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伟武非常崇拜毛泽东,他把首片龙芯二号命名为MZD110。他说毛泽东带领中国人民从此站了起来,我们研制龙芯也是要让中国信息工业屹立在世界的东方。他说“现在的中国社会、中国人尤其要学习毛泽东精神,不被任何困难所吓倒,不被任何敌人所吓倒。科技创新更是如此,只有克服一个个困难,打败一个个敌人,才能实现真正的突破。”
“一个人最重要的是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一个人一生只能专心做一件事。我很幸运,能一直从事我一直以来非常想做的事情。”这就是胡伟武对自己的科技创新之路的无悔选择。
【职场感言】
其实每个人都有着创新的潜力,都有无限潜力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只可惜大部分的人只使用了极少的一部分潜力。当你越懂得如何运用自己的潜力,就越能唤醒你的创新潜力,让你的创新思维自由飞舞,就会达到“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境界。
一位哲人曾说过“人的智慧如果滋生为一个新点子时,它就永远超越了它原来的样子,不会恢复本来面目。”创造力本身并不是奇迹,人人都具备它。但大多数人由于受到传统思维的束缚,形成了一种固有的思维定式,因循守旧,缺乏创新意识,这样,自然不会有好的结果。善于打破常规,学会不按常理出牌,突破传统思维的束缚,哪怕是一个小小的突破,也会产生非凡的效果。创新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事,只要你把创新当成一种习惯,你就会敢于创新,勇于创新,从而提升你的执行力。管理学家赖利·包熙迪为此说过:“创新能力强的人,往往也有卓越的执行力。”
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客观要求,而要摆脱和突破常规思考方法的束缚,常常需要付出极大的努力。第一个员工都必须时刻提醒自己学会摆脱惯有的思维定式,变换一下我们思考和做事的方法,从而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劳动者语录】
创新就是弱小者不断战胜强大者的过程,不能因为我们现在比别人弱小就不去做。
——胡伟武
郭三堆——再造大半个长江流域棉区
【事迹回放】
郭三堆是中国农科院分子生物研究中心分子生物学研究室主任。他带领着自己的科研团队十余年来从事“抗虫棉”的培育工作,目前抗虫棉推广种植面积已经累计达1.23亿亩,平均减少化学农药用量70%以上,抗虫棉每亩增收在140元以上,产生的经济效益超过172亿元。郭三堆培育出的新一代转抗虫基因三系杂交棉在推广后形成的增产量已经与我国1000万亩棉田的总产量相当,这项成就相当于再造了大半个长江流域的棉区,为我国的棉花生产作出了巨大贡献。
郭三堆说“在我们国家棉花不仅仅是一种经济作物,还是重要的战略物资,是我国出口的支柱产业,棉花生产的好坏对我国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如果能让一亿棉农不用手持药箱在田里喷药也能让棉花高产,那将是多么美好的一件事情?”正是这种信念支持着郭三堆投身于抗虫棉的培育工作中。
在郭三堆开始抗虫棉培育时,美国的相关研究已经取得了成功,很多人建议直接购买美国的专利。但是郭三堆不同意,他认为引进品种不仅要支付高昂的专利费,而且在品种的推广及以后的发展中将受制于人,如果我们不能自己掌握核心技术,那将给我国的棉花生产带来隐患。因此郭三堆毅然决定开展自主创新研究。自主创新的路是艰辛的,整个项目组从最初的近十人,到后来只剩下二三人,而对外界的质疑和多次实验不成功的压力,郭三堆没有退缩,几乎24小时奋战在实验室,终于培育成功并于1995年申请了国家专利。面对培育的成功,很多人认为是利用了国外的技术,郭三堆没有理会这样的非议而是带领项目组开始了双价基因的研究,这一研究成果成为了世界领先的一项技术,双价基因抗虫棉的成功使得中国成为了世界上除美国外唯一拥有转基因抗虫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打破了美国在这一领域的垄断地位,证明了我国在转基因工程领域同样具备高水平的研究实力。
在成功面前郭三堆和他领导的科研团队并没有止步不前,他们继续在自主创新的道路上前进,成功研制出了转抗虫基因三系杂交棉,使我国掌握了世界领先的技术,在棉花生产领域走在了世界前列。
【职场感言】
提升创新能力需要有改革开拓的精神,需要有一种“老板式”的创业精神。用“老板式”的思维、用一种主人翁意识来思考问题,往往能够产生新的观念,为自己带来收益的同时,也可以为企业创造价值。
很多企业缺乏创新文化,很多员工没有创新的动力,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员工对创新和自身位置的不确定。如果将自己只定位为工作的执行者,认为所有创新的成果都会被企业尽收囊中对自己没有任何益处,那么就不会主动出击,更不懂得培养随机应变与顺应时势的能力。实际上,作为员工我们要有一种创业的精神,把自己摆在企业经营者的位置上,用“老板式”的思维来思考问题,这样就能够产生创新的动力,产生创新的激情。
