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村夫野话录
657900000001

第1章 “岂有此理文丛”序

“岂有此理文丛”序

王春瑜

岂有此理!我相信,从鲁迅到当代的杂文家,他们的绝大多数杂文,都是怀着“岂有此理”的愤懑,伏案疾书,掷出杂文的匕首或投枪的。说来有趣,“古月照今尘”,三百多年、二百多年前的文坛前辈们,早已举起“岂有此理”的武器。

说来更有趣的是,八十多年前,吴稚晖老先生在小书摊上看见了一部小书,从中得到了写文章的诀窍,喜不自胜,跟朋友说,这小书名叫《岂有此理》,开场两句便是“放屁放屁,真正岂有此理”!这话传到钱玄同先生的耳朵里,大感兴趣,连忙到书摊上买部《岂有此理》来看,开场并没有那两句,又买来《更岂有此理》来看,更没有那两句,他废然浩叹曰:“此吴老丈造谣言也!”(刘半农:《重印<何典>序》。)其实,吴老先生并未造谣,只是记错了书名,应当是《何典》。这部康熙年间上海作家张南庄写的鬼小说第一回《五脏庙活鬼求儿;三家村死人出世》,开头有《如梦令》,词曰:“不会谈天说地,不喜咬文嚼字。一味臭喷蛆,且向人前捣鬼。放屁,放屁,真正岂有此理!”康熙年间,钦定的主导思想是程朱理学,倡导毫无人性的“存天理,灭人欲”,儒生们满口天理、堪舆之学,也就是“谈天说地”;皓首穷经,考证草木虫鱼的考据学风行学界,堪称“咬文嚼字”之学。张南庄把这些视为狗屎不如,全是放屁,以鬼世界的阴间喻现实世界的人间,对“岂有此理”之事,极尽讽刺、挖苦之能事,成了文坛奇书。这对文字狱横行的康熙王朝,无疑是严重的挑战。

再说《岂有此理》这本书,虽然没有《何典》开头那两句惊世骇俗的话,但也是一部奇书。书分“天下岂有此理”“正义岂有此理”“历史岂有此理”“人生岂有此理”“金钱岂有此理”“文人岂有此理”“美味岂有此理”“夫妻岂有此理”“女人岂有此理”“官吏岂有此理”“文化岂有此理”十一章。从逻辑上说,我们今天完全可以批评它“岂有此理”,未免杂乱无章。但全书有不少离经叛道之论,作者空空主人,在文字狱空前、知识分子头上罩着弥天恐怖黑网的乾隆时代,竟写出这部充满杂文气息的书来,不能不让人佩服他的胆识。虽然他的书一直被清王朝列为禁书,但生前他并未被捕,让吃饭的家伙搬家,够侥幸的了。

列入本文丛的杂文家邵燕祥、柳萌、鄢烈山、朱铁志诸先生,是读者熟知的杂文大家。虽然各人的风格并不相同,燕祥先生更以思想深刻名世,他的这本杂文集《南磨房行走》,书名就俨然是一篇杂文。如果要指出他们的杂文共同点,起码有这四个大字:“岂有此理!”笔伐政界、学界、文化界……岂有此理之人、岂有此理之事,不管是多么形形色色、光怪陆离,有着怎样闪光的头衔、动听的言辞、华丽的外衣,都让其显示出本来面目:或狰,或伪,或脏,或丑。

我不敢说这些杂文篇篇都是传世之作,字字都掷地作金石声,像余某人自我标榜的那样,“我等不及了”,但有一点我敢肯定:北方文艺出版社精心出版的这套文丛,都是杂文家们呕心沥血之作,如果读者竟不屑一顾,那肯定也是“岂有此理”!

