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经济学不是教你诈
465300000032

第32章 福在哪里:经济学告诉你 (1)

求解幸福方程式

有一个穷人,他和妻子、几个孩子共同生活在一间小木屋里,屋里整天吵闹不休,他感到家里就像地狱一般。于是他便去找智者求救。智者说,只要你答应按我说的去做,就一定能改变你的境况。智者说,你回家去,把奶牛、山羊和那些鸡都放到屋里,与人一起生活。穷人听了,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但他事先答应要按智者的话去做,只好先去试一试再说。

情况自然是更加糟糕,穷人在痛苦不堪中过了两天。

第三天穷人又来找智者。他痛不欲生,哭诉着说,那只山羊撕碎了我房间的一切东西,鸡飞得到处都是,它们让我的生活如同噩梦,人和牲畜怎么能住在一起呢?智者说,赶快回家,把它们全都弄出屋去。

过了半天,穷人又找到智者。他是一路跑来的,满脸红光,兴奋难抑。他拉住智者的手说,谢谢你,我现在觉得我的家就是天堂了!

穷人把寻求幸福的方法寄托在智者身上,但智者并没有让穷人的处境有任何改观,智者是让穷人经受了一段时间更严重的痛苦后,让穷人感受到了幸福。事实上,一个人生活的幸福与否,从来没有一个恒定的标准,在更多的情况下,幸福是一个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感受,是与先前的生活、与周围人的一种比较。

美国经济学家保罗·萨谬尔森提出了一个关于幸福的方程式:

幸福=效用/欲望

简单地说,幸福就是效用和欲望的比较。效用是人消费某一种物品时得到的满足程度,欲望则是对某一种物品效用的强烈需要。比如金钱能够给人带来效用,每个人都有发财的强烈欲望,当一个人赚到了钱后,他就有一种幸福感。根据这个公式,如果两个人的财富欲望水平相等,都是10万元,那么赚了5万元的人就比赚了2万元的人幸福。但是如果赚5万元的人的欲望是10万,赚2万元的人的欲望是2万,那么赚了2万元的人虽比赚了5万元的人穷,但比5万元的人幸福。如果效用超过了欲望,幸福感就会消失。

现代经济学认为,财富仅仅是能够给人带来幸福的因素之一,人们是否幸福,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许多和财富无关的因素,如感情、健康、精神等。一些社会学家和经济学家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发现,美国人拥有的财富比欧洲多,但是美国人的幸福指数却并不比欧洲人高。

一般来说,人往往越是缺少什么,什么就越能够给他带来幸福。重病中的人恢复健康,游子回到母亲的怀抱,其幸福的感觉是无法比拟的。人的欲望是无穷的,一个欲望满足了,又会产生新的欲望。比如你原来是租房住的,当你住进自己房子的愿望得到满足后,你就会非常幸福。但是这种幸福也许持续不了多久,新的欲望就产生了,比如买车、住更好的房子等,这时又会感到不幸福了。

幸福感还和周围人的比较有关。比如你虽然买了一套自己的房子,和以前租房住相比是有了很大的改观,但是你的朋友都在住别墅,所以房子给你带来的效用仍然很小,你的欲望满足的程度很小,所以你幸福的指数也小。但是如果你住的是别墅,而你的同事朋友住的都是楼房,你就会感到非常幸福。所以我们常会用“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知足常乐”来安慰自己。

英国作家肖伯纳有一句名言:经济学是一门使人幸福的艺术。知道了幸福的经济学含义,将有助于我们正确地对待生活,把握人生。

财富不能决定幸福

关于幸福的说法,自古以来就一直争论不休,每个人都有每个人不同的看法。

读高中的学生说:“在每天繁重的学习后,能让我打一个小时我心爱的篮球,这就是幸福。”

都市白领说:“在每天紧张的工作之余,能去酒吧放松一下,喝点红酒,这就是幸福。”

年届不惑的中年人说:“在每天筋疲力尽的劳作之后,下班回家有妻儿在静静的等你回来,这就是幸福。”

年迈的老人说:“吃穿能够自食其力,没有大的病痛缠身,每天能够去外面走走,这就是幸福。”

当然有相当多的人赞同幸福就是“数钱数到手抽经,睡觉睡到自然醒。”

虽然关于幸福的讨论仍然无休无止,但无论从心理学还是经济学角度来说,有一点已经被重复证明——幸福与财富其实没有必然的关系。

2002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卡尼曼教授及合作者塔夫斯基将“幸福”作为经济学命题来研究,认为人们应该关心如何提高人们的幸福本身,因为人们最终在追求的是生活的幸福,而不是有更多的金钱;不是最大化财富,而是最大化人们的幸福。

不可否认的是,一个人、一个家庭的收入水平,直接影响着幸福指数的高低。但是,金钱不是唯一的原因。一项调查显示,四川农民的“幸福感”超过城里人。城市居民总体幸福感93.1%,农村居民为94.2%。另有一项调查,2004年4月,由新华社主办的新闻杂志《瞭望东方周刊》与芝加哥教授、中欧国际工商学院行为科学研究中心主任奚恺元教授合作,对包括北京、上海、杭州、武汉、西安、成都在内的6大城市进行了一次幸福指数测试。结果,杭州第一,其后分别是成都、北京、西安、上海和武汉。

许多人以为钱多会幸福,但事实上并非如此。实践表明,人们最终追求的是生活的幸福,而不是有更多的金钱。

举个简单的例子:假定你是一家公司的老板,你有两种支付员工报酬的方式,一种方式是给员工支付定额的高薪,另一种方式是给员工相对低一些的工资,但是时不时给他们一些奖励。客观来讲,第一种方式花的钱更多,但是,你的员工在第二种方式中会更高兴,而且公司花的钱还较少!

