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卡耐基成功人生经典
448600000023

第23章 人生的设计 (5)

3)研究型。研究型的人好奇心强,重分析,好内省,比较慎重。他们习惯于选择那些利用智慧、符号和观念革新、创造的生活环境。他们适合从事需要观察和科学分析的创造性活动和需要钻研精神的工作任务,如科研、教学、写作、计算机编程等职业。

4)艺术型。这种人想象力丰富,有理想、易冲动、好独创。他们善于利用情感、直觉与想象来创造艺术形式或创造艺术产品,乐于从事非系统的、自由的工作,要求运用感情、想象来欣赏、理解或创造艺术形式的职业,如美术、音乐、影视、文学等。

5)事业型。这类人对那些需要高度能量、高度热情,冒险,为具有关键作用和推动作用的目标或任务进行的工作兴趣浓厚,他们自信、爱社交、精力旺盛、爱发表自己的见解。他们适于从事管理、生产供销、政治、外交等方面的职业。

6)常规型。这种人易顺从,能自我抑制,但想象力较差。喜爱稳定、有秩序的工作环境。适合于从事对众多信息进行系统的和日常的处理工作。担负按既定要求、比较简单而又刻板的职业,能较好地胜任。如办事员、仓库管理员、非技术操作工、会计等。

霍兰德曾将6种性格类型同456种职业进行匹配,有助于人们进行职业目标选择。但应明了,他的性格划分高度概括,对于多数人,并非处于一种性格类型,而是有多种类型的交叉。因此,准确“探明”自身的性格特征,寻找适合自己成长的目标,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走上成功之路。

还要把握自身性格的长短。一个人性格是长期形成的,并有一定稳定性的心理特征。不同性格的人,与不同的职业有相应的匹配关系。

定位人生目标的要求

首先要求自主地选择目标。人在旅途,必须要有一个正确的人生态度。要经常思考怎样活着这个永恒的课题,开发人生的价值。怎样使自己对人生有一点悟性,怎样使自己的人生能带有智慧的成分。对此,季羡林先生的一席话讲得十分实在:“我劝人们在吃饱了燕窝鱼翅之后,或者在吃糠咽菜之后,或者在卡拉OK、高尔夫之后,问一问自己:你为什么活着?活着难道就是为了享受吗?难道就是为了忍饥受寒吗?问了这些简单的问题之后,会使你头脑清醒一点,会减少一些糊涂。”

成功,最重要的因素是目标选择并作出抉择。人生的真正起点,是进行主动的选择。惟有主动选择,你才会成为自己的主体。人生的悲哀,莫过于由别人代替你去选择。

在我们的一生中,选择好似我们的身影,与人生如影随形,又恰似生命旅途中的路标。

选择是艰难的,它需要勇猛、果敢、审时度势,需要在知识与智慧基础上的明晰判断。可以说,走向成功的人生,正是由大大小小的成功选择串成的黄金链条。成功的选择,正是成功人生的重要环节。

美国心理学家史蒂芬·里希认为:“将目标分解成若干个可以实现的部分,不但能增加立竿见影的效果,而且能减少付出的代价。”我们在选择目标时,要做到既有宏观大目标,又有微观小目标;既有远期目标,又善于分解成近期目标;既有人生总体目标,又有分阶段局部具体的目标。用一步步实现具体目标的行动,向人生的总体目标靠近。

渴求成功的人,不容回避目标定位的课题。人,确实需要一个高度,一个超越自我的高度,一个追寻真理的高度。人,应该为自己的一生确立一个高标,一个矢志以求,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高标。

其次,择定目标要适当。确定目标的过程,是一个准确评估自己、自我权衡、扬长避短、科学定位的过程,以短克长,无异于钻死胡同;以长克短,才是正确的抉择。

一个人的目标要订得恰如其分,过高和偏低都无益处。但是,将自己的目标定位得略高些,以焕发自己的精力、才智向这个高远的目标攀登。因而,目标太浅近,唾手可得,无疑会窒息自己的潜能。将箭瞄准月亮而只射到一只老鹰,比将箭瞄准老鹰而射到一块石头显然要更好一些。“取法乎上,仅得于中”,这对人才的目标定位是有启示的。一般地说,目标愈高远,其推动力也愈大,人的进步也愈快。中国古语说“志不高者智不达”,是不无道理的。

