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价值为王
618600000035

第35章 巴菲特的智慧法则六:集中投资 (1)

分散投资是无知者规避市场风险的手段,对于那些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的投资者而言分散投资毫无积极意义。

——沃伦·巴菲特

集中兵力是军事学的第一定律。

——拿破仑

巴菲特的证券投资组合

大师就是大师,总是走了人较少的那条路。格雷厄姆开创了证券分析这个职业,他一直推动证券分析的职业化进程,今天,很多分析师都是采用的格雷厄姆式的财务分析办法,并且将其分散投资的思想精细化为投资组合分析法。格雷厄姆的真正遗产是“安全空间”法则和关于“市场先生”的论述,但是现在的主流证券分析师似乎忘却了这些财富,至少很少有证券分析人士和机构投资者对“市场先生”进行精细化的发展。巴菲特发扬的东西被现在的主流证券投资者所丢弃,而巴菲特丢弃的东西却被主流证券投资者当做宝贝一样对待。

巴菲特扬弃了格雷厄姆的教诲,格雷厄姆晚年甚至认为自己以前那套方法已经不管用了,因为很多投资者都已经掌握了发掘“隐藏价值”的方法。但是,巴菲特认为格雷厄姆关于投资和投机的区分是非常有价值的,投资针对的是价值,投机针对的是价格,价值基于收益,价格基于供求。巴菲特放弃了格雷厄姆的分散投资理论,也就是现在所谓的证券投资组合优化。巴菲特认为那些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的投资者才需要大量地持有股票,并且保证在每一支股票上不投入过多的份额。

巴菲特认为分散投资者的绩效可能要比投机者的绩效好,特别是指数化投资者,也就按照大盘成分股组成持股的投资方式,有专门的指数投资基金。但是,巴菲特又认为对于那些专业投资者而言,集中投资要好于分散投资。如果一个投资者对某几家公司非常了解,而且这些公司具有长期竞争优势,价格又比较合理,那么投资者可以将所有资金买进这几支股票,并作长期持有,定期审查即可。巴菲特认为如果能够找到那些超越平均水平的好公司就没有必要进行分散投资了。就巴菲特的言论看来,他认为分散化投资比投机好,而集中投资比分散化投资好,但前提是交易者能够找到那些具有持续竞争优势的公司。由此看来,能否采用集中投资与投资者是否能找到具有市场专利的公司密切相关,所以“集中投资”是与确认“市场专利”的能力密切相关的。

在实际操作中,巴菲特也是言行一致的,他并没有采用一般意义上的证券投资组合策略。现在证券组合策略的雏形是以证券分析之父格雷厄姆的分散投资理论为核心构建起来的。证券投资组合理论要求投资人对组合中每支股票的份额,所属行业和股票之间的相关程度都有精确的掌握,为了避免出现资产的较大波动,通常要求每支股票只能占整个组合的一个较小比例,也就是说要尽量分散投资。巴菲特则采取了一种与此相反的证券管理策略,他不会先固定单支股票的份额,也不会要求一定要持有多少支股票,同时更不会在意是否持有同行业的股票过多。他选择股票是从公司入手,首先分析公司是否具有长期竞争优势,然后看看公司的管理水平,最后选择在适当的价格买入。对于除此之外的因素,他基本上不会过于在意。想想看巴菲特长期持有的股票,也就那么四五支,对于一个资产规模不小的投资公司而言,其投资肯定是不够分散的,但是巴菲特却不以为然,反而嘲笑那些什么都买点的基金。

巴菲特在投资上总是保持着独立的思维,甚至很多时候是逆向思维。1971年,很多基金都卖出债券而大量买进股票,巴菲特此时认为好公司虽然非常多,但是价格合理的好公司却十分难找。1974年情况发生了逆转,股票跌得一塌糊涂,这时候很多基金经理却不想去碰股票,巴菲特此时发现好公司变得太便宜了,于是大量买入股票。巴菲特旗下的帕克夏·哈萨维公司持有的普通股市值从1971年的1170万美元上升到了1975年的3900万美元,到了1978年更是达到了22000万美元。从1975年到1978年,股市尽管出现了下跌,巴菲特还是保持了较高水平的赢利状态。巴菲特认为这得益于两个因素,第一是自己坚持集中投资那些具有长期竞争优势的公司,第二是在一个较低的价位买入这些公司的股票。帕克夏·哈萨维公司绝大多数的资金投入到了媒体和保险类股票中,这再次违反了现代投资组合理论关于投资行业分散的原则。虽然违反了某些理论和主流论调,但是巴菲特的长期绩效却表明他做得很好。

