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价值为王
618600000033

第33章 巴菲特的智慧法则五:远离市场 (1)

平凡的人使自己屈从于外在世界,特立独行的人则坚持外在世界应该为自己所改变,因此人类的所有进步都是由那些特立独行的人做出的。

——萧伯纳

股票是个情绪波动很大的家伙。

——本杰明·格雷厄姆

市场先生和旅鼠

世界上那些能够享誉天下的投资大师都有特立独行的一面,巴菲特也不例外。一个25岁的有为青年却回到一个美国中部的小城开始自己的投资生涯,这简直难以想象。对于那些梦想在金融事业上有所建树的投资者而言,纽约和华尔街是最好的立足点。巴菲特放弃了老师格雷厄姆的挽留,执意回到一个金融业落后的中部城镇开创基业。在二十世纪下半叶的美国,有两个人是如此个性鲜明,连那些本来就足够独特的成功者也相形见拙,一个是巴菲特,另外一个是沃姆·山顿。这两个人都是从偏僻之处建立了傲人的商业帝国,沃尔玛和帕克夏·哈萨维公司可以说是特立独行者在商业世界树立的凯旋门。

沃姆·山顿的小镇战略是基于一种动机不对称,那些实力强盛的零售商根本看不上农村和郊区的市场,同时他也具有一种实力不对称,因为那些毫无实力可言的本地杂货铺根本无法与自己的小卖场竞争,沃尔玛就在一种极具破坏性创新的基础上建立起来了。那么,巴菲特又是如何在美国中部这个金融落后之地建立起了帕克夏·哈萨维帝国呢?巴菲特其实知道他自己的最大优势就是可以避免大众情绪和市场价格的干扰,“远离市场”使得巴菲特可以更好地遵循格雷厄姆的理性分析路径,也可以使得巴菲特处在费雪所谓的“能力范围”之内,毕竟一个人的分析能力往往会受到周遭事务的影响,情绪波动会影响一个人本来的能力范围,使得其疆界模糊和变小。

买卖股票涉及心智功能,而情绪会影响心智的正常运作,这些是格雷厄姆交给巴菲特的经验之谈,同时格雷厄姆还让巴菲特学会通过紧密计算来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过巴菲特走得更远,他通过在一个偏远之城进行业务运行来避免华尔街的干扰。巴菲特从25岁之后,一直刻意处于华尔街引发的情绪之外,因为能够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进而作出理性的分析。

恐惧和贪婪,每个做金融交易的人都对这些用词耳熟能详。在金融市场上,情绪发挥的影响往往在短期中占据主导,情绪波动导致资金的流入流出,导致对股票供求的急剧变化,这些使得价格不断呈现出脱离价值中枢的运动,而这些运动则给像巴菲特这样的价值投资者带来了机会。无论基本面投资还是技术类投资,所有交易人士都一致赞同市场在短期内为情绪所主导,围绕价值的运动也呈现出纠枉过正的特点。

当交易者不顾公司的价值中枢而追逐某些股票时,经常使得这些股票市盈率过高,这时候贪婪占据了这些投资者的心智;当交易者因为恐惧而卖出那些基本面良好的股票时,消极的情绪完全压过了投资者的理性。但是,巴菲特同格雷厄姆一样,相信价格在中长期内一定会向价值中枢回归。不光是巴菲特具有这样的看法,索罗斯同样有类似的思想,两人一直并称于全球金融界。索罗斯认为人的情绪和决策会影响金融资产的价格,而资产价格反过来又会强化先前的情绪和决策,从而形成一个自我强化的过程,但是到了某一临界点,这类自我强化运动会突然崩溃,从而做反向运动,索罗斯将心理与资产价格的相互左右称为“反身性”,我们在本书的最后一章将会谈到,这里是结合巴菲特的共同点进行一个横向的融贯,使得大家对各位大师的联系有所了解,只有把握大师之间的异同才能更好地理解大师的思想特色和成功之处。

