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迷失日本
608400000031

第31章 名人的悲哀 (2)

“我那篇文章都说到了的啊。我几次给他打电话,他说欢迎我到日本去,最后经过几个月的交流,我们商量了结婚的事。他说他与他的老婆一直闹矛盾,只要我来日本,他就与她离婚,与我结婚。”

“我记得在东京成田机场,泽藤见到我时说的第一句话就是,老了,像个女人了。”

“就你一个人来接我?”我问。

“也许是他太高兴,嘴皮子也顺了,他说,你不是希望有第三者来吧?我觉得这种事,两个人正好够。”

“我拉住他的手说,可你也不应该两手空空吧。”

“要花吗?我买一个花店送给你。”

我看她一脸幸福的样子,希望听她继续说下去,可她停住了。于是我说:“泽藤真幽默。”

“要不我怎么会爱上他?他年纪是有些大,可心似乎比我还年轻。”

我忍不住问道:“是你先提出结婚的,还是他提出来的?”

“这个问题重要吗?”她微笑着说道,也许是我破坏了她此时的心情。

“你不要误会,我只是想问得仔细一些。其实,谁提出的都是浪漫的爱情故事。”

她想了一下之后回答:“是我先提出来的。”

“那他老婆没有阻挠你们吗?”说了,我才发现自己使用“阻挠”一词不太合适,有些讨好她的意思。

“他原夫人平时倒是很顺从泽藤的,可这个时候,她也组织起他的子女反对了,可是有什么用呢?泽藤没有妥协。不过,他很有良心,给她买了一处与这里差不多的住宅。”

我想起来什么,问道:“你现在是给泽藤做全职太太,还是帮助他的株式会社?你与他一起干,一定会与原来一样得心应手的。”

“我不愿意做全职太太,想自己可以干一些事的。”她想了想说,“我开始时与泽藤一起管理企业,可后来,我发现管理一个家族企业,太复杂了,我推说累了,就回家休息了。但是他有什么很重要的客户时,我还是会与他一同出面的。我想回来好好休息一段时间,再出去干。”

“你平时都做一些什么呢?”

“旅游啊,我最喜欢旅游,近的去伊豆各个岛,你看过《伊豆的歌女》吗?是日本诺贝尔奖获得者写的。远的去四国、九州。当然这是在日本。欧洲、美国、澳洲我全都去过,南非、埃及也去过,有机会我想去非洲贫穷的南部看看。当然,不像欧美人那样,背着包、躬着腰独自旅行,我没有那个本事。”

“都是你与泽藤结婚后去的?”

“是,但有时是我自己单独去的,他很忙的。我都是走马观花地看看。”

“除了旅游,你还做点什么?”

“有时候到东京郊外与朋友打打高尔夫球、保龄球什么的。”

“在这里有许多朋友吧?”

“嗯。”她又补充道,“没有那么多朋友,不把我闲死了?”

“中国朋友多吗?东京住的中国人非常多。”

“我很欢迎他们的,他们来了,我都很客气。可是他们很少来,是我不好相处?你认为我是一个不好相处的人吗?”

“没有。可能你的经历有特殊的一面,考虑问题也就不一样。”我又说,“如果以后想出去工作,你打算做什么?会不会回泽藤的社里?”

“我不会回泽藤的社里了,否则我就不会出来,我想自己出去干,比如进入日本的娱乐业。我有一些日本朋友,他们可以帮助我的,我正在联系这件事。我也想参股一家日本电视公司,只是需要泽藤君支持,我并不需要分红什么的,只是想自己干一些事。”

“泽藤反对了吗?”

她犹豫了一下说:“他不理解我为什么要出去干,他不缺钱,他不需要我去挣钱。”她笑了,“他认为出去干就是为了钱。喂,如果你想自费出这本书的话,我可以帮助你,我知道出书不需要很多钱,但广告宣传就需要一笔钱了。”

“谢谢。”我犹豫了一下又说,“可是我们刚刚认识,你为什么要帮助我呢?”

“这个,”她也犹豫了一下,用开玩笑的口气说,“让你不能把我写得太糟。”

“谢谢你,我已经与国内一家出版单位联系好了。”

“哦。”她有些心不在焉地说,随后瞟了一眼墙壁上的挂钟。

已经是下午三时了,她一定有什么事要干。于是,我站起身来想与她告别,并说我以后会在电话上打扰她的。

“你从那么远的地方来,没有采访到什么就走了。你不在这里吃饭,再住一晚上,我是不会放你走的。”

她既然这样盛情,我当然不走了。

随后她拿起手机,很礼貌地说让我“等一等”,就到门口去打电话了。我有一句无一句听她说:

“喂,泽藤君吗?我前两天寄过去的报纸你看了吗?啊……没有?这就怪了,你一定要找来看看,那上面有我的一篇文章,是讲述我们的婚姻生活和我对你的感情的。你今天有时间过来一下吗?今天从大阪来了一位记者,是为了那篇文章来采访我们的。你来不了?那你哪天来?”

