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经济学不是教你诈
465300000027

第27章 不尽人情冷暖:是交往还是交易 (2)

为朋友两肋插刀值得吗

春秋战国时期,俞伯牙琴艺高超,然而没有几个人能听得懂。有一次,伯牙在楚国乘船沿江游历,琴意大发,便在江边的船上操琴而奏。突然发现江边有个樵夫听得很入神,这个樵夫便是钟子期。伯牙把钟子期请到船上,两人互通了姓名,伯牙说:“我为你弹一首曲子听,好吗?”子期立即表示洗耳恭听。伯牙弹琴心中想到高山时,子期赞叹道:“多么巍峨的高山啊!”伯牙弹琴想到流水,子期称赞道“多么浩荡的江水啊!”伯牙又佩服又激动,对子期说:“这个世界上只有你才懂得我的心声,你真是我的知音啊!”于是两个人结拜为生死之交。伯牙与子期约定,第二年这个时节再来此地弹琴听琴。第二年,伯牙如约前来,但是子期已经不幸因病去世了。伯牙悲痛欲绝,奔到子期墓前为他弹奏了一首充满怀念和悲伤的曲子,然后站立起来,将自己珍贵的琴砸碎于钟子期的墓前。从此,伯牙与琴绝缘,终身再也没有弹过琴。

现代人把好朋友称为知音,就来源于这个故事。一个没有任何朋友的人,并不多见。人为什么要交朋友?在这背后还有一定的经济学道理。

为什么朋友对自己如此重要呢?用经济学的观点来说,就是与朋友交往能给人带来效用。在孤独的时候,朋友能帮助消除寂寞,在困难的时候,朋友能帮助渡过难关,这就是朋友所带来的效用。

每个人在选择朋友的时候,总是选择能给自己带来最大效用,有共同的志趣和爱好的朋友,和这样的人在一起能使自己获得最大的快乐和满足。有的人风趣幽默,把笑声与欢乐带给别人;有的人乐于助人,用温暖帮人渡过难关;有的人善解人意,善于帮别人解开心里的纠结。这些人总是能给别人带来正效用,当然他们会拥有很多朋友。相反有的人自私自利,遇到利益总先考虑自己,遇到责任先要推给别人;有的人骄傲自大,目中无人;有的人小肚鸡肠,斤斤计较。这些人给别人带来负效用,他们能交到的朋友总是不多。所以,当一个人埋怨自己朋友少时,不要在别人身上找原因,而应该首先看看自己给交往的人带来了什么样的效用。

在经济学家的眼里,朋友就是资源和信息源,一个朋友就是一份资源,一个人的朋友越多,他所拥有的资源也就越多。他在进行资源配置的时候,就能做到游刃有余,让资源配置达到最优化。

比如你在外地有朋友,你去办事,就会得到朋友的照料,给你节约远行的成本和办事成本;你有教师做朋友,就有人给你为培养孩子出谋划策;在政府有朋友,就会比别人更了解政策动态;在商场有朋友,你会轻松买到价廉物美的商品。有句话说得好,如果你有财神做朋友,就不会有金钱挡路。

在经济学家的眼里,朋友就是信息。一个人对某种事物所掌握的现有信息和这种事物的所有信息总是不对称的。正是由于信息的不对称,给人们判断、选择和决策带来了难度。而能从朋友处所得到的信息是一种活信息,是一种更为可靠的信息。比如你从电视上看到一则致富的信息,可能并不以为意,但是如果朋友郑重其事地介绍这个信息,你就一定会有所思考。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就是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资源优势,而朋友就是这样一种能够用他的优势弥补你的劣势的资源,即资源优势互补。如果你的朋友很少,或者只是某一领域的,就意味着你办事的途径很单一,无法在众多的事情上游刃有余。

朋友多了会产生乘数效应。比如你的一个朋友带你去参加他的聚会,参加聚会的很多人你几乎不认识,但通过朋友的介绍,你和大家都认识了,然后你们也成为朋友。朋友的介绍就相当于信用担保,如果他不信任你,就不会把你介绍给所有人。有了朋友的信用担保,几乎不用花什么成本,朋友圈子就扩大了。

拥有一个稳固的朋友圈,不仅可以给我们带来心理上的安全感,还能够给我们提供很多信息源。多交些朋友,让我们在困难的时候,能够在更广的范围内求得解决的办法,是很有必要的。

“杀熟”的陷阱

“衣不如新,人不如故”、“人熟为宝”,这些话向来是人们坚守信奉的观念。可以说,熟是“关系”的另一种表达。拉关系、找关系、建立关系、利用关系,首先需要熟悉,人熟才好搭上话、贴上边、凑上前,办事容易成功奏效。

在传统的社会结构里,对于一个理性的“经济人”而言,他是轻易不会“杀熟”的,因为“杀熟”的成本往往要远远高出它的收益。人们的交际范围有限,重复互动的频率也很高,相互的利益联结也紧密,道德监督也相对容易,“杀熟”容易败露。而一旦败露,就等于触犯了整个网络中的人情法则,代价不仅仅是个别关系的终止,更会影响到他在所属的关系网络中的声誉,所以无论是从“面子”方面考虑还是从长远利益考虑,“杀熟”不是一个理性人愿意去做的事情。

然而,在现代经济社会中,原先的熟人之间的关系受到了挑战。原来的乡土社会是一个狭小的地域性社会,受传统和历史支配,讲究身份,个人很难基于自身特质来获得成就,而随着转型期市场经济制度的转轨,“杀熟”行为明显多了。

