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好妈妈影响孩子的一生
446000000030

第30章 做一个聪明而有创造性的母亲 (1)

母亲的工作是有创造性的工作

你的女儿不是刘亦婷,你也不是刘亦婷的母亲,你们的家也不是刘亦婷的家。所以培养孩子是一个极具创造性的工作,因为每一个人都是唯一的,所以一切他人的经验都只能借鉴,不能照搬,要根据自己孩子的特点创造出一套适合孩子的教育方法。

这是一个竞争的时代,是一个依靠创新才能获胜的时代,科技要创新,教育也要创新。在多变的教育环境下,做妈妈的也要灵活变通的创新艺术,这样才能在养育出一个优秀、聪明智慧的孩子。

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孩子,所以在教育上也没有一模一样的教育方式。妈妈在学习教育理论的时候,一定要懂得不能盲从,也不能死守教条。

关心孩子教育的妈妈对“哈佛女孩”刘亦婷都不陌生,她在1999年被哈佛大学全额奖学金特招录取,2003年6月从哈佛大学本科毕业,她学的是应用数学与经济专业。刘亦婷根据她“先就业,再深造”的计划,于2003年10月应聘到美国波士顿咨询集团工作。那是一家非常著名的国际咨询公司,它在中国也有很多的业务。无疑,在家长的眼中,刘亦婷是很成功的。

在哈佛的中国本科生中,刘亦婷可能是名气最大的一位。有一本以她本人为主人公的书《哈佛女孩刘亦婷》曾经风靡中国,创下将近200万册的销售纪录,感动了不知多少中小学生和他们的父母。刘亦婷的成功被人们认为是家庭教育成功的范本,她的父母曾著《哈佛女孩刘亦婷》以及《刘亦婷的学习方法和培养细节》,颇受欢迎,受到众多家长的热捧和青睐。

于是,妈妈都期望把自己的孩子教育成像刘亦婷那样成功的孩子。有的妈妈甚至按照刘亦婷妈妈的教育方式直接套在自己的孩子身上。这种做法不是明智之举,也不符合教育的规律。

教育的规律是一般的,而每一个孩子又是特殊的。每一孩子的成长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好的教养方法必须是“量身定做”的,人不可能在机械化的生产线上培养。作为母亲很想教育好自己的子女,这中愿望是很好的。但是切不可把家教书中说的方法奉若神明般地付诸实际。

一位母亲说,每当提起“哈佛女孩刘亦婷”时,女儿就大哭起来。为什么在别人身上成功的方法在自己的孩子身上不成功?这就是个体差异。我们对这位母亲说,要知道,你的女儿不是刘亦婷,你也不是刘亦婷的母亲,你们的家也不是刘亦婷的家。所以培养孩子是一个极具创造性的工作,因为每一个人都是唯一的,所以一切他人的经验都只能借鉴,不能照搬,要根据自己孩子的特点创造出一套适合孩子的教育方法。

所以生育本身是创造,是创造生命,教育培养更是创造,是创造人。母亲是一个伟大的创造者。这不是一个低能的人能做好的,会创造的母亲,就能培养出天才。

很多妈妈认为,孩子从出生就有了优劣之分,只有本身优秀的人才能生出优秀的子女,一般的家庭也只能养育一般的孩子。但事实上,遗传对孩子智力的影响,远不如它对孩子身高、体重和外表的影响那样明显。几乎绝大部分健康的儿童,在智力上都是差不多的,即使存在天赋上的差异,经过母亲带有创新意识的教育,这种差异是看不出来的。

以教育理念闻名的老威特有一个经典的运算例证:如果你很幸运地生下一个天赋为100的天才,那么普通孩子的天赋大概只有50,低智商的孩子大概在10以下了。

要是孩子都接受相同的教育,那么他们所具备的天赋优劣就决定其命运。但是,目前孩子受到的教育各不相同,有60的天赋的孩子,结果也许只能发挥出30;而如果对孩子进行可以发挥其天赋80~90的有效教育,就算生下来天赋只有50的孩子,也能比天赋有80的孩子优秀。

其实这笔账我们都会算,天赋的优劣是一回事,能否以创新的方式激发孩子的天赋是另外一回事。妈妈要做的,就是通过科学、适合孩子自己的方法来教育子女,尽可能地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处世方式,将他们引向精英之路。

孩子身上巨大的潜能和各种各样的特质,等待着母亲去为他创造条件来施展。不同的母亲教育出完全不同的孩子,不是母亲对教育的方法和技巧孤陋寡闻,而是母亲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照本宣科,不懂得创新。

一个善于创新的妈妈,面对相同的食物总能变换花样做出不同的美味来,对于教育孩子也是如此。在熟悉的教育技巧和方法的情况下,要善于创新,这样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孩子。比如,当孩子偶然有一次成绩考的不理想的时候,你也许跟很多母亲是一样的,让孩子认真到失败的原因,去鼓励他继续努力。争取下次考的更好,但是鼓励的话语孩子听多了也会厌烦,遇到这样的情况曾有一个聪明的妈妈,逆向思维,突发奇想给孩子发了一个失败奖,结果收到很好的效果,孩子的成绩也稳步上升了。当妈妈发现失败奖对孩子的激励效果很大,很容易让孩子找到信心时,于是就把这种方法沉淀到了自己的思想意识中,不管遇到什么事情的时候她都会给孩子发奖,就在这样特色的教育下孩子一步步获得了成功。

