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公司是最好的学校
606300000005

第5章 看事实,而不是想当然 (1)

职场是“左脑+右脑”的博弈,左脑是理性的思维,右脑是感性的认识。

遗憾的是,很多人做事时常常将左脑与右脑割裂开,尤其是女性,往往依赖于右脑的感性认识,漠视事实,而犯了想当然的错误。

看事实是一种素质,看清事实的道路上,需要有一张地图。遗憾的是,地图不是完美的,每个人绘制地图,需要自己付出努力。个人的努力越大,对事实的认识越清楚,地图的准确性就越高。

有人遮住了自己的眼睛,想当然地处理职场中的事情,对看事实缺乏兴趣。还有人过了试用期,就放弃了绘制地图。殊不知他们原有的地图窄小、模糊、粗略,对世界的认识狭隘而偏激。

只有以事实为准则的人,才会在工作中养成雷厉风行的性格,不停地探索、扩大和更新自己对于工作的认识,让世界因自己而不同。

拒绝想当然,要清空脑袋中固有的模式,学会从头开始,不断修订,才能使地图翔实和准确。事物不断变化,人与人是不同的,例如新的领导者来了,原有的组织结构和工作风格需要作出相应的调整,每个人观察公司的角度,也处于更新和调整中。

想当然和懒散是亲密爱人。

懒散是人们很难避免的问题,当懒散慢慢成了做事的风格,聪明成为懒散的借口之后,一个更“体面”的新病产生了——想当然。于是我们不经大脑思考地重复着:“这件事应该没问题”、“就这样不错了”、“应该可以完成”……

这些表面上看起来的自信,在本质上只是懒散的一种伪装:因为不想费尽心思去预计其中的困难,不想把事情复杂化,来减少自己的工作量。

周五的时候,领导让小威利用周末做一份本地市场同类产品销售情况的报告。

好不容易盼到周末,却要加班赶报告,小威心存埋怨,当然就没有仔细地询问报告的用途,他按照以往的程序,上网查了一下相关资料,再依据领导的“喜好”作了些修改,周一上班就交了上去。

领导一看报告就发火了,原来领导需要的报告既要有竞争对手的真实数据,又要有本公司产品的销售情况分析,而小威上交的报告却没有这些。

领导说:“你就是偷懒。”

小威赶紧说:“不是。”

他接着说:“我以为您只是要随便看看……”

“你以为?你怎么不问我?不要总是‘我以为’,有不明白的就问,更不要自己想当然地做!”

领导不耐烦地打断了小威的辩解。事后,小威越想越觉得自己无辜,甚至觉得是领导的管理方式有问题。

事实上,小威的辩解是没有道理的,“我以为……”是职场“幼稚病”的一种表现形式,有人偷懒的时候找不到借口,就往往按惯例和惯有思考模式处理事情,最后出现错误受到领导批评,又会把责任转化到公司管理上,而习惯于回避问题的根源。

想当然的人做事总有纰漏,这个思想意识犹如给自己埋下了地雷,无法预知什么时候炸响,一旦炸响却让人猝不及防。

小东是一名记者,一次写稿子的时候,一位领导的名字他不确定,就“想当然”地写了个名字。还好,后来被检查出来,才避免了这个大错误,否则就会给报社带来负面影响。这件事让小东出了一身冷汗。

每个人都应该多思考如何调整自己的思维和工作方式,让它更客观、更有效率、更适合组织的需要。

首先,不要把“好像”、“有人会……”、“大概”、“晚些时候”、“或者”、“说不定”之类的话放在嘴边。“似是而非”地应答往往会暴露潜藏的心理因素:

1.你之前没有想工作,一直在拖延。

2.你没有责任心,认为这些并不重要。

3.你应付领导。

4.你不敢说真话。

5.你喜欢逞能,答应一些做不到的事情。

6.你不能独立思想,也不能独立工作。

很多领导都反感的一句话是:“我晚些时候会把这个文件发给所有的人。”因为这往往预示着领导还要必须时刻提醒他不要忘记。

还有另外这些言辞也是工作中要规避的,比如:

“到时候有人会把那些东西都准备好”。

“大概是明天”。

“明天或者后天客户会过来拜访”。

“好像他说……”

一般情况下,人们喜欢这样说话,因为这样说能给自己留下很大余地。

可是,公司是用金钱计算时间的地方,最好尽可能地避免这种习惯。如果领导问你什么时候能实施你给他的承诺,你回答“今晚或者明天早上”,这样的回答对于他来说完全等同于没有回答,并且还给他留下了一个坏印象。

一只小老鼠刚刚出世不久,老鼠妈妈问小老鼠:“你现在能看见了吗?”小老鼠说:“能。”

老鼠妈妈说:“那你能看到那块红薯吗?”