2010年8月24日上午于牛屋南窗下

更要提倡听真话

陆续读了多篇文章,都是提倡讲真话的,篇篇都说得很在理。其实,这只是说了问题的一面,说话是为了给别人听,倘若没有人听或者不真听,那么,真话讲得再多又如何呢?还不是镜中月水中花,只是给人觉得好看而已,实际起不到任何作用。我以为现在问题的关键,并非是讲不讲真话,而是要不要听真话。谁都知道历史上的魏征,是唐代最敢讲真话的大臣,假如没有肯听真话的唐太宗,恐怕也不会成就魏征的美名,所以说,讲真话得有听真话的氛围,单纯地提倡讲真话无济于事,更要提倡听真话。

我留意了一下,如今提倡讲真话的人,最多的莫过于两种人,一是某些在位官员,一是某些社会名流。其实,这些人都拥有很大话语权,那么,他们又讲了多少真话呢?我没有认真地查对过,不过,单凭他们让别人讲真话,而闭口不谈听真话这一点,我就觉得他们并未全讲真话。因为他们非常清楚,在现实生活中,让别人讲真话,远比让别人听真话,更要难更需要勇气,怕踩着这条红线,于是就只说讲真话。这样做的结果,在客观上就形成,好像如今的问题是,人们都在讲假话,没有讲真话的人。这样的看法,显然不是很准确。

所谓讲不讲真话,首先得弄清楚,是指在公开场合,还是指在私下里,是指平民百姓,还是指在岗的职工,特别是在位有权的官员。没有这样严格的区分,笼统地谈讲不讲真话,这种说法毫无意义,跟没有说一个样。更多的普通人或退休干部,在我看来还是肯讲真话的,因为他们无所求无官职,说出的话大都是肺腑之言。只是私下里说得更坦率,开会时说得会稍委婉。在职的人则完全不同,说话难免会有所顾及,万一说得不对头头心思,穿小鞋给脸色看还在其次,闹不好丢饭碗都有可能。尤其是关乎上司升迁的事,或者关乎上司业绩的事,只能给他言好话自己保平安。例如,现在对于干部提升的考察,大都听取在岗某级干部意见,十有八九都会给说些好的假话,真的实话只能在私下里跟人讲,若问为何“耍两面派”,此人准会说:“唉,我还得在人家手下干啊。”言外之意就是怕打击报复。至于在位的官员,考虑自己的官运,就更难讲真话。

提倡讲真话,实际讲真话,应该说,并不算很难。对于普通百姓尤其不难。如果说我们的社会,这顶天立地的空间,基本上还是真诚的,这天这地的一大半,恐怕都由普通人支撑。听真话的天地空间,普通人就支撑不起了,这就要依靠各级官员,因为他们手中有权,再好的主意和想法,倘若官员们不听,或者不认真地听,讲真话的人再讲真话,最后还不是成了屁话。久而久之谁还肯讲真话。更不要说像过去那样,讲真话就要遭批判受惩治,把讲真话当做天大罪过,吃过亏的人自然不会再上当。这样的惨痛教训,稍微上点儿年纪的人都有,哪能再受“二遍苦”?可是真诚的天性,还未完全泯灭,因此,在摆脱利害羁绊以后,比如退了休下了岗,比如到了垂暮之年,往往说话会更真实。有的年轻人不理解,为什么退了休才讲真话,其原因就在这里。讲真话难,听真话更难。想破这两种难,关键不在讲真话,首先是听真话。真话讲的也许错,也许语言不动听,听者都能吸纳,这更是难上之难。倘若为了听真话,再刺耳的话也能听,那才叫真心倾听。当然,讲真话时也要注意,讲话的动机和效果,真话掺杂个人情绪,就会使其变味失真。只要讲的与听的真心呼应,这讲真话的氛围何愁没有?

既然现在缺乏的是听真话的环境,那么应该如何营造这种环境呢?恐怕还是得从在职官员和社会名流做起,只要他们完全抛弃个人利害得失,名流实意讲真话,官员真心听真话,说真话听真话的氛围就会形成。讲真话的风气形成了,真话成了照假的镜子,真话成了堵假的铁壁,社会就会有更多真诚。全社会都在讲真话,对于普通百姓并无害,百姓就会拍手称快,跟着更起劲儿地讲真话。如果官员听了这些真话,同样如获至宝地兴奋,在真诚和真话的氛围中,官民共同努力建设国家,想一想那时的社会该是多么美好。就是为了这个美好目标,在提倡讲真话的同时,难道还不需要提倡听真话吗?