具有企业经营者的心态与创业的精神,并不只限于对公司负责的层次上,同时也体现在用经营者头脑来思考问题,对问题进行全局的分析和把握,将创新的想法更实际地落实到工作中。这种创业的精神,要求我们必须主动运用知识,而不仅仅是被动地接收资讯。我们不能再像过去的信息传递员一样,只会把收到的资讯摆一阵子再送出去。我们必须具备并利用工具与技能来掌控、分析及运用资讯,以增进它的价值,探索新契机。
具有创业精神,决定了我们在创新的过程中要与他人密切合作,营造以团队为主体的创新环境。我们要学会吸收不同的意见,观念的冲突可以激发出创新的火花,而且当这类火花出现时,不管它是从何而来,我们都应该感到很高兴,因为它形成了创新的源泉。当然,我们也必须学会科学地评估这些不同的意见,因为并不是每个点子都有办法创造出价值,我们应该学会站在更高的层次上来审视最有价值的创新点。懂得为企业创新就是为自己创新,具备一种创业的精神,你就能成为优秀员工。
【劳动者语录】
我是个科研工作者,虽说科技是没有国界的,但哪个国家先研究出一种先进技术和高科技成果,肯定首先对自己的国家最有利。
——郭三堆
张 猛——不断攀登技术高峰
【事迹回放】
张猛是西电集团西安高压电气股份有限公司的技术副经理、高级工程师,多年来一直致力于高压开关设备的研制、开发、制造工作,从技术引进、技术消化再创新到自主创新,张猛为我国高压开关设备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从1988年到1993年的五年间张猛一直从事中日合作产品LW14-110高压六氟化硫的设计和开发工作,完成了该新品的图纸设计和技术文件编制工作。在该新品的型式试验阶段,关键的近区故障开断试验遇到很大困难,连续数次试验均未能通过。张猛创造性地运用喷口气流理论,指出了日本原设计关键部位的错误,并调整灭弧室结构,使该新品通过了近区故障试验,开断电流达4kAX90%,这一技术成为国内首创,产品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1994年张猛开始担任该产品主管设计员,但当时该产品从试验样机到定型量产中出现了不少技术难题,影响了大规模生产的顺利实施。张猛不怕困难带领技术人员,先后解决了水平框架焊接变形、绝缘拉杆内绝缘放电、合闸不及时到位等一系列大批量生产中出现的技术问题,并进行了多项重大技术改进,使该产品产量和质量大幅提升,累计创造了4亿多元的经济效益。
进入新世纪,张猛和公司为了打破国外公司的技术垄断,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开始了自主创新之路。2004年张猛组织科研团队开发出了550KV、63KA GIS设备,达到了国际最新的IEC标准,成为了目前我国唯一自主掌握核心技术的相关产品,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二个掌握该技术的国家,并对进一步的1100KV特高压开关设备的研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我国开关技术领域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张猛没有停下创新的脚步,依然坚持自主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端技术产品,始终保持在国内开关行业的技术领先地位,并逐步迈入了国际先进技术行列。他组织研制的许多新产品对于我国开关设备和技术的发展以及提高国际市场竞争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职场感言】
培养创新意识需要有一种质疑的精神,敢于提出问题,敢于对权威和既有知识说“不”。在这个竞争已趋白热化的时代,创新型员工对企业越来越重要,组织期待更多创新型员工的诞生。质疑是我们成长为创新型员工的一种必不可少的精神,只有敢于质疑,勇于对现有的状况提出问题,才可以为事物的发展进步提供一个突破口,为创新的进行打下思想基础。只有能提出新问题,才能够进一步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在创新领域里,质疑精神一直是被推崇的。所谓的质疑,不仅指对所看到的新现象具有敏感性,善于探究其根源;而且也包含对既有事实的质疑,对专家学者权威学说的质疑。就传统思维而言,做到后一层面的质疑恐怕是更为困难的。既有的事实、权威的学说常常成为我们头脑中的桎梏,推翻它们简直就像经历了一场革命。然而,对真理的追求是没有任何条件可讲的,在探寻真理、寻求方法的路上,任何阻碍我们前进步伐的绊脚石都应该被毫不留情地踢走。
学会质疑就是要学会提问题,凡事都问一个为什么。爱因斯坦曾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提出一个问题,便是打开了一个思路,工作中,我们不能逃避问题,而要善于质疑、善于提问,因为,问题是创新的最好导师。只有这样,产生创新的原动力,才能够催生新的方法,才能创造出新的价值和不凡的成绩。
【劳动者语录】
一要有学习的态度,从国外技术学,从老同志,老专家哪儿学,从工人师傅那儿学。二要敢于怀疑,即对前人的技术、国外的技术善于怀疑,只有这样才能既很好地吸收,又不墨守成规,也只有这样,科学技术才能在继承的基础上得以发展。
——张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