当然,如果之前你的公司已经采取类似第一种的支付定额高薪的方式,那么现在要转换成第二种支付方式已晚,因为降低工资总是让员工很不开心的。

很多人都认为,增加财富是提高幸福水平最有效的手段。其实不然,财富仅仅是能够带来幸福的因素之一。人们是否幸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很多和绝对财富无关的因素。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美国的人均GDP翻了几番,但是许多研究发现,人们的幸福程度并没有太大的变化,压力反而增加了。这就产生了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我们耗费了那么多的精力和资源,增加了整个社会的财富,但是人们的幸福程度却没有什么变化。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归根结底,人们最终追求的是生活的幸福,而不是有更多的金钱。因为,从“效用最大化”出发,对人本身起最大效用的不是财富,而是幸福本身。这一点已经被很多真实的例子证明。

有一位私营企业家,他的公司年产值约两亿元,一年纯利润也有两三千万元。但他每天早上八点半上班,常常要到晚上八九点才回家。他自嘲被企业“套”住了,一年到头很难有轻松的时候。有人问他,公司每年财务报表上利润的增加能给他带来多少快乐,他笑笑,摇头说:“增加几百万没啥感觉。”

事实就是这样,五元钱给饥肠辘辘的人带来的快乐,可能要比一万元带给千万富翁的快乐来得强烈。如果用竖轴代表快乐,横轴代表财富,那么二者的关系可以通过一条曲线反映出来:在一贫如洗时,最初的财富积累给人带来的幸福感急剧上升。财富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幸福感的增加进入一个缓坡。等财富增长到某个数量,大大超过一个人一生的需要,拥有者可以“为所欲为”时,幸福感增长就基本成为水平线,很难再有更多增长。无论金钱、财富怎样多,人生终究还是有缺陷的,比如生老病死,所以,人的幸福感都不可能达到100%。

因此,我们的最终目标应该不是最大化财富,而是最大化幸福感。

盘点你的资本

很多人都认为自己并不幸福,因为他们总是认为自己的学历没有别人高,家庭背景没有别人好,身材相貌没有别人漂亮等等。其实,这些是人人看得见的资本,然而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却没有学会发掘自己这一潜在的资本,结果守着金矿还是没饭吃。

李明从云南的一所中专毕业,一个人北上京城谋求发展。当踏上这块土地时,他意识到激烈的竞争近乎残酷,一个稍微好一点的职位往往几十人甚至上百人去争取,而自己一个中专生在人群中显得毫无优势。几天下来,李明一无所获,身上的钱即将用光,心里非常着急。

这天,他拖着疲惫的身子,两手空空地回到了他租住的小屋。房东是个精神矍铄的老人,看到唉声叹气的李明,便把他叫住了。

“小伙子,年纪轻轻的,有什么事使你这么不高兴呢?”老人微笑着问道。

李明也正需要向人诉说,于是便把这些天来找工作的遭遇告诉了老人,并感慨地说:“要是我资本雄厚一点,也不至于这样了!”

“什么资本,你指的什么资本?”老人似乎有点不解。

“当然是指找工作的资本啦,比如文凭、技术等级证,还有经验啦,有了这些资本,我就不愁找不到工作了。”李明肯定地说。

“没有资本?如果你现在有一张大学文凭,让你变成我这样的老头,你干不干?”老人问。

“那怎么行,这不是开玩笑嘛!”李明觉得老人的问话过于离谱。

“那现在给你一万,但同时也会让你患上病每天都得去医院,你觉得怎么样?”老人继续问道。

“更不行,身体健康才是最重要的!”

“好,如果现在还是给你一百万,让你成为一个植物人,不用再思考和烦恼了,你答不答应?”

“不行。”李明坚定地摇了摇头。

……

老人不停地发问,李明的回答都是“不行”。

突然老头停下了问话,说道:“年轻人,你数过刚才有多少钱是属于你的资本了没有?”

李明猛然醒悟。

李明再次出去找工作时,信心百倍,很快在一家小公司谋到了一份差事。由于他的杰出能力、积极肯干,再加上脑子灵活,很快升任为部门经理。

朋友,你都发现你的资本了吗?年轻、健康、智慧……这些人力资本的重要构成部分是金钱都换不来的,有了这些资本,你就可以依赖它们成就自己。

丘吉尔有句名言:“空的袋子站不直。”资本并不是狭隘地指金钱之类,它有着更广泛的内涵。资本是你的职业生涯赖以建立的原材料。一个人所特有的性格、经历、才干、专长或专业是使他比别人更具有优势的因素。

你拥有的资本不一定是你的长处,有时候也许并不是你希望拥有的东西,但无论如何,它们都是你特有的资本。

很多人一直认为幸福是件很奢侈的事,必须手头要有大额存款,住上豪华别墅,才算是真正拥有了幸福。在你还在为自己没有这些而感到不幸福不快乐时,你应该发掘自己的隐形资本:年轻、活力、激情、智慧等。

善于发掘自身的资本,就会发现幸福原来一直在陪伴着自己,而与此同时,成功也近在咫尺。

谁说金钱买不来幸福?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驻日的联合国某司令部里,有一名叫威尔逊的犹太人,由于他军衔较低,收入微薄,因此受尽了白人士兵和高级军官们的歧视,很多人都看不起他。

饱尝了侮辱和生活艰辛的威尔逊,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开始省吃俭用,积攒一小笔钱。然后他再利用自己聪明的头脑,将这些钱都借贷出去。由于在当时,白人士兵在花钱时大手大脚,很快就会囊中羞涩。他们见威尔逊有钱,自然就会向他借。当然,这些钱都附带着高额的利息。不过士兵可管不了那么多了,他们只求能解燃眉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