巴菲特之所以要远离市场,最为主要的是投机思维和情绪主导着证券投资者,巴菲特远离市场最为主要的是远离那些投机倾向的干扰。格雷厄姆曾经向巴菲特强调过投机和投资的区别,他说投机者和投资者的最大区别在于投机者企图预测证券价格的动向,然后从中获利,而投资者在低于价值的价格买入资产在价格高于价值时卖出资产。格雷厄姆认为成功的投资者是那些从容淡定,具有耐性的投资者,一个投资者要战胜的是自己的情绪和冲动,而市场往往是引诱投资者犯错的主要因素,那些投机者之所以失败主要是因为他们离市场太近,从而无法作出理性的决策,盯着价格的波动,使得他们被市场催眠,从而做出有违投资法则的决策。

格雷厄姆认为一个投资者需要具备两个条件才能抵御情绪的影响:第一个条件是采用定量化的理性手段来分析股票,比如会计和财务分析方法;第二个条件是远离市场和投资人群。格雷厄姆告诫巴菲特,即使他掌握了定量化的分析手段仍然不能保障内心的平衡和理性,因为情绪很容易受到市场波动的影响,这时候定量分析反而可能助纣为虐。在掌握了理性分析方法之后,投资者仍然需要战胜自己的情绪。

要战胜自己的情绪,最好的办法是远离市场。格雷厄姆以市场先生来比喻证券市场的极端无常。巴菲特曾经专门在年报中将“市场先生”一词和盘托出,从此这一格雷厄姆的遗产在全世界投资界变得家喻户晓。巴菲特的原文很长,但是我们即使不看其原文的解释,也能大致掌握“市场先生”的含义:那就是证券市场是一个为情绪主导的地方,在短期内根本看不到理性的反应和运动,如果能够避免市场的消极影响作出理性决策,则市场的周期性歇斯底里反应反而成为了价值投资者最好的买卖时机。巴菲特在年报中不断提醒股东,要想作出合乎理性的投资决策就必须使自己免受“市场先生”的袭扰。巴菲特采用的方法就是远离市场。

格雷厄姆和巴菲特各自举了一个例子用以说明金融市场上的情绪是如何传染的,而其中的群体行为是多么的不理智。格雷厄姆举了一个石油勘探者的寓言。一个石油勘探者死后来到了天堂的大门之外,却发现很多人已经挤在了里面,一看全部都是石油业的从业者,这时候他有些心灰意冷,但是圣彼得出现了:“你虽然应该进入天堂,但是这里实在装不下了。”但是,这位石油勘探者并没有完全死心,他恳求圣彼得给他一次机会,他希望能够对那些挤在天堂中的石油从业者们说一句话。圣彼得点了点头表示允许,于是这个石油勘探者大声喊道:“地狱发现了石油!”听到这一声大喊,所有的石油从业者都一窝蜂地从天堂挤了出来。这时候圣彼得让这位石油勘探者进到天堂里来,他想了想回答道:“谢谢,我觉得还是跟着那群人走比较好,说不定地狱真的有石油。”中国有个寓言提到过虚假传言听上三遍就会让人信以为真的现象,这个石油勘探者的寓言则告诉我们群体行为和思绪的传染性是非常大的。

巴菲特则在股东大会上讲了一个关于旅鼠的故事。旅鼠是纬度较高地区的一种鼠类,之所以称为旅鼠,是因为它们有集体迁徙的天性。通常情况下,旅鼠总是春季进行迁徙以便寻找新的栖息地,但是每隔三年左右,就会发生一些异常的迁徙现象。这时通常是由于大量繁殖的旅鼠使得大规模地移动,不管途中遇到什么障碍,这些小动物都会想办法穿越,甚至会向那些天敌挑战,这些迁徙者最后会集体跳入海中,直到筋疲力尽而死。动物学家们认为,这是由于大量繁殖产生了生态压力,使得旅鼠的内分泌出现异常,从而形成了群体自杀现象,这也是旅鼠长期进化中对生态压力演化出的自动反应机制。

