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某后来在班组会上承认了错误。看到王某已经认错,元女士不想再追究什么。但她没有想到,自己的一味忍让导致了更大的伤害。
一日,在单位上班的元女士在电话里向女友说起了已分手的男友。王某恰好走了进来,他又嘲笑起元女士怀孕的事,还编了一段小曲。元女士和他大声吵了起来。争执中,王某抓起一个烟灰缸砸了过来,砸中了她身后的挡板。紧接着,他又狠狠打了她一个耳光。当天晚上,元女士因为又晕又吐去医院看病。医院诊断她的颈椎被打伤。元女士因此报案并进行了法医鉴定,鉴定结论为轻微伤。王某因此被拘留了三天。
重新出现在元女士面前的王某更加嚣张。气愤不已的元女士决定通过法律途径为自己讨回公道。元女士以王某长期对她实施性骚扰,又将她打伤造成了人身侵害为由,提起诉讼,请求法院判决对方赔偿经济损失和精神损失。
元女士认为,其实发生在她身上的事情不是绝无仅有的,很多遭受性骚扰的女性因为种种顾虑或难以取证而放弃了诉讼的权利,但是如果更多的女性能够拿起法律的武器来维护自己的权益,这不仅对骚扰者是一种震慑,对推动立法也是有积极作用的。
四川女子阿蓓在遭遇上司性骚扰,向上级投诉却遭解雇后,决定用法律捍卫自己的合法权益。
2003年11月,阿蓓应聘到常州物业管理有限公司物管处工作。夏某是她的部门经理。从2004年3月份开始,阿蓓连续收到夏某发来的手机短信,内容黄色下流,而且极富挑逗性。刚开始,阿蓓以为是夏某与她开玩笑,一直未加理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夏某更加“疯狂”。阿蓓在一天中基本上能收到7条,多时达10多条这类短信。有记者从阿蓓的手机上看到了夏某发来的手机短信:“亲爱的晓蓓:还是老公对你好吧!也不知道谢谢我,没良心的东西!白疼你了!”……像这样的短信还算“文雅”,一些下流的短信被她删掉了。据阿蓓介绍,她平时几乎没和夏经理说过一句话,也没有回过一条短信。也许阿蓓的态度激怒了夏某。不久,阿蓓手机里的性骚扰短信变成诽谤和辱骂短信。一些骚扰电话竟直接打到阿蓓家中。2004年3月中旬,再也无法忍受骚扰的阿蓓将受辱的经过告诉了丈夫,为了息事宁人,夫妻2人商量后决定把手机卡换掉,但3天后,骚扰短信再次出现在阿蓓的手机上。
3月下旬,阿蓓在丈夫的陪同下找到物管公司上级单位的一名周经理反映,周经理在查看阿蓓储存的短信后明确表示,公司在调查清楚后,一定给他们一个满意的答复。在公司介入调查后,阿蓓终于清静了许多,夏某也暂时收敛了。20多天一晃而过,调查结果也出来了,让阿蓓愤怒的是,公司把她解雇了。
阿蓓被解雇后,全家在经济上立刻陷入了困境,结婚时是贷款买的房子,现在只能靠丈夫一人支撑。周围人风言风语,夫妻感情也受到了影响。阿蓓说,她现在是整天以泪洗面。
她决心一定要讨回公道,维护自己合法的权益。
法律关注性骚扰
在1997年以前,对那些胆大妄为的色鬼色狼,有“流氓”这顶帽子随时往他们头上扣,他们还有所顾忌,新刑法取消流氓罪之后,过去许多由公安机关来处罚的流氓行为,从刑法调整范围中游离出来,由行政法规和民法调整,公安机关只管公共场所的流氓行为,对于办公场所、私人场所的流氓行为,受害人只有走民事诉讼之路,靠打民事诉讼官司维护自己的权益了。
可当受害人请求司法救济时,法律表现出的苍白无力让受害者无可奈何。性骚扰,我拿什么告你?特别是在全国首例性骚扰案败诉之后,关于法律如何关注性骚扰的讨论在全国各地展开。
不但是新闻媒体关注着中国反性骚扰的立法进程,人大代表们也关注着这件事关女性人身权益保护的大事。
有关性骚扰的法律现状
许多国家或组织对性骚扰都有明确的法律条文。
联合国为保障妇女权利,已经通过了有关保护妇女权利的公约18项和宣言5项。1993年通过的《消除对妇女暴力行为宣言》规定,对妇女造成或可能造成身心上的伤害或痛苦的任何基于性别的暴力行为,包括威胁进行这类行为,强迫或任意剥夺自由,不论其发生在公共工作场所,还是生活中的行为,均是对妇女的暴力行为。《宣言》第2条第1款明确将“在工作场所、教育机构和其他场所的性骚扰”,以及同款第3项“国家纵容发生的身心方面和性方面的暴力行为”列入对妇女的暴力行为。
美国是最早提出性骚扰问题的国家,也是世界上性骚扰问题较严重的国家。美国将性骚扰写入法律是1964年的《人权法案》,并在美国公平雇用机会委员会的法律文件中给予了明确界定,作为对《人权法案》中性别歧视的一个体现:“出于性需求而提出不受欢迎的性行动、性要求,或其他语言上、身体上的性行为,如果在屈服或拒绝之后明确、不明确地影响一个个体雇员的工作表现或形成一个令其讨厌的工作环境,即构成性骚扰。”
美国已经有很多起因为性骚扰而给予赔偿的判例。其中有4名加利福尼亚妇女因为在工作时经常受到男上司和同事利用低级下流的语言、玩笑和触摸等手段实施的性骚扰,提出赔偿要求后得到220万美元的赔偿金,其中一位获得了130万美元的赔偿。据美国媒体称,这是美国有史以来发生的未经法院审判而达成的数额最大的赔偿协议。这场性骚扰赔偿协议的成功与美国司法界对性骚扰问题的强硬态度有直接关系。
1998年,美国最高法院对性骚扰条文作了一些解释上的改进:
何谓性骚扰
旧条文:为了证明受到性骚扰,雇员必须提出因为她(他)坚持拒绝骚扰而受到在加薪、任命和提升上的惩罚。新条文:性骚扰的判定是根据上司所做出的丑恶行为,而并不是由此而产出的后果。
谁负责任
旧条文:如果一个上司不知道一个下属在骚扰一个雇员,那以他不必负责任。新条文:上司也必须对下属的性骚扰行为负责任,除非在公司的管理系统规则中有相应的明确规定,而且该规则必须有有效执行。
向谁提出
旧条文:当你受到骚扰时告诉别人。新条文:一旦受到侵犯,立即告诉有权利进行处理的人。如果情况未得到及时处理,有关管理人员亦将受到处罚。