所以,作为当下的妈妈,一定不能墨守成规,善于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用心思考,来点创新,每一个孩子都会成为天才,每一个孩子都能成为未来社会的精英。

用教育专家的“眼光”对待孩子

妈妈在这些世界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念的指引下,结合自己的孩子的情况,把这些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方式融入自己的生活中来,培养一个优秀出色的孩子就指日可待了。

一把锋利的刀,落在坏人手中可能危害社会,落在好人手中就可能惩恶扬善、除暴安良。好的教育方法也是一种利器,再科学民主的教育方式,没有正确的教育思想来引导,也只会让孩子成为实践一种危险的教育理念的牺牲品。所以,妈妈在家庭教育中要掌握一些正确的教育思想,融入自己的家教活动中来。

重读卡尔·威特,妈妈要懂得: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要远离功利。在教育领域,有一个人是妈妈是不能不知道的,他就是“教育奇书”《卡尔·威特的教育》的作者卡尔·威特。这位德国乡村牧师的教子经验,被中国图书界以各种版本推荐给家长,书中的故事富有传奇色彩。卡尔·威特的教子经验之所以能够得到大众的热捧,这其中必然有大家感同身受的道理,“非功利教育”理念就是其中的亮点。

卡尔·威特在他的书中非常强调自己的教育理想,就是将孩子培养成为一个“接近完美的人”。在他看来,那些接受了片面教育的偏才和高分低能的儿童都是“俗人”,一个真正的天才应该是身体和心灵都得到健康发展的人。要让孩子做到全面发展,妈妈首先就必须抛弃功利性的教育思维,杜绝将孩子培养成“供人观赏的玩物”。

在生活中很多母亲为了将孩子推上各种荣誉和头衔的位置,不惜大刀阔斧地改造孩子的成长空间,让他们向着自己满意的方向成长,结果养出一盆盆“病梅”,满足了观众的眼睛,却捆绑住了孩子的天性。正如威特所说,真正有意义的教育,应该着力于对孩子本身的培养,抛弃种种功利性,以合理的方式开发出他们潜在的能力。如果仅仅是为了实现父母的愿望,教育将变成可怕的改造人的手段,孩子的一生都将生活在痛苦当中。

具有创新意识的妈妈懂得:成功不能一蹴而就。决定一时抛弃功利性去教育子女,可能并不难;但是要自始至终地秉承关照孩子心灵的教育思想,对很多母亲来说并非易事。因为非功利的教育首先关注的是孩子本身的成长节奏和需求,可能不会让孩子在短期之内有学识上的进步。而社会会给家长诸多压力:特长生潮流、高分名校情结、就业竞争激烈等,在讲求效率和速度的现实面前,家长未必能够稳住阵脚。

我们相信,心胸的大小决定一个人事业的大小。在决定孩子心胸和视野的宽度和深度的少年时期,孩子最大的收获关键不在于有多少荣誉证书,而是学会今后做学问、做事情的道理和方式。因而早期教育就需要家长接受一个事实:教育不会立竿见影,但是它是成功的基础。

据统计,1500~1960年间,全世界1249名杰出科学家和1928项重大科研成果的创造者在年龄上有一个阶段划分:科学创造的最佳年龄区是在25~45岁,最佳峰值年龄在37岁前后。更为精准的数据是,在诺贝尔奖的大部分获得者中,物理学家的平均年龄为35岁,化学家的平均年龄为39岁。

当然,科学家只是社会精英中的一类,但他们也是最能代表智商的一类人。普通人对科学家总有一种崇拜的情感,因为他们代表人类的思维精英,可以办到我们办不到的事情。上面的统计显示,科学家往往在青壮年才能够有所成就。

精英人士的成功经历了漫长的酝酿过程,绝非突然被幸运眷顾而成名。如果仅仅看到别人取得的成绩,而割断他们努力的过程,相信出人意料的奇遇,那他的一生也将在等待中度过。同样,妈妈如果放弃孩子教授教育的黄金时段,而盼望他日后自己成才的父母,也往往不能如愿。

成功不能一蹴而就,成才如是,教育亦如是。妈妈教育孩子的时候要有信心,只有相信孩子会向我们期待的方向发展,看到孩子未来的发展,才会有耐心,教育的目标也才能慢慢实现。

此外,妈妈要读懂多湖辉先生所说的“恰当的批评是有益的”。在对待孩子的奖惩上,日本教育家多湖辉有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孩子会在被批评的过程中,学会辨别是非,学会区分哪些事情是好的、哪些事情是坏的。因此,妈妈要学会用既改正孩子缺点、又不伤害孩子自尊心的批评。

批评孩子,应该保持冷静的态度,向他讲道理,以理服人,而且自己的立场也要始终如一。另外,批评孩子要有分寸、方法得当。

多湖辉曾因不满学校的严格管理,作出了伙同他人一起破坏学校部分校舍的荒唐之举。学校的规章制度非常严格,所以他已做好了退学的思想准备。而校长却把他们叫到校长室,流着眼泪说了下面的一段话:“太令人遗憾了。我现在什么也不说,想必你们也在反省自己吧?希望你们能再一次反思一下自己所做的事情。”校长宽宏大量的批评,深深地刺激了学生们,使他们进行深刻的自我反省。因此,采用什么样的批评方式非常重要,它既能使孩子的才能得到提高,反过来也能使之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