小老鼠说:“是的。”

老鼠妈妈说:“那是一块石头,这说明你不但还看不见东西,你连嗅觉都还没有。”

不尊重事实的“想当然”,还让人迷失自己。

向东的第一份工作,是做网络策划,工作内容非常庞杂,什么都做,要做产品策划、为销售人员提供方案支持、给市场部写新闻稿、作活动策划、给设计部写广告文案等。

向东想当然地以自己是多面手而沾沾自喜,觉得自己很能干,比起那些只有固定几项工作内容的老同学,他觉得将来一定会有更好的发展。

一年后,他的工作开始变成了不断地复制与粘贴,也渐渐厌烦了这个枯燥的、没有激情的工作,嫌收入太低,毅然辞职。原以为凭能力和经验会很快找到满意的工作,却没想到接连碰壁。

对大多数企业来说,他们不需要一个“多才多艺”却不专业的员工,而是需要一个专业而“多才多艺”的员工。向东尴尬地发现:自己缺乏足够的竞争力。自己的特点只适合去小公司,因为在小公司里人手少,需要一个人扮演多种角色,做多种事情。但这意味着付出和回报不成正比,又不是他想要的。

不要认为理论上可以实施就大功告成了!

往往计划真正实施时才会发现完全等于鬼话。正如不亲自实践,作计划的人会早晚被实施的人鄙视。永远需要提升自己办实事的能力,看清事实,并用事实说话。

请千万不要把你自己都认为不太可能或者很难做到的事情,让别人试试看。比如,指挥别人去完成一项你自己完不成的任务。这会让执行的人觉得你在玩他,拿他做实验。

再比如,对你的新来的下属,你可以安排他坐在任何地方,但是如果那是一个很难和大家接触的角落,这可能比你什么都不安排更差。的确,理论上一个人要坐下来,需要的只是空间,但事实上远远不只那些。

你一定要相信自己能“搞定”事情的能力比想象的弱。

凡事多向事实看,自己多实践,事实才会真正地改变。

这就是“工作”和“纸上谈兵”的差别!

让能量被团队有效利用

公司是一架复杂的机器,每个职能部门、每名员工都是其功能模块和零部件,对于它的正常运转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在一个优秀的团队中,十减一不等于九,而是远小于九,可能是零甚至是负数。一辆名车既要有性能卓越的发动机,还要有质地优良的润滑油和舒适现代的内部装饰,缺一不能谓之名车。

每个员工的岗位目标都是公司目标的重要支撑,局部的失败很容易影响整体目标的实现。不重要的岗位在优秀的公司是不允许存在的。

大雁南飞过冬时,为什么雁群总是排成“V”形?

科学家们经过多年的研究,弄懂了其中的原因,还总结出关于大雁的其他习性:

当带头大雁扇动它的翅膀时,它为紧跟其后的大雁创造了一股向上的动力。

当一只大雁掉队时,它会马上感到单独飞行的阻力,会很快飞回队伍以利用队伍所提供的动力。

当领队的大雁感到疲惫时,“V”字队伍中的另一只大雁就会充当领队。在后面的大雁会发出鸣叫声,鼓励前面的大雁保持速度。

如果一只大雁病了,或受了枪伤掉下来时,会有另外两只大雁离开队伍,跟着它下来,以帮助和保护它。它们会守着这只大雁,直到它能重新飞行或死去,然后它们靠自己的力量再次出发或跟随另一队大雁去追上自己的队伍。

一个捕鸟人,用一张大网扑向一群低飞的鸟群。一大群鸟被网住后,连同网一起掉在地上。在那群被捕的鸟群中,有一只体形比较大的鸟,掉到地上后立刻想振翅飞逃,却不见捕鸟的人有收网的动作!

路人都替捕鸟人着急,说:“鸟都快飞走了,怎么不收网?”只见捕鸟人说:“不急!”结果那只大鸟真的连同网子飞了起来,那些小型的鸟也跟着飞起来。

旁观者又急着说道:“你怎么不赶快把它们拉下来?”捕鸟人仍然不慌不忙地说:“不用担心!现在已经是黄昏了,这些鸟到了傍晚,就会想要各自回巢,因为它们的方向不一样,所以就飞不高、飞不远。”

果然,当鸟飞了一段距离之后,那张网最后还是掉在地上,因为大家都飞往各自不同的方向。而捕鸟人也轻而易举地捉回那些鸟!

公司里,如果每个员工都只知道坚持自己的个性,就像那些小鸟只知道追求自己所要的,那办公室内必定是冲突不断。

如果一个人能够发挥自己的强项与同事形成优势互补,那么就会成为组织里不可或缺的人。

重要的是找到自己的优势,然后最大化个人的优势价值。

董滨是名优秀的技术人员。

领导很看好他,一次安排他带领几个同事一起完成一个项目的开发。董滨很高兴,决定好好干。

团队中的其他人员有晨晨、林默、罗安。

董滨不满意:晨晨这个女孩儿技术很一般;林默天天就知道嘻嘻哈哈开玩笑;罗安技术不如于自己,却常常和自己唱反调。

董滨压抑住内心的不满,度过了难熬的一个月,终于把项目给做完了。

董滨心想,这一次项目的圆满成功,证明了自己的能力,领导会给自己晋升。

没想到的是,领导给全组人员发了奖金,董滨除了比其他人多了5000元奖金以外,等了一个月也没有得到提拔。

左思右想不得其解,董滨还是敲开了领导的门。

领导面对董滨“坦诚”的疑问,笑而不答,让他自己想一想。

第二天早上,董滨又出现在领导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