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大庆精神 铁人精神:简明学习手册
459900000013

第13章 先进集体及个人的典型事例(3)

第二是“树旗”,激励党员脏苦累时干在前。采油七厂敖九区块葡南注水系统工程,施工现场地势低洼,给管线敷设带来困难。管理局劳动模范、共产党员郭建江挽起裤脚,第一个走进泥水中组对焊口。参战职工学着党员的样子,在泥水中抬管、组对、焊接,所有的一切都在自觉中进行,井网管线焊接任务比计划提前3天完成,为全面完成采油七厂的7项产能施工任务奠定了基础。

第三是“点将”,激励党员攻关时走在前。产能建设中,常常会遇到一些技术难题,为了尽快解决这些难题,油建十一中队采取“点将”的办法,组织技术过硬的党员攻坚闯关。在采油一厂南一区块聚驱井产能工程施工中,管线采用的是玻璃钢管,由于是第一次接触这种工艺,十一中队点名让工作严细认真的党员周洪福去钻研这一新课题。周洪福很快摸索出聚四氟胶带快速紧密缠绕方法,促进了施工速度和质量的提高。近两年,十一中队用“点将”的方式解决各类生产难题13个,创直接经济效益67万元。

运输十三车队

“硬骨头车队”。1962年4月组建。会战初期,油田生产和生活急需大量木材。该车队每年冬天都要到大小兴安岭集材。寒冬腊月的深山老林,经常风雪交加,气温在零下三四十度。几十台车一下子上去没吃没住,加上道窄路滑,坡陡路险,工作环境十分恶劣。但该车队迎险而上,从不畏惧。1963年末,车队运材要通过被当地人称为“万人愁”的险要地段,左面是悬崖,右面是山林,中间是一段300米长的沼泽地,铺满腐枝烂叶,冬天也冻不实,人上去都忽忽悠悠的,从没有汽车通过。车队的司机们不退缩,砍树垫路,车陷了,几十个人喊着号子推车,垫一段,推一段,终于闯过了“万人愁”,拉出了多年运不出山的“困山材”。

20多年中,该车队曾17次进山运材,在冰天雪地的森林里战斗了752天,度过了14个春节,共拉运油田急需的木材344000多立方米。该车队坚持发扬为油田“当先锋、打头阵、拉重载”的光荣传统,为国分忧,为油献身,勇挑重担,善打硬仗。1964年被石油工业部授予“硬骨头车队”称号。1969年抢修国防战备公路,荣立沈阳军区集体二等功。1971年拉运我国第一条大口径输油管线,荣立集体三等功。1976年抢运唐山抗震救灾物资,被评为全国先进单位。建队以来,该队一直保持了“车行万里、一尘不染”的过硬作风,被誉为“不穿军装的解放军”。先后涌现出以高连和为代表的部、省、市劳动英雄、五好标兵15名,技术能手520人次,向各油田输送干部113名。曾连续28年被评为市、局的先进单位。2006年被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命名为 “企业精神教育基地”。该队现为大庆石油管理局钻探集团运输公司十三车队。

三矿四队

“三老四严”的发源地。成立于1962年8月,现为采油一厂中四队。三矿四队自成立之日起,在队长辛玉和的带领下,从一点一滴抓起,大搞规格化,全队逐渐形成了严细的工作作风。到1963年年底,所取资料无一差错,在用设备台台完好,井井站站达到一类,被评为油田标杆单位。1964年2月,三矿四队在石油部召开的电话会议上介绍了经验。从此,全国石油行业开展了学习三矿四队当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严格要求、严密组织、严肃态度、严明纪律的“三老四严”活动。该队以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高度的主人翁责任感,精心管井。“用放大镜检查清蜡钢丝”、“血染镐把”、“夜守干线炉”、“冒雨取油样”等动人故事,广为流传,曾被石油工业部授予“高度觉悟、严细成风”、“团结的核心、战斗的堡垒”、“五好红旗单位标兵”、“高产稳产标杆采油队”、“英雄集体”、“模范集体”等称号。目前,该队管理水井108口、计量间6座、转油站2座,被誉为“高度觉悟、严细成风的采油队”。

