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经济学与生活全集
458300000009

第9章 透视日常生活(2)

供求决定价格,这个道理在人才市场上也同样适用。现在各企事业单位求贤若渴,而人才又是一种稀缺性资源,因此很多人说:“21世纪什么最贵?人才!”所以,作为一名人才,我们追求好的收入与发展,就必须重视自己的人力资本投资,使自己成为一流人才。

下面先让我们看这样一个故事,了解一下什么样的人才才是一流的人才,才是最贵的人才。

黄明和钱程受雇于同一家服装公司,获得同样的薪酬。但是,在工作了一段时间以后,黄明青云直上,又是升职又是加薪,钱程却仍在原地踏步,毫无进展。钱程不得其解,就跑到老板那儿问询究竟。

“钱程,”老板开口说话了,“你现在到服装市场上去一下,看看今天早上什么货畅销。”

一会儿工夫,钱程便从市场上回来向老板汇报:“现在西服卖得俏。”

“批发价是多少?”老板又问。

钱程回答不上来,于是赶紧又跑到市场上,然后回来告诉老板:“120元一套。”

“有多少家经销商要货?”老板继续问他。

“您没有让我打听呀!”钱程觉得有点委屈。

“这样吧,”老板接着说,“现在请你坐在这把椅子上,别出声,看看别人怎么做的。”于是老板把黄明叫来,吩咐他说:“黄明,你现在到市场上去一下,看看今天西服的销售情况。”

黄明很快就从市场上回来了,他一口气向老板汇报说:“今天西服销售量比较大,每套批发价120元,有50家要货,每家要货160套。我还带来几位经销商,请你和他们商定订货合同。”

此时老板转向了钱程,说:“现在你知道为什么黄明的薪水比你高了吧?”钱程无语。

这里黄明和钱程都是人力资源,而黄明具有的人力资本显然比钱程具有的人力资本可以为老板带来更多的市场回报。所以我们说,人力资本的回报是人力资本的投资信号。简单地说,老板只有雇佣到更多的像黄明那样的人才,才能给他带来更大的效益。

人力资本是指通过教育、培训和“干中学”等方式和手段,在人身上积淀的、具有稀缺性的、能够投入眼生产中并能产生价值增值的知识、技能、经验和健康等质量因素之和。人力资本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现代经济学已经将人力资本和技术知识作为经济增长的主要解释变量,而技术知识的创新与运用,又是在人力资本的作用下完成的。人力资本同其他资本一样,已成为获取经济收益和非经济收益所凭借的一种手段。

随着竞争的加剧,人力资本所表现出来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舒尔茨曾说,人的知识、能力、健康等人力资本的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远比物质、劳动力数量的增加重要得多。比如,全美最受尊崇的通用公司CEO杰克·韦尔奇自1981年入主通用,在短短的20年时间里,通过实施一系列人力资本管理与竞争变革,使通用这个百年老企业重新焕发出新的活力,公司排名也从世界第10位上升到第2位,成为全球最具竞争力的跨国公司。

所以,重视人力资本的管理,对一个企业来说至关重要。对于个人而言,注重人力资本的投资,才会有较高的回报。

“吃剩饭”中隐藏的经济学原理

下面我们从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一下是否应该吃剩饭:

一位老太太年逾花甲,体态超常,每每买衣服都要耗去许多的搜寻成本。一辈子含辛茹苦,吃苦在前、享乐在后,如何长出这些多余的脂肪?原来,老太太生性节俭,每当饭菜要剩下,都舍不得扔掉,常常是勉强多吃,多余的卡路里使她日渐臃肿并从此留下隐患。

像老太太这样节俭的人在我们生活中再常见不过了,特别是上了年纪的父辈、祖父辈们。他们每每看到剩饭总会说:都不知道我们苦的时候吃的啥,你看你们挑的。

剩饭该勉强吃下还是该扔掉,这个问题值得思考。一方面从小我们就接受“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教育,家长大多告诫孩子,要将碗里的饭菜吃光。即使现在外出做客,也常听到有人相劝“多吃多吃,免得浪费”。从经济学角度分析,剩饭无论吃下还是扔掉,二者都是浪费。做熟的饭菜若不便保存及交换便成为沉没成本,这是一笔已经付出的开支,无论做什么选择都不可能将熟饭再变成生米。

对吃剩饭的分析还要用到“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一定时间内,在其他商品的消费数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随着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消费量的增加,消费者从该商品连续增加的每一消费单位所得到的效用增量即边际效用是递减的。例如一个饥饿的人吃一个包子,那么第一个包子的效用(满足感、幸福感)是最强的。随着所吃包子的数量越来越多,虽然总效用不断增加,但是每一个包子给他带来的效用是递减的。在他完全吃饱的时候,包子的总效用达到最大值,边际效用却为零。如果他继续吃包子,胃会感到不舒服,包子的边际效用进一步成为负值,总效用也开始下降。

当我们深刻领悟了边际收益(效用)递减规律后,就能得出结论:吃剩饭实在不是一个明智之举。吃得太多,已经味同嚼蜡,毫无享受美食之感,边际效用自然也递减了,根本谈不上是强身壮体。相反,如果剩饭变质,吃出毛病,赔上医药费不说,还得让身体和精神双倍受损。

目前的选择是吃还是不吃,应该比较在已经吃饱的情况下,多吃剩饭的成本与收益。当吃下的成本小于收益时就该吃,否则就不吃。勉强吃下的成本首先是生理上的难受,其次是过量的饭菜对身体的一系列破坏(最佳状态是八分饱),而其收益至多是下顿饭少吃半碗。由此可见,将扔掉剩饭看做是浪费行为,将让剩饭破坏性地穿肠而过看做是节俭,显然不是理性的逻辑。

