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谁搞垮了美国
616600000028

第28章 摩根大通,笑看风云 (1)

华尔街能炼金,也能炼人。每一天都有许许多多的人在这里演绎出一幕幕悲欢故事。有人一夜暴富,也有人倾家荡产。在华尔街,没人知道下一刻会发生什么。有人开玩笑,投行经理必须睁着眼睛睡觉,为了躲避风险和追逐利润。在百年难得一遇的金融危机里,雷曼倒了,美林被美国银行收购,贝尔斯登再也支撑不住,告别了大投行的傲慢和自负,两房改嫁了政府,足可以证明,这场金融浩劫有多大。没人睁开眼能确定自己是否还活着。但是在危难中,摩根大通却屹立不倒,并先后收购了贝尔斯登和华盛顿互惠银行,成为能与美国银行抗衡的全美最大银行之一。成就这一切的,是被誉为“华尔街神童”的摩根大通CEO杰米·戴蒙。杰米·戴蒙是个叛逆小子,老爸是在投行当经纪人的,他也就子承父业干起了这行。从美国哈佛大学毕业后,他就进了美国运通公司,给美国运通公司的总裁桑迪·威尔当助手。后来桑迪威尔被赶下了台,戴蒙也随之而去,俩人办了个商业银行,这个商业银行就是后来的花旗银行前身。后来戴蒙的个性越来越强,和高管有矛盾,和桑迪威尔也有矛盾,桑迪·威尔终于把戴蒙赶出花旗。

这件事对戴蒙影响很大,毕竟他和桑迪·威尔一起这么长时间了,桑迪·威尔亦师亦友,可以这么说,他们一起打下了花旗天下,现在突然被赶走,这打击确实不小。戴蒙把自己关在家里一年才再次出山,任第一银行CEO。2004年,第一银行与JP摩根大通合并,戴蒙任总裁,2年后戴蒙正式出任摩根CEO。当时和第一银行合并的时候,几乎出现了所有合并企业都会出现的问题,就是散漫、机构繁冗,像一条乱拼凑起来的大船,走不远就面临着被淹没的危险。摩根虽然算是投行里的“贵族”,但是已经步履蹒跚。尽管在一些主要业务方面,摩根都位居前列,长期以来其利润增长却一直处于温而不热的状态,利润率也只达到中流水平,发展得极为缓慢。这个时候的戴蒙给摩根大通带来了一股非常新鲜的血液,戴蒙的领导能力和个性一样强烈。他揪出了摩根大通的弊病——公司内部缺乏整合,成本浪费严重。从2004年戴蒙开始当总裁,他就针对这两个弊病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摩根从这个时候开始使用自己的计算机系统,并且平台相当统一。这大量缩减了时间,减少了公司成员面对五花八门、眼花缭乱的计算机系统的茫然。

再就是节省成本,戴蒙非常擅长,他曾经冷酷无情地把公司的体育馆关闭了,牛奶取消了,甚至办公司里的鲜花都被拔掉了。通过这些细枝末节来节省成本当然会招来一片骂声,但是戴蒙丝毫不在乎,他非常讨厌浪费金钱,能省就省,省下来的钱全部用来投资。在华尔街,他被称为“成本杀手”。对于与提升客户价值无关的任何浪费金钱的行为,他都会毫不客气地制止,哪怕这是在让他自己享受。减轻成本,轻装上阵的摩根最大的“卖点”还是有一支非常优秀的团队。戴蒙非常重视人才,好多人都是从老公司花旗那里挖来的,尽管这让桑迪·威尔很不满意,戴蒙依旧我行我素。戴蒙性格强硬果断,可是身边跟了他十几年二十几年的人多得是——其中之一说:“他是一个令人头疼的人物,要求非常严格,但却让你愿意用整个生命来相信他。”这就是戴蒙。摩根这么强大和这些人脱离不了关系,戴蒙是个脾气有些暴躁的领袖,却不是一个独裁者,相比较其他公司的CEO自己统领生杀大权,戴蒙还是能听得去别人的意见的。他们每次开会,都不是非常正式的繁冗报告式会议,而是更像一个家庭聚餐或者意大利圆桌会议。

