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全集
458600000021

第21章 经济学家给你的忠告(1)

防人之心不可无: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商海是一个信息纷飞的地方,商场中的骗局有明骗有暗骗,有合法的骗有不合法的骗。因此老一辈人常叮嘱晚辈“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一个不规范的股市足以让许多人倾家荡产,例如股权分置改革前的中国股市,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曾形容那是一个“大赌场”。

20世纪90年代人们疯狂“炒股”,“炒”就是通过频繁的买卖,达到拉升股价的目的。炒家可以炒作变化无穷的“概念”,有些是对未来的预测,也有很多是不负责任的谎言。诸如炒作“利好政策”,炒作“高科技板块”,炒作“网络股”,炒作“重组题材”等,促成股价飙升,用以吸引大众跟风入市,实现“圈钱”的目标。能够在崩盘前逃脱的炒家,就能靠套住别人发一笔横财。打麻将有些人会作弊,在不规范的股市上,有些庄家可以看底牌也可以换底牌,庄家想尽办法就是为了套散户,散户要靠这种博弈赚钱那真是难上加难。有些企业管理层,管理也就是做做门面,企业上市圈钱才是目的,这些人的工作就是吹牛撒谎,其对股市的炒作如同炉火纯青的投机大师。遗憾的是很多股民在炒股时,对他们的谎言不进行理性判断,不去做具体的企业分析研究工作,只是跟着市场潮流走,最多就是进行一些所谓技术分析,待到股票价格大跌,资金被套牢才大呼上当受骗。

是博弈就有胜负,在博弈为主的市场中,散户由于其弱势地位,更容易成为被动捐献者,赔了还认为是运气不好。值得庆幸的是,随着近两年中国股市的逐步规范,进入中国股市可以逐步称为投资而非赌博了。

信息的传播在传销业可以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非法传销的一种形式是老鼠会,产品对他们来说只是个道具,实质就是拉人头来交钱。那么,人们怎么会交给他们钱呢?就是靠欺骗性的谎言,让人相信一定能挣到大钱。传销的课堂或教材往往充斥着许多逻辑怪异。

比如,以暴利相诱惑时说:可以缩短你成功的历程,可以使你一两年内挣到你几十年挣不到的钱。你说你没钱,因为你没钱,所以才让你想办法赚;你说你没时间,正是因为你没有时间,所以才让你在很短的时间内赚到钱,然后浓缩你的生命,拥有更多的时间。传销人员甚至为谎言这样辩护:谎言并不一定就是坏的,有时候我们甚至应该说,这个世界因为谎言而美丽。

鼓吹人人都能挣到钱是他们的基本命题,传销的“理论”基础很简单,即所谓“市场倍增学”,利用的是简单的数学计算,不断地乘以2就会得到一个较大的数字,在数学上就是有关幂级数的。具体说就是:上线发展下线,下线再发展下线,如此不断发展;每个下线只要发展两个人,只要经过不多的数层下线,那么位于最顶端的上线就会拥有惊人的下线人数,其从各个下线所得的收入将是一个很大的数字。位于顶端的人可能挣到钱了,他挣的钱是他的层层下线的,位于较下面的几层挣到钱了吗?这部分人最多,但主要是往上交钱而已,所以任何一个传销网络内挣到钱的人都是极少数。有人用他们的方法按他们的标准计算出了能够真正挣到钱的人,占参加者人数的不到2%的比例。

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就算一个人拉2个人,到第30代时,都13亿多人了,这就证明这种倍增是不可能的。况且,人的理智会自己分析判断,不可能所有的人都上当,当受骗者达到一定数量时也必然会受到社会的制裁。将数学计算不加辨别地套用在实际物质生活中,虽然很神奇,但是背离了现实。所以这里的数学倒成了居心叵测的骗子们哄骗善良的人们的工具。

人的大脑并不总是很清楚,聪明的脑袋有时候会糊涂起来,尤其是对渴望致富的人们来讲,无孔不入的骗子,会利用人的这个缺点来点小技巧。

社会上经常有这样一些赌博游戏,较简单的情形例如拿两个骰子,掷一次,看掷出的点数,如果是5、6、7、8、9,就算庄家赢,否则就是别人赢。看起来似乎很公平,结果却往往是庄家赢得多。实际上这只是一个小小的骗术,通过概率计算可以算出,掷出5、6、7、8、9点的概率是2/3,掷出其他点数的概率是1/3。

