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全集
458600000025

第25章 经济学家给你的忠告(5)

对吃剩饭的分析还要用到“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一定时间内,在其他商品的消费数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随着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消费量的增加,消费者从该商品连续增加的每一消费单位所得到的效用增量即边际效用是递减的。例如一个饥饿的人吃一个包子,那么第一个包子的效用(满足感、幸福感)是最强的。随着所吃包子的数量越来越多,虽然总效用不断增加,但是每一个包子给他带来的效用是递减的。在他完全吃饱的时候,包子的总效用达到最大值,边际效用却为零。如果他继续吃包子,胃会感到不舒服,包子的边际效用进一步成为负值,总效用也开始下降。

当我们深刻领悟了边际收益(效用)递减规律后,就能得出结论:吃剩饭实在不是一个明智之举。吃得太多,已经味同嚼蜡,毫无享受美食之感,边际效用自然也递减了,根本谈不上是强身壮体。相反,如果剩饭变质,吃出毛病,赔上医药费不说,还得让身体和精神双倍受损。

目前的选择是吃还是不吃,应该比较在已经吃饱的情况下,多吃剩饭的成本与收益。当吃下的成本小于收益时就该吃,否则就不吃。勉强吃下的成本首先是生理上的难受,其次是过量的饭菜对身体的一系列破坏(最佳状态是八分饱),而其收益至多是下顿饭少吃半碗。由此可见,将扔掉剩饭看做是浪费行为,将让剩饭破坏性地穿肠而过看做是节俭,显然不是理性的逻辑。

多多提防一次性交易

不久前,刘宁和先生在北京一家有名的婚纱店拍了一套结婚照。那天化妆的时候,化妆师首先将她盛赞了一番,接着便推荐她使用一盒装有3瓶彩色液体的化妆品。“多少钱?”“240元。”“不是80吗?”“那是一瓶的价格,这3瓶的效果都是不一样的,红的是防过敏的,蓝的是抗油的,黄的是隔离的。”“我皮肤不错还要用吗?”“当然要了,用了妆面才持久啊,而且效果自然,晶莹剔透,还可以保护皮肤不受妆粉的伤害。”“真有那么好?那我听你的。你把我弄漂亮点就行。”

那天整套拍下来,刘宁一直都在欢笑和称赞中度过,一点儿也不觉得累。按她的套系,其实应该只有40张照片,但是摄影师却拍了200张,照说这该是好事,但是她整整为了挑照片花费了一个上午的时间。这些相片中,拍得新娘子漂亮,新郎神态就一般,而新郎神采焕发了,新娘子又有不如意的地方……就是没有完美一点儿的。到最后,本来打算只挑40张照片的,不得不加钱多买了40张照片。“如果你再多买十张,我们可以送你一个水晶的相框,这个质量可是非常好的。”“什么?还要再买十张?你送我一个吧!”“对不起,我们这个水晶相框单个可是600元一个呢,不是看你照片挑得多,我们是不送的。”“我倒还占便宜了,这样一加,完全超出了自己的预算嘛……”最后的结果是又加买了5张照片,免费“得”了一个水晶相框。

一面是自己付出了昂贵的代价、一天的时间与精力拍下的美丽的照片,一面是店方超高价的要挟。换言之,或放弃付出很高成本而自己又特别希望获得的美丽的照片,或是接受店方“抢劫式的要挟”。刘宁也只好选择后者。可以说,人们一进入婚纱店,就进入店方早已设计好的陷阱,只能一步一步往里钻。一开始,从店方提供的格式化合同来看,它就明显地告诉你,送照片20张,入册100张,但入册的是否收费并没有告诉消费者,解释权完全归店方。当消费者进入照相的过程中时,看上去店方的服务是非常的周到和热情,会尽量满足消费者的要求,但这仅是店方为以后更容易地进行“抢劫式的要挟”埋下的伏笔,因为照片照得越多,消费者出高价的机会就越多。当看到自己喜欢的照片时,消费者早已付出很高的成本,如果所选择的照片越少,那么每张照片的单位成本就越高,作为一个理性的消费者,这时会尽量选择自己喜爱的照片,以便降低每张照片的单位成本。店方这种“抢劫式的要挟”为什么会得逞?原因在于这种交易是一次性交易,根本不希望有回头客,而在这种一次性交易中,店方宰客越厉害,其获得的超额利润就越高。

