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有病治病,无病防身
461300000029

第29章

呼吸系统不太好的中老年人,在弦日可服用玉屏风制剂来扶正气祛邪气,防治疾病。取黄芪360克、白术(炒)120克、防风120克粉碎加工制成药丸,或到当地药店购买成药。同时加强营养,注意气候冷热变化,及时防寒保暖(特别重视背部保暖),尽量不与呼吸道病人接触。

阴历十四、十五、十六出现的月相叫望,这段时间明月高悬,人体内的血液压力就会变低,血管内外的压力差、压强差特别大,容易引起心脑血管的意外,有这方面疾病的人要引起注意。

此外,女人比男人更容易受到月节律的影响,女人每个月的月经跟月节律的变化关系密切。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就说过:“女子,阴类也,以血为主。其血上应于太阴,下应海潮,月有盈亏,潮有潮汐,月事一月一行,与之相符,故为之月水、月信、月经。”在女性的月经周期中,体温、激素、代谢、性器官状态等的生理改变也有月节律变动。研究还发现,妇女免疫机能也有月节律;人的出生率也有月节律,在月圆时出生率最高,新月前后出生率最低。

一觉闲眠百病消,睡眠也要跟着季节走

一年有春、夏、秋、冬四季之分,春温、夏热、秋凉、冬寒是自然规律。生活在自然中的人,只有顺应自然才能健康的生存。人们的就寝与起床时间同样也是如此,不可违背自然规律。早在《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论述过一年四季应如何遵循就寝与起床时间以后说:“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是说懂得养生之道的人,在春天和夏天保养阳气,秋天和冬天保养阴气,以顺从这个根本。如果违反了这个根本,生命根本就要受到戕伐,就要发生疾病;如果能顺从它,疾病也就不会产生,这就叫做四季睡眠养生法则。

春季:春季3个月,是万物推陈出新的季节。人们应该入夜即睡觉,早一些起床,到庭院中散散步,披开头发,舒展形体,使情志活泼,充满生机。

夏季:夏季是万物繁荣秀丽的季节。人们应该晚些睡觉,早些起床,应该精神愉快,不要发怒,使体内阳气能够向外宣发,这就是适应夏天的调养。

秋季:秋季要早睡早起,像雄鸡一样,天黑就睡,天亮就起,使意志安逸宁静,来缓和秋天肃杀气候对人体的影响。不让意志外驰,使肺气保持清静。如果违反了,就要损伤肺气,到冬天容易生泻泄病。

冬季:冬季是万物生机潜伏闭藏的季节,人们不要扰动阳气,应该早些睡觉,晚些起床;最好等到日出再起,使意志好像埋伏般地安静,避严寒,保温暖,不要使皮肤开泄出汗。否则就要损伤肾气,到来年夏天,就要发生痿厥之病。

由于现代人工作时间的固定性,很难根据四季变化来严格调整作息,但对于工作忙碌的都市人来说,应该尽量规律睡眠时间。晚上9点到次日凌晨3点是人体细胞生长最快,也是人类生长荷尔蒙分泌的时间,错过了这段睡眠的“黄金时段”,就会影响细胞的新陈代谢,从而加快衰老。

人老要服老,凡事要顺应不要对抗

养生最重要的一点是要顺应,而不要对抗。大家知道,世界上有四大文明古国,这些曾经辉煌的文明要么消亡,要么易主,只有华夏文明仍然掌握在中华民族之手,并且不断发扬光大。华夏文明为什么会如此经久不衰呢?最根本的一点就在于她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和为贵”、“和气生财”……这一切都是中华民族顺应自然、强调和谐的体现。

一个民族要顺应自然才能长久,一个人要想长寿也必须顺应自然。具体地讲,就是要“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春天是万物萌生的季节,这时人应多做户外活动,多去踏青,尽情抒发自己的性情,不要压抑。夏天是万物茂盛的季节,天气下降,地气上升,阴阳之气相交,万物开花结果。这时人应该保持心情愉快,适应夏气繁荣的特征,要让气机宣畅,精神外向,千万不要发脾气。秋天是万物成熟的季节,天高云淡,秋风萧瑟。此时,人应该收敛自己的情志,而不应像春夏时一样放纵自己。冬天是万物封藏的季节,天寒地冻,草凋虫蛰。此时,人应该早睡晚起,将自己的精神和身体藏起来,尽量不要外泄。

