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中国未来发展的六大趋势
463300000025

第25章 经济全球化—走向世界的中国 (5)

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表明,制造业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石,也是增强国家竞争力的基础。无论今后科学技术如何发展,制造业将永远是人类社会的重要产业。但21世纪的世界,制造业正进行着一场深刻的战略性重组,在世界范围内进行着新一轮制造业资源的优化配置。由于中国的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较低,加之有丰富的土地资源,使很多跨国公司逐步将制造基地移往中国,在不久的将来中国有可能成为全球最大的制造业中心。这就为我国的制造业带来了相当大的比较优势,而我国的制造业也有一定的基础。

要进入一个国家的市场,除了要有产品优势以外,还要充分了解该国的文化和消费习惯。在中国的市场上,我国企业同样具有相当的比较优势。中国企业了解中国人的消费水平、特点、购买心理、价值观与审美观。一些中国企业提出的“量体裁衣”、“设计思想本土化”的方针,就是基于对我们这方面优势的认识与把握。

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国民经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市场化程度日益提高,并逐步融入到世界经济体系之中,在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分工中已具有一定竞争优势。但是,随着加入WTO,我国各类企业都将直接面对更为开放的国际化市场环境,国内现有生产和销售体系将与国际产业分工与协作及营销体系接轨,企业原有的比较优势能否得以充分发挥,面临许多制约因素。

加入WTO,是我国顺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积极选择。能否借助入世的契机,在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中获得新的发展,使现有的比较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关键是看企业的国际竞争能力,特别是国际化经营的能力。

多年来,中国企业通过对外开展贸易,利用海外投资,引进国外技术设备等,积累了一些经验。但是,受体制性因素的制约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多数企业直接参与国际化经营的能力还比较欠缺。尽管我国许多产品已行销世界各地,但真正靠我国企业自营出口和真正是由我国企业自行开发、生产的产品还比较少,更多的是加工贸易,承接海外产品转移。因此,我国企业独立开拓国际市场的能力受到制约。另外,在处理国际贸易纠纷方面,我国企业的能力也比较弱。

据了解,自1979年8月欧盟对我国发起第一起反倾销案件以来,已有30多个国家对我国产品发起了477起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调查,涉及4 000多种商品。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出口产品受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但是多年来,企业应诉的积极性始终不高,结果屡遭国外制裁,不仅严重影响了我国对外产品出口的稳定发展,也导致国内一些行业的比较优势无法正常发挥,并影响到一批企业的正常生产。在对外投资方面,到2000年底,我国境外企业累计已有6 296家,中方投资额达763亿美元。据调查,其中有2/3都是亏损,有的无法经营。主要原因是未能适应当地的投资环境,还有就是机制和人才素质及管理体制方面存在许多问题。

目前我国已正式加入WTO,一方面为我国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提供了公平的竞争环境;另一方面根据世贸规则和相关协议,我国的国内市场也将向国外企业开放,政府部门的行政干预能力将被弱化,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更多地取决于自身的实力。这对许多企业来讲既面临机遇,也面临严峻的挑战。突出的问题是我国企业对世贸规则、国际惯例、相关国家的投资与经营环境缺乏了解,就连中国政府与世贸组织和相关国家签署的协议也知之甚少,因此在国际化经营和应对挑战方面会遇到许多困难。

我国在实现工业化过程中,面临着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有利机遇和严峻挑战。20多年来我国经济虽然保持了较快发展,工业化、国际化水平不断提高,部分企业形成了一定规模,有的还具备了参与国际竞争的一定优势,但这种优势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围绕产品生产过程的劳动力、厂房、部分原辅材料等成本较低的基础之上,企业的技术基础仍比较薄弱,与发达国家的著名企业(特别是跨国公司)相比还存在许多差距。

企业间的竞争从根本上讲是人才的竞争。面对经济全球化日益加深和我国加入WTO的新形势,企业人才数量和素质已成为制约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关键性因素。我国虽然是人口大国,但由于受经济条件的限制,且企业创办时间都比较短,又受到传统体制的束缚,劳动力文化素质、技术水平从整体上看还不高,企业管理、技术、营销等方面的高素质人才普遍短缺,特别是能率领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企业家为数不多。

随着对外贸易的不断扩大和加入WTO,许多企业迫切需要提升国际竞争能力,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以发挥比较优势。但是,传统的教育培训体制和企业管理体制、用人机制束缚了相关人才的成长,特别是管理与技术复合的人才十分短缺,致使多数企业不具备直接参与国际竞争和开展国际化经营的能力,难以准确把握国际市场变化,更难以实施“走出去”的战略。另外,近几年来,国外著名企业加大了对我国的直接投资,全球500强中已有400家在华建立了合资或独资企业。同时,一些跨国公司还在我国设立了研究开发中心,其中规模较大的有30多家。这些企业在华业务的拓展,也吸纳了一批现有企业及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高素质人才,从而加剧了国内原有企业人才短缺的局面。贝尔实验室在华研发中心的中国科研人员已有600人,92%以上拥有硕士以上学位,博士占24%。

当前,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正处于建立和完善过程中,传统体制的束缚尚未根本消除,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未能全面发挥。因此,有相当部分的公有制或公有制为主的企业,仍未理清与政府部门之间的权责及利益关系,难以真正成为自主经营的市场竞争主体。一些企业对政府部门已形成较强的依赖性。同时,政府部门的职能转变还没有到位,许多行政审批等直接干预手段仍束缚企业,在对外经营方面尤为严重。另外,部分国有企业的社会负担难以减轻,体制性因素造成不同所有制企业处于不平等竞争状态。

