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全集
458600000024

第24章 经济学家给你的忠告(4)

经过细心观察研究,伯克尔得出了后来获诺贝尔奖的基础理论之一:理性的人们支持他们自己的生活方式,也就是说,是否理性取决于生活的方式……因此,不可能存在一个其行动对于每个人都是理性的行动集。也就是说,消费者对某些商品的需求,取决于其他消费者对这些商品的需求,即消费的示范效应。

毋庸置疑,消费者在认识和处理自己的收入与消费及其相互关系时,会和其他消费者相比较。例如,单位组织向灾区捐款,这对捐款的人来说当然是消费支出。有些人在这时不一定是看自己收入的高低,他们会先看看周围的人捐了多少,他们会根据自己的判断,觉得自己应该跟哪些人捐一样多。如果他收入高点,他也不会多捐,他担心有出风头的嫌疑;如果他收入较低,他也要向某一部分人看齐,甚至“打肿脸充胖子”都可以,他不愿意人家认为他小气。从理论上讲,这里所表现的就是消费的示范效应。我们看到消费者分成了许多群体,有许多消费者会不自觉地把自己算在一定的群体内,他的消费向这个群体内的其他人看齐。

在市场环境下,特别是在商品供应比较丰富的情况下,消费的示范效应表现得越来越明显,对市场供求关系起着比较大的作用。比如说有人看到别人的衣服漂亮,不管自己穿着好不好看,也要千方百计弄一套穿在自己身上,就如东施一样,不管自己美不美,先学了再说。“名牌效应”也是示范效应的典型现象,这完全可以解释为什么各种广告商要不惜重金聘请明星做商品广告了。

在现代社会中,示范效应随时在左右着我们的经济生活。在消费领域,示范效应正在改变整个社会的经济结构。

一个明智的决策者、经营管理者、商品生产者,能够正确运用经验,在符合条件时运用,在不适用条件下不用,在特定条件下变通应用。学经验要学实质而非依样画葫芦,当经验成堆、模式成群时,别忘了择善而从,切不可鹦鹉学舌、邯郸学步。

在企业管理方面,有些经营者虽然也考虑制定战略,但其战略不是建立在对企业外部机会、外部威胁和内部优势、弱点的全面、科学分析与论证基础之上,而是喜欢走“东施效颦”的“捷径”,看到别的行业、别的企业的战略获得成功,便盲目跟风。尤其是在企业进入新产业的问题上,他们缺乏独立判断,热衷于“跟进大势、人云亦云”,致使许多同行业的企业发展战略高度雷同。

这一问题不仅表现为仿效别的企业经营战略,而且还表现为仿效自己企业过去的经营战略。当环境和竞争条件要求企业战略发生变化时,企业往往做不到这一点。正如一个经典的军事案例所言:拿破仑之所以胜利,是因为他的敌人仍采用适用于以往战争的战略、战术和组织形式。而他败于俄国人及西班牙人,又是因为他对敌人采用了“以往行之有效”的战略,而敌人则以新的思维建立了不是适用于过去,而是适用于未来的战略。企业如果固守过去曾行之有效的战略,必将败给竞争对手,这已为近年来一些企业的经营实践所验证。

在个人发展上,应该坚持走适合自己的道路,充分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千万别陷入东施效颦的陷阱。

职业选择不能“从众”

即使你才华横溢、学富五车,也总得找一个适合发挥自己优势的舞台,把人力资本转化为现实的价值。方向定错了,则距离目标会越来越远,还要重新走回头路,付出较大的代价。因此,定位的决策,绝不能犯“方向性错误”。

一般情况下,定位的方向由专业确定。但现实的情况是,很多人毕业后并不能完全按照自己所学的专业来选择工作,有的甚至与原专业风马牛不相及。学非所用、用非所学、专业不对口的情况比比皆是,已不足为怪。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认真考虑,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有时为了就业,甚至要强制自己去从事并不喜欢的岗位,只要这种职业是社会紧缺的、急需的或有发展前景的。