巴菲特投资生涯中持股股票数目最多的时期是1980年,当时帕克夏·哈萨维公司一共持有18支市值超过500万美元的股票,除了传媒和金融保险行业,还持有三家矿业公司,一家零售公司,以及一家烟草公司,一家食品公司。除了矿业和保险金融公司之外,其他公司都属于日用消费品企业,这反映了巴菲特的投资组合相当集中于某些板块,这显然违反了现代资产组合理论。

1986年,巴菲特通过帕克夏·哈萨维公司持有了5支股票,其中一家公司仅占2.4%的份额,持有这家公司的股份是一个套利交易,此时巴菲特的投资主要集中于三家公司:华盛顿邮报,大都会/美国广播公司和政府雇员保险公司,这家企业的投资占用了帕克夏普通股票投资份额的90%多,而整个普通股投资的资金量为19亿美元。这在当时也算得上是很大的资金了,却只投了三家企业。

巴菲特认为好的公司很容易使得自己作出买入或者持有的决定,但是那些情况不乐观的公司却很难让投资者下定决心,为了不碰这些烫手山芋,巴菲特坚决不买入那些可有可无的股票。坚持“宁缺毋滥”原则,是巴菲特集中持股的一个原因。

由于坚持持有最优质的股票,而且坚持在价格合理时才买入,这使得巴菲特买入股票的机会并不多,由于缺乏可以把握的投资机会,巴菲特很长期持有少数几支股票,集中投资既是巴菲特投资方法的基础,也是投资方法的结果。费雪式的投资理念使得巴菲特无法对大量股票进行考察,同时费雪认为在一家公司上多加研究可以得到更多的信息,人的精力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能力范围”,有限的能力范围使得投资者必须集中于少数股票的研究,而研究后值得投资的股票自然更少了。

巴菲特年轻时在纽约这个喧嚣之都工作过很长一段时间,他发现绝大部分投资者都是不断地试图找到更好的股票,“这山望着那山高”,到处急切地寻找下一支好股票,不断买进股票,生怕踏空一支牛股,这些都使得绝大部分投资者持有过多数目的股票。 巴菲特认为天天到处搜罗新的投资对象,买进无数股票,不如耐心地等待一个具有长期竞争优势的公司出现。选择一家优质的公司长期持有,比那些成天买进卖出无数股票的做法强上百倍。同时关注多只股票让巴菲特无所适从,因为股票过多会使得他无法达到费雪要求的掌握程度,分析过多的公司和持有过多的股票只会使得巴菲特无法驾驭其“能力范围”。

巴菲特建议投资者集中于特定公司的考察和投资,这些公司一是具有持久的竞争优势,二是要处在投资者的“能力范围”之内。很少有公司能够同时满足上述两个条件,因为集中投资自然成为一种必然的结果。

巴菲特有一句名言为众多传记作家所传颂:“一个投资者必须假定自己一生只能决策20次,每当作出一个持股决策时,他就少了一次决策机会。只有这样才能保持选股的质量。我一生的成就不过是十几次成功的决策的自然结果。”

集中投资必然导致长期投资,因为集中投资的主要原因是可以挑选的股票太少,既然可供选择的股票太少,那就只有长期持有了。巴菲特要求公司具备“市场专利”,同时该公司又处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内,符合这两个条件的公司当然少了。所以“市场专利”法则和“能力范围”法则自然决定了长期持股和“集中投资”法则。而“市场专利”法则和长期持股法则又是由“复利原理”决定的,所以“复利原理”和“能力范围”法则决定了“集中投资”法则。至于“复利原理”为什么会决定长期投资和“市场专利”法则,如果你认真看了本章的第5 小节,则一定已经知道,如果还不清楚,建议再看一遍本章第5小节。

巴菲特的“集中持股”法则与费雪有很大关系,费雪和宏观经济学之父凯恩斯一样认为持有过多的股票种类会增加投资组合的风险,而且分散投资降低了那些能产生最高收益机会所占的份额,这违背了利润最大化的要求。同时由于巴菲特并不关注持股后股价的短期波动,所以他能够忽视股票组合市值的暂时波动,从而坚定集中持股的决心。

