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经济学与生活全集
458300000010

第10章 透视日常生活(3)

这可以从庇古那里找到根据。著名的福利经济学创始人庇古提出收入均等理论。他认为,增加社会总福利的方法之一,就是将钱从富人手中向穷人手中转移。因为即使是社会总收入未增加,从富人手中拿出1块钱,福利损失是1;而这1块钱到了穷人手中,增加的福利是100,两相抵,社会总福利仍增加了99个单位。只有全体社会成员收入相等了,1块钱对于社会全体成员边际效用相等了,这种财富的转移才因为没有增加社会总福利而变得没有意义。

但是,事物推理往往具有两面性。从1块钱对于穷人与富人效用的不同,也可以得出与上述偏向于穷人结论完全相反的结论:一切都更应该偏向于富人。

因为“人人生而平等”,人人都要追求个体的效用最大化,穷人和富人都有追求自己增加的效用最多的权利。因为1块钱给穷人增加100个单位的效用,而只给富人增加1个单位的效用,因此,穷人容易满足,富人的满足度要达到和穷人一样,收入必须是穷人的一百倍才行。那么,结论就是给穷人每增加l块钱,就应该给富人增加100元钱。

于是,一些经济学家认为,庇古的理论是错误的。因为每个人都是平等的利己的经济人,真要讲平等,应该是满足程度的平等,也就是幸福程度的平等,而不应该是钱财上的平等。因此,富人本身就应该拥有比穷人更多的钱,而且也应该比穷人更在乎钱。

更有一些中庸经济学家认为,效用本身就没有可比性。无论是穷人还是富人,他们幸福与否,只有他们自己最清楚。社会没有办法将他们的效用进行排序,也没有办法协调他们之间的不同的利益。

社会有了穷人与富人之分,也许就注定了经济学本身的分化,即使是前提一致,最后的结论也因为有了穷人与富人而完全不同。穷人争的是穷人与富人的平等,而富人争的也是富人与穷人的平等,不过两个平等的含义各不相同而已。

能认清自己立场的经济学家真的不多了,罗宾逊夫人也许算得一个。20世纪30年代,罗宾逊夫人因为发现了不完全竞争定理而名扬经济学界。但不久后的一天,罗宾逊夫人突然想到,同样是啤酒,其价格上涨后,对于收入很低的穷人来说,消费量的确会明显减少;而对于那些富翁来说,啤酒价格上涨对于他们的消费量根本就没有什么影响。罗宾逊夫人仿佛在一时间大彻大悟:哪里有什么普适性的经济学定律啊?于是,她主动将她的书绝版了。

无论有多少经济学家主张经济学于穷人与富人没有什么区别,社会却一日也不可不在穷人与富人之间进行选择;而社会上的穷人与富人之间的不同,的确就是一万元钱对于富裕的城里人与清贫的乡下保洁工之间的不同。

也许是我们把简单问题复杂化了,只关注满足感足矣,不要再奢求什么实质平等了。有一个情节不就是最好的证明吗:一天结束了,卖煎饼的夫妻数着一天的收入,比昨天又增加了两块钱,夫妻相视一笑,是那样的甜蜜和满足;而在同一个夜晚,一个腰缠万贯的富翁因为所持股票面值下降而饮弹自杀,其实,仅他留下的,也够那对卖煎饼的夫妻吃上几辈子。

商家为何喜欢扎堆

人们常说买东西要“货比三家”,如果三家商店分别分布在城南、城北、城西,这显然不如三家商店一家挨着一家更能吸引消费者的到来。人流对一个店面来说是最宝贵的资源,品牌扎堆正是为了吸引人流,也就是说,只有商家先扎堆制造出热闹氛围,顾客才会过去凑热闹。

经常光顾麦当劳或肯德基的快乐一族们不难发现这样一种现象,麦当劳与肯德基这两家店一般在同一条街上选址,或在相隔不到100米的对面或同街相邻门面。不仅麦当劳与肯德基的布局如此,大多类型相似的商场、超市的布局也同样存在这样的现象,如在北京的北三环不到15公里的道路两侧,已经驻扎了国美、苏宁、大中三大连锁家电的8家门店。从一般角度考虑,集结在一起就存在着竞争,而许多商家偏偏喜欢聚合经营,在一个商圈中争夺市场。这样选址会不会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会不会造成各超市或商家利润的下降呢?

假定市场上有甲、乙两个超市,他们向消费者提供的是相同的商品和服务,两者具有优势互补关系;假定甲、乙两个超市的行为目标都是为了在理性的基础上谋求各自的利益最大化;假定甲、乙两个超市的经营成本是一致的并且没有发生“共谋”;假如甲乙都选择分散经营,他们各自经营所获得的利润各为3个单位,如果甲选择与其他超市聚合经营,乙选择分散经营,他们各自经营所获得的利润分别为5个单位和1个单位,总效用还是6个单位。

这是因为聚合经营能够聚集“人气”,形成“马太效应”,从而能够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前来购买,进而使企业获得更多的利益。分散经营使企业无法获得与其他企业的资源共享优势,市场风险明显增大,导致获利能力下降。同理,若甲选择分散经营,乙选择聚合经营,他们各自经营所获得的利润分别为1个单位和5个单位,而甲乙两家超市都选择聚合经营时,由于两家企业具有优势互补作用,所以,两者的利润都会增加为8个单位。

聚合选址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竞争,竞争的结果是企业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提升自己的竞争力,连锁企业有个性,才有竞争力。在超市经营上要有特色,方显个性,这就要明确市场定位、深入研究消费者的需求,从产品、服务、促销等多方面进行改善,树立起区别于其他门店类型和品牌的形象。如果聚合的每一个连锁超市都能够做到这一点,就可以发挥互补优势,形成“磁铁”效应,这样不仅能够维持现有的消费群,而且能够吸引新的消费者。在北京南桥镇聚集了永乐、苏宁、国美三巨头连锁家电超市,聚合的市场使三巨头在激烈竞争的同时也寻求着特色发展之路。