穷人与富人各有各的经济学

《读者》杂志上曾经刊登卢周来的一篇文章《点评乡下姑姑的来信》,开头是这样写的:

乡下的姑姑来了一封信,内容如下:

前年我家养了三头猪,那时猪很值钱,一斤毛猪四块多钱,年底你姑父把猪卖掉,换了两千多块钱。但去年猪不值钱了,一斤毛猪就两块多钱。我们又没别的挣钱的法子,又要应付度日,只好多养了两头,一共五头猪,到了年底卖出去,勉强维持了前年的收入。……

这里出现了一个一般经济学供求定理无法解释的现象。按一般供求定理,市场上某种商品价格高时,供应商会增加供给;价格低时,会减少供给。但文中的姑姑却反其道而行之,猪价格低下来了,反倒增加了供给,由原来的养三头猪,增加到养五头猪。这个现象很值得我们思考。

《点评乡下姑姑的来信》中还提到这样一个案例:

在非洲撒哈拉地区,当地人唯一的生活资源是养羊,唯一可用来换成货币的也是羊。于是,出现了这样的现象:哪年是灾年,羊的死亡率高,当地人放养的羊头数越多;哪年羊最不值钱,当地人为了维持货币收入不下降,放养的羊也增加了。

一般是价格下跌供求下降,但是也会出现上面的特例。卢周来认为这是有条件的:首先是可供给的品种是初级产品,要么猪,要么羊。其次是供给者没有可替代的货币收入来源。作者的姑姑与非洲牧羊人一样,都只能将全部的货币收入寄托在猪或羊身上最后,一定的货币收入对供给者来说不可或缺,比如作者的姑姑必须有可支配的收入供开支。

与之相对的方面,如同电视上的广告一样,那些高档品,广告的次数再多,穷人照样买不起,也只是针对富人。

著名的经济学家托达罗在其《第三世界的经济发展》一书中,就曾用模型论证过这样一个道理:这个世界上百分之八十以上的购买力,掌握在百分之二十以下的少数人手里;而世界上百分之八十的人口,其购买能力对于市场需求来说其实无足轻重!在这样的境况下,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厂商,自然会将市场开拓的重中之重放在少数富人身上。所以,那些广告自然也主要是对着富人,而与大多数穷人无关。

首先是一般需求定律。这个定律称:某种商品的需求量与其价格成反方向变动。也就是说,这种商品价格越高,其需求量就越低;而价格越低,需求量就越高。对于穷人,一分钱都来之不易,所以,商品价格每涨一点,穷人在购买时都会多掂量掂量,少买一些,故这个需求定律的确对穷人管用。例如“恩格尔系数”,不管经济学定义如何规范,说白了,就是一个人用于维持生存的钱——主要是吃饭的钱——占其总收入的比例。比如一个月挣一百元钱,如果花了九十元用于吃饭,“恩格尔系数”就是0.9。

显然,如果一个社会阶层恩格尔系数高,那么这个阶层就越贫困,意味着这个阶层收入中用于维持生存的钱占了绝大部分;反之则相反。而经济学规律又说,当某种(些)商品在消费支出中所占的比重越大,其价格变化时,需求量变化越大;反之亦相反。这就完全可以推导出这样的结论:因为穷人的恩格尔系数远高于富人,用于维持生存的生活必需品支出在所有消费支出中占的比重大,所以,一旦这些消费品价格上涨,穷人只能勒紧腰带过日;除非这些消费品价格下降,穷人才有可能增大需求量。但富人完全不同,因为在他每日挥金如土的过程中,用于柴米油盐的钱所占比重少得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所以这些生活必需品价格上涨他们根本不计较,更不会影响到他们的需求数量。这一穷一富,正应了时下流行的那句话:穷人看着钱买东西,富人看着东西花钱!

穷人买跌不买涨,富人不问跌还是涨,这种现象已经非常普遍,证明一般需求定律在某些领域对于富人不管用。金钱的边际效用对富人和穷人也有明显不同。

一次,一个小区里的保洁工和邻居阿姨对话,阿姨说现在城市中的钱越来越不值钱。保洁工感慨地说:现在稻子不值钱,一担谷子就四十来元钱。一万元钱,我们要卖250担谷子才能换到,等于我几年的收成。城里人一顿饭钱,在我们乡下,可以干多少事情啊。

同样是一万元钱,在城里富人手中,可能只是一顿饭钱;而在乡下保洁工那里,却是个惊人的数目,相当于几年的收成,可以干非常多的事。如果用经济学术语表达这种现象,可以这样说,同样一块钱,对于一个富裕的城里人和一个贫穷的乡下人,其边际效用是不同的。

经济学上所谓边际,就是增加的1个单位;效用,就是消费某种物品给人带来的主观满足程度。边际效用,就是增加1个单位某种物品的消费给人带来的主观心理满足程度的增加。1块钱的边际效用对于不同的人是不同的。比如一个亿万富翁,你给多加1块钱,这在他眼里根本不算什么,也就是说,增加的这1块钱,没有给他带来多少满足程度的增加;但对于一个沿街乞讨的乞丐,你给他1块钱,他会高兴老半天。

假定边际效用可以用数字表达。那么,这一块钱给穷人增加的满足程度如果说是100个单位,而给富人增加的满足程度也许就只有1个单位。我们再假设一个国家由一个穷人和一个富人组成。今年国家税收比去年多了1块钱,我们来研究这1块钱应该给谁,才会使得社会总福利增加最多。显然,如果依上面的理论,这多收入的1块钱应该给穷人,因为给了穷人,社会总福利增加了100;而如果给了富人,社会总福利仅增加1。所以,从这个道理出发,社会收入分配应该偏向于穷人而不是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