2007年10月8日

领导者要善待下属

我年轻的时候,曾经在国家机关供职,无论年龄、资历、职务,当时都是小字辈儿。正、副部长高攀不上。具体领导的司长、处长,有的来自延安,有的是地下党,还有的留过学,就凭这资历、职务,我想就够“威风”啦,对下属摆摆谱儿,做事有点儿武断专行,别人大概都不好说什么。可是我的这些上司,却格外谦和、平易,只要你请示事情,他们总是耐心听完,然后跟你商量,这样办好不好,那样做行不行,跟部下完全是平等地位。既让你感觉舒服,又使你增长才干。如果说当官得讲艺术,我想八成这就算是了,因为,这样做的效果非常好。

如今,这些陈年往事,已经离我远去,再说已经退休,何必重提起呢?原因是不只一次,听朋友们讲起,现在有的头头,在对待下属态度上,实在让人难以接受。比如有些事情应该下属知道,他不打招呼也倒罢了,谁让他有大权在握呢?更令人难堪的是,动辄不是说“你不懂” ,要不张口就是“到底谁说了算”,或者干脆说“你不想干就走” ,那副狂傲自大的嘴脸,表现得十分充分和鲜明,很有点儿地盘“老大”的味道 。上下级的和睦关系,同事间的平等地位,在他这里全都荡然无存,有的只是分明的级别,以及“我怎么说你怎么听”的要求。至于他说的是对是错,作为下属更不敢质疑,只要你表现一点儿犹豫,他马上就会说“这你不用管,错了我负责”。因为他很清楚,即使真的错了,他也毫毛无损,官照样当,钱照样拿,到了年头照样高升。

听人说起这些事,我有时就在瞎想:同样是当官儿,今昔咋就不同呢?症结究竟在哪里呢?我觉得真正原因,恐怕跟官员自身,底蕴的深浅厚薄有关。俗话说得好:深水无澜,根深难撼。现在有的少数官员,或靠这个,或靠那个,好容易弄得一官半职,其实并无真正能力,又生怕别人瞧不起,就用摆架子唬人,就用气势压人,想借此抬高自己身价。岂不知恰恰相反,不仅没有表现出高水平,而且一览无余地暴露出,这些官员缺乏自信心。就跟穿增高鞋一样,无论垫得多么高,终归不是真实身量,最怕的就是让人看穿。其实与其如此,反不如放下架子,把下属当成朋友,更会赢得下属尊重,还会从下属身上学点儿东西。

应该老老实实地承认,不管多么高明的官员,并非自己什么都很懂。官员的聪明与愚昧,就在于肯不肯会不会采纳下属的好建议,变成为自己的决策。具有工作能力的领导者,具有真才实学的领导者,具有成竹在胸的领导者,具有聪明智慧的领导者,在处理事务解决问题时,往往愿意听取下属意见,因为下属更了解实际情况,给自己的决策加以补充,甚至于对不足之处修正,在实施过程中更加符合实际,岂不是于事业有益于自己有利?!这才是做官的真聪明。

官高自尊。应该如何理解呢?我以为起码有两层意思,一是说当了官就自然尊贵,一是说当了官更要自尊。这两者所不同的是,前者是给别人看的,后者是要求自己的,就看你更看重哪一个了。那些个本质不错的人,当了官就会更自尊自重,绝不会让群众觉得,人一阔脸马上就变了,变得连老朋友都不认识,哪还能尊重下属呢?可是对于上级,他则百依百顺,香臭对错都听,连个大气也不敢出。说话的语调,处事的态度,完全是两样,显得很谦卑,像个乖孩子。群众对这种人,有个形象说法:天生没长上眼皮,看上容易看下难。

