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谁搞垮了美国
616600000034

第34章 两房掌门,“受虐”连连?

金融危机来了,很多金融机构的CEO也都因为“经营不善”而离开公司,其中包括美国的两房——“房地美”和“房利美”。原来的首席执行官被卸掉了官帽子,但要物色新的CEO却不容易。出任“两房”的掌门现在越来越难,完全出力不讨好的的活计,两房现在是政府的,新的CEO只不过是个保姆而已。更何况钱拿得少,政府有最高限薪酬,比不上两房以前掌门人拿得多:其中,在次贷危机爆发的2007年,“房地美”首席执行官理查德·赛伦拿着1830万美元的薪水,公司快垮台了,他的薪水却增加了34%;而“房利美”老总拿到1160万美元的薪水。其中理查得·赛轮有一个有趣的故事,当时他请律师和公司谈薪水问题,最后公司还额外补偿给他十万美金,作为律师咨询费的报销。两房原来也不是国有机构,而是一个私人的上市公司。但是他可以受到政府的赞助,可以享受各种优惠,比如免交税务,贷款比较方便等等。当时两房债券卖得非常火,就是因为政府是两房的后援团,有个隐形担保,即使将来出了什么问题,政府也不会让两房倒下。救助两房在当时被称为史上最大的救援活动。

要说实话,政府真是不想管,因为这和美国一向提倡的“自由市场”理论相背离,而且拿钱救两房,纳税人当然不乐意。但是又不能不管,如果政府到现在还坐观,那么两房很可能会破产倒闭,要知道,两房可以掌控着全美国人的房子。两房自己就有54万亿美元的住房债券,占全部住房按揭贷款近乎一半。在政府接管两房的时候,“两房”所提供的信贷已经达到了美国全部新增住房按揭贷款的四分之三!两房果真是名副其实的“大而不倒”,政府怎么敢让它倒下呢?在其作为“政府支持的企业”这样一个模棱两可的角色界定下,两房本身享有的优惠就特别多,融资成本低得可怜,这让两房在利益熏心的时候不断扩张,资产负债平衡表急剧膨胀,成为了占据美国住房与金融体系中心位置的两家超级住房融资机构。“两房”的巨大业务是不正常的,它在一定程度上甚至扭曲了定价,对于美国房地产市场的虚假繁荣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而当时两房如果真的破产,那将会导致整个美国住房贷款,乃至于整个债市,甚至整个美国金融市场的大崩溃。

政府救是救了两房,把一直以来两房在“政府和私人之间”暧昧关系彻底结束。美国政府将“两房”收归国有后,财政部就说了,还会继续贷款给两房,但是现在两房已经有了政府的限制——那就是联邦住房金融署来监管,两房掌门人不仅钱拿的少,而且发挥的空间少,一切得按照政府脸色办事,毕竟政府现在占了80%的股份。况且,美国政府还买了10万亿美元的两房优先股,这些优先股要比市场上现在的优先股还要说话算数。这让两房的新掌门有些不好当。两房收归国有,美国政府第一件事就是撸了房地美和房利美首席执行官的帽子,派遣戴维·莫菲特——USBancorp原来的首席财务官,去担任房地美的首席执行官。而房利美的首席执行官也是美国政府自己人埃里森——美国财政部要员。谁知道,两个“两房”新掌门都是亮了下相就退场了。才上任6个月的戴维·莫菲特因为“工作受挫”率先提出辞职,而房地美的埃里森也没能坚持多长时间,去政府参加“救助”活动去了,直接进了美国财政部。两房正处在青黄不接的阶段。

而且,为什么两房掌门位子做不长呢?当然不仅仅是因为钱少——因为任何一个年薪超过一百万的“两房掌门”都会受到抨击,现在政府不是给不起,而是根本不敢给那么多工资。还有一个重要理由是,两房积重难返,问题太多、太大,政府钳制,束手束脚,稍有不慎,就惹来一片骂声。不仅仅是两房的CEO难做,别的高管也很难当,房地美的首席财务官大卫· 克勒曼在4月末选择自杀。而当时的房地美正在接受轮番调查轰炸,纽约南区和弗吉尼亚东区检察官针对其会计、信息披露及企业管理等方面调查,又要接受SEC和司法部会计舞弊协助调查。试问哪个金融机构没有坏账呆账?两房被收购到政府里去就要被人拿到案板上剖析,这有错误,那也不对,即使完全按照政府的做,两房现在还在持续深度亏损,全靠财政部注资,这都给两房任职的人员很大的压力——政府完全有理由说,我们已经给你们钱了,也监管了,你们再不成功是自己的责任,黑锅你们自己扛吧。美国政府接管两房后,要求房地美和房利美承担部分新政府经济复苏项目。

奥巴马政府还要求这两家机构每月购买和出售成千上万份住房抵押贷款,以维持房地产市场交投活跃,也就是说,两房已经完全为政府服务。在这个过程,只要美国经济仍然处于糟糕状态,美国政府就会认为被接管的企业做得仍然不够,尽管企业内部特别是高管层一再努力。而事实上,两房已经因为“执行”奥巴马的财政救助政策,损失了300亿美元。现在,在“两房”最落魄的时候,司法机关不断地对其进行盘查,这一切都让两房左右为难。而且,大卫·克勒曼的股票也因为两房的“国有化”而变得一文不值。房地美和房利美在监管者的指导下,修改了“留才奖金”的协议,承诺在18个月内对7600名职员发放总计21亿美元奖金。纳税人还是对此表示愤怒,他们开始威胁一些发放高额薪水的高管,这让克勒曼非常苦恼,他甚至招聘了一些私人保安,但是最终还是决定“以死谢罪”。记得当时保尔森宣布要救助两艘正徐徐下沉的金融“泰坦尼克号”——房利美与房地美的时候,美国朝野内外几乎是一片欢呼。

