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谁搞垮了美国
616600000029

第29章 摩根大通,笑看风云 (2)

《财富》杂志分析说,戴蒙和他的团队之所以在如今的华尔街鹤立鸡群,就是因为他们能在信贷市场产生泡沫的时候居安思危。他们能够很好地分析和利用各种数据,并及时做到风险控制,即使有时这意味着可能将市场拱手让给竞争对手。“这是整个华尔街最棒的一支团队。”事实上,摩根大通收购贝尔斯登是有很大风险的,谁也不知道贝尔斯登的坏账呆账烂账有多少,金融漏洞有多大。尽管戴蒙说他不后悔,而且帮着政府收购贝尔斯登有利于华尔街,有利于美国金融体系的稳定和市场信心的恢复,摩根救贝尔斯登还属于银行自救,老百姓没那么多说辞。当然,戴蒙也不是不会考虑股东利益的人,因为是政府“鼓励”的,所以政府的支持是必然的,从长远角度来看,对摩根比较好。戴蒙曾坚持要用2美元每股来收购贝尔斯登,并且威胁“如果贝尔斯等不卖,就送回去破产”。但贝尔斯登CEO骨头更硬,人家压根不怕破产,就是不卖。最后摩根还是用10美元每股的价格买了贝尔斯登。在这场危机之前,摩根大通只是一个中游“玩家”。但如今它几乎在各个领域的表现都成了同行中的领头羊。

摩根现在超过了花旗,现在正在和美国银行一决高下。同样是超级“并购者”,美国银行可没摩根的好命,收购来一个只会拖后腿的美林,现在坏账一堆,已经出现衰退现象。相比较之下,一向非常稳定的摩根大通就显得游刃有余了,在各大投行连续亏损的情况下,摩根大通还在2008年赚上80亿美元呢。第六节:黑石——政府大树好乘凉华尔街大批公司倒下了,在烽火硝烟中当然也有胜利者,美国规模最大的上市投资管理公司黑石集团就是个大赢家。美国《纽约时报》18日称,21年前黑石还只有一间办公室,现在,黑石已经花130亿美元收购了巴莱克,成为全球最大的基金管理公司。这家成立于1985年、管理着787亿美元的资产、2006年税后利润达到23亿美元的资产管理公司终于揭开了神秘的面纱——虽然只揭开了一半。如果把黑石的中英文名字各取一半来发音,黑石就成了“黑洞”。也对,这是一个不断吸入资本、一边腐朽一边神奇、具有非凡魔力的巨大黑洞。在今天的华尔街,黑石总裁施瓦茨慢被称为“华尔街之王”,每年拿着3亿美元的薪水。

施瓦茨慢也是美国奋斗的典型代表,并不是含着银勺子出生,父母经营着一家小杂货店,施瓦茨慢通过努力,考进了哈佛大学。勤学上进的施瓦茨慢深知道,要想赚钱,就得去华尔街,那里是资本的天堂。一毕业他就进了雷曼投行,干了一段时间,他感觉没发挥余地了,就和另一个伙计各自掏出了20万美元,成立了今天闻名遐迩的黑石公司。黑石的核心业务被称为“另类投资基金”(也被称为“替代投资基金”),就是进行传统的股票、债券等公共资本市场之外的投资。私募基金是相对于公募基金而言的,只不是面向所有的投资者,而是通过非公开方式面向少数机构投资者和富有的个人投资者募集资金而设立的基金,这个说穿了就是私有股权投资,这个行业最关键的是人。黑石公司这么多钱,到2009年已经管理着800亿资产,每年利润就高达23亿,可是黑石公司总共就57个合伙人,专业人士加起来还不到400人。对他们而言,最大的难题是,黑石如何把赚的钱在这400个人里分好,不出乱子。美国的基金公司众多,鱼龙混杂,为什么美国政府偏偏选中了黑石呢?不仅让黑石负责贝尔斯登的评估,甚至还很“信任”的把拍卖权交给了它。

有很多人都对此表示很质疑,瓜田李下,如此不避嫌。但是黑石并没有停下脚步,不管是救助AIG还是花旗,还是后来评估房地美房利美以及美国政府出台的刺激市场的各种五花八门的项目,哪里都可以看到黑石的影子。美国参议员格拉斯利说:“它们能获得美联储什么时候、用什么价格出售资产的信息。同时它们和全球的金融机构有着错综复杂的联系。”如此看来,政府确实对黑石有所厚爱。毕竟最关键的是和政府合作,和政府合作是最让人放心的,稳赚不赔的买卖,有什么事政府帮你承担,而且还能获得知名度和信誉保障。而且,黑石建议美联储干预市场,恢复投资者的信心,这有助于它和其他基金募集资金。美联储拒绝透露向黑石集团支付的咨询费,但称其中一个合同将至少向黑石集团和其他基金支付7100万美元。美国政府装模作样地说要竞选,让这些基金公司竞争一个项目,可是黑石现在作为最大的基金公司,想要哪个项目,还不是探囊取物,能和黑石抗争的公司寥寥无几。黑石是怎样一步步地成长为基金大鳄?这还要从施瓦茨慢说起,40万美元也许在我们看来是个天价数字,但在资本横流的华尔街,这只不过是一次海滨度假。