不过,这种人也自有说道,有时会坦诚地表露:“我对下属如何,有什么关系,他在我手下干,我能决定他的命运,我的升降他却管不了。”你看,应该正常的上下级关系,在他这里成了功利阀门,而且由他掌握着开关,怎么好希冀对于下属他会有起码的尊重呢?如果给这种人画个脸谱,我想应该是这样:资格不老架子大,职务刚任谱就来;说话开始有拖腔,脸上从此笑难在。对下呵斥如训子,见上弯腰脸悲哀,仰坐沙发两臂分,弥勒一尊好“富态”。

2007年8月8日

为官岂能无情分

偶然读到一则消息:一位领导人在组织会议上说,要靠三个方面留住人,一曰“事业留人” ,二曰“感情留人”,三曰“待遇留人”。这三方面的留人对策,可以说是新的为官思路。尤其是“感情留人”说,我看后颇有感触,接触过的那些官员,有情者与无情者,立刻都依稀呈现眼前。

无论干什么事情,都离不开人的努力,为官之道说白了,就是个用人之道。当官再有本事,再有想法,倘若没有人跟着干,或者不努力去干,无论官阶多么大,都是个“光杆司令”。会不会当官,官当得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就看你会不会团结人,发挥所属部下的才干。一个在群众中没有威信的人,一个跟群众有感情隔膜的人,怎么能够指望他做好工作。那么,当官靠什么团结人呢?靠什么把工作做好呢?过去一说就是事业如何,后来一提又是待遇怎样,却很少考虑感情这个因素。因此,读到这“感情留人”的说法,我的心灵不禁为之一震,对此颇有些想法和感慨。

其实在这三种留人方法中,最不需要物质基础的,就要算“感情留人”了,然而只要做好了“感情留人”,却又能发展事业、创造物质,事业和待遇自然也就有了。相反光凭事业和待遇,不考虑感情的投入,只要有另一个地方,事业更好待遇更高,照样不会留住人,到时该跳槽的还是跳槽。如果对单位对领导有感情,即使别的地方再好,工薪价码再高,从对环境的熟悉上考虑,以及从心情舒畅上着想,往往是想走而舍不得走。这“感情留人”就有如此神奇魅力。

跟“事业留人”“待遇留人”相比,这“感情留人”方法看似难做,其实还是比较容易的,关键是看你待人是否真诚。有些“聪明”的领导者,今天给这个行赏,明天给那个封官,自以为这样就笼络住人了,岂不知这只能留身留不住心。闹不好反而让人觉得不真诚。真诚就要以心相许,真诚就要以情相通。靠说大话哄人,靠说假话骗人,靠说空话诱人,靠说浑话唬人,最后只能失掉人心。哪里还有真正的感情可言。要知道,今天最难找的人,不是聪明人,而是大“傻瓜”,靠施展雕虫小技当官,迟早会败露。

“感情留人”除了真诚相待,还得在小处体察民情,真诚地为群众做实事。一个官员究竟是好是坏,组织部门有自己的衡量标准,群众则有自己的判断尺度,这就是看你玩不玩真格的。说句老百姓的大实话:讲得再好,地里长不出粮食,唱得再美,空气不能变清新,只有踏踏实实地干,首先认为你是个好人,其次想到你是个好官,群众才会打心眼儿里信任和依赖。由衷地拥护你爱戴你,自然也就有了感情,哪能轻易说走就走。

可惜有的官员不懂这个道理,平日里牛气哄哄仰脖走路,谈公事找他先得报告,说私事见他先找秘书,以为群众个个都是贱骨头,其实有的人宁可忍着,绝对不向他靠近一步。像这样的领导谁能跟他有感情?最后等他离开岗位,群众再见形同陌路,恐怕自己都觉无味儿。因此,当官先要把自己当成民,用民的身份体会民情,其次再把自己当成官,用官的身份解决民事,跟群众感情就会贴得实。贴得实有了相互信任,能够听到群众真话了,何愁工作做不好做不成?

