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萧红研究七十年(纪念萧红诞辰100周年)
658000000001

第1章 萧红高端研究

第一章

萧红高端研究

东北作家群

王 瑶

“九一八”事变以后,日本帝国主义者强占了我们的东北,民族危机日益加深,文学上自然便有很多抗日反帝的作品出现。其中首先和直接受到帝国主义蹂躏的是东北的人民,他们有些流亡到祖国的关内,国土沦丧的愤懑和生活颠沛的痛苦迫使他们写出了反日的作品,要求人们注意东北的情形。这些作品也由于他们的现实性,得到了很多的读者,起了号召抗日的作用。在一九三三年前后,就出现过一些描述在日帝蹂躏下的东北人民生活和斗争的短篇。到一九三五年,萧军更写出了长篇《八月的乡村》,编在鲁迅主持的《奴隶丛书》里……(下略)萧红的长篇《生死场》也是《奴隶丛书》之一……

此外的东北作家尚有舒群、端木蕻良、罗烽、白朗等,都出现于一九三六年顷。舒群有名的短篇是《没有祖国的孩子》,写一个朝鲜小孩在东北所受日帝的凌辱与压迫,用的是依照发展线索连接若干片断的手法;除强调爱祖国与爱民族的意义外,也赋予了国际主义的内容。末后那小孩终于杀死了一个军官,成为一个反抗者。在抗战前夕出现了这样的作品,是有现实意义的。

原载王瑶著《中国新文学史稿》(上),

第二编第八章,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年

东北作家群的出现

李辉英

东北作家群的出现,那大约是由于一九三一年的“九·一八”事变的发生促发起来的。一夜之间,三省变色,三千万人民被扣上了奴隶的枷锁,那些失去了国土的青年们,跋涉在流亡的道路上,唱起了流亡三部曲,缅怀着何年何月才能重回那可爱的家乡以及重见可爱的爹娘的歌词时,心情的沉痛是可想而知的。他们既不甘为亡国奴,便就此凭藉一支笔,作为武器,来反抗日本敌人的入侵,而写出些不同形式的作品了,目的既在于反日,也在于促起国人的注意。在这方面说,东北作家们是做到的了。

李辉英 那个时候的所谓东北作家们,多半都是一些年轻人,大约多在二十到二十五岁之间的年纪。最先用东北为背景而写出的反日题材的作品的,当是一九三二年把作品发表在《北斗杂志》上题名《最后一课》的李辉英,依凭想象描绘了一个反日的故事,自然它的真实性不免于缺少力道。同年,又出版了长篇《万宝山》,那是一部以长春附近万宝山为背景的作品。朝鲜人强租水田,与我们农民引起了冲突,可以说是“九?一八”事变发生前的导火线。这本书与林菁(华汉)的《义勇军》,铁池翰(张天翼)的《齿轮》,同是丁玲主编的一套丛书,似乎仅只出了这三本。以万宝山作为写作的题材,那是有现实意义的,但作者并不熟悉当地的情况,以及对于发生的问题分析的能力还不够,所以,作品存在了一些缺点也是可想而知的。直到作者于一九三三年回到东北做了一番秘密的访查,再重回上海以后,所写的以反日为主题以东北为背景的作品,才具有某种程度上的真实感。文字上的写作技巧则有嫌粗陋,那也正跟作者的年龄一样,还有待于成长,有待于磨炼。

等到萧军萧红等的出现,东北作家的说法,才渐为世人所熟悉。《光明半月刊》在一九三五年特别附出了一个《东北作家》集小册子,大约是包括了萧军、萧红、罗烽、李辉英,舒群、端木蕻良、杜宇(剧作家)、骆宾基、孙陵、杨朔等人的作品的。

萧军 萧军的《八月的乡村》,写的是东北的一些不甘当亡国奴的男男女女,他们自动组织了武装队伍,做反日的斗争。《八月的乡村》收入奴隶丛书内,这丛书一共出了三册,另外两册则是叶紫的《丰收》和萧红的《生死场》,而是鲁迅出钱自费印刷的。鲁迅认为《八月的乡村》是描写东三省被占的小说中一部好的小说。他并且在序文上说:

“凡有人心的读者,是看得完的。而且有所得的。”