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我们在旅游风景名胜区往往容易购买价高质次的商品,而在自己生活的城市的百货商店却不容易被欺诈。我们在方言区的菜市场买菜,如果我们讲普通话,往往要比我们说当地的方言支付更高的价格购买蔬菜和肉类。

经济学为我们揭示了这种现象的原因,答案在于交易的次数。卖方预计和买方要进行多次的重复交易,他们会给出合理的价格以获得重复交易的机会,最终赚取更多的利润。而当卖方认为和买方只有有限次交易的可能时,他们往往会充分利用信息的不对称,以欺诈性的高价格欺骗买方获得最大的利润。

根据这个原理,我们可以得出职业乞丐只会出现在城市的结论。

乞丐的种类五花八门,乞讨的方法和道具也让人大跌眼镜:有冒充死了父母的、有冒充孕妇的、有没钱回家的学生、有没钱上学的学子,等等。

曾经有几个中学生,她们花了近一年的时间调查了海南几百位街头乞丐,竟然发现全部是“职业乞丐”。这些乞丐有的文化程度还不错,要是去找个小工做做也绝对没有问题,但是他们就愿意做乞丐,“这些活只要脸皮厚,赚钱容易”。

可以说,乞讨就是一种不用做任何“投资”的“致富捷径”,一位“资深的老乞”说,除了少数几个租了孩子的“惯乞”每年在外讨要3~5个月,多数村里的乞讨者每年最多出去三四十天,“夏天跑东北,冬天去南方,两头不受罪”。依靠乞讨弄回3~5千元,保证家里一年的基本生活,就很知足了。

一些流浪者长期以乞讨为生,或许是尝到了乞讨的甜头,所以当社会救援人员走上大街去寻找一些流浪者对他们进行救助时,他们却拒绝或者是借故躲起来。他们并不希望去救助站,因为救助站里,只是提供吃的和穿的,并不提供钱,而他们所需要的就是钱。他们已经把乞讨当做一种职业,他们在那里等着,等着大家将钱放到他们的饭碗里,不付出任何劳动。

如果在一个村庄,这样的职业乞丐是不可能存在的,因为大家天天见面,上一两次当后会知道这是个假乞丐,就不可能再重复上当。而在城市中,人们都是匆匆过客,彼此都是陌生人,也就无从分辨谁是职业乞丐了。

大饼不能连着吃

2002年3月4日,贵州某地一名4岁的儿童因食物过量死亡。

当天是李某的生日,他的妻子特地炖了两只猪蹄准备庆祝一番。炖熟之后,4岁的儿子嚷着要吃,李妻便盛了一碗给他。随后,李某夫妇外出,回家后发现儿子死在高压锅旁,锅内七八斤重的猪蹄全被儿子吃光,只剩一锅汤。

据了解,李某的儿子平日就喜欢吃肉,而且胃口惊人。当年春节的年夜饭,他独自吃完了两大碗肉,约有两三斤。

看完上面的新闻报道,你可能会觉得惊讶:吃东西居然也会死人!其实食物过量导致病痛或死亡的原因并不奇怪。

在炎热的日子里,喝一杯冰饮会使你感到神清气爽。喝第二杯,感觉也不错。但如果喝第三杯、第四杯甚至更多杯,感觉会怎样?如果说第二杯冰饮带给你的满足感跟第一杯一样的话,第三、第四、第五甚至第十杯冰饮,给你的满足感还能跟上一杯一样吗?

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饥肠辘辘的人,一口气吃了三张大饼,吃完第三张饼后感到饱了,并心满意足。但仔细思量,他发现自己犯了一个“愚蠢”的错误,那就是,早知第三张饼就能吃饱,前两张饼实在不该吃。

听了这个故事的人都会哈哈大笑,笑那个人愚蠢的可笑、可爱。很显然,当我们在消费某种物品的时候,随着消费量的增加,等量的消费品带来的满足感会越来越小,我们称之为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边际,就是指“边上的、最后的”部分。效用,就是给人满足的效果和作用。递减,就是越来越小。

