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世界惊天谋杀秘密档案
660200000011

第11章 大独裁者——阿道夫·希特勒

一、刺杀独裁者

在世界战争史上,有一个人不能不被人们所记忆。正是这个人,他一手将德国变成一个**帝国,他一手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因为他而丧生的人多达上千万,犹太民族也差点因为他而导致灭族,是的,没有错,他就是继拿破仑之后,欧洲大陆曾经最大的独裁者、德意志**帝国的缔造者——阿道夫·希特勒。

这是一个充满了矛盾色彩的传奇人物——

他无比痛恨犹太人的金融统治和金融投机手法,可他却毫不犹豫用比犹太金融家更卑鄙的金融手法将美英的金融财团讹诈得几乎崩溃,取得了德国经济复兴的第一笔黄金;他痛恨布尔什维克,苏维埃制度,可他却毫不犹豫使用苏联经济的一些手段用于德国经济改造,加速了德国经济强大。

他是一个苛刻的素食主义者,热爱动物,主张保护环境,可是这也丝毫不妨碍他冷酷无情地将犹太人扔进焚尸炉;他崇尚先进的科学,欣赏新的技术产品,构建了新的社会制度,但他艺术上的极端古典情趣,却使得他极其藐视艺术上的任何革新。

他经常叱呵德军将官的傲慢阶层思想,可是他骨子里却对普鲁士精神赞美不以;他对他的部下经常极其可怕的批评,可是除非反叛,他却始终尊敬他的手下。

就是这样一个充满矛盾的人,不但改变了德国的历史进程,更是差一点就改变了整个世界的历史进程。

也许在我们看来,他就是一个凶狠嗜杀的魔鬼。是的,历史从来都站在胜利者这一边。希特勒失败了,他一手主导发动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后以失败而终结,所以关于他的描述,在很大程度上,都集中将他刻画成了一个冷血、狡诈、无情、嗜杀的恶魔。而对于德国人而言,如何评价这个曾经让德国成为世界刽子手的领导人,却是难如登天。

一方面,他令德国人几乎成了全世界的公敌;但另一方面,他却也为德国的崛起和发展立下了赫赫功勋。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在这场战争中,德国输的一败涂地,德皇退位逃往荷兰,德国在贡比涅车站签下了投降协定。一战后的德国,不但在军事上日渐薄弱,在经济上也开始变得苍白无力。

1918年到1935年间的德国,简直就是一个失败国家的典型——经济退化,军事孱弱,人民丧失信仰,同性恋、拜金主义和个人主义像腐蚀剂一样侵蚀着这个曾经生机勃勃的民族,国内到处充满了不满,到处充满了绝望。比利时、波兰、捷克和法国可以随意凌辱这个处于弱势的国家。

就是在这样的一个时代,希特勒开始登上这个帝国的政治舞台——这个集人类所有野心、自私、恶毒和智慧于一体的传奇人物,注定将成为一个绝无仅有的领导者。

他饱览群册、举止高雅、精通六国语言、会驾驶飞机,以其前所未有的邪恶才华迅速捕获了一大群信仰者。他不吸烟,不喝酒,不喜欢女色,几近圣徒一般的生活像谜一样深深吸引了所有人。瑞典探险家奥汀·海斯在他的书中这样描述希特勒:“以非凡自许的我,今天,终于遇到了一位能够让我折服的人了。”

1920年代末,西方国家大萧条所带来的动乱,使***主义恶性发展,**党迅速膨胀为德国第一大党。1933年1月,希特勒在走向德意志帝国最高执政的舞台后,用各种手腕凶狠有力的排除了党内的反对者,彻底推行了一套改革方案。这套改革方案除了犹太人之外,几乎没有触犯德国任何阶层的利益,堪称是历史上最出色的改革。

在他铁腕手段的努力之下,德国很快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个以**文化新生的德意志帝国在希特勒的手中迅速崛起,并且在1939年9月1日,兵侵波兰,由此拉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帷幕。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德国在希特勒的领导下,以其“闪电战术”,迅速占领了大半个欧洲。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美国在太平洋的海军基地珍珠港,以微小的代价重创美国太平洋舰队。次日下午,德意日三国同时对美国宣战,太平洋战争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最大规模。

1942年1月1日,《联合国家宣言》签署,反***统一战线最终形成。1942年6月,日本军部为了彻底摧毁美国太平洋舰队,进攻美军驻守的中途岛,美军掌握了日军的作战计划,取得了中途岛海战的而胜利,从而使太平洋战场的形式发生转折。