接下来,最重要的是明确自身优势。首先是明确自己的能力大小,给自己打打分,看看自己的优势和劣势,这就需要进行自我分析。分析自己,旨在深入了解自身,根据过去的经验选择,推断未来可能的工作方向与机会,从而彻底解决“我能干什么”的问题。只有从自身实际出发,顺应社会潮流,有的放矢,才能取得成功。定位,就是给自己亮出一个独特的招牌,让自己的才华更好地为招聘单位所赏识。对自己的认识分析一定要全面、客观、深刻,绝不回避缺点和短处。你的优势,即你所拥有的能力与潜力所在。

其次,要发现自己的不足。如性格的弱点、经验与经历中的欠缺,认真对待,善于发现,并努力克服和提高。

再次,要对定位的方向作出分析,具体包括:

(1)社会分析。社会在进步、在变革,要善于把握社会发展的脉搏,这就需要做社会大环境的分析:包括当前社会、政治、经济发展趋势;社会热点职业门类分布及需求状况;专业需求形势;自己所选择职业在目前与未来社会中的地位情况;社会发展对自身发展的影响;自己所选择的单位在未来行业发展中的变化情况,在本行业中的地位、市场占有及发展趋势等。对这些社会发展大趋势问题的认识,有助于自我把握职业社会需求,使自己的职业选择紧跟时代脚步。

(2)组织分析。这应是个人着重分析的部分,组织将是你实现个人抱负的舞台。你应对自己将要寄身于其中的组织的各个方面进行详细了解,在知己知彼的基础上,只有两者之间拥有较多的共同点,组织与个人才会相互接纳。

(3)人际关系分析。个人处于社会环境中,不可避免地要与各种人打交道,因而分析人际关系状况显得尤为必要。人际关系分析应着眼于以下几个方面:个人职业发展过程中将与哪些人交往;其中哪些人将对自身发展起重要作用;工作中会遇到什么样的上下级、同事及竞争者,对自己会有什么影响,如何相处,等等。

最后,作出明确的方向选择。

通过以上自我分析认识,我们要明确自己该选择什么定位方向,即解决“我选择干什么”的问题,这是定位的核心。定位的方向直接决定着一个人的发展,定位方向的选择应按照定位的四项基本原则,结合自身实际来确定,即择己所爱、择己所长、择己所需、择己所利的原则,选择对合适自己、有发展前景的职业。

从事一项喜爱的工作本身就能带给你一种满足感,你的职业生涯也将因此变得妙趣横生。相反,一个人如果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则什么也干不好。从事一项自己喜欢的工作,才能给你一种满足感,将来才会有所成就,否则不但自己痛苦,对社会也是一种浪费和损失。这就要求我们有清醒的头脑,避免从众心理,不一味追求知名企业、高薪和大城市。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也许你兴趣广泛可以掌握多种技能,所有的技能中总有你的短处,也必有你的强项。宇航员杨利伟,导演张艺谋,央视著名主持人白岩松、水均益,球星姚明等人所从事的职业,可以说是众多年轻人所向往的,但从事这些职业所必备的能力决定了不是只要有兴趣就能干好的。有些人善于做业务,有些人更适合做管理。在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时,要注意选择最有利于发挥自己优势的职业,即择己所长。

社会需求在不断演化,旧的需求不断消失,同时新的需求不断产生。昨天的抢手货今天会变得无人问津,生活处于不断的变异之中,职业的选择应顺应就业变动规律。在进行定位时,还要分析社会需求,择世之所需,否则,就会陷入不断更换工作的旋涡中,苦不堪言,自食苦果。

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要求我们要不断地对人力资本进行投资。如果没有及时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就会造成知识折旧。所以,我们要主动摈弃各种错误的观念,以防被错误思维误导。要不断开拓进取,不断开发新技能。

此外,职业是个人的谋生手段,其目的在于追求个人和家庭幸福。在谋取个人福利的同时,也创造了社会财富,为社会作出了贡献。每个人都生活在现实世界,需要生存,因此做的工作必须要有合理的待遇,还要考虑到家庭的需要。谋求职业的第一动机就是使个人生活得更幸福,利益倾向支配着你的选择。

在把握定位的方向时,应有一个良好的心态,要明确自己只是普通的沙砾,而不是价值连城的珍珠。要盘点自己现有的职业含金量,找准可持续发展的职业通道,适时考虑职业发展的变通性。

