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全集
458600000005

第5章 揭开经济学的面纱(1)

经济学的中心目的

你是否注意到这样一个细节:当你所在小区的菜摊上西红柿从2.20元/斤上涨到2.50元/斤时,全市所有菜市场的西红柿都是2.50元/斤?这就是市场机制的奇妙作用:仿佛一声令下,许多改变同时发生了。

诸如西红柿的价格如何神速地统一起来的问题,让人们不禁疑惑:所有这些活动是如何协调起来的?人们为什么能以合理的方式完成纷繁复杂的社会分工?经济学的中心目标之一就是解释复杂的经济是如何运行的。

为什么某些人做这些事,某些人做那些事?信息是如何在人群中交流的?决策又是如何作出的?……这些问题涉及经济的协调机制。不同的经济社会有不同的协调机制,从而形成了不同的经济体制。

其中一种协调机制是计划经济体制,即由一个集中的中央官员体系发布行政命令,指挥经济的运行与协调。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为谁生产的决策都由中央计划机构作出。每个居民和企业只能执行上级的命令。这种协调机制通过垂直的等级体系传达下去,各经济主体按上级的指令进行经济活动。计划体制具有很大的弊端,一是抑制经济主体的积极性,二是很难对成千上万种产品的供给与需求作出正确的计划。资源配置的效率低下,政府官员权力过大,容易滋生腐败与寻租行为。

另一种协调机制是市场经济体制。它是在产权确定的条件下,由价格调节单个经济主体的决策。它像一个非常精巧的机构,通过价格和市场体系,无意识地协调着生产者及消费者的活动。它还是一部传达信息的机器,把千百万个经济主体的偏好和行为汇集在一起,很好地解决了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为谁生产这些基本的经济问题。生产什么?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资源会自动流向获利最高的产业和产品,人们的逐利动机像雷达一样的敏锐。如何生产?取决于生产者之间的竞争。为了在竞争中获利,生产者必然会选择效率最高的生产方式,把成本降到最低点。为谁生产?取决于生产要素的供给与需求,要素市场决定于工资、地租、利率和利润的多少。谁享有生产的成果,谁获得较多的收入,取决于谁掌握了较多的生产要素以及这些要素的稀缺程度。市场价格调节着商品的供求,而利润与亏损是胡萝卜加大棒,驱使企业有效率地生产出消费者合意的物品。

“看不见的手”这个比喻是现代经济学的开山祖师亚当·斯密提出的,它形容在价格机制起作用的情况下,追逐私利的人如何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合作,从而使社会财富更加充裕。借助于这只“看不见的手”配置资源,效率高、成本低。政府只需保证市场机制正常运转,就可以获得产品充裕、生产者与消费者皆大欢喜的功效。

按照“看不见的手”的理论:几乎每一样东西都存在相应的市场,市场是买者和卖者相互作用并共同决定商品和劳务的价格和交易数量的机制。市场通过它自身的内在逻辑体系,使得资源向最优化配置的方向流动。它通过价格和市场体系对个人和企业的各种经济活动进行协调。

市场的运行具有它本身的特性,亚当·斯密将市场的运行规律归结为“看不见的手”。他认为,当个体自私地追求个人利益的同时,他就像被一只看不见的手引导着去实现公众的最佳福利。而且在所有可以出现的结果中,这个是最好的。他在其经典著作《国富论》中,这样写道:“每一个人都力图利用好他的资本,使其产出能实现最大的价值。一般来说,他并不企图增进公共福利,也不知道他实际上增进的公共福利是多少。他所追求的仅仅是他个人的利益和所得。但在他这样做的时候,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引导着他去实现另一种目标,这种目标并非是他本意所要追求的东西。通过追逐个人利益,他经常增进社会利益,其效果比他真的想促进社会利益所能够得到的那一种更好。”

经济学的宗旨所在

经济学往大了说是“经世济民之学”,往小了说是“经济实惠之学”,人人都能从经济学中淘到自己需要的宝贝。对个人来说,经济学是一门高明的成功学与幸福学。使人生幸福,正是经济学的宗旨所在。

萧伯纳,英国著名的戏剧家,1925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他曾经说过一句名言:“经济学是一门使人生幸福的艺术。”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人,那么研究人类的幸福也应该是经济学的必由之路和归宿点。从经济学如何教人致富,如何合理利用人类稀缺的资源等问题来看,它的确如此。

这种幸福感在经济学大家身上可见一斑。美国著名非主流经济学家加尔布雷斯幸福地生活了97年,新自由主义大师弗里德曼幸福地度过了94年的光阴。“从这两位大师的身上,我们可以感受到经济学的魅力,可以感受到真正的经济学精神对于我们的建设性作用。”中国经济学家卢周来这样评价两位大师。