1942年7月17日,斯大林格勒战役爆发,到1943年2月苏军取得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从此,苏军开始转入战略反攻阶段,斯大林格勒战役不仅改变了苏德战场的形式,更推动了整个战争形式的转变,成为二战转折点。

1942年夏天,德国和意大利联军进逼阿拉曼,开罗告急。10月,英军在阿拉曼一带发动反攻,德意军队损失惨重,仓皇西逃,北非战场形势发生转折。

1943年,北非的德意军队投降。同年7月,美英军队在意大利的西西里岛登陆,意大利发生政变,墨索里尼垮台。9月,意大利投降,***轴心国开始瓦解。

事实上,在1942底,德国国内已经出现了多次抵抗**党政策的运动。而德国军内,以奥斯特将军为首的一伙德国军官,也曾经多次策划暗杀希特勒的计划。

1943年初,奥斯特制定了一个炸弹暗杀计划。他决定将希特勒引上前线,在他的座机内安放定时炸弹,等希特勒返回时的引爆炸弹,就能干掉元首。为此,他挑选了冯·克鲁格陆军元帅的参谋长海宁·冯·特勒斯科夫将军作为这个计划的执行人。

1943年3月13日晚,特莱斯科夫的一名青年军官费边·冯·施拉勃伦道夫,带着一个装有英国塑料炸弹的包裹来到机场,炸弹已经被定好了爆炸的时间。施拉勃伦道夫将这个包裹交给了希特勒随行人员中的一名上校,请他帮自己带给“狼穴”里的一个朋友。

行动进行得很顺利,装有定时炸弹的包裹跟随希特勒乘坐的飞机一道上了天。根据计划,这颗炸弹应该会在飞机经过明斯克上空的时候被引爆,但是两个小时过去了,并没有任何飞机坠毁的消息传来。

等施拉勃伦道夫有些等不及打算去打探消息的时候,传来了飞机在拉斯登堡安全着陆的消息。虽然对于炸弹为什么没有爆炸感到百思不得其解,但参与这个计划的密谋者们不得不在炸弹爆炸前或是被发现前将它取回,否则等待他们的只有希特勒残忍的惩罚。

还好,装有炸弹的包裹并没有引起别人的主意,施拉勃伦道夫还是很顺利地将它取了回来。炸弹取回后,他小心地打开包裹检查炸弹没有按计划引爆的原因。经过检查,他发现虽然撞针顶上了,但雷管却没被引爆。

这次炸弹暗杀计划失败后的第七天,奥斯特等人又作了另一次尝试。

3月20日午夜时分,在柏林“艾登饭店”的客房内,施拉勃伦道夫将这包塑料炸药(之前没爆炸的这包)交给了克鲁格的情报主任鲁道夫·克里斯多夫·冯·格斯道夫上校。为了能够顺利干掉希特勒,格斯道夫决定进行一次自杀式炸弹袭击。

根据情报,希特勒将参加3月21日在柏林军械库举行的“英雄纪念日”庆祝活动,格斯道夫决定利用这个机会接近元首,然后引爆炸弹,将希特勒和自己一道炸成碎片。

3月21日上午,格斯道夫穿着一件呢子大衣,左右口袋里各装着一枚炸弹,出现在军械库门口,等待希特勒的到来。

上午11点整,希特勒来到军械库,在听了柏林交响乐团演奏的布鲁克纳的一段作品后,便在里院作了一次简短的演讲。演讲结束后,希特勒前往大厅观看从俄国缴获的战利品的展览,这时候,已经等待许久的格斯道夫将手伸进左边的口袋把英制引线划破了。这条引线需要燃烧10分钟才能引爆炸弹,所以格斯道夫寻找机会,和陪同希特勒的希姆莱、凯特尔、戈林,以及十来个其他随从人员一道,慢慢靠近到希特勒的左边。

根据计划,希特勒会在展品区待上半小时,不过这时候,意外再度发生了——希特勒因为对展览没什么兴趣,所以在匆匆看了一会儿后,还不到5分钟便带人向大楼外走去。希特勒的这个意外举动显然让格斯道夫大吃一惊,此时,想要紧跟希特勒一道出去已经是不可能的事,自杀式袭击到这里显然已经宣告失败。