人生目标的科学化

如何使人生目标科学化呢?使人生目标科学化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对时代的需要应高度自觉。不管我们怎样力图把自己看成是分开的、独立自主的实体,但自然界的本身还是使我们想起人类是基本的统一体。一个人全力以赴,力求解决某些刻不容缓的局部问题,结果却发现他的努力在更大范围内发生的事件面前失败了。这方面有许多事实为证:一个农民精心维护田地,但可能在一次国际战争中被全部毁灭;地方官员的计划可能被一项国家计划推翻;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可能由于世界对它的产品不需求而受到挫折。简单地说,科学在综合化,世界在一体化,这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两大主流趋向。对于每个人来说,发展为现代所需要的任何才能,都可以成为宏观上可行的人生目标。

其次,对自我的自觉。这主要是指对人自身的生理能动性(生存和认知能动力),而其中包括如性格、气质、感觉、意识、思维、好奇、兴趣、体力等等素质的认识;还主要指对自身的社会预应力,即认识方法、知识和技术能力、社会伦理品质的特点,如动力、道德品质、思想认识方法、专业知识结构和生产技能等的认识。总之,就是对自身已成的智能结构的特点,包括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智能结构的硬件和软件),或德与才两个方面,应该有自觉的认识。

为此,在确立人生目标时,要遵循两点:

第一,人生目标应该牢牢地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这是使人生目标合理的根本保证。首先要坚持为人类根本利益的原则。因为任何人的才智本来就是人类文化遗产哺育的结果,连费尔巴哈都承认:“‘能够把人从自然界抽出来吗?’不能!但直接从自然界产生的人,只是纯粹自然的本质,而不是人。人是人的作品,是文化、历史的产物。”其次,因为服务越广泛,其目标就不是一蹴而就的,对于人生具有较长时间的挑战性,可以成为人生恒久推动力量。再次,要使目标服从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所指示的大方向,就要与社会历史大趋势、科学技术发展的大趋势相统一。

第二,人生总目标应该具有阶段性,具体目标应具有灵活变通性。人生总目标不是一下子就可以实现的,而是分阶段一步一步完成的。在总目标的原则指导下,根据环境和人自身具体条件,把人生总目标划分阶段,并转化为具体目标,使各阶段的具体目标保持统一于总目标,这是实现人生总目标的正确途径,否则,总目标就可能成为一句空话。

所谓具体目标的灵活变通性,是指要随时注意环境变化,及时调整各阶段和各个方面的具体目标,在保持总目标前提下具有随机变化的灵活性。

人生目标的产生

目标定位要“长期积累、偶然得之,反复斟酌”。

确立事业的目标,是一个“长期积累,偶然得之”的过程。在长期搜索的基础上,有时受偶然因素触发,会心有灵犀一点通,一拍即合。

美国诗人佛洛斯特在大学读书时,他的老师指定学生们找雪莱的诗阅读。他接触到雪莱的诗作后,深受触动:“啊!这个东西正是我所要的。”他觉得自己与雪莱的作品一见钟情,以至心心相印。他不但找到了指定的读物,还找到了图书馆中收藏的所有英国诗集。读了雪莱、济慈等人的诗集之后,越读越觉得:诗,才是他选择的目标。从此,他迈向了诗坛,有了诗作发表后,即越发不可收。

结论一:一个人选择目标时,往往不是一次能成功的,而会有一个摇摆、动荡、左顾右盼的过程。

美国华人女作家包柏漪,在自己的学生生涯中,经过较长时间的摸索,才找到适合自己成才的主攻方向。她认为父母都是学自然科学的,在美国,科学家的地位又高,自己学理科是理所当然的。入大学时,她读的是化学系。大学期间,她那活泼好动的性格无法安静下来去摆弄试管。她学过舞蹈、历史、法律等多种系科,最后才发现自己在文学方面的优长,终于在这一领域定了位。后来,她成了著名的作家。其代表作《春月》被译成20多种文字,发行200多万册,在美国被列为畅销读物。

