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好妈妈影响孩子的一生
446000000008

第8章 影响力,像“律”一样存在 (2)

姬周王室在尚未取代商王朝之前,已经是一个文明程度很高的宗族,其文明的一个重要表现就在于极为注重道德和行为规范的培养。而对未来君主道德的培养,更是从胎教就开始了。

周朝能够以仁厚立国,母亲、后妃的德行起了重大的作用。太姜的儿媳太任,是王季的夫人、周文王的母亲。太任生性端正严谨、庄重诚敬,凡事合乎仁义道德才会去做。

太任的夫君王季是一位具有仁德风范的父亲,他以仁义来治国,因而各地诸侯都很拥戴他。王季的事业,得力于太任的辅佐。太任非常仰慕婆婆太姜的美德,太姜主持后宫立身端正,最终使得宫廷上下一派祥和。

据史料记载,在太任怀孕的时候,眼不看邪曲不正的场景,耳不听淫逸无礼的声音,口不讲傲慢自大的言语。从不歪着身子睡,也不偏斜着坐,更不跛着脚站。不吃气味不正的食物,不吃切割不正的食物,不坐摆放不正的席子。所以文王生下来就非常的聪明,圣德卓著。太任教他一,他就识得百。君子赞叹说,这都是因为太任的胎教做得好。这种记载中虽然有夸张的成分,但也说明了古代人对胎教的重视。文王能够成为圣德的先君,奠定周朝八百年不衰的基业,与母亲太任给予端良母教是分不开的。

武王妃邑姜也很重视胎教。成王的母亲邑姜孕育成王的时候,站立时从不一脚支地,坐着时从不歪着,一个人独处时也不散漫放肆,生气时从不出口骂人。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并实施胎教的国家。经过2000年历代学者、中医学家的研究,以及宫廷内外的推行,逐渐形成了中国古代独具特色的胎教思想体系。周朝有明确规定:“王后有身瑞,七月而就蒌室。太史持铜而御户左,太宰持升而御户右。此三月者,王后所求声音非礼乐,则太师抚乐缊瑟而称不习;所求滋味非正味,则太宰倚升而言曰:‘不敢以侍王太子。’”由于王后承担着生产“王子”的重任,吃饭时左有太师弹奏音乐,右有太宰侍奉菜肴。如王后因怀孕而心情不好来点非礼乐或者辛辣生冷的口味时,太师会以“不习”谢绝,太宰干脆以“不敢”搪塞。

西汉学者刘向认为,胎儿能够感知母体内外的一些刺激,因此孕妇的身心愉悦对胎儿的发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胎教的目的在于生子,“生子形容端正,才德必过人矣”。因此,母亲怀胎后要注意“慎所感”,以防胎儿通过母体对外界食物的不良感应。他说:“妊子之时,必慎所感,感于恶则恶。人生肖万物者,皆其母感于物,故形音肖之。”他认为人的本性与世间万物是相通的,感应什么。因此妈妈在怀孕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自己所想和所做的。言语行为如果与善相应,就感得良善的孩子,如果与恶相应,就感召不善的孩子。儿女的性情容貌和万物相像的,都是母亲与万物相感的结果。

东汉思想家王充在《论衡》中认为人之性所以有贤愚善恶,并非天意所致,而是人在受胎时所禀受的天性有厚有薄,“故性有善有恶也”。他说:“禀得坚强之性,则气渥厚而体坚强,坚强则寿命长,寿命长则不夭死;禀性软弱者,气少泊而羸窳,羸窳则寿命短,寿命短则早死。”据此,他提出:“禀受其气故巧于御。”即主张在受精怀胎时就要时胎儿“禀得坚强之性”,否则“生子不备,必有大凶,聋、盲、气遭胎伤,故受性狂悖”。

《颜氏家训》在首篇中就开门见山教子孙如何胎教:“古者圣王有胎教之法,怀子三月,出居别宫,目不斜视,耳不妄听,音声滋味,以礼节之。书之玉版,藏诸金匮。”按照古代圣人的做法,怀孕三个月,胎儿定型了,就将孕妇单门独院地安排一个环境,孕妇所见所闻所食用,都是“绿色”的、健康的,墙上最好挂些名言警句,房里最好摆放上文房四宝、经典名著,给孕妇营造一个好的人文环境。

