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经济学与生活全集
458300000005

第5章 解剖时尚(1)

天价消费与“劣币驱逐良币”

近些年的中秋节市场上最活跃的恐怕是形态各异的月饼了,有的月饼还镶上了钻石,开出“开价”,但依然深受消费者欢迎,令众人趋之若鹜。其实生活中还有很多类似的事情:

一个吉祥手机号码价值多少?

一个最后7位都是“8”的手机号的价格高达22万元。

类似的还有天价车牌号。

……

谁为这些天价埋单?

据调查,这些天价商品无非是买来送人,或是一些商场上的有钱人的个人嗜好。这些天价商品的价值在哪里呢?据介绍,买家几乎全部是生意人,他们不仅仅是出于便于记忆和对吉祥数字的崇拜,更重要的是用来“撑门面”,当然也可当做礼物送人。

正因为天价商品有市场价值,还成了收藏爱好者的宝贝。有一个收藏爱好者从事吉祥号码收藏已两三年,一共收藏了20多个吉祥号。其中多数号码都是花钱买来的,像尾数为7个“8”的号码,2年前的收购价就超过10万元。此外,尾数为5个“8”或 “6”的号码,他的手头还有好几个。

“吉祥号码”又称为“个性号码”,是指由于人们的传统观念和个人喜好而产生的对某个或某组数字的崇拜。有人认为这些数字能够给自己带来好运,于是这些数字就像我们通常所说的“图腾崇拜”一样,受到人们的青睐。

对这些数字的崇拜往往是由于谐音或传统的思维习惯形成的。就像图腾崇拜一样,不同的部落和民族,往往有各自不同的崇拜对象。不同地方的人由于有不同的观念和生活习惯,即使是对同一个号码,也会产生不同的吉祥观念。比如说,我国许多地方都有人认为“8”字能给自己带来好运,主要是因为8与“发”谐音,常让人联想到“发财”。何人不希望发财呢?于是“8”就受到人们的喜爱。还有“168”作“一路发”解释,“888”是“发发发”的意思,“666”意为“六六大顺”,等等。

正是出于对“吉祥号码”的崇拜,我国普遍存在着吉祥号码拍卖的现象。吉祥日子、吉祥时辰早已成为人们迎新嫁娶、开张庆典、签约剪彩等经济活动的首选日子。许多地方也曾经在这些所谓的吉祥日子里出现了交通拥挤异常、喜庆气氛非凡等现象。相反,一些数字则被人们所厌弃,比如带有4的手机号码,往往可以免费赠送,有些楼盘甚至不设13、14层,迎合了一些业户的喜好。

这些天价月饼、天价号码的价格远远高出了它们本身的价值,这正常吗?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是吉祥号码数字的需求和供给共同决定了它的高价位,这种供给和需求都是“物以稀为贵”的市场规律的正常表现。

资源的稀缺性,有些是天生的,如金子、钻石;有些是衍生的,如中国土地,一百年前就是如此大,因为人口越来越多,使今天的土地越来越稀缺。有些稀缺可以创造,如上海的地铁磁卡,每天大量供应,只值票面价格,永远有求必有,无增值可能;但地铁旅游公司发行的纪念卡,比如《水浒》人物系列,限量发行1.5万套,凭空创造出一个稀缺资源,求大于供,于是80元面值一套9枚,现在的市面溢价280元。

经济学上有个著名的理论:有用的水,不值钱;无用的钻,天上价。水,源源不断,随地可掬,所以不值钱;钻石,稀罕物,所以值钱。当然也有例外,“上甘岭”上一滴水,比生命还珍贵;水在沙漠里,比油珍贵。

聪明人有意消灭多余,牟取暴利。如果世间只剩两张清朝大龙邮票,各值十万,善贾者必然撕毁一张,另一张不是两枚之和的二十万,而可能是三十万、四十万,因为它的唯一性。唯一比稀缺更稀缺,无竞争比价。

虽然吉祥号码的拍卖也许会给社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但是,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它的出现是完全符合经济规律的。

因为人们对稀缺资源的偏爱,有时会发生“劣币驱逐良币现象”。

在很长的一个历史时期,人们在市场交易活动中使用的货币不是我们今天大量使用的纸币,而是用金属铸造的铸币——类似我们今天的硬币。但不同的是,今天的硬币只是作为辅币使用,而在当时,有钱人出门则要带上一袋沉甸甸的货币——金币或银币,这是财富的象征。