“感情留人”作为一种方法,或曰做人之理为官之道,乍一听好像只是个概念,其实是官员情感的自然流露。富有人情味儿的官员,无须别人提醒就会做到,那些冷面冰心待人的官员,你就是手把手教他也不行,因为他没有对群众的真情实感。总之,没有“感情留人”的思想,光靠干事业和高待遇哄人,很难巩固队伍做好工作。你这个官也就难以做出成绩。为官者应该三思。

2007年3月16日

谁来惩治“吹牛”官

如今稍微上点儿年纪的人,大概都会清楚地记得,在所谓的“大跃进”年代,各地很出了些吹“牛”官员,他们像疯了一样胡吹乱侃。什么“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什么“十年超英(国),二十年赶美(国)”,于是亩产千斤稻日产万吨钢的“喜讯”,就像秋天的风处处劲吹,把人心搅得晕晕乎乎。如果给这种浮夸风来个新解,就是官员嘴上的“形象工程” ,跟地上的“形象工程” 一样,本质都是弄虚作假欺世盗名。

当年搞嘴上“浮夸风”的官员,不仅未受到任何惩治,而且有的还步步高升。与之相反,有些说真话做实事的人,却被视为思想“右倾”受到批判和处分。最轻者也要作检查。是非不分黑白不明,到了如此可怕地步,哪有不吃苦头的道理。结果使国家经济吃了大亏,老百姓生活跟着受了大罪,其产生的恶劣后果和教训,正直的人只要一想起来,就会痛心疾首和无比愤怒。后来施行改革开放政策,一开始就提出“实事求是” ,很可能是吸取了那次教训。

不过话再说回来,搞“浮夸风” 嘴上“形象工程” ,毕竟是在那个特殊年代。提倡“实事求是”作风以后,本以为这种官员不会再有,起码在数字上不会再搞浮夸。即使个别的人身上依然存在,总应该有人出来干预或惩治。岂知事实完全相反。前不久从多家报刊上看到,有关“数字腐败”的报道,这才知道这种吹牛风,依然存在于某些官员中,有的把“政绩”数说大报多,有的把“过错”数说小报少,使上级难以得到准确数据,当然也就无法如实指导工作。可是对于那些搞嘴上“形象工程”的人,事情败露后造成的坏影响,不仅没有任何批评处置,而且有的还连连升官重用,以至于这些人脸不红口不吃心不跳,依然扬扬自得地耍嘴上功夫。因为他们知道,再怎么“吹大牛”, 反正不上税不犯法。

官员在政绩上用嘴造假 ,客气点儿说叫吹“牛” ,文雅点儿讲叫“形象工程”,实际上就是在欺骗。用嘴搞“形象工程”的人,目的无非是想继续升官,这是非常显而易见的。现在提倡科学发展观,提倡“求真务实”作风,在百姓中非常得人心顺民意,如果每一个官员都能这样做,我们国家前进的步伐和发展的速度,肯定比现在还要快还要好。遗憾的是有的单位或地区官员,压根儿就不想实实在在地去施行,“求真务实”在他们那里只是口号。

由此看来,若想真正惩治吹“牛”者,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因为吹“牛”者深知,吹“牛”不仅丢不了官,若碰到个不肯“求真务实”的上司,吹得巧妙反而还会升官,干吗不吹呢?幸亏这样的吹“牛”官,在今天毕竟少得多了,假如像过去那样吹“牛”成风,你也吹我也吹他也吹,一个比一个吹得大吹得欢,党的威信单位的信誉事业的前途,非让他们给吹得七零八落不可。

在我们现行的体制下,官员贪污有人管,官员违纪有人管,唯独官员吹“牛”无人问。既然有的顶头上司不闻不问,那么,吹“牛”者胡吹的政绩,是不是真的没法惩治了呢?当然不是。只要想治理,还是有办法,最为简单有效的办法,我以为,就是加强群众监督。一旦发现数字不实或事情不真,让吹“牛”官接受群众质询,如果他还有羞耻心的话,说不定就会戒掉吹“牛”邀功恶习,学会“求真务实”地从政理事。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求真务实”作风,在今天提出来非常及时,关键是必须用“求真务实”方法,检查“求真务实”作风落实情况。真的求真了,真的务实了,吹“牛”官就会少。