不过麻烦的事情不止是这样,引线已经被划开,再有5分钟炸弹就会爆炸。留给格斯道夫的时间不多了,他只有5分钟去处理导火线,而且不能被发现。好在他看到前面不远处有一间男厕所,所以装作镇定地从人群中挤开一条路,来到走廊尽头的男厕所,匆匆将口袋中的引线取下,在预定发火前数秒钟,将它扔进了便池,用水冲掉后,才带着炸弹离开了大楼。

这两次暗杀希特勒的失败尝试,虽然没有引起盖世太保的怀疑,但他们却担心陆军里盘踞着不少卖国者。就在第二次暗杀行动失败的15 天后,盖世太保在陆军司令部逮捕了汉斯·冯·杜那尼。奥斯特虽然及时毁灭了罪证,但不久后也遭到逮捕。

虽然密谋者的领导者被捕,不过他们也并没有就此死心。在1943年9月至1944年2月11日之间,奥斯特组织起来的密谋者们又做过4次尝试,试图干掉元首希特勒。

第一次是一个名叫赫莫特·施蒂夫的将军,试图在“狼穴”里安装定时炸弹,让它在午间开会时爆炸,但在最后时刻,这个将军却因为胆怯而没有实施这个心动。

1个月后,一个名叫布舍的陆军上尉,同意在展览一件新军大衣时,将自己与希特勒一起炸死。但是,这个计划施行的前一天,也就是展览举行的前一天,柏林遭遇空袭,大衣样品不幸被毁,计划无疾而终。

1943年圣诞节后的一天,另一个从前线归来的军官,提着内装定时炸弹的手提箱,走进了午间开会的会议室。因某种缘故,这次午间会议在最后一刻被取消了。

几个星期后,密谋者们又搞了一次“大衣”计划。这一次,自愿承担这一任务的是埃瓦德·海茵里希·冯·克莱施特,他是密谋者其中一人的儿子。可是这个计划因为英国皇家空军,再一次失败了。在展览即将开始前,英国空军对德国境内展开了一次空袭,出于对希特勒的安全考虑,这次展览被迫取消。

到了1944年,**德国已经是四面楚歌、穷途末路。为了挽救德意志民族即将到来的灭顶之灾,以上校施陶芬贝格为首的一部分德军军官铤而走险,冒死制定了一个总代号为“伐尔克里”的暗杀计划。“伐尔克里”在北欧日耳曼神话中是一群美丽而可怕的少女,据说她们飞翔在古战场上,寻找那些该杀死的人。

而在这个总代号为“伐尔克里”的暗杀计划中,1944年7月20日的“狼穴”炸弹暗杀,差一点就让他们成功要了希特勒的性命。

“狼穴”这个恐怖的名字,想必很多人都听说过。没错,它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希特勒在欧洲大本营的名字。在二战德国的东普鲁士城市拉斯滕堡(现属波兰肯特申),有一个名叫格罗德的小城镇。从这个小城镇再行驶几个小时的车程,就会看到一片森林。这片森林的名字叫做“沃尔弗尚采”,在二战期间,这里是绝对不许普通人进入的禁区。

一条单线轨道通向森林深处,当年,铁路两边是由希特勒警卫旗队的士兵守护的。因为要减少来自空中的注意,森林里没有高高的守卫塔和防空塔。铁轨在高大的树木中间伸向一个小小的车站“格尔利茨”,从那里下车,就会看见两座竖立在林间的特别的铁塔,那是通讯塔。在两座铁塔的中间,一小片空地上,可以看见一个由巨石和混凝土构成的巨大入口。从那里进去,就是“狼穴”。

对于“狼穴”,希特勒本人曾经这样评价:“在欧洲这是少有的一处,我可以在这里自由自在,安泰从容地工作。”由此可见这处大本营的防卫之严密,达到了一个怎样的程度。

自从1943年奥斯特将军因涉嫌被希特勒解除职务后,密谋者阵营无论是在行动力还是影响力上都变得大不如前。而奥斯特本人虽然在被解职后仍行动自由,但因为已经被严密监视,用处也就不大了。就在这时候,一个名为施陶芬贝格的中校参谋,加入了这一反对希特勒的阵营。

施陶芬贝格,全名叫克劳斯·申克·冯·施陶芬贝格,是个伯爵,在加入密谋者阵营时在德国陆军军部担任参谋一职,军衔为中校。施陶芬贝格反对拿破仑的解放战争中英雄格奈斯瑙的曾孙,他放弃了当建筑师的计划,于 1926年加入了具有悠久传统的第17骑士兵团(斑贝格),正式步入德国军界。