美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保罗·斯威齐也是94岁高寿,薛暮桥在经济学王国生活了101年。我们由此发现:经济学思想巨匠普遍长寿。回头看萧伯纳的那句名言,我们可以认识到献身经济学研究的人是幸福的,这种幸福来源于经济学家用经济学这个工具认清了纷繁复杂的人生与世界。正因为拥有“心如明镜”的境界,才使他们心情愉悦,得享高寿。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认为经济学“不是一种教条,只是一种方法、一种心灵的器官、一种思维的技巧,帮助拥有它的人得出正确结论”。一个优秀的教练员未必比运动员实战水平更高,但他能够给运动员以理论、经验和方法,使运动员的技能水平更高。一个优秀的经济学家未必是一个理财能手、成功的企业家或政府官员,但他能给一个理财能手、成功的企业家或政府官员非常重要的指导。

经济学能解决生活中的疑惑,不仅能告诉人们“是什么”,还能告诉人们“为什么”以及“怎么办”。所以,“使人幸福的经济学”不是高高在上的阳春白雪,也绝不是停留在经济学家的长篇巨著、经济评论家的艰深高论和难辨真假的媒体评论上,它是平常人触手可及的学问。

经济学的最大特点

某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一位毕业生,为自己顺利找到工作感到非常得意。她的简历对自己的优势及不足来了个“明码标价”,乍一看,就像一个“价目表”。她说:“这一招助我一路拼杀,找到了现在这份令我非常满意的工作!”

基本价值:1800元——作为一个国家直属重点大学的本科毕业生,在16年的求学生涯中耗费了父母大量的金钱和感情,需要足够的物质支持来回报家人和提供个人生活基本费用,并用于支付工作技能的进一步发展。

技能价值:-500元——明白自己作为一个管理学专业的学生缺乏“一技之长”,所能干的工作似乎任何专业的人都可以胜任,但我的优势只有在进入某单位经过一段时间的磨炼后才能有所发挥。为了感激贵单位给予这个“进门”的机会,认为应该减去500元的月薪。

性格价值:100元——开朗活泼幽默的性格,能最大限度地使一个团体士气高昂,在愉快的氛围中保持工作的高效。

经验价值:-500元——深知自己的经验欠缺,没有独立地完成过一次完整的学术研究,也没有组织过大型的社会活动,但是请相信,作为一个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较高的综合素质的社会新鲜人,能很快完成从学生到管理工作者的过渡。

……

和其他毕业生的简历相比,她的简历更像一份报价单,她对自己的各项素质进行了具体而客观的评价,分别给出了或正或负的价值数额。最后,她给自己评定的市场价值是2500元。

上面故事中的主人公很懂得理性分析,高度的理性是经济学最大的特点。

这位同学是以经济学的眼光看待自己、衡量自己的,她把自己在大学时代学过的经济学原理很好地运用到了自己的生活中。如果把求职看做一种市场行为,这位同学就是卖方,企业则是买方。这位同学对自己的特点一一介绍并明码标价,她的优劣让企业一看便知。这和商家推销产品是一个道理,这种产品是干什么用的、有什么特点、价值多少,让人清清楚楚。很多大学生对自己的评价,尽是“本人刻苦努力,成绩优良,尊敬老师,团结同学,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只要贵单位能给我一次机会,我一定努力工作”之类,至于他到底是怎样一个人,擅长什么,能干多大的事,该拿多少钱,则让人云里雾里,难以知晓。学好了经济学,则会有一个将事物进行理性量化的意识。

经济学从来不跟着感觉走,它总是非常冷静地去分析和计算,发现现象背后惊人的本质。我们来看一些具体的例子。

经济学中有个重要概念“沉没成本”,指已经付出且不可收回的成本。用“沉没成本”理性地分析日常生活,可让人获益良多。例如,你预订了一张电影票,已经付了票款且假设不能退票。此时你付的钱已经不能收回,就算你不看电影钱也收不回来,电影票的价钱算作你的沉没成本。接下来会有两种可能结果:付钱后发觉电影不好看,但忍受着看完;付钱后发觉电影不好看,退场去做别的事情。

经济学家认为,如果你是理性的,那就不该在做决策时考虑沉没成本。在这个看电影的例子中,两种情况下你都已经付钱,所以应该不考虑这件事情。如果你后悔买票了,那么你当前的决定应该是基于你是否想继续看这部电影,而不是你为这部电影付了多少钱。此时的决定不应该考虑到买票的事,而应该以看免费电影的心态来判断。经济学家们往往建议选择后者,这样你只是花了点冤枉钱,而如果选择前者,你还要继续浪费宝贵时间去受冤枉罪。

类似于看电影这样的情况也常出现于其他方面,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进行理性的成本利益分析,这样会对我们的生活大有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