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经济学不是教你诈
465300000031

第31章 调做人高处成事的智慧:与成功零距离 (2)

一升米养个恩人,一斗米养个仇人

古时候,有两户人家是邻居。两家平日里相处得不错,关系很融洽。两家都以种田为生,其中一家的人更勤奋一些,家中条件也更宽裕。

有一年遇上旱灾,两家都颗粒无收。相对贫穷的一家家中并无余粮,指望着田里的收成过活,眼看着一家人就要饿肚子了。而富家因为往年有结余,家里有不少储备的粮食,看到邻居家有困难,富家送去了一升米,解了穷家的燃眉之急。

有了这一升米,穷的一家才没有在灾年饿死。度过灾年后,穷家家长专门去富家拜谢。交谈之中,又提到穷家现在连吃饭都很困难,下一年的种子更没有着落。于是,富家再一次表现慷慨,又拿出一斗粮食给穷家。

回家后,穷家一家人商量这一斗粮食应该怎么分配。分来分去,最后发现,除了吃以外,这斗粮食根本不够明年地里的种子。于是,穷家开始抱怨起来,觉得富家太过分了,既然有富余,就该多给他们一些粮食。心里有了怨气,就难免到处说富家坏话。

没过多久,富家也知道了穷家的抱怨。富家人非常生气,心想:“我白送你们这么多的粮食,不仅不感谢我,还到处说我坏话,怎么会和这样的人做邻居!”于是,两家断绝了来往。

关系挺好的两家人,因为由一升米提高到一斗米而成为仇人。这就是俗语中常说的“一升米养个恩人,一斗米养个仇人”

一个人在饥寒交迫的时候,得到一把米,能解决他的生存问题,他自然会感激不尽。不过,如果继续给他米,那么这个人就会觉得理所当然,慢慢会变得心安理得。一把米已经不够了,两把、三把,甚至更多,他的欲望已经被放大。

经济学家认为,我们向往某事物时,情绪投入越多,第一次接触到此事物时情感体验也越为强烈,但是,第二次接触时,会淡一些,第三次,会更淡……以此发展,我们接触该事物的次数越多,我们的情感体验也越为淡漠,一步步趋向乏味。这就是“边际效益递减率”。

曾经有一个母亲在女儿出嫁前嘱咐女儿:“到了婆家,记住不要一直做好事。”这位母亲正是深谙“边际效应递减”规律。母亲担心女儿一直做好事,婆家会认为这个媳妇天生就是这样,对她所做的好事不会记上心,反而会有更多的要求,甚至不允许她日后出现一点点的细小差错。

毛主席曾经说: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都做好事,就是这个道理。

生活里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事,当第一次帮助了某人,他会对你心存感激。而第二次帮助他的时候,他的感恩心理就会淡化。数次之后别人甚至将你的付出当成是理所当然的事。而一旦他所期望的帮助没有出现,反而还对你心存怨恨。

施恩不图报,这是很多人帮助他人的初衷。然而,当“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走向了“理所当然,恩而不谢”,你还能坚持把好事做下去吗?

吃亏是福

一天早晨,父亲做了两碗荷包蛋面条,一碗有荷包蛋在上边,一碗上边无蛋。端上桌,父亲问儿子:“你吃哪一碗?”

“有蛋的那一碗”,儿子指着有蛋的那碗。

“让爸吃那碗有蛋的吧”,父亲说:“孔融7岁能让梨,你10岁啦,让爸一次吧?”

“孔融是孔融。我是我——不让!”说着儿子一口就把蛋给咬了一半。

“不后悔?”

“不后悔。”儿子又一口把蛋吞了下去。

待儿子吃完,父亲开始吃。没想到父亲的碗底藏了两个荷包蛋,儿子傻眼了。

父亲指着碗里的荷包蛋告诫儿子说:“记住,想占便宜的人,往往占不到便宜。”

第二天,父亲又做了两碗荷包蛋面。一碗蛋在上边,一碗上边无蛋。端上桌,问儿子:“吃那碗?”

“孔融让梨,我让荷包蛋。”儿子狡猾地端起了无蛋的那碗。

“不后悔?”

“不后悔。”儿子说得坚决。

可儿子吃到底,也不见一个荷包蛋,倒是父亲的碗里,上边一个,下藏一个,儿子又傻了眼。

父亲指着蛋教训儿子说:“记住,想占别人便宜的人,终究要吃亏。”

第三次,父亲又做了两碗面,还是一碗蛋在上边,一碗上边无蛋。

父亲问儿子:“吃那碗?”

“爸爸您是大人,您先吃。”儿子诚恳地说。

“那就不客气啦!”父亲端过上边有蛋的那碗,儿子发现了自己碗里面也藏着一个荷包蛋。

父亲意味深长地说:“不想占别人便宜的人,生活也不会让他吃亏。”

这正是吃亏中的智慧,所谓的“吃亏是福”。不要因为一开始吃一点亏而斤斤计较,开始时吃点亏,是为以后的不吃亏提前投入成本,不计较眼前的得失是为了着眼于以后更大的收益。

生活中总有这样的人,他们做事时总怕自己吃了亏,一门心思绝不能便宜别人, 生活中处处抢先, 眼睛总是盯着利益生怕被人抢走。这样的人首先在做人上就吃了大亏,周围的人肯定对他很反感,合作几次后就再也不想与他继续了。合作伙伴一个个离他而去,那不是吃了大亏吗?

