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帝王将相管理启示
447500000048

第48章

作为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康熙帝在长达61年的国家治理中,集中体现了两个字:“仁”和“勤”。因为仁政爱民,康熙帝深得民心和吏心,因为勤政务实,康熙帝一生作出了诸多大事,不仅开创了康乾盛世,促进了大清的积极发展,也为中国历史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令他的子孙们难以望其项背。 在他的治国生涯中,不乏许多闪耀着智慧的管理方法和理念。我们的管理者若能积极挖掘,引以为用,或许也能开创一个企业发展的“黄金时代”。

圣者为公,仁者无敌:人心向背系于“爱”字

国内企业界有一句名言:“爱你的员工吧,他会百倍地爱你的企业。”这一管理学的新观念,已经越来越深入人心,而且被越来越多的企业管理者所接受。实践使他们懂得,没有什么比关心员工、爱护员工更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了。

康熙是一个仁政爱民的明君,在其执政的61年里,凭借着一种“仁”念,征服国民之心,缔造出一个繁荣昌明的康乾盛世。

一次,康熙前往东北祖陵告祭。在路上,他看到众多被流放的犯人无家可归,生活无比凄苦。这些人大多是罪臣的家眷亲戚,如果没有上边的允许,他们无权私自盖房子,也不能开垦农田。即使处于这种情况下,他们依然要服沉重的徭役,以至于无法维持生计。依据当时的法律,这些人虽然可怜,却是罪有应得。但康熙将他们的疾苦放到了心里,当即下令分配土地给他们耕种,准许他们盖房子,以供御寒之用。

这一道命令在我们看来,最简单不过了,但在当时的老百姓,尤其是那些犯人们看来,无疑是天降洪恩,其间包含了管理的最高境界——以“仁”服人。

纵观中国几千年历史,任何一位昏庸无道、无视百姓疾苦的帝王,都难逃下台的命运。而像康熙这样的仁义之君,总是能够获得老百姓的拥戴,其原因则在于康熙帝的仁爱待人。管理者若要赢得民心,首先就必须重视“仁”。那么,什么是“仁”呢?孔子有个著名的观点:“仁者,爱人。”可以说,一个帝王或者管理者是否能够做到爱人,是他是否拥有“仁”的基本标志。

在现代管理实践中,一些企业管理者总是自觉不自觉地信奉“强权即公理”的管理模式。可是我们应当看到,在强权的管理下,管理者实际上并没有获得自己所期待的效果,反而使员工的逆反情绪更为强烈,最终失去了人心。而与此相反,优秀的管理者却清楚地知道:若想像古代的明君一样拥有稳固的江山,仅仅依靠强权,有时只会获得相反的效果,所以应该自己首先拥有一颗仁爱之心,用爱去感化下属,凭此赢得下属的归属之心。

李嘉诚创业伊始只有5万元港币,他凭借着什么一跃成为统领拥有20余万人的庞大商业帝国的当今世界华人首富?以“仁”服人的管理理念,就是他成功的法宝之一。李嘉诚曾说:“人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你对人好,人家对你好是很自然的,世界上任何人也都可以成为你的核心人物。”由此可见,李嘉诚之所以能够叱咤商场几十年而经久不衰,与其对人才常怀仁爱之心有着巨大的关系。

企业创办后不久,为了降低企业成本,李嘉诚被迫大量精简员工。在企业遇到困难时,裁员是很正常的事。但李嘉诚却认为,员工失去工作就意味着失去了生活来源,对于这一点,从艰辛中走过来的李嘉诚体会尤深。在裁员大会上,李嘉诚承认,是自己经营上的失误导致了这一情况的发生。在向被辞退员工及家属表示歉意的同时他承诺,只要经营出现转机,愿意回来的员工,仍能在公司担任原来的职位。这一行动感动了企业员工,待企业经营状况出现转机后,李嘉诚有诺必践,将相继返回的员工都给予了合理的安置。

后来,亚洲金融风暴波及香港,李嘉诚的企业员工的公积金因外放投资受到不少损失。按照常理,遭遇这样的天灾大家只好自认倒霉。可李嘉诚却动用个人资金将员工的损失如数补上。宁可自己受损,绝不让员工吃半点亏的真情义举,深深地感动了企业员工,李嘉诚由此也博得了员工的深切拥戴。