当时两房情势危急,处在金融风暴中心,资产不断缩减,亏损日益增加,投资者的信心几乎丧失殆尽。总而言之,两房当时就一个词——山穷水尽。政府再不救助就带着美国人的房子彻底完蛋。首先,美国政府接管“两房”使其债券持有人彻底吃了一颗定心丸。当时中国政府真是大松了一口气,因为中国攥着美国上万亿美元的债券,其中有很多都是两房的。美元一直以稳定强势的面貌出现,相比于“价格交高”的欧元和收益率过低、又不保险的日元,美元是中国最好的、最信任的选择。现在突然出现了这种问题,不仅让中国有些尴尬,万一两房真倒了,中国的外汇储备市场的未来也就黑了。现在,政府保证两房不会倒,收归国有,这也在一定程度上稳定社会关系、国际关系和投资者的信心。日本作为大额债券持有人,和中国的情形基本上一样,虽然暂时从两房拿不出那么多钱,但至少没有被“贬值”掉就是一件好事了。在美国政府正式接管两房后的几天里,两房机构债与美国国债间的利差急剧缩小。PIMCO没有在混乱不安的市场气氛中惊慌抛售,反而增持了“两房”机构债,在这次稳赚了一大笔。

然而对于两房私人股票的持有者来说,这无疑是个晴天霹雳。因为国有化就是直接“易主”,原来的私人募集股票全都不算数了,两房股票完全成了废纸,股东现在已经变成了美国政府。但是,政府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治标不治本的,他可以短暂地给两房打针强心剂,却不能保证它从此健康地成长。危机究竟何时平息,那得看美国的房市什么时候见底,什么时候稳定下来。房地美和房利美事件,引起我们对中国企业的思考。首先当然是政府,到底该如何救市,该怎么救?美国出手救市的时候,这让国内的一些“救市派”非常兴奋——连美国都救了,咱中国怎么还不动?就中国而言,救与不救,首先要明确的前提是,股市与楼市到底处在一个什么样的阶段?是不是到了政府必须出手的时候?房地美和房利美当时已经岌岌可危,到了山穷水尽的时候,房地美亏损了近百亿,房利美亏损了190多亿,他们的股价已经从七八十美元跌倒了十美元左右,完全处于破产状态。

但是中国呢?中国楼市的价格下跌了多少?说是房地产价格在下跌,但是谁真正买到便宜的房子?即使买到了,房子又便宜多少?现在美国的房子60万美元的下降到30万美元一套,将近一半,中国有没有?即使真的房地产不景气,有没有到能引发系统风险的程度?政府怎么能稀里糊涂就跑去盲目救市?让人感觉很困惑的是,政府还就是立刻有反应了,跟着美国政府大撒钱——实施了四万亿救市政策。这四万亿救市钱里有一部分真的流向了房地产行业,房地产本来已经够热了,也该降降温了,现在给他们一大笔钱,不是救命而是让那些黑心地产商跑去享受了。美国的大卫·克勒曼忍不住多方压力,自杀了。

我们除了说美国金融危机太严重了,是不是也该想想,大卫·克勒曼自杀的原因是什么?是因为他压力太大,谁给他的压力?就是他们把两房整垮了,所以就该受到“责难”,这是所有美国人的心理。政府加大钳制两房,就是不给高工资,严格监管,司法机关盘查他们,不断发难,美国民众鄙视他们,认为他们抢了纳税人的钱,种种压力纠结在一起。我想问下,为什么中国国企一些领导们,搞垮了企业,自己还悠哉乐呵的过日子?没有丝毫压力和负担?他们丝毫不认为是自己的责任,反正亏空的又不是自己的钱,而是国家的。还有,房地美和房利美为什么会倒台?究其根源,就是“政企不分”。应该这么说两房设置的本意是好的,是罗斯福为给普通老百姓融资买房提供担保的一个机构,在大萧条打击下信心低迷住房融资紧缩的特殊时期,房利美促进了经济的复苏,而且为美国金融稳定保驾护航。

但是,在和平繁荣时代,两房已经“独立”成私人企业,美国国会却依然视如己出,不遗余力的支持,继续为之债务提供隐含担保。结果,“两房”不断冒进扩张,资产负债平衡表急剧增加,其直接持有和担保的按揭贷款和以按揭贷款作抵押的证券由1990年的7400亿美元爆炸式成长到2007年底的49万亿美元。这直接点燃了两房的气焰,反正“利润私有化,风险社会化”,有什么大不了。这也是一般国有企业的通病。中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国有企业更多,政企不分现象也会更严重,所承担的“道德风险”却几乎是零。表面上看来,中国的国企也包装包装上市了,正经八北的发行股票,但是“政企不分”的情况依然很严重。在这里,国有控股的权力是最大的,而其他股东说话就不算数了。而且,谁来监管国有控股者?他们到底是一群什么样的人,真的对经济发展很有经验很有研究吗?确实应该三思,到底如何掌握好监管和利益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