受体制转轨的影响,我国的市场经营秩序比较混乱,突出反映为企业的信用观念、依法经营意识淡薄,地方保护和行业垄断比较严重,对制假售假等侵权行为打击不够。在对外出口方面,企业间的压价竞销不仅使我国比较优势产品的出口收益大大减少,也扰乱了国内出口经营秩序和我国产品在国外市场的经营秩序。

经济全球化、贸易与投资自由化已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但是,由于各国及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经济体制存在一定差异,且发达国家在经济贸易发展中处于主导地位,虽然我国加入了WTO,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但国外贸易保护主义和区域集团化的加强对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及发挥比较优势的影响也在加强。特别是世界反倾销依然雨疾风骤,2001年上半年世贸组织成员提起的反倾销立案达134起,比2000年同期增加了41起。其中美国、加拿大、欧盟等发达国家的反倾销立案总数高达88起,发展中国家及地区提起的有46起。同时,随着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等区域组织内部资源的整合,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到与区域外国家的经贸业务开展。但是,就我国企业目前的经济实力和经营能力,应对国外贸易限制的能力还不足,通过实施“走出去”战略来化解限制的能力也比较弱,这必然会制约我国企业参与国际合作中比较优势的发挥。

在全球经济增长放缓,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出现经济衰退的情况下,我国经济始终保持快速发展态势。一方面,由于我国实施的以扩大内需为主的经济政策收到了积极效果,拉动了国民经济增长;另一方面,由于我国经济具有比较优势,在参与国际经济循环中可以获取比较收益,国内市场的潜力也吸引了海外投资者的青睐,从而发挥了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随着加入WTO,我国经济的市场化、国际化程度将进一步提高,这为企业发挥原有国际比较优势,创造新优势提供了机遇,也为克服阻碍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一些不利因素创造了条件。当前,企业应当根据加入WTO的新形势,调整发展战略,采取有利措施,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并着力于发挥比较优势。

随着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我国经济的发展模式及资源配置方式或范围将发生根本性变化,特别是国内外市场的融合,迫使企业在全球竞争的环境下去寻找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同时,企业的制度体系和运营模式也将向发达国家企业靠拢,并遵循国际通行的惯例或规则。

我国企业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树立全球化的市场观念,学会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来发展自己,并寻求和发挥比较优势。为此,需要提高国际化经营水平,培养适应国际竞争的能力,尤其是要借入世之机,尽快掌握国际通行的惯例和规则。

劳动密集型产业是我国企业最具竞争优势的产业,目前支撑着我国对外产品出口和换取外汇。由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着明显的地区差异,工业化尚处于进行之中,人力资源的优势比较突出,在发展密集型产业方面将维持相当长时期的比较优势。但是,作为一个经济总量已位居世界前列的大国,我国在高新技术上必须有更大的发展,以推动国民经济的整体优化和促进传统产业的升级。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也迫切需要增加科技含量,以充分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求,提高产品的附加价值。为此,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企业必须加快技术进步,大力开展技术创新,并引进国外先进技术,通过产品品种的调整、产品质量的改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来增强国际竞争能力,并创造出国际知名的品牌。同时,逐步改善出口产品结构,通过自主开发和跨国联合的方式来增加高新技术产品或配套元器件的出口,从而充分利用经济全球化的有利条件,更广泛地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培育新的竞争优势,并获得更大收益。

由单一的商品输出转向增加资本输出,是适应国际化竞争和我国加入WTO后获得相对有利条件的必然选择。我国目前已具备了参与国际竞争的一定条件,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和我国市场对国外企业的进一步开放,我国企业必须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实现利益最大化和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在立足国内市场的同时,我国企业应当借助现有的加工生产优势和长期对外贸易的经验,发展对外直接投资,以利用他国资源和贸易条件,更有效地拓展国际市场。特别是目前我国的一些机电产品生产企业,可以采取以国内制造为主、国外辅助制造或联合组装等方式,实现在销售国就地生产或靠近目标市场生产。这样,既便于把握投资对象国的市场变化,贴近消费者,也有利于避免贸易摩擦,促进各国企业间的互利合作。在“走出去”方面,象中石油、海尔等一些企业已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良好效果。今后,需要国家采取更加开放的政策,鼓励企业“走出去”。另外,我国企业也应认真总结经验,培育国际化经营的能力,提高对外投资效益。

目前,跨国公司在全球经济中处于主导地位,不仅掌握着最先进的技术,也左右着国际投资、贸易和市场。我国经济得到很快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积极吸收了包括跨国公司在内的大量海外投资,“三资”企业业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加入WTO后,既为国外企业扩大对华投资创造了更为有利的环境,也为我国企业密切与国外企业的合资、合作提供了新的机遇。尤其是要扩大与国外著名跨国公司的合作,积极融入到国际产业分工与协作的体系之中,并借助这些公司来提高我国企业的技术和管理水平,实现结构优化。另外,借助国外企业对我国市场的关注,通过本土化策略,培育新的品牌。

要建立开放型经济体系,在加入经济全球化中保持或获得比较优势,关键是靠人才。加入WTO后,我国企业迫切需要适应国际化经营的各方面人才。据有关专家预测,未来5年内,我国将有36万家以上的企业具有外贸出口权,比现在的182万家增加近一倍,同时至少还需要180万名外贸人才。实际上,我国企业目前最为缺乏的是懂得国际化经营的企业家,能够带领企业直接应对国际化的挑战。另外,大批的管理和技术人才也需要增加应对国际化经营的专业知识和语言能力,了解国际规则及惯例等。为此,需要加强各层次的培训,积极引进国外或中国香港、澳门、台湾等地的人才。另外,要继续营造吸引人才的机制,为现有人才充分发挥作用提供更有利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