永乐电器以CDMA手机营销模式促进CDMA手机普及,推出了以退换保障、质量保障、价格保障和额外支出保障为基础的四大保障体系,以服务和价格的双重优势吸引顾客。国美电器率先在其连锁店内开设了各类音像制品的销售,从而拓展了经营业务范围,同样也起到了招揽更多客户的作用;同时推广“普惠制”,让各类电器的消费者都能够实实在在地得到经济上的优惠,而不是某一类家电的购买者。苏宁电器则倡导“天天促销”,让消费者能够每天都得到实惠,并根据刚刚迁入新居客户的实际住房条件和经济条件,为客户量身定制出一套合适的家电配置方案,为苏宁带去了销售额的直接增长。

另外,商业的聚集会产生“规模效应”,一方面,体现所谓的“一站式”消费,丰富的商品种类满足了消费者降低购物成本的需求,而且同业大量聚集实现了区域最小差异化,为聚集地消费者实现比较购物建立了良好基础;另一方面,经营商为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谋求相对竞争优势,会不断进行自身调整,在通过竞争提升自己的同时让普通消费者受益。正因为如此,聚合选址使商家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吸引更多的消费者。

竞争经济中的“鲶鱼效应”

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是竞争保持了企业的活力。

沙丁鱼是欧洲人非常喜欢的一道美味。但是长期以来,由于沙丁鱼在运输中经常莫名其妙地死去,使很多贩运沙丁鱼的商人蒙受了巨大的损失,也使人们在餐桌上很难见到新鲜的沙丁鱼。

一次,一位鱼商意外发现了一个绝妙的解决方法。在运输过程中,由于准备的鱼槽不足,商人只好将鲶鱼和沙丁鱼混装在一个鱼槽中。结果,到达目的地的时候,商人意外地发现,沙丁鱼竟然一条也没有死。

原来,这都是鲶鱼的功劳。由于鲶鱼是一种好动的鱼类,在水中总是不停地东游西窜,使水槽不再是死水一潭。沙丁鱼本来是一种非常懒惰的鱼,很少游动。但是鲶鱼的到来使它们非常恐惧,使它们改变了好静不好动的习性,也跟着鲶鱼快速地游动起来。一舱的水被鲶鱼搞活了,船到岸边的时候,这些沙丁鱼仍然活蹦乱跳。

自然界就是在这种“鲶鱼效应”的竞争和选择中发展的,即所谓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也正是这种竞争和选择,使我们赖以生存的世界呈现出如此瑰丽多姿的色彩。

竞争在生活中是普遍存在的现象。比如运动员长跑训练,一个人在运动场上跑就不容易出成绩,几个人一起跑的时候,大家的成绩一下子都提高了,为什么呢?因为人们在运动场上有了参照物,有了竞争的对象。再比如,学校为了进行分层次教学,将学生分成快班、慢班,这是很不科学的做法。这样分班的确能使快班的学生得到额外的关照,却使其他班级的学生没有了参照物、没有了领头羊,导致大家的学习成绩都平平常常,没有彼此的竞争,都自甘落后,最后大家的成绩都下降了。如果不分成快慢班,情况就不同了,哪一个班级里都自然地形成了上中下三个层次,学生们相互竞争、不甘落后,在这种效应的影响下,班级里的学习成绩也普遍得到了提高。

所以,有时候我们为了使大家产生这种竞争的心理,在工作、学习、生活中就要适当地将一个团体拆分成几个组,然后根据各组的成绩进行表彰,这样常常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经济领域更是如此。没有竞争,就没有琳琅满目的商品;没有竞争,就没有绚丽多彩的生活。

说到竞争,我们感触最深的可能就是中国电信的拆分了。过去的电信市场是一家垄断,当时国家想方设法进行通信设备的投资、改造,又开展各种服务竞赛活动,都没有任何效果,通信费用居高不下,服务质量低劣,安装一部电话甚至要花5000多元,而且还要排队等候三五个月,电信部门还要收取装机费,要指定购买电话,要交纳电话费押金,还要托关系走后门。这些都是国有企业一家垄断带来的弊端,当时的电信行业就仿佛是船舱中的沙丁鱼,根本就一动不动,怎么能够发展呢?

后来,中国电信被拆分成了几个公司,几个公司之间仿佛水槽中的鲶鱼和沙丁鱼一样,水被搞活了,每一个公司都不可能再待在一潭死水之中坐享其成了。网通公司、中国电信、中国铁通、中国移动都行动起来了,你推出长途优惠服务,我推出假日半价优惠;你赠送话费,我赠送话机;你邮寄话费清单,我就亲自送话费清单……就像驼鹿和狼,你在前面跑,我就在后面追。新鲜的招数层出不穷,消费者得到了实惠,经营者也因此获得了更多的利润,国家的电信事业更是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车道。

竞争的作用就是这么奇妙,竞争的市场有无数的买者和无数的卖者,而且各个卖者提供的物品大体是相同的;市场是开放的,任何企业随时都可以自由地进出市场。这些条件的存在,使市场上任何一个买者或卖者的行动对市场价格的影响都是微乎其微的,每一个买者和卖者都不可能左右市场,而只能是市场价格的接受者。

要想获得更高的利润,最好的办法是差别竞争,也就是提高商品的科技含量、提高产品质量、改进服务手段、增加或者改进商品的性能等。这些手段通过满足不同消费者的偏好入手,满足消费者的更高需求,使市场变得异常丰富。这样,不仅不会引起价格的降低,而且由于商品的不同,还可以提高商品的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