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全集
458600000010

第10章 我们都是理性经济人(3)

凯恩斯上述观点在现代西方经济学界得到了相当普遍的认同,许多不同版本的西方经济学教科书都相当醒目、相当郑重地向读者介绍、阐述这一思想。

在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时期,德宾甚至将“储蓄”说成“一个特别危险的自我毁灭过程”。凯恩斯则鞭挞了节俭的储蓄者,1931年1月他在广播中断言,节俭将促成贫困的“恶性循环”。他还告诉大家,如果“你们储蓄五先令,将会使一个人失业一天”。比较起“储蓄是恶习”的说法,勤俭节约一直作为我国的传统美德被颂扬。然而现在,在我国的一些大城市里,出现了一群独特的“都市月光族”,他们薪水丰厚,却几乎没有存款,一发薪就立即花到服饰、化妆品、餐馆酒吧、旅游等方面,一旦花完就开始过着数日子等发薪的贫穷生活。他们年轻、浪漫,有着体面的工作,秉着“钱就是用来花的”心态,周期性经历着从富有到赤贫的过程。

这样盲目地消费、支出而不留储蓄,一旦碰上需要用钱的时候,马上就会断粮而陷入困境,不完善的社会保障体制不可能把他们的问题全包下来。中国现在大多数家庭还不是富裕的小康家庭,一部分人还在贫困边缘挣扎,如果没有平时的节省,又怎能拿出钱来支付孩子高额的上学费用,又怎能在有病时买得起昂贵的药品?事实上,对于生产力水平较低、经济比较落后的国家,迫切需要积累资金(资本),应该提倡节俭,鼓励储蓄,通过降低利率而增加厂商对资金的需求,总支出不一定会下降。要解决“节俭悖论”,关键在于不要让储蓄的资金闲置起来,而是要把储蓄转化为投资,扩大和提高生产能力。因此,重要的是银行应增加有效贷款,把钱用到刀刃上。

“节约悖论”提出来以后,常常使人迷惑不解。根据一般人的常识,一个家庭也好,一个企业也好,一个国家也好,如果大家都挥霍浪费,很快就会吃光喝光,破产衰亡。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有两句诗说得好: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那么,凯恩斯提出的上述观点,又该如何解释呢?

要理解这个问题,关键是要注意到:凯恩斯的国民收入决定分析,是在非自愿失业存在的前提下进行的短期、静态分析。通俗地讲,就是经济陷入了严重的萧条状态,市场上有大量产品积压在仓库中,找不到销路,也就不能计入国民收入统计数字中。显然,如果国民增加消费,积压的产品就能实现其市场价值,从而使统计到的国民收入数字增加;反之,如果国民减少消费,积压产品增加,统计到的国民收入数字就会下降。这就是凯恩斯国民收入决定分析的实际意义所在,说穿了,凯恩斯提出“节约悖论”实际上不过是推销积压产品罢了。从长期、动态的角度来看,人们会将节约下来的钱用于投资,以增加生产能力,从而使经济趋向更加繁荣。相反,若只图眼前繁荣,大肆挥霍浪费,则会影响未来经济发展,甚至导致经济停滞和崩溃。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一般人们强调节约,反对奢侈浪费。静态地来看,一个人收入越高,其用于消费的比例越低;但动态地来看,在人们收入随着时间增加的同时,人们的消费需求也在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发展,结果消费在收入占的比例并不下降。抽象地来讲,个人收入的一部分会用于消费,另一部分则用于储蓄,而储蓄则会通过金融机构转到厂商手里,用于增加投资。这样,厂商生产的产品就会全部销售出去,其中一部分被消费者购买用于消费,另一部分被其他厂商购买用于投资,整个国民收入就实现了充分就业的均衡。但实际上,厂商生产的产品并不会完全销售出去,原因在于产品结构与需求结构不一致。例如,中国在2000年前后,市场上积压了大量彩色电视机,尽管彩电价格一降再降,但市场反应却十分冷淡。

为什么呢?因为消费者家庭已经普遍购买了彩电,整个彩电市场已经饱和。消费者手里尽管有钱,但并不会用于购买彩电,于是影响到彩电厂商也不会进一步增加彩电生产投资,这样,就导致了市场疲软。在这种情况下,单纯地刺激消费或刺激投资,必然徒劳无功。那么怎么办呢?唯一的出路只能是调整产品结构,使之与需求结构相一致。更明确地讲,必须开发新兴替代产品,使之与消费者潜在的市场需求结构相一致。例如,在模拟信号彩电市场饱和的情况下,应该开发数字化的液晶彩电或等电离子彩电,这样消费者手里的钱就会转化为现实的购买力,从而使市场走出萧条的困境,逐渐复苏,进入新一轮的繁荣佳境。而要开发新兴替代产品,必须有大量投资支持,从而需要大量居民储蓄。从这个角度来讲,节俭非但不会导致经济萧条,反而会促进经济增长,因而它依然是一种值得提倡的美德。

总之,在学习凯恩斯“节约悖论”时,必须明确凯恩斯观点的前提,弄清凯恩斯使用的分析方法,搞清凯恩斯观点的实质内涵,绝不能不问前提、不问条件,随处套用。特别是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刚刚进入小康阶段,整个国家经济实力还比较薄弱,不能完全依据凯恩斯的观点,大肆鼓吹刺激消费。让我们跳出凯恩斯短期、静态、总量分析思维的框框,着眼现实经济生活,换用长期、动态、结构分析的思路,为明天的经济发展着想,继续保持和发扬节约的美德。只要将节约下来的钱用于投资,用于开发适应消费需求的新兴产品,我们的生活就会变得越来越美好。