通过托关系,本想买点便宜货,结果买回来的东西比市场价还要贵,这是一种常见的“杀熟”。最厉害的“杀熟”大概要算传销了,我们经常听到传销引起的父子夫妻不和、兄弟姐妹反目的故事。

几年前,在西安到处可以看到“保安培训班”的招生简章,宣传小传单上把培训班吹得天花乱坠。陈程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小伙子,家住咸阳附近,在一个远房亲戚的再三保证下,他向亲友借了几千块钱,到西安去“学习”。但没过几天,陈程就摇身一变,成了保安学校“招生办”的人,跑回来“大量招生”。结果陈程或远或近的亲戚、邻居都把孩子交给了他。后来大家才知道,陈程的“待遇”,就是从亲自招的“学员”身上“提成”出来的;而所谓的“保安学校”,只不过是一个空壳子而已,结业分配等承诺只是一句美丽的谎言。

这是一桩典型的利用传统熟人关系来“杀熟”的事件。在市场经济中,人们会充分借助于自己的熟人关系网络来获取信息和资源,就像陈程的亲朋好友想充分借助陈程这个熟人关系来求职一样。陈程的那些亲朋好友认为陈程和自己都“熟人”,相互间都值得信赖,而没有看到其中的风险,更没想到陈程会“杀熟”。而陈程不但没有帮助亲朋好友们,相反,他还利用这个机会来赚一笔,他通过“杀熟”这种非法手段来获取资源。

通过上例,还可以进一步看出来,当人们在利用这种熟人关系网络,并把它作为一种社会资本来经营时,很可能没有意识到这里面的风险,在市场经济中熟人的关系运作情境显然和前市场经济已经不能同日而语了。

“杀熟”伤了感情,但更可悲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信任感以及人际关系安全感成了最大的牺牲品。据一项调查显示,现在有29。8%的中国人认为陌生人值得信任和完全信任,而对于熟人的信任度仅有20。6%。

人际关系的缺失不是一朝一夕能够改变的,我们应该学会用一些方法保护自己。一是只要自己有疑虑,不管关系有多好,都要直接讲出自己的担心。二是必要时,不要害怕面子,要敢于撕破脸皮。当对方油腔滑调地反复说服你时,或者用“你不够意思”、“忘恩负义”的语言激你时,对这样的人,撕破脸皮可能是最好的办法。三是不怕啰唆,反复提醒。这适用于对方向你借一笔数目可观的钱时,要经常提醒他还钱,不要觉得难为情,难以启齿。

其实,我们所有人都是自利的经济人。在与熟人交往时,我们也应该学会保护自己,以理性的眼光去与人交往,不落入“杀熟”的陷阱中。

对抗不是最好的办法

在一个家属院里住着五六户人家,平时由于太忙,各家都互不来往,关门过着平静的生活,邻里之间形同陌路。但不久前,这个家属院热闹了,原来,有一户人家为女儿买了一把小提琴,小女孩没有学过小提琴,所以拉得难听极了。但小女孩坚持天天拉,而且还总挑人们午休的时间,弄得家属院的人都难以忍受,矛盾就这样产生了。有的人直接找上门去提意见,结果闹得不欢而散,小女孩依然我行我素。大家私下里议论纷纷,有年轻人发了狠话,干脆一家买一个铜锣,到午休的时候一齐敲,看谁斗得过谁。几家人还真那样做了。结果合计的几家人,终于让那个小女孩停止了拉提琴。但从那以后,小女孩见了邻居,更是如同见了仇敌一样。小女孩认为,自己不能再拉小提琴,都是他们跟自己过不去。邻里关系更是进一步恶化。

可以说,这个一方吃掉另一方的零和博弈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对于这件事,其实双方都有好几种选择。对于小女孩这一家来说,最好的选择是让女儿去培训班参加培训。稍次一点的选择是在被邻居告知后,改变女儿拉提琴的时间。最坏的选择是在被邻居告知后,不去理会。而其邻居也有如下选择:最好的选择是建议这家的家长,让小女孩学习一些有关音乐方面的知识。稍次的选择是建议他们让小女孩不要午间休息拉琴。最坏的选择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结果,双方的选择很令人遗憾,因为他们都选择了最坏的方案。事实证明,在很多时候,参与者在人际博弈的过程中,往往都是在不知不觉做出最不理智的选择,而这些选择都是由于人们的为己之利所得出的结果,要么是零和博弈,要么是负和博弈,都是非合作性的对抗博弈。

如果博弈的结果是“零和”或“负和”,那么,对方得益就意味着自己受损或双方都受损,这样做的结果只能是两败俱伤。因此,为了生存,人与人之间必须学会与对方共赢,把人际关系变成一场双方得益的“正和博弈”,与对方共赢,这也是使人际关系向着更健康方向发展的做法。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呢?这要借助合作的力量。

可以说,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可以不依靠他人而独立生活的,这本来就是一个需要互相扶持的社会,主动伸出友谊的手,你会发现原来四周有这么多的朋友,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更需要和其他人互相扶持,共同成长。

因此,在发生矛盾和冲突时,如果能从对方的利益出发,能从良好的愿望出发,便能使人际交往达到互利互惠的正和博弈。也就是说,在人际交往中,要达到效益最大化,就不能以自己的意志作为和别人交往的准则,而应该在取长补短、相互谅解中达成统一,达到双赢的效果。

其实,在交际中,如果遇到与交际对象发生冲突的时候,互相之间若能为对方着想,采取一种双方合作的态度,那么,就一定能避免交际中的对抗性博弈发生。

拥有博弈中的双赢思维,拥有平等、互惠的思想,采取合作的态度,这样才能使人际关系呈现“正和”状态,并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从而收到良好的交际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