巴菲特认为那些在大机构工作的专业投资人士和基金经理的行为也与旅鼠差不多,存在一种集体性的自毁倾向。这些平日里极其聪明和理性的高智商人士,往往会屈从于金融市场的消极影响和群体行为。著名的群体心理学鼻祖之一勒庞发现高智商的人处在一群人当中,其决策能力和理想思考能力也会出现明显的下降,群体的智商往往会拉低到群体中智商最低那人的水平。

巴菲特认为要利用复利原理的威力,就要坚持长期投资,而要坚持长期投资就必须远离市场。巴菲特的长期持有策略与绝大多数投资者的做法背道而驰。每当市场出现了一些传言和异常波动,大量的投资者无论是机构投资者还是普通投资者都会迅速买卖股票,他们这样的操作往往不是依据公司的内在价值。他们的行动就像旅鼠一样,出现一种群体自毁的倾向。短线交易必定是一个亏的人比赚的人多的市场,因为在短期内,交易者的盈亏都是来自另外一方,同时经纪人和政府还有征收各种佣金和税法,但场内的资金是有限的,即使价格不发生波动,交易者也会因为税费而出现亏损,所以必然是亏钱的人多于赚钱的人。但在长期内,由于投资者的收益主要来自于公司收益的增长。短期内市场必然是输家多于赢家才能维持那么多中介机构和服务机构的运作,因为这些机构的收入都来自于交易者的佣金支出。就像旅鼠要群体自毁以规避生态压力一样,短期投资者们也有群体自毁倾向,只要这样那些券商和交易所才能生存下来,如果一个短线市场上赚钱的多于亏钱的,而且能够兑现盈亏,则交易所和券商的收入肯定是负的,那么证券市场将不存在。

巴菲特认为大多数专业投资者的业绩乏善可陈主要是因为他们身处在市场中,受到了市场波动和群体思绪的干扰,从而作出了群体非理性的投资决策。我们引用巴菲特年报中的一句话来结束本节:“绝大多数机构投资者和专业投资者根本没有努力思考,他们存在一种懒惰的倾向,他们像傻子一样进行决策,往往这类决策只算得上是盲从别人的模仿而已。这些人的个人得失太重了,总是瞻前顾后的。如果他们选择了一个特立独行的行为,他们就需要背离群体的选择和行为。如果这次行为的结果不错,则他们得到的奖赏不会太多,但是如果这次行为失败,后果就会非常严重。在华尔街职场中能够长期生存下来的人,都学会了选择那些标准的大众做法,这样即使做错了也不会受到指责。旅鼠的行为非常不理性,但是没有一只旅鼠认为他们是不理性的。”

费雪两父子

格雷厄姆开创的定量分析和分散投资法现在已经占据了投资理论和投资实践的主导地位。不管公司的经营实际,不愿花大量时间进行实地调查,坐在办公室中分析财务报表 ,然后利用资产组合来分散投资,格雷厄姆当年创立的方法已经被现在的投资学完全极端化了,而且走入了一个死胡同。幸好巴菲特后来遇到了菲利普·费雪和查理·芒格,就此与那种办公室式的投资分道扬镳,将格雷厄姆的精华保留下来。现在的主流投资理论和机构投资者虽然学到了格雷厄姆的外在招式,这就是定量财务分析,但是却遗忘甚至抛弃了格雷厄姆的“心法”:远离市场先生,保持独立思考。华尔街的人将定量分析的遗产照单全收,对于市场情绪和群体盲从的论述却搁置一旁,那些机构投资者中的卓越不凡之人毕竟少数,而林奇正是这样的人。无论是林奇还是巴菲特,都因为受到了菲利普·费雪的教诲而避免了踏上主流机构投资者们的死路。菲利普·费雪认为投资者们经常由于离市场太近而注重价格和纸面上的东西,又由于离实际太远,不愿调查而忽略了公司质量和管理层的素质。格雷厄姆教诲巴菲特要远离市场,而费雪则教诲巴菲特要亲近公司。但是现在的主流投资者由于接受费雪的教诲不多,所以连远离市场都很难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