软、温暖的接触。推而广之,小孩子依恋母亲并不仅仅是为了喝奶,他更需要柔软而温暖的皮肤接触的问题,小孩子只有在母亲温暖的怀抱里才能健康地成长。就像小猴子不喜欢只能提供食物的“金属妈妈”一样,孩子也不喜欢只能提供食物、金钱的“机械母亲”,他更需要的是母亲的爱。
母亲是世界上最无私的人,她的爱没有条件,母亲几乎是世界上唯一可以对孩子毫无保留的人。母爱缺失的孩子也很容易多疑,不相信任何人,对生活也没有眷恋和感激。一个孩子若从小就没有得到被器重、被全心全意保护的感觉,将很难建立起对他人的信任。冷漠的人或许可以成就大事,但他能从生活中体会到多少快乐呢?母爱的缺失,影响了孩子的一生。
在孩子最需要母爱的时候,一旦母亲缺席,就会造成孩子心灵的永久伤痛,这样的痛苦会给孩子的整个心灵蒙上阴影,永远也无法抹去!几乎每一个优秀的人在归结自己的成就时,都不忘将自己的荣誉分享给养育自己的母亲,因为只有母亲,才能够让他们怀着一颗感恩的心生活下去。因此,做妈妈的必须接受一个现实:孩子需要的不仅仅是母亲,更是母爱,是温柔地对待、耐心地倾听、积极地赞扬、默默地陪伴。
世界上没有不爱孩子的母亲,可是,却有很多不知道该如何去爱孩子的母亲。有的妈妈认为,给孩子住最好的房子,让他们上最好的学校,给他们花不完的零花钱就是爱,可是,物质上的富足只能带来生活上的愉悦,当孩子们得到那些所谓的爱后,还是不可遏制地产生了诸多常见的问题:和父母之间日益生疏,产生沟通障碍;物质上的富足而感情上的空白让孩子误入歧途;让孩子感情冷漠,形成错误的人生观……
这些问题的产生,能说是因为母亲没有给孩子足够的爱吗?当然不是,只是不恰当的爱产生了适得其反的效果。
爱的内容不是空洞的,爱应该是生动丰富的,爱是融入了生活,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
作家毕淑敏曾经做过许多年医生,但是为了爱孩子,有一次,在儿子感冒发烧的时候,她狠了狠心,让儿子自己去医院看病。她在《教你生病》一文中,记述了当时的经过:
“你都这么大了,你得学会生病。”我说。“生病还得学吗?我这不是已经病了吗?”他大吃一惊。
“我的意思是你必须学会生病以后怎么办。”我说。“我早就知道生病以后怎么办,找你。”他成竹在胸。“假如我不在呢?”“那我就打电话找你。”“假如……你最终找不到我呢?”“那我就……就找我爸。”
也许这样逼问一个生病的孩子是一种残忍,但我知道总有一天他必须独自面对疾病。既然我是母亲,就应该及早教会他生病。
“假如你最终也找不到爸爸呢?”“那我就忍着。你们早晚反正会回家。”儿子说。“有些病是不能忍的,早一分钟是一分钟。得了病以后,最应该做的事是上医院。”“妈妈,你的意思是让我今天独自到医院去看病?”虽然在病中,孩子依然聪明。“正是。”我咬咬牙,生怕自己会改变注意。“那好吧……”他扶着脑门说,不知是虚弱还是在思考。
“你到外面去‘打的’,然后到医院。先挂号,记住,买一个本……”我说。“什么本?”他不解。“就是病历本。然后到内科,先到分号台,护士让你到几号诊室你就到几号,坐在门口等。查体温的时候不要把人家的体温表打碎。叫你化验你就到化验室去,先划价,后交费。等化验结果的时候要竖起耳朵,不要叫到你的名字没听清……”我喋喋不休地指教着。“妈妈,你不要说了。”儿子沙哑着嗓子说。
儿子摇摇晃晃地走了。我内心里经历了一个艰难的过程,我后悔、责怪自己,忍耐着时间慢悠悠地向前滑动。
终于,走廊上响起了熟悉的脚步声,只是较平日有些拖沓。我立刻开了门,倚在门上。“我已经学会了看病。打了退烧针,现在我已经好多了。真是件麻烦的事。不过,也没有什么。”儿子骄傲地宣布,又补充说:“你让我记的那张纸,有的地方顺序不对。”看着他,勇气又渐渐回到心里。我知道自己将要不断磨炼他,在这个过程中,也磨炼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