凯恩斯是一个宏观经济学家,是凯恩斯主义的奠基人,巴菲特毕业于经济学专业,自然对这位巨擘非常熟悉,他在年报中经常引用凯恩斯的名言,我们下面就摘录一段1991年帕克夏·哈萨维公司年报中的巴菲特引自凯恩斯的语录:“我日益相信所谓正确投资的方法就是大量买入那些你认为了解其管理水平和运营情况,并让你信任的公司。过度分散的投资必然使得投资者无法做到这一点,因为一个人的经验和精力都是有限的。以我为例,我能把握的公司一般不超过两到三年。”

巴菲特集中投资的行业板块

欧洲四大名将亚历山大、汉尼拔、恺撒和拿破仑都强调兵力集中的重要性,拿破仑甚至认为兵力集中是军事学上的第一定律。巴菲特的投资之道也是如此,作为一个经济学的学生,他在大学就应该熟悉利润最大化的资源分配原则,那就是将资本优先配置给那些能够带来最大收益的项目,而不是平均分配。作为一个资本管理者,巴菲特自己也身体力行此原则,同时他对那些投资对象的筛选也会用到这条规则,那些善于留存收益的管理者为巴菲特所青睐,巴菲特坚持一美元的投资并须用到收益最大的地方,如果企业管理者不能找到更好的再投资项目就应该把资本以红利的形式返还给股东。

在股票投资中,巴菲特始终按照所要投资公司的长期收益状况来分配投资资金,首先将资本分配到几个投资对象之中收益最高的一个,如果还剩下资金则分配给收益第二高的一个,按照收益的高低排定资本分配的优先顺序,只要坚持这样的资本分配方案才能实现利润最大化。巴菲特在大学学习了多年的经济学,对于微观经济学的效用最大化原则和利润最大化原则应该是掌握得滚瓜烂熟,而且其经常提到的梅纳德·凯恩斯也是一位经济学家,该人曾经参与了“二战”后的国际经济体系重建,在股票投资上也认为应该集中投资才能利润最大化。平均化分配资本违背了经济学上的竞争定律,也就是通过竞争使得整体收益最大化。巴菲特的方法是通过让各个潜在的投资对象凭借其自身的长期收益率来竞争巴菲特的货币选票,谁的收益率高,就先把资金分配给谁,将稀缺资金按照效益和机会成本进行配置。

我们已经知道了巴菲特集中投资的第二步,那就是将资金按照收益率高低依次分配给潜在的投资对象。那么如何确定潜在的投资对象呢?这就涉及巴菲特集中投资的行业板块了。

前面我们已经讲到了“市场专利”与长期竞争优势是相关的,而长期竞争优势又是与企业的收益率高低相关的。巴菲特的投资对象主要集中在那些高于平均水平收益率的公司,这些公司基本都是具有较强“市场专利”的企业,如果一家公司的“市场专利”较弱,那么必须拥有一个能力卓越并且坦诚的管理层才行。

具有市场性专利的企业通常具有如下特征中的一条或者更多,而具有这些特征的企业一般就是巴菲特潜在的准集中投资对象,但是要成为真正的潜在集中投资对象则该企业还需要在巴菲特的“能力范围”之内。

第一,企业提供的是具有品牌的快速消费品,这类快速消费品具有重复消费的特征;

第二,企业需要借助广告来维护其产品的品牌价值和销售,同时利用广告的大额支出制造了进入壁垒,比如宝洁和可口可乐;

第三,具有渠道或者地域垄断性质的公司,比如发布广告的媒体和大的零售商。

至少符合这三个条件之一的行业板块就是巴菲特集中投资的行业板块。我们来看看都有哪些具体行业:

具有专利的制药厂,比如百时美,默克,辉瑞等具有专利的制药厂商。由于药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很小,所以专利用药在恰当的范围内可以保证一个较高的定价,除去当初高昂的研发成本和较低的制药成本,拥有专利的制药商可以在较长时期内保持一个较高的收益水平,而这正是巴菲特需要看到的情况。那些具有专利的制药厂通常都具有我们前面所说的配方型市场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