谈到自己择定目标的历程,她深有感触地说:“我很庆幸能有发现自己的机会。”她的成功,与美国的教育传统有关。在美国,比较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宽容地允许学生改变自己的专业。包柏漪说:“在美国,许多大学生可以随时改学自己有兴趣的专业。老师、家长们也鼓励学生们去闯一闯,试一试。每个人的特点是不一样的,不应该用同样的模子塑造他们。”

结论二:选准目标,不能靠上帝的恩赐,不是在象牙塔中苦思冥想即能到手的“甜果”,而是经沙场百战、历风雨沧桑而得的战利品,是对百折不挠的磨炼、摔打的奖赏。

条条大路通罗马,通向成功之巅的路有千万条。选择方向时,一条路子走到黑,在一棵树上吊死,撞了南墙也不回头,那么,必与成功无缘。

成功者与平庸者的区别在于:成功者始终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清晰的方向,并且自信心十足、勇往直前地走向前方;而平庸者却是终日浑浑噩噩、混混沌沌,优柔寡断,迈不开决定性的一步。

人生目标的成熟

不管人是否自觉承认,人人都有人生目标,但每个人的人生目标却不一定成熟。比如,少年儿童的人生目标就是不成熟的。即使成年人,有时也不具备成熟的人生目标。一个人在成长时期,或者在人生发生重大转折而使人生目标发生新旧交替的变迁之中,这两种情况下人生目标或者模糊不清,或者摇摆不定,都不稳定,故不能认为是一种成熟的人生目标。

成熟的人生目标应具备什么条件呢?根据对人生目标层次体系的分析,成熟的人生目标有三个基本条件:完全具备人生目标的三个基本构成元素;实践方针具体切实可行;具有对自身完善的自觉要求。

1具有齐全的基本构成元素

人生目标的基本构成要素是人生伦理原则、品格素质和知识基础。三个基本构成元素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中人生伦理原则是人生目标的立足点和动力源,品格素质是实现人生目标的保证条件,知识基础(包括理论)是人生目标科学化的依据和血肉。三者缺一都不能认为是健全成熟的人生目标,而不成熟的人生目标,总具有较大的变易性而不甚可靠。不稳定的人生目标必导致人行为的紊乱。

一般情况下,三个基本元素齐全的人生目标具有较大稳定性,难以改变。如,一个人虽然年龄尚不大,但受享乐主义思想影响较深,个人及时享乐的人生追求已成为他的较稳定目标,欲改变其人生追求困难较大。但由于年龄尚轻,思想还具有较大可塑性。所以,对这类人做思想教育工作,既具有较大成功可能,又具有较大难度。

2具有可行的实践方针

马克思17岁中学毕业时(1835年8月),在题为《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的作文中,这样写道:

我们在选择职业时所应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的自我完善。不能认为这两种利益会彼此敌对,互相斗争,一方必然要消灭另一方;人类的天性生来就是这样:人们只有为了同时代人的完善,为了他们的幸福而工作,他自己才能达到完善……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服务的职业,我们就不会被任何沉重的负担所压倒,因为这是为人类作出的牺牲;那时我们得到的将不是一点可怜的自私的欢乐。我们的幸福将属于亿万人,我们的事业虽然并不显赫一时,但将永远存在。当我们离开人世之后,高尚的人们将在我们的骨灰上洒下热泪。

这是作为中学毕业生的马克思对自己人生目标的自述。依照成熟人生观和条件衡量,不能认为马克思此时的人生目标是成熟的,具体分析如下:

构成元素:伦理原则是“为人类幸福”,品格素质是“不会被任何沉重的负担所压倒”,知识基础尚不足。

对自身完善的自觉:要实现“自身完善”,但“只有为了同时代人的完善,为了他们的幸福而工作,自己才能达到完善”。

实践方针切实可行:尚模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