李天照井组

首创“四个一样”的井组。1961年7月组建。当时11名职工管理3口油井,李天照为井长。会战初期,李天照结合采油工作特点制定出了岗位责任制,要求井组同志始终如一地严格执行。1963年7月的一天,暴雨如注,一小时一次的油井巡回检查时间到了,雨还是下个不停。徒工小刘想等雨停了再去检查,李天照却冒雨冲出了值班室。经检查,加热炉底部已经进水,火苗夹着黑烟从炉口往外喷,眼看就要被呛灭了。他及时用铁锹挖了3条水沟,排出积水,重新调好合封,站在大雨中观察,直到加热炉燃烧正常后才回到值班室。他一边脱衣服拧雨水,一边对小刘说:“越是坏天气越容易出问题,咱们干工作,要坏天气和好天气一个样才行呀。”打那以后,他们又在工作实践中把“夜班和白班一个样,领导不在现场和在现场一个样,查和不查一个样”写进井组的纪律中。

他们凭着高度的自觉性,兢兢业业地管油井,上级领导20多次大检查和明察暗访,没有发现一次脱岗、串岗、睡岗的。井上测得的21334个地质数据无一差错,油井各种设备上的862道焊口、70个大小闸门,没有一处漏油漏气,1851套螺丝全部完好无缺,83件工具、仪表件件完好,从未损坏过1个玻璃管、1支温度计。被评为“战区五好红旗井组”。1964年初,新华社记者袁木、冯健来到井组,和工人同吃同住同劳动,把井组的做法总结归纳为“四个一样”即:“黑天和白天一个样;坏天气和好天气一个样;领导不在场和领导在场一个样;没有人检查和有人检查一个样。”会战工委多次在该井组召开现场经验交流会,把“四个一样”推广到全战区。石油工业部授予该井组“首创‘四个一样’的李天照井组”的称号。该井组现为采油一厂二矿北八队5排65井组。

五面红旗

喻指大庆石油会战初期涌现的先进榜样王进喜、马德仁、段兴枝、薛国邦、朱洪昌。1960年7月28日,大庆石油会战初期党的临时办事机构——石油工业部机关党委在《关于开展学习“王、马、段、薛、朱”运动的决定》中,称赞他们是全战区的“五面红旗”,是全体职工学习的榜样。当时工人们曾写诗道:“一面红旗红一点,五面红旗红一片,百面红旗迎风飘,红遍松辽大油田。”“英雄铁人打头阵,马段薛朱紧相跟,比学赶帮争上游,铁人头上出钢人。”后来亦称王、马、段、薛、朱为大庆石油会战初期的“五大标兵”。

王 进 喜

全国著名劳动模范,大庆石油会战初期被誉为“铁人”,“五面红旗”之一。是大庆人的杰出代表,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战士。1923年9月出生于甘肃省玉门县赤金村一个贫农家庭。6岁给地主放牛,也曾拉着双目失明的父亲去要饭。15岁时到玉门油矿当童工。新中国成立后,王进喜当上了国营甘肃玉门石油管理局勘探公司三大队的石油工人,副司钻,1956年升任1259钻井队队长,同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当时中国的钻井技术还很落后,他提出了“月上千,年上万,钻透祁连山,玉门关上立标杆”的口号。在1958年,他领导钻井队创造了月进尺5000米的全国纪录,成为中国中型钻机最高标杆单位,荣获“卫星钻井队”红旗,被命名为“钢铁钻井队”。

1959年王进喜到北京参加群英会,看到北京街头的公共汽车因缺油背着煤气包,作为石油工人的他,心里很不是滋味。1960年3月,王进喜率队从玉门到大庆参加石油大会战,在紧缺吊车吊装钻机的情况下,发出“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豪迈誓言,用人拉肩扛的办法卸钻机,用撬杠撬、大绳拉等办法将钻机安装到萨55井。连续苦干3天3夜,王进喜都没离开车站和井场。行李放在老乡家,一次都没去睡过。房东赵大娘见王进喜这样拼命地干,感慨地说:“王队长真是个铁人啊!”同年4月11日,会战指挥部号召全体会战职工向铁人王进喜学习。从此“王铁人”的名字传遍了油田,并通过新闻媒介的宣传响彻了全中国。

要开钻了,但当时萨55井严重缺水,他组织职工以挖土井、到小湖破冰取水、脸盆端水、水桶提水等办法,解决了开钻所需的几十吨水,并创造了5天零4小时完钻一口井的当时最高纪录。萨55井打好之后,王进喜的腿被滚落的钻杆砸伤,他却顾不上住院,拄着拐杖缠着绷带连夜回到井队。第二口井(2589井)在即将发生井喷的危急时刻,没有重晶石粉,他当机立断用水泥代替。当时由于没有搅拌机,水泥沉在泥浆池底。王进喜便扔掉拐杖,纵身跳进泥浆池,用身体搅拌泥浆。在他的带动下,工友们也纷纷跳进泥浆池。经过三个多小时,井喷被制服,保住了油井和钻机,王进喜身上却被碱性很大的泥浆烧起了大泡。