与今天纸币不同的是,当时的铸币本身即有价值——其所采用的金属的价值,其面值的基础就是其重量和成色。随之而来的有两个问题:一是在铸造的时候,不能保证每一个货币都有一样的成色和重量;二是在长久的使用和流通中,有一定的磨损而导致重量的下降。换句话说,同样面值的货币,其实际价值会有差别。

那么,每个人都想着把“好”的钱(良币)留在自己手里,把“差”的钱(劣币)花出去。时间长了,市场上流通的就都是“差”的钱,于是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产生了。

“劣币驱逐良币”是经济学中一个古老的原理,它说的是铸币流通时代,在银和金同为本位货币的情况下,一国要为金币和银币之间规定价值比率,并按照这一比率无限制地自由买卖金银,金币和银币可以同时流通。由于金和银本身的价值是变动的,这种金属货币本身价值的变动与两者兑换比率相对保持不变产生了“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使复本位制无法实现。比如当金和银的兑换比率是1∶15,当银由于开采成本降低而价值降低时,人们就按上述比率用银兑换金,将其贮藏,最后使银充斥于货币流通,排斥了金。相反,如果银的价值上升,而金的价值降低,人们就会用金按上述比例兑换银,将银贮藏,流通中就只会是金币。这就是说,实际价值较高的“良币”渐渐为人们所贮存离开流通市场,使得实际价值较低的“劣币”充斥市场。这一现象最早被英国的财政大臣格雷欣(1533~1603年)所发现,故称之为“格雷欣法则”。

美女经济的产生

在物品短缺时代,人们渴求商品,企业生产什么就可以卖出什么。但那样的时代早已一去不复返,世上有千万家企业生产着亿万种商品,此时人们的注意力成了商家渴求的一种稀缺资源,把人们的注意力吸引到自己的产品上成了产品销售的头等大事。商家通过金钱来吸引美女这种稀缺资源,再通过美女这种稀缺资源来吸引注意力这种稀缺资源,“美女经济”由此应运而生。

美女们以“形象代表”、“亲善大使”、“产品代言人”的面目出现,在市场上呼风唤雨、争夺眼球,也为商家立下了不少奇功,可以说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注意力经济”。可以说,几年前电视台搞“选美大赛”是美女经济的一个开始,而这几年美女经济又被商家加入了一些新的注解。对电视台来说,美女的加入可以提高收视率,使广告不再单调乏味;对商家来说,利用美女做形象代言人可以提高人们对产品的关注度和购买率;对赞助商来说,美女为他们带来了广泛的广告效应;而对观众来说,看“美女加广告”要比看纯粹的广告有意思多了。

美女经济,这个词在市场经济时代似乎得到了最有力的印证。

凡经济活动,一般都有物质文化资料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这四大活动在其中,“美女经济”也不外乎如此。时下流行的选美亦是“美女经济”中的一种,现在我们就从选美这个角度,来谈谈物质文化资料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这四大活动是如何运作起来的。

选美产生美女。美女由其父母赋予生命,原本不为大众所知,混迹于茫茫人海之中,这时候她们还仅仅是一种资源,而选美就是开发这种资源,将其包装成众所周知的“美女”,然后把她们推向市场。以模特业为例,选美产生了模特,模特公司在所有模特身上运作的最终目的是把自己的产品——模特推向市场,出售给商家。上市即进入流通,售出即实现交换价值。至于分配,基本上是单一的货币分配,即花了钱就获得参与分配的权利,就可以挑选自己喜爱的模特。可以这样描述:商家说,我要的模特三围必须是84、60、82,于是一批模特被淘汰,也就完成了分配。当然选美也要消费美女。作为商业促销工具的美女,商家是当做生产资料来消费的,在消费过程中将其价值转移到商品上去;作为艺术人才的美女,商家往往作为精神文化产品的组成部分推出来,让大众消费。由此看来,美女经济确实存在,它是稀缺的美女和飞速发展的经济结合在一起而形成的,而如今正是美女经济的时代。

美宝莲化妆品起用了当今红星章子怡,爱普生打印机让朱茵来演绎活的色彩,大印象减肥茶让关之琳暗示你“要想留住你的美丽该喝什么”。看来,利用美女的高注意力来做文章,已经成为一门别具一格的产业。