现代优生学的发展,以及不断完善的胎教理论证明了我国古代皇室胎教的科学性。

日本著名学者阿部顺一教授。他对127名孕妇进行了胎教指导,生下的孩子71%智力超常,他据此编写的《英才之路》受到了世界各国的关注。在伦敦,英国产前心理学会成立大会上,科学家指出,如果孕妇希望婴儿将来成为一个精神稳定、乐观的人,她应该在孩子出生之前为胎儿唱歌。胎儿能感受到母亲歌声的振动,使胎儿获得感情、感觉上的满足,正如营养成分能满足胎儿机体的需要一样。母亲为胎儿唱歌,相当于一种产前免疫,可为胎儿提供重要的记忆印迹。这样,孩子出生后一听到母亲的声音,就会停止啼哭而安静下来。

有的国家还开设胎教学校,如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一位产科医师就创办了一所胎儿大学,让胎龄满5个月的胎儿上课,每天3次,每次5分钟。上课内容有语言、音乐、体育。先让孕妇用手轻拍腹壁,胎儿会出现相应的踢脚动作。这样反复进行,使母儿沟通,然后对胎儿讲话、放音乐。胎儿6个月后母亲用传声器让简单的讲话声、笑声、歌声传入子宫内,也可用琴弹一些音符,使胎儿认识音调。这位医师还为这些胎儿在出生后发文凭,授予学士学位,戴上方帽子。自1979年以来,这所胎儿大学已陆续培养了几千名学生。据说这种胎教使孩子在学习上容易理解吸收,有助于智力超常,发育良好。

因此,准妈妈们在妊娠期要懂得对胎儿施加正面的影响,以其获得一个资质聪明的孩子,为将来的教养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金汁银汁不如母亲的乳汁

母亲应该珍惜孩子出生的前三年,尤其是母乳喂养期,此时正是孩子的大脑继续发育的最佳时机,通过有效的教育和影响,完全可以将孩子培养得健康聪慧。

十月怀胎,一朝分娩。母亲的任务并没有完成,而是真正的开始。因为孩子在这个阶段更需要母亲的呵护。人是早产三年的动物,为此造物主安排了一年的时间让母亲为孩子喂奶。事实上母亲的怀抱是孩子的“体外子宫”,当孩子偎依在母亲胸前的时候,同他在母亲子宫里的环境是相似的,温暖柔软的乳房,母亲幸福安详的眼光都会给孩子一种无形的影响。

但是让人遗憾的是现在很多母亲为了保持自己身体体型,放弃母乳喂养。这样不仅不能体会孩子吮吸乳汁时的幸福感,也失去欣赏孩子吮吸乳汁时的喜悦感。

拒绝母乳喂养的母亲很难与孩子之间建立感情,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孩子出生伊始,如果不进行母乳喂养,缺乏在母乳喂养中的母子接触的话,不利于建立良好的母子关系,

所以很多育儿专家都建议母乳喂养。著名的教育家斯托夫人就很赞同这一点。她认为对孩子来说最好的食品是母亲的乳汁,错过了母乳喂养的时机,就失去了了解孩子的一个机会,会让人后悔莫及的。

关于母乳喂养的经历,斯托夫人曾这样记录:在我女儿出生的头几天里,她似乎还不明白不舒服是因为饥饿,更不知道吮吸乳汁会给她带来舒适和满足。刚开始,女儿因为饥饿和口渴而啼哭时,我把乳头放进她的嘴里,她却哭着不停地躲避,甚至尝到了第一口乳汁,也不能使她停止啼哭。我知道这时候一定不能着急,我没有强迫她吃奶,而是不停地暗示她,用亲情和耐心唤起她吮吸的欲望,诱导她学会吮吸。我知道,婴儿有吮吸的本能。因此,我没有硬把乳头塞进她的嘴里,而是利用她的这种本能,反复诱导她吸奶。我想,只要她吸过几回,能把吮吸与乳汁、舒适联系起来,一切就会好起来。后来,只要乳头一放进她嘴里,她就会安详地吮吸起来。我还发现,凡是能放进嘴里的东西,不管是乳头、奶嘴,还是手指,她都爱吮吸。

