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卡耐基成功人生经典
448600000017

第17章 认识自我 锤炼自我 完善自我 (8)

控制环境心理

我们每一个人均有与他人沟通的需要,人类可利用沟通克服孤单隔离的痛苦;我们有与他人分享思想与感情的需要;我们需要被了解也要了解别人。人有“关联需求”和“参考结构的需要”(Need of reference)。我们喜欢与别人产生情感联系,并从中确定自己的角色、地位与价值感。

在互动的过程中,有时我们会产生被“淹没”的焦虑,担心在人际互动中若只是倾听与接受别人,将逐渐失去自我;但太过强烈的自我参考结构,又往往导致主观武断与冲突的人际关系。互动中不同的反应方式,表示不同的心理意向,也会产生不同的结果。下面介绍几种不同的反应方式:

1忠告

显示听话者有意对这句话的好坏对错下判断,并企图告诉说话者该做什么或可能做什么。这种反应类型,通常会将自己的地位置于另一个人之上,等于在告诉对方我了解你的情况,这时听话者是根据自己的经验,提供他认为最应该采取的行动,但这有可能促使分享者采取防卫的姿态。

2教训

意图告诉对方问题所在,让他知道应该怎么想和应该想什么。解释型的回答所表达的是:“我知道你的问题症结所在,让我来告诉你!”因此,听话者在使用解释型的反应方式时,提供资料和说明,以帮助说话者澄清问题。这种反应是要回答“为什么说话者会有这种感觉”及“造成这种感觉的原因何在”。

3支持

是要对方安心,减低他的负性感觉,向对方表示并不是只有他一个人这样,别人以前也有过这种经验。支持型的回答常是安抚或冲淡说话者的感觉强度,所用的多半是安慰的话。听话者会说这种情况没什么稀奇,很正常,企图减轻说话者的负性情绪。

4探索

按着某种线索寻求进一步的资料,这种回答是要告诉说话者该继续讨论什么事情。这种探索表示听话者想要对情况有更多的了解,想要澄清他弄不清楚的地方,或发现某些还没有说出来的部分。探索型的反应可以用来进一步了解不清楚的部分,但会局限说话者所分享的内容,或者用来改变谈话的重点,使注意力移到刚刚讨论的主题以外的事。

探索型的反应通常是发问,但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是探索型的反应。例如:“你那时候做了什么补救的工作?”“除了这件事之外,还有没有其他类似的状况,也经常使你无名火起三丈高?”

5复述

听话者的意向是想要查证自己是否正确无误地明了说话者所说的意思。

复述的反应是一种说明——我所了解到的是这样子,正不正确?它能让对方知道你听到什么?是不是正是他所要表达的。通常这种反应会使说话者觉得被了解,双方有共鸣和共识感,而使沟通顺畅愉悦。

6完整的接触

一个人内在的感觉和外在的表现往往有很大的差别,他内心感到寂寞、无助,但外表可能表现得若无其事、不在乎的样子,这种反应方式使别人无法了解他真正的内心感觉,影响双方沟通,也使他自己愈陷入孤僻、冷漠的价值空虚中,而失去自尊。而自尊、自我价值是人际互动的根本,也是想自在、自主地生活的重要前提。因而在人与人沟通的过程中,能很坦诚地对待,很人情味地分享,以人为本位,以人为关怀,维持自己成为一个统一体,也以这种态度对待别人,才叫做完整的接触。因此,有“接触”的人际关系,需要了解自己,更需要与人来往,二者都需要相当的耐心来实现人生的智慧。

人际互动有多样的表现形式,二人互动时,每个人至少有两个主要方向:一个是让别人能对我有所反应,另一个是我自己能够反应别人。真实的接触是指,这两个方向都活动,且最后的结果是一致性的。如果我们认为,自己的行为是依赖别人的态度而定,那我们就是把自己的力量交在他人的手中。就好像说:“你使我能活下去”“我的生死你要负责”。这种情形下,人与人的关系是,一个人高高在上,另一个人低低在下,这就不可能产生人与人起初的接触。而有效的沟通是指真实的接触。

一个自暴自弃不肯自我负责的人,经常出现下列四种沟通反应形态:讨好型,责备型,电脑型(超理智型),打岔型。

当我们能真实面对自己的外在行为与内在感受,并将所说的话、表情、动作,配合感觉表达出来,一致性的反应形态便出现了。这样可以获得别人的信任,容易被了解,因为你是明朗的,别人也就知道你在传达什么给他们。这样的人际关系将使你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对环境更加赏心悦目,并觉得生活颇有意义。

保持年轻心理

当我们看到那些天真活泼、无忧无虑的孩子时,不禁会问:为什么孩子们总是如此充满欢乐?其实,这正告诉我们一个问题:保持精神愉快,这是人的一种本来的、自然状态。对一个充满生活压力与精神负担的人来讲,有一种很好的办法可以帮助于你——尽量让你的心理年龄保持年轻。当你寻求一种快乐的人生时,需要摘掉成年人的面具,这时你便能发现那种不可思议的、自发的感觉,这些宝贵的东西往往在我们“长大”的过程中逐渐失去……

也许你会说:“我确实愿意回到儿童时代——无忧无虑、天真活泼,但是,我肩负着家庭的重担,经济上的压力,每天还有一大堆应接不暇的问题。我怎么可能既像一个孩子,同时又尽一个成人的责任呢?”事实上,你自愿回到儿童般的状态,这并不意味着你必须放弃做一个成年人。它仅仅意味着让你更加自由自在一些,让你摘掉成年人的面具,记住你最初那双睁大着的双眼,并且发自内心地赞叹整个世界以及其中的一切人和事物。

要学会从你周围的人中得到信任你就必须具有一颗童心,只要你是坦诚的,对方那颗跃跃欲试的童心也会感受他那天真纯朴的心怀。如果你对新结识的人总是表情冷淡,这可能意味着你本能的信任和孩子般天真的直觉已经受到“不信任”的腐蚀。这种不信任是引起你内心矛盾的痛苦之源。

让自己保持一颗年轻的心,意味着你应该尽量让自己的心理年龄永保年轻。那么你的心理年龄如何?下表列出的一些测试题就是对你心理年龄状况的测量,请如实回答,准确评价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