不要误解了职场关系

小红觉得自己是天下最冤的人,比窦娥还冤。

小红曾经是电视台的美女加才女,她被一位著名媒体投资人看中,请去筹备一本都市期刊。小红非常投入,把自己的很多朋友也拉来一起做。期刊上市了,经营慢慢步入正轨,小红有一天突然发现,她的一位好朋友——被她请来做编辑部主任的小T,竟然背着她和老板(投资人)密切接触,而且说了很多她的坏话。老板则表示出一副公平竞争的态度:小红很能干,小T也很能干,至于小T能否替代小红,要看她们各自的表现。

小红非常郁闷,找朋友聊天。

朋友问她:“小T和你是什么关系?”

小红:“朋友啊。”

朋友:“现在呢?”

小红:“同事啊。”

朋友:“如果以前不是朋友,是单纯的同事,她想往上升以取代你,正常吗?”

小红:“嗯……正常。”

朋友:“同事关系,即工作关系,更准确地讲,就是为了利益在一起做事的关系。并且,每个人其实都希望通过工作获得更多利益,对吧?”

小红:“我明白了。”

道理其实非常简单,职场是生意场,在职场中,人和人之间最终只有一种关系:生意伙伴关系,以利益交换为基础的生意伙伴关系。

另外一个例子是创维集团的老板黄宏生。

黄宏生给人的感觉相当厚道,听他讲述创业的故事,就是带着一帮弟兄打江山的感觉。结果,黄宏生第一次遭遇重大挫折,是他非常倚重的陆强华带领整个销售团队集体跳槽;第二次,也是因为身边人举报,在香港惹上官司。其实,如果黄宏生不是用对待家里人的方式对待这些人,利益、规则都讲得清清楚楚,大家有什么期望的变化随时摆到桌面上来谈,可能也就不会遇到这些突然性的“背叛”。

职场人际关系,也是按照价值链的方式串联起来的,包括供应商、客户、合作者、竞争者、可能的替代者、潜在的对手和同盟者,等等,这些人都是你的职场生意伙伴。因为期望和人际关系会发生变化,你今天的平级同事可能是你明天的上司,今天的竞争对手可能是明天的客户。所以,在职场人际经营中,对各种人都要保持平和、理性的心态。

自古以来,就有“祸从口出”的说法,既然职场关系是利益关系,存在一定的竞争关系,那么就不能乱说话。同事之间,如果彼此信得过、合得来,就可以多谈一些,谈深一些,但也不能信口雌黄。如果是关系较疏远的同事,在交谈中你就要谨慎一些。因为同事间,确实存在着一些谗言、流言、毁言、诬言,一旦你口无遮拦,什么都说,就有可能被人利用而深受其害。所以,最好是“逢人只讲三分话,不可全抛一片心”。一定要记住,不要在人前随意议论他人的长短以及兜售自己的某些隐私或亮出自己的某些底线。这样,就不会因口无遮拦而吃亏上当。

尽量别强吃剩饭

下面我们从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一下是否应该吃剩饭:

一位老太太年逾花甲,体态超常,每每买衣服都要耗去许多的搜寻成本。一辈子含辛茹苦,吃苦在前、享乐在后,如何长出这些多余的脂肪?原来,老太太生性节俭,每当饭菜要剩下,都舍不得扔掉,常常是勉强多吃,多余的卡路里使她日渐臃肿并从此留下隐患。

像老太太这样节俭的人在我们生活中再常见不过了,特别是上了年纪的父辈、祖父辈们。他们每每看到剩饭总会说:都不知道我们苦的时候吃的啥,你看你们挑的。

剩饭该勉强吃下还是该扔掉,这个问题值得思考。一方面从小我们就接受“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教育,家长大多告诫孩子,要将碗里的饭菜吃光。即使现在外出做客,也常听到有人相劝“多吃多吃,免得浪费”。从经济学角度分析,剩饭无论吃下还是扔掉,二者都是浪费。做熟的饭菜若不便保存及交换便成为沉没成本,这是一笔已经付出的开支,无论做什么选择都不可能将熟饭再变成生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