所以,我们应当将“成本—收益”法则谨记心中,将每一次的吃亏都看做是成本投入,做事不要怕别人占了便宜,不妨放开心胸,给别人点甜头。有些时候,糊涂处世,主动吃亏,是“便宜”别人又“得益”自己的有效“手腕”,因为合作中得到好处的友人还会再次跟你合作,甚至拉着朋友一起跟你合作,合作机会多了,利益自然来,何乐而不为呢?

据说有个砂石老板,没有文化,也没有背景,但生意却出奇的好,而且历经多年,长盛不衰。说起来他的秘诀也很简单,就是与每个合作者分利的时候,他都只拿小头,把大头让给对方。如此一来,凡是与他合作过一次的人,都愿意与他继续合作,而且还会介绍一些朋友,再扩大到朋友的朋友,也都成了他的客户。人人都说他好,因为他只拿小头,但所有人的小头集中起来,就成了最大的大头,他变成了真正的赢家。

人非圣贤,利益当头,难免急红眼。但是,要成就大业出人头地,就要学会吃点亏。让步、吃亏是一种必要的投资,也是朋友交往的必要前提。生活中不乏因种种合作原因而让昔日好友反目成仇的案例,双方都很不开心,甚至大打出手。这种人是否聪明不敢说,但可以肯定的是,一点亏都不想吃的人,只会让自己的路越走越窄。因为朋友间信誉消失,四面楚歌,又焉有不败之理?——你占过了便宜,可就怪不得之后的收益轮不到你来分享了。

能宁愿自己吃亏还成就朋友的人,正因为“好合好散”,留下一笔人情债,让朋友还记得你,在口碑效应下,打下日后友好合作的基础,绝对也是一笔长期投资。

总之,“吃亏是福”不是句套话,而是经济学的至高智慧。尤其是关键时候要有敢于吃亏的气量,这不仅体现你大度的胸怀,同时也是做大事业的必要素质。把关键时候的亏吃得淋漓尽致,才是真正的赢家。

做金钱的主人

泼留希金是俄国文学大师果戈理的名著《死魂灵》中的著名人物。

他是个富有的地主,有上千个农奴,他的仓库里有堆积如山的麦子、麦粉,在库房里也充塞着尼绒和麻布、生熟羊皮、干鱼以及各种蔬菜、果子。

可是他生活极端吝啬,过着像叫花子一样的生活。他穿得很破旧,吃的也很坏。当他在路上走着的时候,看到一块旧鞋底、一片破布或一个铁钉都要拾回家。

他的住室,如果不是桌子上的一顶破旧睡帽作证,谁也不会相信这房子里住着活人。他的屋子里放着“一个装些红色液体,内浮三个苍蝇,上盖一张信纸的酒杯……一把发黄的牙刷,大约还在法国人攻入莫斯科之前,它的主人曾经刷过牙的”。

泼留希金对自己如此吝啬,对他人更是可想而知。女儿成婚,他只送一样礼物——诅咒;儿子从部队来信讨钱做衣服也碰了一鼻子灰,除了送他一些诅咒外,从此与儿子不再相见,而且连他的死活也毫不在意。

泼留希金已经不大明白自己有些什么了,然而他还没有够,每天还在聚敛财富……

泼留希金因此成为文学史上吝啬鬼和守财奴的典型,不懂得如何使用金钱的人将最终沦为金钱的奴仆。歌德曾经说过:“唯有懂得金钱真正意义的人,才致富。”他的主要意思是说,许多人虽然能够很快致富,却不能关怀、体谅别人。如果他们不具备,而且不培养自己的成功意识,就会同样很快地失去财富,或者因此而付出昂贵的代价。

一项以加拿大百万彩券得奖人为对象的追踪研究结果告诉我们,在毫无心理准备的情况下,巨大财富会带来什么样的下场。

其中绝大多数的中奖者是暴发户,在5年之内便把所获奖金挥霍一空。原因就在于他们没有培养成功意识,不懂得怎样去处理这意外之财。

如果不做金钱的主人,便会成为金钱的奴隶。其间的差别,完全取决于能否认清金钱的力量,以及是否掌握了处理金钱的方法。把钱用于正道,才会使你清廉做人,并受益终生。这完全是一念之间的事。

金钱所代表的力量,就是帮助我们成长的力量。我们必须使这种力量持之以恒。我们必须深入了解,并因此决定在钱的问题上的施与与接受、储蓄与花销的分寸。为此,我们要掌握好用钱的“成功法则”,这样才能有效地引导和运用这股力量。

囤积并不会使金钱增多,靠这种方法发财是绝对不可能的。那些想靠囤积致富的人,最终会弄巧成拙,招来相反的效果。每年,我们都会听到穷死的守财奴的故事,钱对这样的人来说真是一无是处。

俗话说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个道理对金钱来说也同样适用。一切花费都是周而复始的付出,只要出发点正当。你不妨试验一下,在花钱时,就把它当做是在造福自己和别人,这和付出爱是一个道理。付出爱,你可以得到同样的回报,感受、体验一次新鲜的经历。抱着这种精神去付出的人,得到的回报将数倍于付出的。

有了钱之后,首先就要负起有钱的责任。其中之一就是要学会储蓄和有目的地投资。例如,美国哲学家兼诗人爱默生就把金钱看成是一项“管理”工作,或是对人的挑战。他认为,每一位有钱的人都有责任用他所有的金钱为他人创造工作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