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经济学与生活全集
458300000015

第15章 魔鬼经济学(2)

20世纪90年代人们疯狂“炒股”,“炒”就是通过频繁的买卖,达到拉升股价的目的。炒家可以炒作变化无穷的“概念”,有些是对未来的预测,也有很多是不负责任的谎言。诸如炒作“利好政策”,炒作“高科技板块”,炒作“网络股”,炒作“重组题材”等,促成股价飙升,用以吸引大众跟风入市,实现“圈钱”的目标。能够在崩盘前逃脱的炒家,就能靠套住别人发一笔横财。打麻将有些人会作弊,在不规范的股市上,有些庄家可以看底牌也可以换底牌,庄家想尽办法就是为了套散户,散户要靠这种博弈赚钱那真是难上加难。有些企业管理层,管理也就是做做门面,企业上市圈钱才是目的,这些人的工作就是吹牛撒谎,其对股市的炒作如同炉火纯青的投机大师。遗憾的是很多股民在炒股时,对他们的谎言不进行理性判断,不去做具体的企业分析研究工作,只是跟着市场潮流走,最多就是进行一些所谓技术分析,待到股票价格大跌,资金被套牢才大呼上当受骗。

是博弈就有胜负,在博弈为主的市场中,散户由于其弱势地位,更容易成为被动捐献者,赔了还认为是运气不好。值得庆幸的是,随着近两年中国股市的逐步规范,进入中国股市可以逐步称为投资而非赌博了。

信息的传播在传销业可以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非法传销的一种形式是老鼠会,产品对他们来说只是个道具,实质就是拉人头来交钱。那么,人们怎么会交给他们钱呢?就是靠欺骗性的谎言,让人相信一定能挣到大钱。传销的课堂或教材往往充斥着许多逻辑怪异。

比如,以暴利相诱惑时说:可以缩短你成功的历程,可以使你一两年内挣到你几十年挣不到的钱。你说你没钱,因为你没钱,所以才让你想办法赚;你说你没时间,正是因为你没有时间,所以才让你在很短的时间内赚到钱,然后浓缩你的生命,拥有更多的时间。传销人员甚至为谎言这样辩护:谎言并不一定就是坏的,有时候我们甚至应该说,这个世界因为谎言而美丽。

鼓吹人人都能挣到钱是他们的基本命题,传销的“理论”基础很简单,即所谓“市场倍增学”,利用的是简单的数学计算,不断地乘以2就会得到一个较大的数字,在数学上就是有关幂级数的。具体说就是:上线发展下线,下线再发展下线,如此不断发展;每个下线只要发展两个人,只要经过不多的数层下线,那么位于最顶端的上线就会拥有惊人的下线人数,其从各个下线所得的收入将是一个很大的数字。位于顶端的人可能挣到钱了,他挣的钱是他的层层下线的,位于较下面的几层挣到钱了吗?这部分人最多,但主要是往上交钱而已,所以任何一个传销网络内挣到钱的人都是极少数。有人用他们的方法按他们的标准计算出了能够真正挣到钱的人,占参加者人数的不到2%的比例。

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就算一个人拉2个人,到第30代时,都13亿多人了,这就证明这种倍增是不可能的。况且,人的理智会自己分析判断,不可能所有的人都上当,当受骗者达到一定数量时也必然会受到社会的制裁。将数学计算不加辨别地套用在实际物质生活中,虽然很神奇,但是背离了现实。所以这里的数学倒成了居心叵测的骗子们哄骗善良的人们的工具。

人的大脑并不总是很清楚,聪明的脑袋有时候会糊涂起来,尤其是对渴望致富的人们来讲,无孔不入的骗子,会利用人的这个缺点来点小技巧。

社会上经常有这样一些赌博游戏,较简单的情形例如拿两个骰子,掷一次,看掷出的点数,如果是5、6、7、8、9,就算庄家赢,否则就是别人赢。看起来似乎很公平,结果却往往是庄家赢得多。实际上这只是一个小小的骗术,通过概率计算可以算出,掷出5、6、7、8、9点的概率是2/3,掷出其他点数的概率是1/3。

再比如在生活中有些人挺相信算命先生,算命的人对未来的预测有时很模糊,有时还能预测要发生什么事件,有些人看到事件发生了,就认为这个算命的算得挺准。其实呢,就是这个算命先生会给很多人算命,并预测要发生类似的事件,总有些人会被他蒙准。他所预测的只是一个概率事件,不过只是碰巧赶上罢了,哪里有什么神通。

天气预报中的“降水概率”使“概率”成了常用词,但是调查显示:大部分人对“降水概率60%”的理解是“下雨的地方占60%”,而并不能真正地理解这个概念。在生活中人经常混淆可能性与必然性,对概率方面缺乏必要的理解,而很多欺骗手段正是利用概率知识搞欺诈的。

所谓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上天也不会平白无故地掉馅饼,即便掉了一个馅饼,也并不见得会砸到你头上,所以,聪明又渴望财富的你,还是保持理性为好。没有识破骗局的慧眼并不可怕,只要不心存侥幸,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平安大道就行了。

剖析“彩礼经济学”