这个规律不光存在于饮食方面,也适用于其他消费。例如,每个月给你一件新衬衫,你会很高兴,给你第二件、第三件可能也是。但如果不停地给你,多到一定数量之后,新衬衫对你就没有什么价值了。就算你每天都想换新衬衫,你的衣柜也装不下——就像你吃东西的时候胃的容量是有限的。再如演唱会,偶尔去听一次,你会觉得很兴奋、很过瘾。但如果天天听演唱会,你就会厌烦起来。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是西方效用价值论者用来解释消费者购买行为的一个理论。该理论认为:同一物品对同一个消费者来说,因占有的顺序不同,所带来的满足程度或效用也不同,从而价格不同。在效用尚未达到饱和的程度内,随着所占有的物品增加,总效用是增加的,然而边际效用,即最后增加的那一单位物品所带来的效用是递减的;当总效用达到极大值时,边际效用等于零;超过极大值继续消费时,边际效用为负。如果用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来说明上述吃大饼的故事,其可笑结论产生的原因就可以找到理论上的依据了。对一个饥肠辘辘的人来说,第一张饼的效用最大,或者说在十分饥饿的状态下,他会以较高的价格去购买一张在平时看来价格昂贵得多的饼。然而,当第一张饼下肚后,即使没有填饱肚子,对饼需求的迫切程度也会远远低于第一张饼。以此类推,每增加一张饼所带来的满足程度,都会低于前一张饼所带来的满足程度;当吃得很饱时,总的满足程度最大,最后增加的那一张饼的效用,即带来的满足程度,几乎等于零。这时,如果再继续吃下去,并且导致胃痛或呕吐时,那么这最后吃下去的一张饼,即“边际饼”的效用就是负,因此带来总效用水平的下降。

俗话说,“虱多不痒,债多不愁”。意思是说,身上出现第一只虱子会痒得难受,但如果有101只虱子,就不会比100只虱子痒多少;人在第一次欠债时会惶惶不安,但债台高筑时再添一笔也就无所谓了。同样的道理,作为一个老师,对学生的批评要适可而止,因为批评一次会令人羞愧,要是没完没了地批评,学生就可能“破罐子破摔”。再如,人们常说 “久病床前无孝子”等,背后都是同样的道理。

“多买少算”这一不成文的市场交易规则,就是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最生动的体现。一般来说,当一个人想在同一个商家手中购买两个以上的同一物品时,总要与商家讨价:买了两个,便宜一点儿。因为,按照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对于同一物品,第二件的边际效用低于第一件,而第三件又会低于第二件。所以,只有“多买少算”,消费者才会有划算的感觉,从而刺激消费。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似乎商家比消费者更深切理解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多买少算”往往并没有表现为消费者的直接要求,而是商家吸引消费者的手段,真可谓买的不如卖的精。可以说,“多买少算”对商家来说就是薄利多销的经营策略,对消费者来说就是边际效用递减心态。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还可用来解释生活中的许多事。比如,对有钱人来说钱不值钱,而对穷人来说钱更加值钱。

对消费中的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分析,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理性消费者购买的是满足程度,而不是绝对量,追求的是效用最大化,而非单纯的高消费。

在理解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时候,要注意几点:

第一,边际效用和总效用的区别。边际效用是指最后一单位的消费品带来的效用。它的递减并不意味着总效用的减少,只是说最后一单位的消费品带来的效用比前一单位的效用要小。在边际效用减少的过程中,总效用依然可能增加,只不过增加的幅度在降低。在边际效用减少到零的时候,总效用停止增长,达到最大。而在边际效用变成负值的时候,继续消费会使总效用减少。

第二,边际效用递减是在一定时间内进行消费产生的现象。它的前提是人的偏好没有改变,连续消费某种物品。比如你在吃一顿饭的过程中,边际效用是递减的。但过了半天,你饿了,又去吃饭,你不能把这顿饭的过程跟上一顿饭相比。再如,你本来不会喝酒,觉得酒不好喝,但你后来学会了喝酒,越喝越好喝,这似乎不符合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其实不然,这是你的偏好改变了。

第三,在极少数情况下,有的消费是量越大越满足,但始终存在一个限度,超过这个限度以后必然出现边际效用递减。比如许多人认为,喝一口红葡萄酒,品不出美味,红葡萄酒是越喝越有味。再如嗑瓜子,本来你不想嗑,但嗑起来就不想停。这种情况,可以说前一阶段是边际效用递增,但到最后也会出现边际效用递减。因为无论是喝酒还是嗑瓜子,总有满足和厌烦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