在大庆油田,王进喜先后任1205钻井队队长、钻井指挥部装建大队和钻井二大队大队长、钻井指挥部指挥,大庆革委会副主任、中共大庆核心小组副组长等职务。1964年10月20日,王进喜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在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作了题为《为实现石油自给,艰苦奋斗不息》的发言,受到与会代表的热烈欢迎。1965年,他任油田钻井指挥部副总指挥,1966年领导钻井队创年进尺10万米的世界钻井纪录。1969年4月,在党的“九大”上,他以工人代表身份当选为中央委员,受到毛主席和周总理的亲切接见。1970年4月,王进喜在玉门参加石油现场会回到大庆之后,经医生检查确诊是胃癌晚期,11月15日在北京逝世,终年47岁。

马 德 仁

大庆会战初期“五面红旗”之一,甘肃省永昌县人,1925年生。1949年参加工作,195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钻井队司钻、队长、大队长、副指挥、钻探处长、大庆生产办副主任、大庆市副市长、大庆石油管理局副局长、大庆石油管理局党委常委、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等职。1960年3月,马德仁带领1202钻井队从玉门到大庆参加石油会战。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他常常几天几夜不离井场,每一口井从搬家、开钻、完钻、再搬家,寸步不离。在打1598井时,井场离驻地很远,需送饭到井场吃。有时饭少了,他就紧紧腰带宁肯挨饿,也总让工人们先吃饱。为抢钻井进尺,他从未好好休息过,疲倦得不行了,就把头伏在膝盖上闭闭眼。在他的带领下,全队创造了月钻井“五开四完”、“六开五完”等新纪录,用8个半月的时间打井22口,实现了钻井进尺上双万米。

1961年,他带领全队职工用9个半月时间打井28口,实现了钻井进尺31700米,超过了苏联格林尼亚功勋钻井队的水平,刷新了世界钻井进尺纪录。实现了全年安全生产无事故,使口口井质量合格,全年机械利用率达到99%,创造了全国中型钻机月完钻井数、月进尺、日进尺、班进尺、钻头使用、低成本等21项全国高纪录。1963年,他发动职工认真总结经验,不断树立新的奋斗目标,继续扩大战果,向新的高峰奋力攀登,又打出了“三一”优质试验井,创造了钻机月钻井进尺4615米,队日进尺108026米的全国最高纪录。他所领导的1202钻井队先后被授予“卫星钻井队”、“钢铁钻井队”、“永不卷刃的尖刀”等称号。他为大庆油田的早期开发建设作出了贡献。1960年7月,他被会战初期党的临时办事机构——石油工业部机关党委树为全战区“五面红旗”之一。1977年石油工业部授予他“会战初期五位著名老标兵之一”的称号。

段 兴 枝

大庆会战初期“五面红旗”之一,陕西省洋县人,1930年生。1949年参加革命,195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0年到大庆参加石油会战。历任1206钻井队队长、钻井一大队副大队长、钻井指挥部副指挥、四川石油管理局川中矿区副指挥、江汉石油管理局副局长等职。1960年春,段兴枝带领钻井队从四川来到大庆,和1202队同住一个牛棚,同吃一锅饭。为早日开钻,在没有拉运设备的情况下,组织职工人拉肩扛安装钻机,竖起井架,与1202队一起打出了第一口井。他善于把冲天的革命干劲和严谨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当时被人们誉为“智勇双全的钻井队长”。他带领职工大搞技术革新,把大钻机小鼠洞接单根的工艺移植到BY-40钻机上,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首创了冲鼠洞的新工艺,在全油田和全国石油系统推广。会战中,拉运设备少,完井后等钻机搬迁成了生产的主要矛盾。他积极响应会战领导机关的号召,带领全队职工反复研究试验,创出“钻机自走”的新方法,缓解了油田拉运设备少的矛盾。“钻机自走”的新方法曾在钻井队普遍推广。在生产中,他率领的钻井队多次创出优异成绩,被会战指挥部授予“钢铁钻井队”的光荣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