现实生活中,骗子正是靠谎言来骗人的,骗子的语言和行为千变万化,但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的,那就是:让别人相信他的谎言,并引导其去做对他有利的事。一般来说,就是把别人的钱通过某种方式转移到自己的手中。骗子们专门盯着人的弱点,遇事不考虑、轻信、不善于思考、爱占小便宜、贪婪、欲望等人性的弱点都会左右人的判断,给骗子以可乘之机。但是谎言毕竟是谎言,它们毕竟是建立在错误的基础上的,或者是用错误的推理方式得出结论。数学里进行证明的严谨思维,如果用来对付谎言会特别有效,用符合逻辑的推理方式去判断骗子所说的话,则骗子的谎言是站不住脚的。

在婚姻中,人们也要注意防止虚假信息的危害。

现在有些地方仍保留着送彩礼的习惯。男子娶亲时,要给女方一定数额的钱,多则上万,少则几千,视男方的家庭状况而定;另外,还要准备一定数量的猪肉给女方,此肉称为“礼肉”或“离娘肉”,这是数十种彩礼中必不可少的一种。

“离娘肉”的选择很有讲究,一般是整头猪或一半。有些地区送肉的数量要根据新娘亲戚的数量来决定,像新娘的外祖母、姨、舅、叔、伯、爷等亲属,每家都有享受一块礼肉的权利。

但是这种风雅而有趣的“彩礼”现在是越来越少了。如今,中国人结婚时的“彩礼”都是直指金钱,让那些穷困而盼媳妇的家庭不堪重负,甚至因此而闹出打官司的事情来。湖北荆州就发生了这么一件事:

结婚仪式已举行,但老岳父却因女婿没给5000元彩礼而不准女儿回婆家,并让女婿回家拿钱来才放人。男方盖房、结婚已花光了积蓄,一时无法凑这么多现金,刘老汉就一直把女儿留在娘家。女婿一怒之下把老丈人给告了。

一般而言,在农村结婚,房屋是必需的。此外,还需要一系列家用电器(包括彩电、冰箱、音响等)、日常生活用品以及大量的衣物和婚宴酒席费用。这样平均算起来,在农村结婚所需的全部费用在5~7万元。这笔钱在城市工薪阶层中也不是一个小数目,何况是经济落后的农村。大部分人为了这件人生中的头等大事都背上了沉重的债务,伤透了脑筋。

为什么索要“彩礼”的行为成风?经济学为我们解开了这个秘密。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婚姻是一桩交易,交易双方为男方和女方,其中男方为需求方,女方为供应方。供与求,双方必然涉及信息的因素。城市中讲求自由恋爱,男女双方在交往过程中具备充分了解的机会,信息较为对称;而农村中大多数人还沿袭着古老的传统——经人介绍,然后步入婚姻殿堂。男女双方几乎没有经历过真正意义上的恋爱阶段,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现象。

信息不对称,就会导致交易双方对对方的情况出于某种原因而了解不充分,因此也会导致供求双方在交易中不能真正体现自己的意图。根据现实条件,通过自由恋爱、正常交往来了解男方的可能性不大。在由媒妁之言促成的婚姻中,媒婆似乎成了信息传递的唯一渠道。但媒人在促成一门亲事后还大有利益可图,因此通过媒人来了解男方,也不能尽识“庐山真面目”。男女双方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就很难消除。

有这样一家婚姻介绍所,他们在给一位单身女郎介绍男朋友时,从中挑了一位男士的征婚广告,广告说这位男士长得英俊潇洒、仪表堂堂。单身女郎可能不会相信有这么好,这时婚介所的人就让她看了一小段关于此男士的录像。如此一来,再加上婚介所小姐的一番夸赞和劝说,这位单身女郎也极为动心,于是与婚介所达成这笔“交易”。

但过了一段时间,这位女郎发觉上当了,这位男士的确是仪表堂堂,但他有严重的口吃症。但是婚介所绝不会因此负任何责任,因为他们当初提供的信息的确是真实的,他的确长得帅,但这个信息是不完全的:他有口吃症。

而婚后男性的生活能力以及精神上对女性的关怀程度又都是女性在婚前必须要考虑到的,而这些来自媒婆和婚介所提供的信息又都是不确定的,为了弥补这可能造成的损失,女性在婚前通过彩礼预先得到补偿,无疑是非常明智的。而且彩礼本身作为信息传递的工具,也促使了交易的达成,即婚姻关系的确立。

富豪原罪与“仇富”心理

北京大学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赵晓曾经有一个著名的判断:中国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期间涌现的 “转轨富豪”几乎全部是“问题富豪”。他们的财产状况扑朔迷离,一直让人怀疑。带着“与生俱来的原罪”,他们没有把财产投入社会公益事业中,而是以他们的“炫耀性消费”引来了如今争论不休的“中国人仇富心理”。

像李嘉诚、比尔·盖茨,他们确实是靠自己的实力成为富豪的,但是像他们那样的富豪又有几个?实在是太少了,那么,那些富豪的“钱”到底是怎么赚来的呢?

富豪是“名副其实”的有钱人,他们的财富是普通人想象不到的。普通人一辈子赚到的钱还不如他们一天赚的钱多,所以他们的财富就像一个天文数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