我们不难发现,现在许多的厂长、经理、广告公司的老板都是美女,拿旁人的一句话来说就是美女好办事。虽然她们不是绝顶聪明,但是她们拥有一定的智慧再加上一定的美貌,那就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了。

某报社一漂亮女记者,被尊称为“金牌杀手”,她可谓当之无愧,别人就是要给她面子,没办法,谁叫她靓。一家广告公司业务平平,自从新来了一位漂亮的女老总后,公司业绩直线上升,真可谓神了。美女经济的时代,美女就能旗开得胜。

美女经济间接地带动了其他多种经济的发展,比如服装、化妆、餐饮业,等等。三分长相,七分打扮,要成为美女,包装是必不可少的一门必修课,再贵的衣服、化妆品也不用愁没有消费者了,此等能衬托美女的优秀物品必有上档次的美女来购买。女人装扮自己是无可厚非的,哪怕买得自己口袋空空也是无可非议的,只要把自己包装成美女了,美女经济效应也就出来了。这是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在现在的社会有这么一群叫“打望一族”,她们不为别的,就是为了打望美女。打望美女也并非是件坏事,美女赏心悦目,谁不愿看呢?

在今天,美女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大有辐射至各领域、渗透到各行业之趋势。房地产业界有了,娱乐业界也有了,在一般只能靠本事吃饭的文学界更是早就有了。就是在普通老百姓难以有机会一试身手的“贪污受贿”界,美女也披荆斩棘、大行其道,有的赤膊上阵,直接混个一官半职;有的迂回曲折,甘为前驱,舍身奉献,一般回报也颇为丰厚。就因为太有杀伤力了,很多人看不过去,群起要求为“性贿赂”立法,并博得许多人的摇旗呐喊。除了法律,似乎再难有什么盾牌能阻挡美女的所向披靡。

鉴于美女有如此大的能量,很多人也就顺理成章地要充分开发这种资源。西部开发初见端倪,“中国西部形象小姐大赛”已然先行,还美其名曰树立西部形象,就好像没了这些小姐,西部的形象就要大打折扣。网站们还在自己织下的罗网里拼死挣扎,大概网站们知道美女能一呼天下而自己万呼也无人理睬。产品推销更是无美女不成行,大街上“冻人”的场景比比皆是,只有胸罩三角裤说是内衣联展,身着开衩旗袍则属迎宾送往。

于是有人为这些现象发明了一个词叫“美女经济”,说白了这其实就是“眼球经济”,因为要的就是人们的注意力。再说白了,是利用甚或挑逗人们的“性心理”,最终大把大把地捞银子。

那么,“美女经济”为什么会扑面而来呢?它应该完全是市场选择的结果。孔子早就说过,食、色,人之天性也,顺其天性也就有了人的欲望与需要。秀色可餐,道理大致就是如此。商家也正是借助人们对秀色美的感觉来打造各种美女形象,并用她来作为自己的企业及产品的形象代言人。在涌动的人流中,一个女孩突然映入你的眼帘,她的美丽与清纯、她的音容与笑貌、她的衣饰与打扮——一个意想中的漂亮女孩进入了你的脑际。她太美丽啦!这个漂亮女孩的形象瞬间就把你定格在原地上,静静地看着她在你眼前飘然而去。这时,尽管这个女孩在你面前飘然而去,但是这个女孩的美丽形象却很难在你的记忆中消失。

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为什么美女经济不能出现?这是因为,在这种体制下,尽管人们有爱美之心,但这种体制的道德约束及个人生存对政府的依赖性,使个人这些欲望从根本上受到了抑制。更为重要的是,由于整个经济活动由计划指令来安排,产品则由计划来确定,因此,秀色既没有价值,即使有价值也无法衡量。

但是,在市场经济中,一件东西有没有价值、值多少钱,并不是个人头脑中的想象,也不是由谁来安排,它完全取决于市场的供求关系。既然爱美是人的天性,那么人就有这方面的欲望与需求,企业就得制造出各种产品来满足人们的这种需求与欲望,从而创造利润。如美女封面、选美大会、香车美人、女性人体彩绘等各种活动,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利用美女为企业创造利润的方式。

同时,美女是十分稀缺的资源,这样,美女的价值也就真正地显现出来。如果凡女性都是美女,美女的价值自然也就没有多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