作为管理者,只有凭着一颗仁爱之心,随时了解下属的所思所想,知道他们的烦恼所在,并及时予以解决,才能促使他们真正发挥自己最大的作用和能力,最大化地促进企业的发展。

【管理王道】

国内一家调研机构曾向员工提出过这样一个问题:你最喜欢什么样的上级?大多数员工都提到一点,那就是要求上级有仁爱之心。

充满爱心的管理者必然有很大的人格魅力,并直接影响企业的经营运作和企业的文化氛围。在爱心的包容下,企业管理层和被管理层的关系会变得融洽和协调,其制度才会被员工自觉地维护和遵守。否则,企业的管理制度会变成缺少润滑剂的机器,企业内部摩擦不断,工作效率低下,制度形同虚设,企业毫无生机和活力。

顺应人心,调动人气

管理的关键就是顺应人心,调动人气。企业管理者如果能时时处处为员工着想,从员工的所思所想出发,并在一些生活的细节中给予员工无微不至的关爱,虽然投入不是很大,却能够收到极好的效果,激发员工积极工作、献身企业的热情。

孔子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圣人,历代封建统治者都尊奉孔子,似乎不如此便不足以表明自身统治的合理性与合法性,因而也就难以抓住民心,尤其是士大夫阶层的有效支持。对于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统治者来说,是否尊孔更直接关系到能否稳固其统治根基。康熙帝对此有深刻的认识,故其利用一切时机向臣民宣扬对孔子的尊崇之意,以此顺应人心、调动人气。

康熙二十三年,康熙第一次南巡归途经过山东曲阜,特地到孔庙祭奠孔子,行三跪九叩之礼,御书“万世师表”匾额悬挂大成殿中,决定重修孔庙树立孔子庙碑,并亲自撰写碑文“以昭景行尊奉至意”,这些崇孔活动及康熙从中表现出的至诚态度,无疑使汉族士大夫倍觉亲切,甚至颇为感动。

不仅是搞尊孔活动,康熙还采取了一系列尊崇儒学的实际举措。康熙亲政以后,仪制员外郎王士祯等人再次请求恢复八股取士旧制,康熙便以“牢笼志士,驱策英才”为号召,满足汉族士大夫的要求:“此后照元年以前定例,仍用八股文章考试。”这些举措,对争取汉族士大夫的支持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由此看来,管理并非仅仅是简单地命令人、改变人,其更高的境界是顺应人心、调动人气。所谓顺应人心,也就是指具备善待他人的慈悲之心,顺应并满足他人的心灵,更简单一点地说,是“奉献于社会,奉献于人类”。这是管理者在管理企业的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关键词。因为,只有顺应了人心,才能调动人气,让下属满意并主动追随,从而使企业获得长远的发展。

近年来,有不少企业因为市场不景气,裁员的比率相对增加,使一部分人对于工作的关心,几乎降低到只要能保得住就不错了的最低限度。你的工作使你快乐吗?令你满意吗?这样的问题,在一些企业员工看来似乎很可笑。因为,员工的士气、满意度,在这种人才供大于求的环境下,真的还重要吗?

然而,对于这个问题,上海波特曼丽嘉酒店总经理狄高志却从来没有半点疑虑,他一直在用自己的努力顺应员工的心,提高员工的满意度。

狄高志于20世纪末开始接手经营波特曼丽嘉酒店,他在上任的第一天便带领酒店高层干部清理员工餐厅;酒店一开始运营时虽有多处整修工程,预算明显不足,但狄高志还是透支部分资金当做员工的红利。他这种优先顺应员工需要的做法,的确打动了员工,大家一起努力打拼,酒店经营的绩效就随着员工士气和满意度的提高而愈来愈高。下面是一些数据证明:从1999年开始,酒店员工的满意度由70%提升到96%,顾客满意度也从92%提升到97%,尽管四周不断有新酒店加入竞争,但是波特曼丽嘉酒店的营业额还是增长了18%,并最终赢得了“亚洲最佳企业雇主排行”第一名的好成绩。

事实上,波特曼丽嘉酒店在所赢得的一切荣誉中,分量最重的还是员工的心。

【管理王道】

对于“管理”的含义,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所有人都对成功管理的特征有着相同的认知,即“顺应人心”。因为管理的艺术归根结底还是管人。所以,管理就是顺应人的所思所想,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使其主动为管理者和企业服务。

以情动人:康熙的御人心法

为更有效、更持久地聚集人才、吸引人才、激励人才,企业除要重视对人才的物质投资外,关键还要运用好“动心”策略。“动心”,就是“情感投资”,即充分利用情感因素,征服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