我对她更是感激,泽藤那么忙,现在还在北海道,她发表那篇文章的那张报纸都还没有看到,她还让他过来接受我的采访,他在那么远的地方当然赶不过来了。

“泽藤那么忙,你本来就不应该让他来的,我们说说话就行了。”

“啊,你听到了?”她说,“哪里,你难得来一次,我是想,他能来就最好了。”

我们吃了饭,随后我们坐到了她家的花园里去了。花园不大,也就五十多平方米的样子,可是在东京这个寸土寸金的地方,已经很不错了。

也许是说话时间太长,她说的话明显没有刚才那么多。不过,有那么一刻,她突然想起了什么似的看着我说道:“几年没有回去,我很想回国去看看、旅游,那毕竟是我的家乡、我的祖国。如果自己有什么投资能力,更想投资的地方是中国。你写书也把这些写进去吧,因为这是我最想说的话。我那些埋怨少数领导的话就不要说了。”

我为她说的话有些感动了,点点头。

之后,她又断断续续地说一些不是很重要的话。

大约是晚上九点多钟,我们正有一句无一句地说着话,却有一辆轿车从远处开来了,转进了他家附近的一个停车间。

“哦,是泽藤来了,他怎么来了?”她脸上露出了兴奋的表情,随后转身回去,把我扔在门外。我不知道她去干什么。

泽藤走过来,他穿着夹克,走起路来却让袖口自然伸展,姿态像是穿着一套笔挺的西服。看见我这个陌生人坐在他的花园里,就对我微微躬腰点头。

当她走出来的时候,我看见她的头发已经梳过了。我奇怪,都是老夫老妻了还这样,也许泽藤很反感举止、衣着随意的人吧,我也有些紧张起来。

泽藤走近月睛小声说:“你寄给我的报纸,不是你刚才打电话我还不知道,是我儿子藏起来了。我刚才让他拿了出来。我看过了,就立即开车过来了。你寄出报纸时,应该给我打一个电话的。”

“我没有想到你看不到的,想着你只是看了却不想来,你太忙了。”月睛也小声说。

如果不是看见他们恩恩爱爱的样子,我会听不明白他们的话的。因为纯粹听他们的对话,我会感觉他们难得见一次面的。

“这就是我说的那位记者,是中文报的,因为那篇文章用日文和中文分别发表了。”月睛走上去挽住他的手,微笑中是万种温情。

他深深地给我鞠了一躬,出于礼貌什么的,他还从脸上露出诚惶诚恐的样子。

我急忙回敬了一个角度更大的躬,我说:“哦,谢谢你从北海道赶了过来。”

“哦?啊。没有什么的。”他看了一眼月睛说道。月睛也看了我一眼。

我有些糊涂了,发觉这两口子真有些意思——东京离北海道在八百公里以上,从她打电话给他那时算起,当然是可以坐飞机赶来的,可我总觉得不像,可他们骗我又什么意义呢?我在心里摇了摇头。

泽藤很是深情地看着月睛,也许是看到我这个陌生人在这里,也就有些坐立不安的,或者说欲言又止。

我觉得影响别人不好,说道:“影响你们了,我过几天再来吧。”说完,我就站了起来。

月睛说:“都这样晚了,你去哪里?我们不是说好了吗?”

我看她虽然这样说,也没有挽留我的意思了。我能够理解,人家夫妻都有些时间没有见面了,是有很多事要说的。

倒是泽藤很有留下我的诚意,说:“这里那么多房间,你不用走,如果你觉得不方便,现在也是睡觉的时间了,你是客人先去睡,我们也要休息了。我明天一大早就走,你们就可以继续聊了。慧子(女佣的名字),你去帮助这位夫人休息吧。”

我还是婉言谢绝了,走出了门,连夜开车回大阪。在车上,我还是不明白,泽藤来,目的是与月睛一起来接受我的采访的,可我走,是因为我是多余的人。我也觉得这篇文章难写——如果泽藤不出场,以对月睛的采访,很容易地把这篇专访写出来。可现在我感觉到他们之间的关系好像很复杂,我决定把这次采访搁置起来,先去采访别人。

第二天下午,月睛给我打来电话,对昨天的事赔礼,还说让我过几天再去她家采访。我答应下来了,但是我在忙别的采访任务,这一件事一拖就是一个月过去了。

有一天,月睛突然给我打来电话,问:“你写的稿怎么样了?”

“我只是记录了一些,还没有写呢。”

“为什么啊?”她说,但是还没有等我回答,她又说,“算了,我和他的故事很平淡的,别写了。你如果把我看成朋友,我们经常串串门还可以。”

“为什么?”这下轮到我问她了,我想逼她说出一些真话来,“我总觉得你有一些难言之隐,你是不是与泽藤或者与他家其他人有一些误会?而你写那篇文章就是为了解除这种误会,泽藤看后,理解了你。”

“你是这样看的,报社的人也这样看?你也准备顺着这样的思路去写?”她一连问了几个问题。

“嗯。”我说,“如果是这样,你处理问题很有办法的,说真的,我很钦佩你的。”

随后,我在等着她对我的猜测反驳,但是她没有直接反驳,她说:“不要猜了,我不会上你的当的。不过,我想告诉你:每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如果按照你想的那样写出来,我会被别人当成笑料的。”

“其实,这本来就是生活,我想别人都会理解的。况且如果你们有什么矛盾,那天不是都解除了吗?这一篇稿子的结局,我就准备这样写。”

她笑了,说:“理解?你这话是在欺骗我了,原来做节目主持时,只要出席什么活动,我与哪个男人多说了几句话,第二天小报就会做各种猜测,反正是不说好的,说好的没有读者。不要凭空想象了。我求你,不要写了,其实那一天,我并没有打算接受你的采访的。我只是,唉……不说了。”

“我知道。”我此时才真正明白,那一天,她是想利用我与泽藤和解。“其实,你不要那么戒备我,为了方便写,我书中的人物几乎都没有用真名。”

“算了吧,你还是给我留一点面子吧,如果非得写,就把我写得稍微好一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