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帝王将相管理启示
447500000007

第7章

认识到贤才的重要性是任用人才的第一步,接下来还需要一个“察贤”的过程,即正确地识别人才,这是重视和任用人才的前提条件。对此,吕不韦借助《吕氏春秋》提出了“察贤”的三个标准。

首先,《吕氏春秋》使用了许多概念,如圣、贤、士、能等,从这些概念看,吕不韦心中的“贤人”都是一些品德高尚的能人,也就是德才兼备之人。

其次,《吕氏春秋》指出:“凡举人之本,太上以志,其次以事,其次以功。三者弗能,国必残亡。”吕不韦将心志、做事、功劳三者作为举人之本,这个标准把德才兼备具体化了,延伸到了做事的能力和政绩等。

第三,《吕氏春秋》明确地提出了“八观六验”和“六戚四隐”的内观和外观标准。所谓“八观六验”,就是“凡论人,通则观其所礼,贵则观其所进,富则观其所养,听则观其所行,止则观其所好,习则观其所言,穷则观其所不受,贱则观其所不为。喜之以验其守,乐之以验其僻,怒之以验其节,惧之以验其特,哀之以验其人,苦之以验其志。八观六验,此贤主之所以论人也”。具体意思是:

1.在他通达、过着很顺利的日子时,要注意看他礼遇的是些什么人。

2.在他显贵、发达时,要注意看他举荐些什么人。

3.在他富贵时,要注意看他供养、收养些什么人。

4.在他听取意见时,要注意他将采取些什么行动。

5.在他闲暇无事时,要注意看他有什么喜好和嗜癖。

6.在与他探讨问题时,要注意他说些什么话、怎样说话。

7.当他贫穷时,要看他不接受什么东西。

8.当他处在下贱阶层时,要看他绝对不做什么事情。

以上是“八观”的主要内容。

1.当他高兴时,要检验他什么地方没有过分的表现、所守的事情没有因此而开放。

2.当他快乐时,要看清他的癖好。

3.当他发怒时,要看清他的节制,能否保持理性。

4.当他恐惧时,要看清他是否保持着足够的自制力。

5.当他哀伤时,要看清他为何哀伤,透过这种哀伤能否看到他的仁慈之心。

6.当他处于苦难当中时,要看清他这时所秉持的始终不渝的志向。

以上是“六验”的主要内容。

除了“八观六验”,吕不韦还说:“论人者,又必以六戚四隐。何谓六戚?父母兄弟妻子。何谓四隐?交友故旧邑里门郭。内则用六戚四隐,外则用八观六验,人之情伪贪鄙美恶无所失矣,譬之若逃雨,汗无之而非是。此圣王之所以知人也。”所谓“六戚四隐”的标准就是:鉴定一个人的品质,除了要有以上标准之外,还要听取他六类亲戚、四种接近他的人对他所作的评价。六类亲戚是:父、母、兄、弟、妻、子;四类接近他的人是:朋友、老相识或同事、乡亲和邻居。这些人代表了他不同时间、生活侧面和生活空间内对他最为熟悉的群体,所发表的看法和见解也必然是最为客观、全面而公正的。

综观以上三个识人标准,标准一是综合的理性标准,核心即德才兼备。标准二是理性标准的具体化,侧重于标准的具体操作。标准三是从内、外两个不同方面识别考察人才,侧重于方法论。应该说,这三个标准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考察体系,吕不韦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能够提出按照这一标准体系识别考察人才,的确是难能可贵的。

其实现在企业的人才标准也无外乎以上三点,只不过是具体的表现形式不同而已。比如摩托罗拉的5个E:

1.Envision——远见卓识:对科学技术和公司的前景有所了解,对未来有憧憬;

2.Energ——活力:要有创造力,并且灵活地适应各种变化,具有凝聚力,带领团队共同进步;

3.Execution——行动力:不能光说不做,要行动迅速、有步骤、有条理、有系统性;

4.Edge——果断:有判断力、是非分明、敢于并且作出正确的决定;

5.Ethics——道德:品行端正、诚实、值得信任、尊重他人、具有合作精神。

这几点就充分体现了德才兼备、行动与思考并具,从不同方面进行考察的思想。

【管理王道】

古语说:知人善任。作为一名领导者,不了解一个人,就无法决定能否对他委以重任。只有了解了他,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一个人才的能力和作用,或者识破一个奸伪之徒的本来面目,避免影响整个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正是由于了解人才、选择人才是关乎一个企业兴衰成败的关键因素,所以在人才管理上,现代企业管理者有必要借鉴吕不韦的“察贤论”,掌握科学的识人方法,凭此获得更多真正优秀的人才。

“闻者”必败:运作高手的管理软肋

在商场中,最忌讳的就是做事太贪。作为一个企业管理者或经营者,要懂得适可而止,迂回出击,如果任由贪得无厌的恶性肆意横行,势必落得身败名裂,功亏一篑。

公元前235年,洛阳文信侯官邸,曾经风光无限的秦国原丞相吕不韦走到了生命终点,他喝下毒酒,悄然死去。他明白,始皇帝盯上了自己,大限已到,命是肯定保不住了,与其被人押赴刑场,受尽羞辱,还不如自行了断,多多少少还能保住一点面子。

从庄襄王子楚登基到被免职,大投资家吕不韦的辉煌时光持续了13年,这样一个精于运作的人,是什么原因让他走向末路的呢?