他的军官生涯开始于在德国的累斯顿步兵学校的培训,在学校里,他通常是老师的模范学生,年轻稚嫩的面容并不能掩盖他的才华。1929年,施陶芬贝格以最优的成绩从军校毕业返回位于斑贝格的兵团,并在1930年被擢升为少尉。

希特勒1933年上台之后,国家社会主义和冲锋队为施陶芬贝格的职业生涯提供了发挥才干的空间。年轻的施陶芬贝格也被**所宣扬的国家社会主义和希特勒的“个人魅力”所感染,成为冲锋队的成员,反对虚弱的魏玛共和国。此时的施陶芬贝格对于帝国军队和民族运动之间的联系深信不疑。

与众多的其他军官一样,他为希特勒的征兵制而鼓掌,赞成德奥合并和占领捷史斯洛伐克,为在荷兰和法国取得的胜利而欢呼。

1936年施陶芬贝格全家迁往柏林,他也在柏林军事学院接受了进一步的培训,1939年被从第6装甲旅调至总参谋部。1939年当德国以进攻波兰开始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施陶芬贝格开始怀疑希特勒。

在他看来希特勒不过是一个小市民,傻子指挥战争。作为帝国军队的军官他陷入了两种感觉的斗争中:一方面要在战争中证明作为士兵的价值,而另一方面他也意识到希特勒在军队准备并不充分下实行的“闪电战”的危险性。最后,他对于希特勒的“领袖才能”作如此评论:作为士兵我们首先得赢得战争(士兵的职责),当我们凯旋的时候,我们要清除家里的瘟疫(希特勒)。

在“苏台德危机”时,施陶芬贝格第一次接触到德国军队内部的“反对派”,希特勒的狂妄口气以及1938年11月9日的水晶之夜都让他极其反感。在随后的两年内,希特勒的军队横扫欧洲,不可一世,其间“反对派”也曾策划多起暗杀行动,但是总是因为种种原因而未能成功,施陶芬贝格也成为“反对派”发展动员的对象,不过直到1941年之前他对于刺杀希特勒是否能够改变德国的未来并不确定,所以并没有更多地参与暗杀计划。

与后来反对希特勒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希勒特的全面战争计划中,施陶芬贝格因为充沛的精力和工作的优异反而受到希特勒本人的好评和嘉奖。然而后来的“巴巴罗萨”使他丢掉了对希特勒的幻想——他全心全意地支持罗森堡在苏联将非俄国人解放的政策,但是后来这项政策被希特勒的压迫和谋杀政策替代了。

他对一个军官说,解决德国问题的办法只剩下一个,那就是把希特勒杀掉。一个偶然的机会,使他结识了发起抵抗运动的密谋者成员,并且与他们一拍即合。

然而,他的作用似乎是短命的。在1943年春天的一个早上,几架美国战斗机从突尼斯的一条海岸公路上空呼啸掠过,将雨点般的机枪子弹倾泻在德国的一列车队上。卡车燃起了熊熊烈火,滚滚的浓烟飞散在沙漠上空。施陶芬贝格的车子辗上了地雷,这使他失去了一只眼睛,失去了右手和左手的两个指头。非常欣赏他这位战将的非洲军团司令隆美尔在得知消息后,下令不惜代价抢救施陶芬贝格的性命。

施陶芬贝格被送到了慕尼黑的一家医院里,在那里接受了最好的治疗。从死亡边缘捡回一条命之后,施陶芬贝格决定战胜残疾。他拒绝服用任何止痛剂,学会了自己穿衣服、洗澡和用剩下的3个手指写字。如果换了另外一个人,受了如此重伤,肯定是会退伍的,但施陶芬贝格却坚信,只有他才能将希特勒杀掉。躺在医院的床上,施陶芬贝格意识到这件事应该由他去完成,所以夏天还没过完,他便要求回部队。

而还不知道施陶芬贝格已经转变了思想的希特勒,认为这个将官很有个人魅力和顽强的精神,因此任命他为德国本土兵团的参谋长。本土兵团是德国军队的一个单位,其士兵全驻扎在德国国内,它还负责征兵和训练。