迄今为止,除了美国以外,已经有澳大利亚、加拿大、法国、比利时、西班牙等国家在法律中明确规定性骚扰属于应予禁止的非法行为。对于严重的性骚扰的行为,有的国家如加拿大、法国还将其规定为妨害风化罪,西班牙等国将其归入侵犯性自由。
我国虽无明确以惩罚“性骚扰”行为字样的法律规范,但我国并不缺乏可以利用的有关反性骚扰的条款与规定,例如:
《宪法》第38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
《妇女权益保障法》第39条规定:“妇女的名誉权和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禁止用侮辱、诽谤、宣扬隐私等方式损害妇女的名誉和人格。”
《民法通则》第120条规定:“公民的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受到侵害的,有权要求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并可以要求赔偿损失。”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条规定:自然人因人格尊严权、人身自由权遭受非法侵害,向人民法院起诉请求赔偿精神损害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法予以受理。
《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第19条规定:结伙斗殴,寻衅滋事,侮辱妇女或者进行其他流氓活动的尚不够刑事处罚的,处15日以下拘留、200元以下罚款或者警告。
《刑法》第237条规定:“以暴力、胁迫或其他方法强制猬亵妇女或者侮辱妇女的,处5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聚众或者在公共场所当众犯前款罪的,处5以上有期徒刑。”
我国各地在制定的妇女权益保障法实施办法中,对性骚扰问题做了进一步的规定,如《上海实施〈中国妇女权益保障法〉办法》规定,禁止“以恋爱、征婚、招聘为名或者用其他方式玩弄女性”,禁止“非法搜查妇女的身体”……这些规定,都是反对性骚扰的积极措施。
呼声:立法惩治性骚扰
2003年,北京首例性骚扰案的出现以及武汉首例性骚扰案浮出水面,立法惩治性骚扰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2003年7月9日至7月14日,新浪网与《半月谈》杂志联合推出专题调查:性骚扰是否亟待立法?本次网上调查参与者中,男性为5459名,女性为2910名。有74%的女性呼吁加快立法,而持这样立场的男性比例是47%,两者相差27个百分点。只有7%的女性认为现在还不是立法的时候。不但网站投票支持立法的人很多。北京甚至有许多市民投书人大支持立法。
其实,早在1998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江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陈癸尊,就第一次在立法时严肃地提出了这一问题。
在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审议《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时,针对法案第36条“关于医生在执业活动中应予禁止、处罚的行为”,他建议增加“利用职务之便对异性进行调戏,进行性骚扰,侮辱病人行为的”这一条款。
陈进一步叙述说,性骚扰的问题不仅发生在医疗过程中,而且广泛地存在于“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利用职权来亵渎女性或对异性举止放肆都属于犯罪,应该受到惩罚。
虽然正式颁布的《执业医师法》最终并未列入该条款,但就此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了国内外媒体的广泛关注。
在新华社发稿之后,美联社、路透社和法新社等国际媒体都予以转载,香港多家媒体也都在显著版面上刊登消息,《北京青年报》和上海东方电视台都分别采访了陈癸尊。
对于立法问题,陈癸尊也心存疑虑:“应该对不同类型的人再做一些调查。一来看条件是否成熟,二来看社会需求是否强烈到了必须尽快立法的地步。”
在立法的方式上,陈癸尊认为有两种办法:“不同的领域的不同法律里有相应的反性骚扰条款”;或者,“单独有一部《反性骚扰法》”。
1999年3月,在全国人大会议上,陈癸尊等32名代表正式提交了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性骚扰法》的议案。
2002年3月,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四川西南交通大学教授陈大鹏代表向大会提交了九份议案,其中《关于制定“反性骚扰法”的议案》格外引人注目。他说:随着中国社会的进一步开放,人们的自我保护意识的逐渐加强,性骚扰已经不是一个令人陌生的词语,人们开始利用各种可能的手段来抵制这种丑恶的社会现象。但是,作为人们最熟悉的自我保护武器——法律,却不能给受害者一个满意的说法,这确实是一件令人遗憾的事情。从首例性骚扰案可以看出法律的不足,因此建议尽快制定有关反性骚扰的法律。给性骚扰受害者一个说法。
性骚扰立法会引发社交恐怖吗
因性骚扰立法而可能造成的一些社会心理问题,引起了心理学专家的普遍关注。比如,人们是否会因为害怕“犯法”而不敢与异性交往,从而影响正常的社交活动,甚至出现“社交恐怖症”?是否会出现某些动机不良的人动辄拿“性骚扰”说事?
心理专家:可能会造成社交恐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