这话便是在提醒读者,要严正的阅读这部小说才对,因为它还“显示着中国的一部分和全部,现在和未来,死路与活路。”根据鲁迅的看法,作者似乎受到了法提也夫《毁灭》的影响,这说法颇为有理,但比之《毁灭》,《八月的乡村》当然还嫩得多,而且写作的技巧,也还有待于加强。等到他写《第三代》的时侯,技巧上的进步,便较为明显了。

萧红 萧红(一九一一——一九四二)原名张迺莹,是哈尔滨的女一中的学生,出生于哈尔滨对江的呼兰县。她的《生死场》写沦陷后的东北,农民们如何从逃避而最后走上抗争的故事。她至少写出了东北人民不甘心当亡国奴而勇于与敌人反抗的一面来了。

《生死场》的组织不及《八月的乡村》,有嫌散漫,但她那细腻的文笔,确又为《八月的乡村》所不及。鲁迅在序文上说:

“叙事和写景,胜于人物的描写,然而北方人民对于生活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已经力透纸背。女性作者的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又增加了不少明丽和新鲜。”

对于萧军萧红这一双夫妇,鲁迅给了他们很大的帮助,他们从东北先逃到青岛,住了一个短短时期,然后再转上海的。

舒群 舒群姓李,有人说他是朝鲜人,他的《没有祖国的孩子》一经在《文学》上发表,便引起了人们的注意。他写一个朝鲜孩子在东北所受到日本人的压迫,强调了爱祖国爱民族的重点,甚而还表现了国际主义的某些精神。

舒群的这篇作品,不但把握了一个好题材,他的写作技巧,显然也有着相当的修养,文字语言的运用,灵活自如,成就高。

《老兵》则是他的一个中篇,短篇《萧苓》则也是写的东北的背景。

端木蕻良 端木蕻良是东北作家中产量最丰富的一个,如果我们说,东北作家多半寓居在上海的话,端木蕻良当时则是住在北平上大学的。

端木蕻良的《大地的海》、《科尔沁旗草原》的出版,十足的说明他在小说创作上的良好收获。自然,象《乡愁》,象《鸳鸯湖的忧郁》等短篇,也是他的佳作,长篇短篇都达到了一定程度的水准。

从《大地的海》,从《科尔沁旗草原》,使我们对于所谓东北大地,不能不有一个更为深刻的认识。封建的大家庭,当地的风土人情,绿海一般的庄稼,丰富的收成,人间的苦辣酸甜,喜怒哀乐,经过故事的进行,都搬到纸面上来,不管是满洲也好,不管是内蒙也好,在那广袤的土地上,不知给多少人开了眼界:我们的大地,我们的草原,原是这样的啊。……

我们若论到东北作家的作品,如果从成就上看,端木蕻良应该是高出各人之上的,抗战期间他曾经和萧红有过同居的关系(萧红与萧军已分手后),但为期不长,倘能相得的维持下去,萧红的是否短命,恐怕还不一定。

罗烽 罗烽和白朗跟萧红萧军一样,都是从哈尔滨逃亡出来的夫妇作家。罗烽姓张,他的《第七个坑》,写出日敌在东北的暴行,《呼兰河边》则是他的第一个短篇集,《归来》则是他的中篇。罗烽的写作态度严肃,下笔不苟,字句修整,白朗写的作品较少,写作技巧也不甚成熟。

骆宾基 骆宾基写过一本《边陲线上》,也以东北为背景,写到了中苏朝三国边陲地带活动的一支武装力量,他们如何在坚持抗日,又如何与地方的恶势力斗争,艰苦的情形,写得叫人同情。就主题的表现上,就写作的技巧上说,这作品应该获有较之《八月的乡村》和《生死场》更高的评价。

白晓光 另有白晓光,当时在北平读书,开始写些东北人民反日的作品,他和端木蕻良、张露薇都是住在北平的东北作家,就象其余的东北作家多半住在上海一样,这期间的白晓光,还没有单行本出版,但他在写作这一方面却是很为努力的。

高兰 一九三七年七七事变以后,出现了朗诵诗,一时之间,风起云涌,始作俑者为高兰,原名郭德浩,黑龙江人,当是东北作家群中最后出的一人。

节选自李辉英著《中国现代文学史》

第八章第五节,香港文学研究社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