于是,在1943年底,施陶芬贝格重新归队,并在圣诞节后的第二天,趁着希特勒接见他的机会,提着装有炸弹的公事包进入了希特勒的会议室。不过这一次,炸弹依旧没能被引爆,因为希特勒临时有事离开了,并没有接见他这个归队的下属。

施陶芬贝格来到本土兵团后,很快就与密谋者阵营取得了联络,并且参与了兵团副司令弗里德里希·奥尔布里希特将军除掉希特勒、接管德国政权的秘密活动。

由于本土兵团的一些特殊权利,密谋者们的工作进行的还算顺利。但是**搞了一个叫做“瓦尔基里行动”的计划来防止内部出现叛乱,其构想是:在叛乱发生时,本土兵团将受命控制政府的各部门以及重要的无线电台和或火车站,从而迅速地镇压叛乱并阻止事态扩大。

这是一个大好机会,于是施陶芬贝格和奥尔布里希特决定利用这个计划为他们服务:只要暗杀一成功,便同时在柏林、巴黎和维也纳实行军事接管,趁乱实施“瓦尔基里行动”计划,逮捕所有的**头目以及他们的追随者。

不过,在实施这个计划之前,摆在他们面前的还有两大障碍——由于希特勒总有贴身的警卫保护,想干掉他相当困难。还有,本土兵团的弗洛姆将军拒绝加盟。像其他军队中的人一样,他曾宣誓效忠希特勒,对背叛希特勒有所顾忌。弗洛姆同时担心一旦计划失败,会遭到希特勒的报复。而没有弗洛姆的帮助,想要利用“瓦尔基里行动”计划来推翻**将会更加困难。

不过密谋者们并没有因此而气馁,施陶芬贝格决定亲自出马物色同盟者。他将这次暗中的行动称为“秘密德国”——这是德国作家斯特凡·乔治一首诗的名字,乔治是他非常敬仰的作家。

许多军官加入了这个秘密同盟,但也有许多人犹豫不决。虽然其中多数人厌恶希特勒,但是却跟弗洛姆一样,他们感到效忠后有压力,或者害怕丢掉性命。而且,尚无哪位陆军元帅全心全意支持这项计划:克鲁格态度暧昧,曼施坦因又不愿过早地承担义务,因为他觉得此类政变必导致东线的崩溃;最有希望的候选人是隆美尔,但即使是他,也持保留意见。

为了德国的自由,施陶芬贝格决定亲自去劝说隆美尔。1944年的春天,战局对德国越来越不利,施陶芬贝格利用到法国的机会,在抵达巴黎郊外的一个简易机场和隆美尔碰了面,两个人似乎都知道对方的期待,但是隆美尔没有做出直接赞成,他只是希望事情能够比较顺利。施陶芬贝格于是返回德国,继续准备。

1944年春末,由于来了一个新的参谋长汉斯·斯派达尔中将,隆美尔在这项阴谋中越陷越深。他说服了隆美尔,让他与法国军事总督卡尔·施图尔纳格尔将军在巴黎附近的乡间秘密会见。在这位参谋长的积极帮助下,两人在这里制订了一项用签订停战协定的办法结束西线战争的计划。

时至1944年6月1日,密谋者阵营觉得必须在盟军入侵德国之前结束这件事。否则,一旦敌军打进本土,任何一种体面的和平都是不可能的了。现在,他们已有了一个政变的详细计划。计划以希特勒批准的一项措施为基础,官方的行动叫“女神”,是希特勒用以镇压战时士兵和德国境内的外国苦役工人骚乱的一项计划。

施陶芬贝格的策略是,利用“女神”作为在全国和在每一条战线上发动政变的信号。而希特勒此前曾明确说过,“女神”的警戒令将由后备军司令弗雷德里希·弗洛姆将军发布,而弗洛姆对抵抗运动却又半心半意。不过密谋分子这一次显然是交上了好运,施陶芬贝格在6月中旬被晋升为上校,并且被任命为国内驻防军总司令弗洛姆将军的参谋长。这个职位不但使他可以用弗洛姆的名义给国防军发布命令,从而夺取柏林。也使他有机会可以更直接、更经常地接触希特勒。

7月上旬,施陶芬贝格便定下了行动计划:在天天举行的会议上向希特勒汇报,在那里预先放置一颗定时炸弹,将希特勒、戈林和希姆莱一齐炸死,得手后,他便飞回柏林,亲自指挥首都的军事接管。这是一个复杂的计划,但施陶芬贝格却进行得井井有条,使得总参谋部的几个同谋备受鼓舞。