可有人却凭着这40万美元成立了世界上最大的基金管理公司,他就是施瓦茨慢——黑石的CEO。在最初,黑石走得很艰难,他们俩算是开创私人服务行业,这行本身就很艰难,你没背景没钱没地位,谁钱烧手非得要选择给你呢?黑石的第一桶金,是借助彼得森早年与索尼公司总裁盛田昭夫结下的友情,抢得收购代理权,代表索尼公司出价20亿美元收购哥伦比亚唱片公司,可是这笔生意只赚得了一点车马费。之后,他们决定借鸡生蛋,创立私募基金。施瓦茨慢说当时真是非常的尴尬——“19个最有希望的投资者一个接一个地拒绝了我们,488个潜在的投资者也拒绝了我们,那真是最令人难堪的时刻……”但是施瓦茨慢没放弃,直到遇到了英国宝成保险公司总裁,给他投了一亿美元,正是这笔钱让后来者看到了黑石的潜力。不久,通用电气总裁杰克·韦尔奇也入伙了。黑石的第一只基金吸引了32个投资人,包括大都会人寿、通用电气、日本日兴证券以及其他几个大企业的退休金,总共募集了85亿美元。这是施瓦茨慢的黑石发家初期。黑石一直坚持着友好收购的原则,即使现在恶意竞争遍地都是,他们也保持着这个好习惯。

这为他们减少了敌人,增加了朋友,提升了广泛的知名度和良好的信誉,大家喜欢这样的“醇厚”的公司,把钱撂在这里放心。除此之外,当然最过硬的还是黑石的业务。黑石公司办事干净果断,行动迅速,执行能力非常强。这恐怕也是政府选中他的一个原因,能当机立断地做出正确的决定是非常重要的。黑石就是这样的公司,在前面有一大批被完美收购的公司作为支撑。2006年11月,以190亿美元(不含债务)收购美国最大写字楼物业持有者REIT-EOP。2007年2月7日,黑石仅动用375亿美元的本金,便完成了对美国写字楼房地产信托基金EOP总额高达390亿美元的“天价”收购。这次杠杆收购堪称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杠杆收购。此后,黑石一举成为美国最大的写字楼业主,拥有540栋物业。据说,当时竞争对手根本想不到黑石公司会出这样的价格,甚至来不及思考一切是否值得的时候,美国写字楼房地产信托基金EOP已经属于黑石公司了。黑石公司的速度和执行力让人叹服。黑石集团2004年从德国私人资本手中买下了Celanese化学公司。

这块资产到手还没捂热,随即被推向美国上市,当时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经济低迷,大家纷纷把目光投向老老实实的传统行业。不到半年,黑石集团把化学公司卖出去,转手就拿到了30亿美元,手里还攥着一大批股份。施瓦茨慢是个奇才,划算的买卖可不是一两桩,不管花钱多钱少,最后总能得到重头戏。现在,黑石又用130亿的天价收购了巴莱克,巴莱克在新公司里只占20%的股权。黑石也成为真正的基金老大。施瓦茨慢说得很清楚:“在华尔街,你必须做好每一件事情。这是一种紧张的生活。”他说,这就像开饭店——如果你的菜开始做得不好吃,你就将失去你所有的顾客。更何况,黑石有代理政府投资的经验。斯瓦茨曼说:“我们的投资手段也有很多门类,包括企业私募基金、房地产基金、对冲基金、夹层基金等。

投入我们属下的基金的投资者,包括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GIC)及阿布扎比投资,我们有代理政府资金投资的经验。”黑石公司又很听政府的话,懂得什么时候搭什么腔调。美国政府需要用看得见的手掌控经济的时候,他就说市场需要政府调节;美国政府需要救市,人家就说救市是必须手段。美国政府当然喜欢,自然也乐意分黑石一杯羹,这次黑石能拿下巨头巴莱克,政府功不可没。事实上,除了高盛,黑石是和中国联系最紧密的美国公司。大家一定记得中国国家外汇投资公司,左寻右找地选了个公司,结果损失了近百亿人民币。如果谈到这桩买卖,肯定绕不过一个人,那就是香港特区政府前财政司司长、现黑石集团高级董事兼大中华区主席——梁锦松。

如果不是他从中斡旋,中国外汇储备入股黑石这一金融史上前所未有的“大手笔”不会在短短几个月内就仓促敲定。黑石看中了梁锦松的人脉,而梁锦松也给黑石私募了30亿美元。在中投选择黑石之后,黑石股价连续下跌,跌得惨不忍睹,87亿人民币眨眼间就没了。那么,黑石公司本来也算是金融危机中的大赢家之一,为什么经营如此“不善”?为什么中国投入大笔钱后,黑石的股价不升反跌?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是有人蓄意操纵。中国投资水准向来是幼稚园程度,在华尔街的成人社会跌跌撞撞,即使赔钱大家也感觉是正常的。但是事实上,是早就有人给中国下套子,黑石更是其中之一。中国是新兴大国,机会多,金子多,华尔街早就对中国虎视眈眈。黑石先是聘请梁锦松——后又聘请付之山,这个金融巨头非常善于调兵遣将,利用人情来做买卖,他和保尔森一样,都深谙中国是个人情大国,人脉是一切。碰上这样知己知彼的对手,中国可要小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