对于吕不韦的评论,司马迁眼光犀利,一语中的,他认为吕不韦就是孔子所谓的“闻者”。“夫闻者也,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论语·颜渊》),孔老夫子说这样的人言行表里不一,只是骗取名望而已。撇去其中的贬义不谈,“闻”其实就是通过经营使自己有名,这是一个对外树立名声和形象的过程。

综观吕不韦一生,前期从商,贱买贵卖,经营了大笔财富,后期参政,经营运作能力丝毫不逊于前,但成果却在逐渐萎缩,除去一些不可避免的政治因素影响,吕不韦自身的管理能力成为他在政治上成功的“短板”。

商人出身的吕不韦从政后一直秉持着治政如治商的信念,这本无可非议,治国与治商本来就是相通的。然而,有一点却不能忽视:治商的话仅凭经营运作也能成功,而治国不仅需要运作,也需要管理,二者缺一不可。

执政的管理能力反映在他的为官政绩上,关于这一点,无论是《史记》还是《资治通鉴》都只字未提,这说明他的政绩表现实在乏善可陈,也证实了这个经营高手不善管理的一面。

无论是治理国家还是治理企业,经营与管理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经营主要表现在对外一面,管理更侧重与对内,二者相辅相成,内外呼应。它们犹如人的两条腿,协同发展才能共同为企业或国家的发展提供一个健康的支点,一旦发展不协调就会造成瘸腿,影响企业发展,而如果缺少其一的话,企业连站都站不稳了。

吕不韦的管理软肋和运作优势导致他长期畸形发展,用权力的拐杖来填补管理空缺,支撑着摇摇欲坠的身躯。但权力毕竟是外力,不能代替管理,一旦权力失控,身躯就会轰然倒地。这个隐患在他最后一次运作中已露出端倪。

吕不韦将赵姬献给子楚后,仍与赵姬保持暧昧关系,这种不正当关系,在子楚驾崩、幼君当政时更是变本加厉,但随着始皇帝逐渐长大,吕不韦意识到了其中隐藏的祸患,决定为自己找一个替罪羊。

吕不韦物色到一个善于淫乐的“大阴人”嫪毐,先给他捏造罪名,假装把他处以宫刑,后又以宦官的身份进献给赵姬,代替自己与赵姬私通。

结果赵姬把所有感情都转移到嫪毐身上,整日和嫪毐淫乐,并且瞒着已经长大成人的嬴政,为嫪毐生下了两个儿子。时间久了,嫪毐的野心越来越大,他仗着赵姬对自己的宠爱,打算在时机成熟的时候,废掉秦王嬴政改立自己的儿子为秦王。就在这危急关头,有人向嬴政告密,把赵姬和嫪毐私通并生下两个儿子的事情告诉了嬴政。嬴政听到这样的消息,不禁大怒,当即下密令作进一步的调查。但是,不久,嫪毐知道自己与太后的秽行及叛乱的图谋已被发现,便伪造诏书调发卫兵县卒对付嬴政。嬴政早有准备,嫪毐的叛军还没出咸阳就遇到了由雍城开来的秦军,嫪毐带领的一群乌合之众很快就被打得落花流水。嬴政下令将嫪毐以五马分尸处死,诛三族。并派将士搜查雍宫,捕杀了嫪毐和赵姬私生的两个孩子,赵姬也被驱往嫚阳宫拘禁起来。

吕不韦因送假太监进宫伴赵姬,犯下欺君之罪,本当连坐,嬴政念他侍奉先王有功,功罪相抵,免去相国职衔,勒令去河南乡下闲置。

在这次运作中,吕不韦的管理软肋完全展露出来,无论是关于国家还是他自己“事业”,他都缺少一套系统的管理方法。这个软肋在他把赌注压在了自己不熟悉的嫪毐身上时体现得更充分:对于嫪毐的管理,他一没有灌输自己的理念,二没有给予明确的行动目标,而是采取完全放任的态度,最终致使自己无法掌控,不仅没起到达到抵御风险的作用,反而为他所牵连。

在企业管理中,企业文化是凝聚员工的无形力量,而企业目标则犹如航标为他们知名方向,这既是出于正确驾驭公司这艘船的考虑,也是为了更好地掌控员工的思想和行为。这种灌输企业文化,拟定明确目标之类的事情仅仅通过经营是不够的,必须通过行而有效的管理制度来落实和达成。

前面提到的那个曾经风光无限的秦池,也是败在了管理软肋上。从竞标央视“标王”到蝉联“标王”的这一系列过程中,不难发现秦池领导者在经营运作上的直觉与天赋,然而,商业竞争并非以电话号码来确定竞标金额般的儿戏,在他们老辣经营与强势宣传造势的光环下难掩管理短板的难堪,直接影响到企业规模的发展与企业形象的建设,而小酒厂的前身也没有形成鲜明、有凝聚力的企业文化,在竞争者的冲击与消费者的质疑中很快就土崩瓦解。

秦池领导者与吕不韦一样,都败在了管理软肋上,感受到了经营与管理撕裂带来的切肤之痛。

【管理王道】

吕不韦的一生,是经营运作的一生,他的许多理念和运作的方法,对现代企业的经营运作颇具借鉴意义。但最值得我们企业和企业家引以为戒的则是他对管理的无视,他自己也因管理不善而晚节不保。现代一些所谓的成功人士,尤其是那些从纯靠经营发家的小商人一步步走向壮大的人身上,依稀可见吕不韦的影子。为了企业的持续发展,我们不仅要善于经营,更要懂得管理,用两条腿走路,企业才能稳步迈向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