此外斯托夫人在给女儿喂奶的那段时间,始终坚持一个原则:要充分满足她吃奶的需求,只要她饿了就给她喂。在给女儿喂奶的那个时期,她绝不使用香水或香味很浓的化妆品。因为新生儿的嗅觉非常敏感,太浓的香味会使婴儿认为这不是自己的妈妈。不利于建立母子感情。

因此,在哺乳期间,母亲要对子女进行无微不至的照料。因为在婴儿时期对孩子很好地照料,有利于孩子拥有健康的身体和促进头脑的开发。

婴儿刚出生的时候,脚不会走、手不会拿、嘴不会说,大脑发育还不完全,无法协调身体,这个时候母亲的喂养给孩子大脑的健全建立了一个过渡期。在母乳喂养的一年中甚至婴儿成长的头三年里。婴儿的大脑只是胎儿脑发育的继续。例如,人在婴儿期有感受,却对自己这段时间的经历回忆不起来,就像回忆不起胎儿期一样。这个奇特的现象,经过科学研究后表明,人类的前三年仍是环境的胎儿,同母亲内的胎儿并没有多少区别。

专家们发现,智商测验对年龄大的人来说或许是稳定的,对于年龄越小的孩子,其准确性越值得怀疑。例如,对152个孩子从1岁零9个月到18岁期间的智商进行多次测试,其中有两位的智商增加了70和79分。对学龄期孩子的测试也表明了这一点,对学龄前孩子更是如此,如2岁孩子的智商值和他5岁时的智商之间,只有很少的联系;而同十几岁时,几乎就没有什么联系了。

为什么越小的孩子,智商改变的幅度越大呢?有人认为是智商测试本身不完善,也有人认为对婴幼儿设计的智商测试,其测试重点在于婴幼儿的运动能力,而这与随后的智力并不一定有直接关系……

这种智商值的变化,正说明孩子实际智力的变化。3岁前的孩子,智力还没有发展起来,就如去测试胎儿的智商一样,怎么可能得出比较准确的数值?

人的大脑不仅是早产的,而且这种早产还是有时间限制的,那就是三年。超过了三年,人的大脑基本发育成熟,可塑性大为降低。越是年幼,大脑的可塑性越强,尤其体现在母乳喂养期间,在母乳喂养期间如果喂养牛乳、羊乳或者狼乳的话,有可能使人脑变成兽脑,印度的狼孩就是一个例证。

因此,母亲应该珍惜孩子出生的前三年,尤其是母乳喂养期,此时正是孩子的大脑继续发育的最佳时机,通过有效的教育和影响,完全可以将孩子培养得健康聪慧。《卡尔·威特的教育》一书的作者老威特,就是通过哺乳期教育来培养身体孱弱的儿子,为他成为一个博文多知的“神童”埋下了伏笔。

孩子的信仰多是信仰母亲的变种

母亲在日常生活中要能遵守自己相应的道德观,坚持自己的做事原则,忠实于自己的信念,这样妈妈对孩子所产生的积极影响将会显著提升。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离不开父母的守护,尤其是母亲。由于母亲照顾孩子的吃穿住行,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就会形成一种对母亲的依恋。这种依恋是人的精神赖以生存的基础。也使人们不断充实自己,发展自己的根基。人所有的信仰都发源于对母亲的信仰,都是母亲信仰的一种替代形式,否则就失去了在这个大千世界生存的根基。

曾有过这样一个实验,把小猴子和母猴隔离起来,结果发现当小猴子看到自己看不惯的东西时就会蹲下来,并且很紧张和恐惧,而当小猴子和母亲在一起的时候,一旦出现异常的东西在她身旁,她就会抱住母猴,仿佛有了靠山一样,然后就会回头看它身边异常的东西。

动物是这样,人更是如此。和母亲生活的时间久了,母亲就会给孩子提供一个心理支持。由于这种心理支持母亲对孩子的精神影响很大,甚至在其死后还将继续存在。其原因就在于人是信仰型动物,母亲正充当了这种信仰的替代物,母亲在孩子心中占据了更高自我的位置,从而能够给孩子提供道义和原则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