然而,有些老年人偏偏不注意这点,困了就没完没了地睡觉,遇到不高兴的事情就把自己关起来生闷气,大冷天仍游泳、坚持洗冷水澡。人是自然的产物,天人是合一的,不遵循自然规律,身体迟早会发病。

出生、衰老、死亡是世界万物不变的规律,老年人就要服老,注重自我调养,时刻记得自己与年轻时的强健有所不同了;否则就会出问题。

有一位身体很好的老人,年过七十,经常到一座公园里锻炼身体,并夸耀自己比谁的身体都好。一起锻炼的一个小伙子跟他开玩笑说:“既然您的身体这么好,您敢和我比比俯卧撑吗?”老人当即应允。试想一下,一位风烛残年的老人,怎么能和年富力强的年轻人相比呢?结果做了20多个的时候,老人就已经很吃力了,而到30多个的时候就已经是满头大汗了,但他不听别人的劝告,继续和小伙子比赛,没想到做到50个的时候,老人便一下趴在地上,因心脏病突发而猝死。

事例中老人的死,与其说是心脏病突发,倒不如说是因为老年人争强好胜,不服老造成的。人老了,人体的各项功能大不如前了,这时候一定要顺应身体的这种趋势,坚持和缓的运动方式,心淡如水,做事情也不要太过太急,否则就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悲剧。另外,在饮食上老年人吃的软一点、少一点、温一点,在吃的过程中细嚼慢咽,因为老年人本身的消化能力弱了,食物在口腔里经过充分的咀嚼以后,唾液就是最好的消化酶,这时候老年人不已经不能狼吞虎咽了。

到了什么岁数就要做什么岁数的事,人老要服老,要养生老年人的养生习惯,这样就会少生病;反之,你要像年轻的时候那样吃,那样玩,身体就会吃不消。

一动一静谓之道:生命在于运动,生命也需静养

邻居王大爷,兵营出身,退休后还是每天早上坚持锻炼,自认是身体倍儿棒,钢筋铁骨。这不,别人都才刚起床,王大爷就已经锻炼回来了,正坐在小区门口的长椅上喘着粗气,“老爷子,怎么累成这样了?”路过的邻居问他。王大爷摇着头说道:“今儿高兴,就多跑了两圈,没想到累成这样,真是老骨头,不中用喽!”

生命在于运动,这话不假,但前提是“不过”。动过则衰,就像事例中的王大爷一样,过度的运动不仅对养生无益,可能还会适得其反。

运动,尤其是大量运动是要耗费人体大量气血的。我们知道,大量的精气储藏于人体深处,它持续缓慢地供应着人体的日常生活所需。大量运动在短时间内造成大量气血的损耗,会逼迫人体把原本应该储藏起来慢慢使用的精气在短时间内大量释放出来,以维持人体的需要。年轻时运动过度,可能当时并没有什么不适的感觉,但岁数大了的时候很多疾病就可能找上门来。

所以“生命在于运动”说明运动能锻炼人体各组织器官的功能、促进新陈代谢,可以增强体质,防止衰老,但不要盲目相信所有的运动都是有益于人体健康的,一定要把握好适量的原则,还要适当与静养相结合。正如老虎、豹子的寿命和龟、蛇相比,龟、蛇的寿命长,所以“生命又在于静止”。躯体和思想的高度静止是养生的根本大法,说明以静养生的思想同样符合人体生命的内在规律。

生活中我们发现,老奶奶的寿命通常会比老爷爷的长,为什么呢?“金元四大名医”之一的刘完素指出:这就是因为老奶奶善于静养。所谓静养,就是节奏慢,包括呼吸慢、心跳慢、吃饭慢、动作慢,等等。她们运动少、吃得少,没事多睡觉,一句话,便是活得舒服自在,就像龟、蛇一样,善于节能,善于静养,于是阳气消耗得少,阴津保护得好。而老爷爷的生活习惯恰恰与老奶奶相反,他们喜欢动养,包括呼吸快、心跳快、吃饭快、动作快、睡眠少,于是阳气消耗得多,津液就保护得差。所以,老奶奶的寿命比老爷爷长。由此可见,生命不但在于运动,还在于静止,只有动静结合才能达到养生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