再比如在生活中有些人挺相信算命先生,算命的人对未来的预测有时很模糊,有时还能预测要发生什么事件,有些人看到事件发生了,就认为这个算命的算得挺准。其实呢,就是这个算命先生会给很多人算命,并预测要发生类似的事件,总有些人会被他蒙准。他所预测的只是一个概率事件,不过只是碰巧赶上罢了,哪里有什么神通。

天气预报中的“降水概率”使“概率”成了常用词,但是调查显示:大部分人对“降水概率60%”的理解是“下雨的地方占60%”,而并不能真正地理解这个概念。在生活中人经常混淆可能性与必然性,对概率方面缺乏必要的理解,而很多欺骗手段正是利用概率知识搞欺诈的。

所谓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上天也不会平白无故地掉馅饼,即便掉了一个馅饼,也并不见得会砸到你头上,所以,聪明又渴望财富的你,还是保持理性为好。没有识破骗局的慧眼并不可怕,只要不心存侥幸,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平安大道就行了。

永恒的美要内外兼修

在市场经济的前提下,知识是有价的,美丽也是有价的,脸蛋、身材、一颦一笑乃至风韵气质都有价。愚昧的美女如同浮在水面的荷花,以低廉的价格出卖了自己的美丽,而聪明的美女知道如何让自己的美升值,以至追求永恒的美。

美女加才女才是真正的完美超强组合。前段时间,原《足球》报记者李响以300万的高薪转投《体坛周报》门下。生活中的李响是健康的,工作中的李响是智慧的,300万的高薪让她名利双收。因出任申奥形象大使而赢得满堂喝彩的香港阳光文化网络电视有限公司主席杨澜,再次让人们睁大了双眼。阳光文化以部分换股、部分现金方式拥有了新浪16%的股权,杨澜也不动声色地坐上了新浪第一股东的交椅。这位外表柔弱美丽的女人再一次展示了她“全能女人”的风采。而在杨澜的成功神话中,最经典的就是她的“智慧”。

试想这样一个情景:一个令人惊艳的极品美女站在你的面前,而她却满口脏话。遇到这种情况恐怕比遭遇恐龙还要令人恐怖。所以,真正意义上的美女是内外兼修的,对于自己的美丽,美女一定要慎重对待。这个时代美女越来越多了,提升自己的素质就成为美女们竞争的主要手段之一。前段时间有几家大品牌厂商招聘形象大使,前来应征的选手用才貌双全形容一点不为过。所以虽然现在流行美女经济,但仅靠美丽外表的美女们可要注意了,美女经济也是市场经济,不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内在修养也终难逃脱被淘汰的命运。

从另外一方面来看,美女们虽然有着巨大的优势,但在婚姻爱情中却常有“红颜薄命”的悲剧发生。这是为什么呢?

现代社会是追逐利益的社会。就拿征婚广告来说,只要我们稍微留意一下就会发现,男人大都以炫耀其身份地位、金钱来征婚,而女人则以靓丽、温柔、体贴应市。身份、地位、金钱,说白了就是经济实力,摆开了“买方市场”的架势,靓丽、温柔、体贴看上去很“软性”,其实这里面也包含着巨大的经济“潜价值”:“男财女貌”是当代婚姻的“黄金搭档”。

美丽的女人和有钱的男人都是稀缺资源。拥有金钱的丑陋男人,要找一个靓丽的女人也易如反掌;反之,既丑又没钱的男人,大体上只能找“东施”一般丑的女子了。

但是也有例外,即如好女配糟男。对于这种现象,我们还可以运用博弈论原理进行解读。一般来说,美丽又聪慧的好女人是男人们追逐的热点对象,假如最初有10个男人追,好女们总是在10个男人之间挑肥拣瘦,并从一些外在信息上对追求者作出判断和选择。随着追求者的增多,优秀的男人逐渐失去了信心和耐心,毕竟他们也是稀缺资源,不愁找不到其他女子,于是纷纷退出角逐。最终在众多男人的博弈中,“劣币驱逐良币”,一些并不优秀的糟男往往成了最后的胜出者,好女的命运也就注定要悲惨了。这就是为什么优秀的女人总找不到优秀男人的道理。