利己与利人并不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

“唇亡齿寒”这个成语出自《左传·僖公五年》,原文如下:“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春秋时,晋国的邻国是虢、虞两个小国。晋国想举兵攻打虢国,但要打虢国,晋国大军必须经过虞国。晋献公于是用美玉和名马做礼物,送给虞国国君虞公,请求借道让晋军攻打虢国。虞国大夫宫之奇谏劝虞公不要答应,但虞公贪图美玉和名马,还是答应给晋献公借道。宫之奇劝谏虞公说:“虢国是虞国的依靠呀!虢国和虞国两国就好像嘴唇和牙齿一样,嘴唇没有了,牙齿岂能自保?一旦晋国灭掉虢国,虞国一定会跟着被灭亡。这‘唇亡齿寒’的道理,您怎么就不明白?请您千万不要借道让晋军征伐虢国。”虞公不听谏劝。 宫之奇见无法说服虞公,只得带着全家老小,逃到了曹国。这样,晋献公轻而易举地灭掉了虢国。晋军得胜归来,借口整顿兵马,驻扎在虞国,然后发动突然袭击,一下子又灭掉了虞国。

想想看,如果我们的嘴唇都没有了,牙齿怎么能好端端地生长呢?它们生来本是互相依存、休戚相关的。故事中的虞公因为没有听信大夫宫之奇的话,最终导致国破被俘的结果。

虞公的损人利己行为最终付出亡国的代价。从经济学角度看,人的自私自利行为可以分为以下两种:第一种是只利己而不妨碍他人,也就是说,自食其力,无须别人帮助或者不占别人的“便宜”,也不会无偿帮助别人。这类行为经济学上称之为“行为内部化”,也就是说,自利行为并没影响到他人。第二种是自私自利且妨碍了他人。经济学上称之为“行为外部化”或经济行为的“外部性问题”。

外部性问题又可分为两类:一是外部经济性行为,也就是说你在追求自利的同时也为别人带来了利益;二是外部不经济性行为,如企业生产时排放废气、卖假冒伪劣产品等。可见,外部不经济行为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损人利己”行为。

市场经济承认人的一切行为的目标都是为了个人利益最大化。但是这种承认利己的合理性与上述的“损人利己”行为是有本质区别的。

从利己的目的出发从事经济活动与为社会谋福利是同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当个人或企业为个人收入最大化劳动或为企业利润最大化生产时,整个社会的财富都增加了。当一国为国家繁荣而实现经济增长时,其他国家也会通过国际贸易或资本流动而获益。但自私自利则会让人以邻为壑,损人利己,其结果正像成语故事中讲的那样,虞公因一己之利给晋国让路去攻打虢国,却落得一个国破家亡的结局。

市场经济环境下,人与人之间应该是“唇齿相依”的。从根本上说,利己与利人并不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把这两者对立起来,认为利己与利人势不两立,其实是一种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损人利己最终还是损害自己,而为别人考虑则往往也会给自己带来好处。如果虞公不为晋国让路,虢国不仅不会被灭掉,反而还会因此感激虞国呢,没准大家还能联合在一起,即使灭不了晋国,但最起码晋国也不敢太放肆了。

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下,企业与企业之间因为要得到市场中的更多利润,彼此间存在着激烈的竞争,但事实上,竞争也并不是绝对的,企业之间实际上既有竞争也有合作。经济中各种产品之间存在相关性。一个产业的上游企业与下游企业,不同行业生产互补品的企业,都是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合作关系。

“损人利己”之所以为人痛恨,是因为它会增加交易费用,导致社会损失。例如,由于有了偷盗的行为,所以防盗者为了保护自己的财物,就会去买财产保险,或者是加固房门,把自己的住所装修得牢不可破,这些都是为了对付盗贼的花费。若没有盗窃行为,这些费用就不会有,私人和政府所节约的这笔钱可用于更有收益的投资。正是因为损人利己的行为有害无益(准确地讲是害大于益),所以人们要制止这种行为的发生。

不可否认,利己是人的本性,但互助才能使每个人都实现最大化的利己。我们要在经济活动中按照这一原则行事,必须明白只有互助才能互利。“唇亡齿寒”这个故事应该给现代人敲响警钟。

从博弈论角度看,“唇亡齿寒”的典故是一种典型的负和博弈。负和博弈是博弈时局中人都得不到好处,彼此受到损害的博弈。可以说,负和博弈是当事人最不明智的选择。

比如在生活中,兄弟姐妹之间相互争东西,其结果就很容易形成这种两败俱伤的负和博弈。一对双胞胎姐妹,妈妈给她们两人买了两个玩具,一个是金发碧眼、穿着民族服装的捷克娃娃,一个是会自动跑的玩具越野车。看到那个捷克娃娃,姐妹俩同时都喜欢上了,而都讨厌那个越野车玩具,她们一致认为,越野车这类玩具是男孩子玩的,所以,她们两个人都想独自占有那个可爱的娃娃,于是矛盾便出现了。姐姐想要这个娃娃,妹妹偏不让,妹妹也想独占,姐姐偏不同意,于是,干脆把玩具扔掉,谁都别想要。这样造成的后果是:其中一方的心理不能得到满足,另一方的感情也有疙瘩,可以说,双方都受到了损失,双方的愿望都没有实现,剩下的也只能是姐妹关系的不和或冷战,从而对姐妹间的感情造成不良的影响。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交际中的负和博弈使双方交锋的结果都没有所得,或者所得到的小于所失去的,其结果还是两败俱伤。双方受挫交际中的负和博弈,只能加大双方的矛盾和抵触,使双方失和。如果交际中发生负和博弈,那么,一般情况下都会因为两败俱伤而不再交往或反目成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