官员吹“牛”看来是小事,而且不是在所有的问题上,但是所造成的恶劣影响,却绝对不能低估和姑息。就说这“数字腐败”吧,在讲究信息的今天,如果信息数字失真,势必会造成决策的失误。最后带来的危害就会波及全局。因此在官员中提倡讲真话报实数,杜绝好大喜功的吹“牛”风,跟倡导遵纪守法一样重要。官员不再吹“牛”了,踏实认真做事了,何愁社会的平安和稳定?

2007年12月18日

人民的任命

从现在的行政管理制度来说,大凡够得上级别的干部,都要经过上级提名考察,然后由组织部门正式任命。由于这样的人事任命程序,可以决定个人的官运,因此,许多人都比较看重组织部门。在这些关心仕途的人看来,只要组织部门在运作过程中“作劲”,个人的升迁就不会有问题。至于别的什么,诸如群众意见、工作政绩、思想作风,等等,那都是有一搭无一搭的事。

最近在电视新闻里看到,山东有一位基层干部,说过一句很精辟的话,对我思想的触动很大。这位干部说:“组织的任命在纸上,人民的任命在心上。”话说得很浅显易懂,其思想内涵却很深刻,如果没有对国家的忠诚,如果没有对人民的热爱,如果没有心口相符的业绩,我相信不会有这样的认识。其实这道理也非常简单,从我们事业的宗旨来说,就是要为人民的利益奋斗,我们任命的每一个官员,理所当然要为人民服务,因此才有“公仆”“勤务员”之称,这大概就是印在“心上”的任命书。

遗憾的是,我们现在有的领导干部,并不看重“心上”的任命,他们做的每件事情,总是力求博得上级欢心,却很少考虑群众是否满意,就连写工作总结写会议简报,都要挖空心思地删除群众意见,顺着有利自己的官路行事。向上瞒,向下骗。还自以为得意,感觉良好,认为只要上不知下不明,自己就是个高智商的官。遇到类似干部考评的事情,个别人还在跟上下玩弯弯绕,待群众的匿名投票评议出来,连弃权票算上都不过三分之二,这才意识到自己的感觉错了,群众在“心上”并不任命。对于个别领导干部来说,这既是一次群众威信的测试,更是如何树立群众观点的教育,倘若能够从中吸取一定的教训,为时还不算是太晚,就怕撞到南墙自己还意识不到。

关于干部任命过程中,最为精彩的一招儿,也是最易见效的方法,我以为,就是在一定范围内,群众的不具名评议。这不具名的评议,别看只是个画不画×的区别,它的意义远远超过事情本身,起码说明这样两个问题:一是说明,群众背对背评议干部,要比当面提意见真实,对于干部群众基础的考核,可以给有关部门提供直接情况;二是说明,干部在群众中的实际威信,绝不能靠自己感觉判断,只有经过完全可靠的考察,才更具有广泛性和真实性。难怪有些品德作风欠佳的干部,对上级的批评和群众的告状,过去全然不放在心上不当回事,遇到群众匿名投票评议丢了分、栽了面子,觉得没有威信不好工作了,这才不得不反省自己的过失。   群众匿名投票评议,说白了,就是对于每个领导干部,在组织“纸上”任命以后,一次群众的“心上”重新任命。倘若我们把评议经常化、群众化、制度化、规范化,既可以提高群众对干部的监督意识,又可以培养个别干部的群众观念,对于不折不扣执行国家的方针政策,对于改善干群关系都会有裨益。一个真正以人民利益为重的干部,就应该像山东那位干部一样,接受组织的“纸上”任命,更要接受人民的“心上”任命,而人民“心上”的任命,在我看来,比“纸上”的任命更珍贵。

1999年7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