不过在这里可没有聚会的祥和,通常是这种情况,戴蒙吼:“这个愚蠢的主义到底是谁想出来的!”在座高官们丝毫不示弱:“正是你,戴蒙。”你可以和戴蒙辩论,你可以改变他之前热烈鼓吹的想法,但前提是你知道你自己在说什么,你必须做到比戴蒙更熟悉这一切。“他很乐意你与他针锋相对,但是你得和他一样对细节了如指掌,比如知道自己的报告中附录三的内容是什么。”其中一位高管表示。无疑,戴蒙这种做法是聪明的,既可以博览众长,集思广益,又可以不浪费时间。即使对最心腹的下属该骂的时候也骂,这种对事不对人、有话直说的个性让戴蒙的效率非常高。戴蒙在摩根建立了合理的约束政策和节约成本的措施,让摩根有一个非常健康的成长环境。根据摩根的调查报告显示,摩根是非常条理分明的。一共分成六个部门,每个部门都是独立的,对自己部门负责的。在“结账”的时候,六个部门经理要带着自己非常详细的财务表过来报告,这里面设置包括成员的通信费。这让好的经理得到表扬,让坏的经理无法再鱼目混珠。摩根还有一个特别之处,就是工资是按照劳动成果分的,不像别的投行CEO,一拿薪水就拿几个亿的。

戴蒙对自己相当“吝啬”,2006年根据自己的“劳动成果”戴蒙才得了2700万美元,而在摩根里,比他工资高的人多得是。薪水是最有效的激励手段,大家把摩根看成一个只要努力,就能往上走的大家庭,在这里,大家是比较平等的。这是摩根发展的历史,那么摩根到底是如何逃过金融危机这百年难遇的浩劫呢?这得归功于摩根风险防范措施做得比较好,戴蒙说自己已经习惯做最坏的打算。摩根收购了贝尔斯登,贝尔斯登的CEO挺不服气地说:“贝尔斯登的消失是短线炒家预谋的结果。”戴蒙更不服气地说“不,这是你们自找的”。贝尔斯登内部管理非常混乱,当金融危机到来时,贝尔斯登的CEO凯恩正在有滋有味地打桥牌,而贝尔斯登两只对冲基金完蛋的时候,这位CEO还在打桥牌。戴蒙可一直没闲着,他甚至放弃了休假日。帮助长期资本公司注资35亿美元,防微杜渐,这在今天美国花那么多钱来救援看来,这笔钱花得非常值得。对于风险控制,摩根无疑是最好的。因为戴蒙讨厌冒风险,他可以用最优秀的人,最好的管理,但就是讨厌冒最大的风险。对于乱七八糟的债券,戴蒙一直是有所保留的。

直到2005年,在华尔街最炙手可热的业务证券化抵押贷款中,摩根士丹利还只是个在浅水里玩的小虾米。到2006年,摩根的证券化抵押贷款业务迅速增长,并涉足了次级担保债务权证。这和其他投行相比,只是分了一小杯羹。但是在2006年10月的一次零售银行月度业务总结中,抵押服务业务部总裁称:次级贷款的拖延还贷率正在以令人担忧的速度攀升,而其他的投行也在抢这快业务,做得比摩根还差,违约率也非常高。戴蒙立刻警醒起来,摩根投行联合总裁史蒂夫和比尔温斯特发现,这些用来担保的债券良莠不齐,低风险的3A债券和高风险的B级债券都有,而且违约率不容小觑。市场现在看起来还算安全,事实上早就危机四伏。2006年10月,也就是上次零售银行月度业务总结中提到的问题已经做出决定,当时摩根证券产品总裁还在非洲度假,戴蒙就忙不迭地警告他快把刺激债券全卖掉。就这一个电话,摩根立即从金融危机中的“别人吃肉我喝汤”的现状变成金融浩劫的幸存者。

等到2006年年底,市场违约率果然愈演愈烈,摩根开始抛售其持有的次级债,他几乎将120多亿美元的次级抵押贷款悉数抛尽。放弃快到手的钱,客户的买卖都不做了,当时摩根公司旗下的对冲基金甚至开始做对冲交易。当然,因为金融泡沫的持续性,摩根士丹利在最初亏了一大笔,短期收入从第三名跌到第六名,而摩根的竞争对手轻轻松松赚了几千亿。但是事实证明,“证券有风险,选购需谨慎”,摩根到底是笑到了最后。你说当时别的投行没有注意到违约率的问题吗?不可能。他们就是干这吃的,却一味地追求利润最大化,他们开始不相信报表不相信分析,只相信次贷债券能赚钱,只相信美国房地产会越走越高。美林、雷曼、花旗、UBS等等全都如此,结果都栽了个大跟头。虽然摩根士丹利也有损失,从2007年7月次贷风暴开始到2008年第2季度,摩根的高风险担保债务权证和杠杆贷款仅损失了50亿美元,而花旗、美林和美洲银行则分别损失了330亿、260亿和90亿美元,其股价跌幅也比对手小得多。这主要是因为摩根有效规避了次级担保债务权证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