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中国未来发展的六大趋势
463300000021

第21章 经济全球化—走向世界的中国 (1)

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趋势

经济全球化是指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商品和生产要素跨国界自由流动,资源在全球范围或地区范围内优化组合。世界各国、各地区经济,包括生产、流通和消费领域,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使世界经济越来越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一 经济全球化的成因

世界各国经济体制的趋同消除了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体制障碍。在今天的世界上,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国家认识到,只有选择市场经济体制,才能加快本国经济发展的速度,提高本国经济的运转效率和国际竞争力。封闭经济由于缺少外部资源、信息与竞争,而呈现出经济发展的静止状态。计划经济体制则由于存在信息不完全、不充分、不对称和激励不足问题,而导致资源配置与使用的低效率。所以,不管是传统的封闭经济,还是起源于前苏联的计划经济,都不约而同地走上了向市场经济转型的道路。由此而造成的各国在经济体制上的趋同,消除了商品、生产要素、资本以及技术在国家与国家之间进行流动的体制障碍,促成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微观经济主体的趋利动机推动了经济活动的全球化发展。商品与要素的价格在世界的不同地区是不可能完全相等的,这种地区性差价的存在被人们称为“区位优势”,而区位优势则为企业提供了进行全球性套利的空间,于是便有了对外投资、技术转让,以及企业生产过程的分解与全球配置。正是企业出于套利动机的这种全球性扩张,推动了经济的全球化。

信息技术的进步降低了远距离控制的成本。企业的活动半径是与其所有权控制的成本负盈相关的,即远距离控制成本低,企业的活动半径就大,从而经济全球化的程度就高;反之,则相反。远距离控制的成本主要是信息成本,在信息经济时代的今天,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与网络经济的诞生,使得这种成本大幅度下降。从理论上来讲,对于一家有能力进行全球扩张的企业来说,它的活动范围可以达到世界的任何地方。

二 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

1生产活动全球化

生产活动的全球化主要表现为传统的国际分工正在演变成为世界性的分工,国际分工的内容发生变化。国际分工从传统的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分工,逐步发展成为以现代工艺、技术为基 础的分工;从产业各部门间的分工,发展到各个产业部门内部的分工和以产品专业化为基础的分工;从沿着产品界限进行的分,发展到沿着生产要素界限进行的分工;从生产领域分工向服务部门分工发展。国际分工的形成机制在变化,即由市场自发力量决定的分工,向由企业,主要是由跨国公司经营的分工和由地区经贸集团成员内组织的分工发展,出现了协议性分工。水平型分工成为国际分工的主要形式,其内容为产品型号的分工,产品零、部件的分工和产品工艺流程的分工,形成了世界性的生产网络。世界性的国际分工使各国成为世界生产的一部分,成为商品价值链中的一个环节。它有利于世界各国充分发挥优势,节约社会劳动,使生产要素达到合理配置,提高经济效益,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

2世界多边贸易体制形成

国际贸易增长率大大高于世界经济增长率,如以 1990年为100,世界货物出口值指数从1985年的56,上升到1995年的144;同期世界生产指数从86上升到107;世界实际国内生产总值指数同期从85上升到106。1990~1995年间,世界贸易出口量年均增长率为6%,同期世界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为1%。世界服务贸易额从1985年的3 809亿美元增加到 1995年的11 678亿美元,在国际大贸易 (货物与服务)中的比重同期从163%上升到188 %。与此同时,国际货物贸易交换的品种也日趋多样化。在世界贸易中,占世界出口1%以上的货物从1980~1981年的11种增加到1993~1994年的21种。

在发展中国家出口货物中, 80年代中期,制成品所占比重开始超过一半;在出口中占1%以上的货物种类,从1980~1981 年的6种增加到1993~1994年的19种。发达国家同类货物相互交换增加,主要的经济贸易大国一般既是某类商品的主要出口国,也是该类商品的主要进口国。电子化贸易手段普遍使用, EDI(电子数据交换 )已在国际贸易中广泛使用,其他如电子商务 (EC)、电子贸易撮合 (ETM)、电子资金转账 (ETF)等已在许多国家开始使用。 ISO9000系列成为国际贸易商品的共同标准。1995 年1月1日诞生的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世界贸易进一步规范化,世界贸易体制开始形成。作为世界多边贸易体制组织和法律基础的世界贸易组织,以其法人地位对所有成员方都有严格的法律约束力。因此,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标志着一个以贸易自由化为中心,囊括当今世界贸易诸多领域的多边贸易体制大框架已经构筑起来。

3各国金融日益融合在一起

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的大银行根据《巴塞尔协议》的要求,开始了大规模合并、收购活动,以提高效益。如法国里昂信贷银行买下了大通曼哈顿银行在比利时和荷兰的附属机构。德意志银行、巴克莱银行和国民希敏寺银行也吞并了一些欧洲其他国家的小银行,以扩大在欧洲的网络。为了提高本国银行的竞争能力,很多国家对于大银行的合并表示了支持的态度,1993年以来,世界排名在200名之内的大银行之间至少发生过25次合并。欧盟统一大市场建立后,银行、证券公司和投资基金等金融机构,可在欧盟内经营不受国界限制的保险和投资业务;美国和日本的银行则可通过收购、兼并等形式加紧渗透欧洲市场,欧洲的金融市场将演变为真正的国际金融市场。到 1995年,全球外汇交易额已上升为世界贸易额的60倍,全球外汇日交易额已超过12万亿美元。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国际信息的网络化,外汇市场的资金交易正以“光的速度”从一个市场转移到另一个市场。