研究也表明,美女家庭的暴力发生率比一般家庭也要高得多。而在不幸的婚姻中,男子更具有先动优势,又具有较低的退出壁垒(成本),而女子则处于明显的后动劣势,而且有无限高的退出壁垒,结果自然是女人吃亏,难免红颜薄命的结局。另一种情况是,美女们自恃先天的美貌资源,“学得好不如长得好”,放弃学习上进,但毕竟红颜难驻,美貌作为一种不可持续的资源终将逝去,于是,她们便从最初靠红颜在众多男人的追逐中捞取好处(比如经济实惠、虚荣心的满足等),到最后容颜尽退时往往获得凄凉的晚景。

尽量忘记沉没成本

斯蒂格利茨在其《经济学》一书中说,经济学家与普通人的区别之一在于,经济学家计算机会成本,而普通人不计算。其实,他认为,经济学家与普通人的区别还有一个,即经济学家不计算沉没成本,而普通人计算。

小杨周末去商场,小李作陪。小李是经济学专业高材生,最头痛的是在商场里消磨时光。小杨对一件衣服一见钟情,所以,简单地问了问价钱,看了看衣服,但连试穿都没有,就被小李拉着交了款。回到家,小杨一试穿,问题来了:衣服的扣子竟然掉了两个。小杨认为是小李太急才造成的后果,要求一起去退货。没有办法,两人硬着头皮到了商店。谁知售货员不认账,而且同一型号与品牌的衣服也没有货了。最后他们找到商场经理,经协商,店方同意再加一百元钱给他们换一件某著名品牌的夹克,而那种夹克的原价是四百元。小杨很犹豫,有些舍不得那一百元钱,想找两个扣子凑合。小李则痛痛快快地说:“很划算,一百元买了四百元的衣服,这种好事哪里去找啊!”最后,在小李的极力劝说下,这笔交易总算完成了。

路上,小杨问小李:“明明那件衣服花了430元钱,怎么能说是一百元钱呢?”小李说:“商家不退货,所以,实际上我们先花的330元钱就等于永远不可能再回到我们的口袋了,这在经济学上叫‘沉没成本’,经济学家是不会把这笔成本计入成本的,所以,在经济学家眼中,后来那件衣服实际上就只是花了一百元钱,因此他会认为这笔交易很值得。而如果将原来的330元钱也计入成本,那么,可能会因此不进行这笔交易,那么,不仅穿不上这件合意的衣服,而且实际上前面330元钱也白扔了,因为凑合着穿不合意的衣服完全有可能使你的主观满足程度(即效用)变为零甚至是负数。

不计算沉没成本,其实就是说,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反正是覆水难收了。尤其是过去所受的苦难,我们更不要去计较,不要让它们成为我们前进的障碍。我们咬咬牙再坚持,一切都会有回报。经济学从诞生之日始,就具有一种乐观主义的传统,也因此,经济学家都习惯于朝前看,而不回头看。

其实,想一想自己经历的一些事,就会发觉不计算沉没成本也不是经济学家的专利,中国普通百姓也有不计算“沉没成本”的,尤其是在大事上。比如中国人常讲一句成语,叫“功亏一篑”,就是说因为最后一刻没有坚持住,以至于前面所有的付出都化为泡影。我们经常会看到穷困家庭的孩子收到大学通知书时父母坚毅的目光,因为他们的信念是:好不容易已经将孩子送进了大学,如果现在不让他上大学,那么不仅毁了孩子的前途,而且过去十几年自己所吃的苦也都白吃了。所以,他们宁可砸锅卖铁,也要供孩子上大学。

当一项已经发生的投入,无论如何也无法收回时,就变成了“沉没成本”。

还有一个经典的例子可以证明。

有一个老人特别喜欢收集古董,一旦碰到心爱的古董,无论花多少钱都要想方设法买下来。

有一天,他在古董市场上发现一件心仪已久的古代瓷瓶,花很高的价钱把它买了下来。

他把装瓶绑在自行车后座上,兴高采烈地骑车回家。谁知由于瓷瓶绑得不牢靠,在途中“咣当”一声从自行车后座上滑落下来,摔得粉碎。但他居然连头也没回。这时,路边有位热心人对他大声喊道:“老人家,你的瓷瓶摔碎了!”老人仍然头也没回,说:“摔碎了吗?听声音一定是摔得粉碎,无可挽回了!”不一会儿,老人家的背影消失在茫茫人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