4投资活动遍及全球,全球性投资规范框架开始形成

(1)投资成为经济发展和增长新支点。国际直接投资额年均额与年均国际贸易额的比例在缩小,国际直接投资额年均增长率高于国际贸易年均增长率。1990~1996年年均世界出口贸易额为4114571亿美元,同期世界各国对外直接投资额为2 56535亿美元,二者之比为16∶1 ,差距进一步缩小。 1991~1996年国际对外直接投资年均增长率为118%,而同期世界出口贸易额年均增长率为7%,后者大大低于前者。

(2)国际对外直接投资与吸收外国直接投资主体多元化。据统计,全球对外直接投资总额已从1985~1990年年均1 55578亿美元增长到1996年的3 46824亿美元。同期,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额从1 45005亿美元增长到2 94732亿美元,在全球对外直接投资中的比重从932%下降到849%;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额从10554亿美元增长到 51469亿美元,在全球对外直接投资中的比重从67%提高到148%。同期,全球吸收外国直接投资额从1 41930亿美元增长到3 49227亿美元,其中,发达国家从1 16744亿美元增长到2 08226亿美元,在全球吸收外国直接投资额中的比重从822%下降到596 %;发展中国家从24736亿美元增长到1 28741亿美元,所占比重从 174%上升到 369 %。

(3)对外直接投资与吸收外国直接投资并行,一些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与地区成为吸收外国直接投资的主要对象。发达国家中主要对外直接投资的国家同时也是吸收外国直接投资的主要国家。 1995年,德国、法国、瑞典、英国、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荷兰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占当年世界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756%;同年,除日本以外的上述国家占当年世界吸收外国直接投资总额的53%。与此同时,一些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成为吸收外国直接投资的主要对象。1985~1995年,有 20个国家和地区成为世界外国直接投资的主要吸收者。

(4)国际借贷资金流动量增长很快,证券股权投资迅速发展。 1993年流动金额为 8 185 亿美元,1994年增加为9 534亿美元,1995年增加为12 584亿美元。与外国直接投资一样,证券股权投资依然偏向于少数新兴市场国家,1995年亚洲就占了流向新兴市场的外国证券股权投资净流量的53%。此外,外国证券股权投资的来源存在一定程度的集中性。1992~1994 年,流向新兴市场的这种投资35%以上来自美国,15%来自日本,11%来自英国。近几年来,香港特区和新加坡的投资者也向新兴国家进行这种投资。

(5)投资自由化成为各国国际直接投资政策的目标,国际直接投资规范安排提上日程。20世纪90年代以来,保护和促进投资的双边投资条约数量大幅度增加,截至1997年1月1日,全世界已签署这种条约1 330个,涉及162个国家,在5 年里条约数增加了2倍。1991~1996年,各国政府共对外国直接投资管理体制进行了约600次调整,其中95%是放松对外资管制的措施。1995年,在64个国家的112项立法变化中,106项属于趋于自由化或促进外国直接投资的立法。国际社会为达成国际性的投资协议开始行动。关贸总协定乌拉圭回合多边贸易谈判第一次将投资问题纳入多边贸易的体系,并达成《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协议》。出现通过协商建立一个综合性多边国际直接投资框架的行动,1996年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第九次会议对未来多边投资框架进行了探讨,并已达成协议。

5跨国公司作用进一步加强

20世纪9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蓬勃发展,主要表现为:

(1)跨国公司的数量剧增。据统计,1996年跨国公司已达到44 508家,在全球的附属企业已达到276 659家。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增加到36 380家,所占比重下降到 817 %;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跨国公司增加到7 932家,所占比重上升到178%。

(2)以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为基地的最大跨国公司日益全球化。按外国资产排列的100家最大的跨国公司,在它们的外国附属企业中拥有17万亿美元的资产(控制了约1/5的全球外国资产)。

(3)跨国公司开始结成新型的战略联盟。面对竞争压力、自由化浪潮和新投资领域的开放,越来越多的企业,包括发展中国家的企业采取各种办法参与全球化经济的活动,通过各种形式结成联盟。通过兼并与收购在国外建立自己的生产设施,以保护、巩固和增强自己的竞争能力。1988年到1995年间,全球跨国兼并与收购总额增加了一倍,达到2 290亿美元。1996年,有45起跨国兼并与收购的规模超过10亿美元。与此同时,一些跨国公司以协定(股份和非股份)方式加强联合,1995年缔结了近4 600项这样的协定,而1990年只有1 769项。1990年以来,跨国公司之间在核心技术(信息和生物)方面也加强了战略性研究与开发伙伴关系。

(4)跨国公司国际生产的规模和重要性日益增加。跨国公司内部贸易在其国家贸易中的比重提高,出现了无国界经济。

三 经济全球化:馅饼还是陷阱

与地区经济一体化不同,经济全球化的核心要素是追求收益最大化的个人与企业,它是在各国经济体制趋同与信息技术进步背景下,通过企业的跨国投资与全球性套利来实现的。因此,经济全球化在本质上是一个自发的市场机制作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由于不存在谈判的机制,所以,其成本与收益的分配是由市场竞争来决定的。正如我们在国际市场经济中看到的那样,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过程中,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财富分配必定是不均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