7月11日,施陶芬贝格的机会终于来了,希特勒召见他,要他汇报补充兵员的情况。他带着公事包,里边装着许多文件和一枚英制炸弹来到贝格霍夫。然而,出乎意料的是,希姆莱不在会议室内。于是施陶芬贝格找了个借口,给坐落在本德勒大街的总参大楼挂了个电话,问陆军总办公室主任奥尔布里希特将军是否按照计划启动炸弹,因为这颗炸弹仍能炸死希特勒和戈林。奥尔布里希特告诉他,最好将**三魔头(希特勒、希姆莱、戈林)同时杀死。所以,施陶芬贝格与希特勒和戈林在一起待了半小时,但最终都没有拨动炸弹开关。

7月15日,机会又来了。施陶芬贝格再次奉命去见希特勒,此时希特勒已经将司令部迁至“狼穴”。施陶芬贝格带着炸弹去了“狼穴”,这一次,密谋者们志在必得。奥尔布里希特将军于上午11点,即会议前两小时,下令执行 “女神行动”计划。这可以给后备军和邻近的机械化军校的坦克以时间,能够于下午早早将部队开进首都。

会议准时于下午1点整开始,施陶芬贝格简短地向希特勒作了汇报后,便出去给本德勒大街打电话告诉他们,希特勒在会议室内,他立即回去安装炸弹。等他回到会议室后,突然发现希特勒因故离去了,而且没有再回来。

15分钟后,施陶芬贝格才再次找到借口,将消息告诉柏林。此时已经是下午1点30分,他们的部队已经直扑柏林。奥尔布里希特匆忙下令取消“女神”,部队只好悄悄返回营地。新近的失败使一些密谋者锐气大减,产生了动摇。

就在这时候,施陶芬贝格的表弟报告了一条让大家振奋的消息。他说,德军即将被突破,隆美尔已下定决心,不管接替伦斯德职务的冯·克鲁格元帅如何动作,他都支持他们的计划。然而,就在第二天,联军的飞机炸中了隆美尔的小汽车,他身受重伤。

7月18日下午,“狼穴”命令施陶芬贝格两天内前来汇报。他要向希特勒汇报的内容是能向东线投进了多少后备兵员,因为东线战区由于两翼新近连战皆败,已面临崩溃。19日整天,施陶芬贝格都待在本德勒大街,为暗杀行动做好了最后的准备。下午,他主持了密谋者的最后一次会议,他们匆忙地安排好了次日的行动信号。

7月20日,早晨6点刚过,施陶芬贝格便坐车进了城。在城内,一名副官赶来与他汇合。在兰格斯多夫机场,他们见到施蒂夫将军后,一同上了主管后勤的将军为他们准备的飞机。

10点30分,这架飞机在拉斯登堡附近的空军基地着陆。飞行员奉命就地待命,于中午将乘客送回柏林。车子在林子里行驶了半小时后,3个密谋者便过了最高统帅部的第一道门,他们继续行驶,穿过了长约2英里的地雷带和碉堡群,来到了第二道门。

进门后,他们到了一个四周有电网围绕的大院。又过了1英里他们才到军官检查站。与通常一样,卫兵只检查了他们的通行证,并没有检查公事包。再前进约200码,他们便到了第三道围墙,这是希特勒和他的随身人员生活和工作的地方。这个最里边的院子,四周有铁丝网围绕,由党卫军和秘密警察日夜巡逻。如要进入院内,连陆军元帅都得有希姆莱的安全主任签署的特种通行证才行。但是,这个里边装着炸弹的闪闪发亮的公事包,又再次没有受到检查。

这个公事包由施陶芬贝格的副官提着,他自己提的却是一箱公文。他满不在乎地走进饭厅,与营房指挥官的副官共进了一顿舒适的早餐。随后,他便找到了最高统帅部的联络通讯主任菲尔基贝尔将军。因为一旦炸弹爆炸,就需要靠他通知柏林的密谋者行动时刻已到,切断电话、电报和无线电联系,将“狼穴”与外界隔绝。

12点过后,施陶芬贝格走进最高统帅部长官凯特尔的办公室。凯特尔告诉他,因为墨索里尼要在14点30分到达,原定13时召开的会议提前到12点30分。距离行动开始的时间已经所剩无几了。

左眼失明,左手只有3个手指的施陶芬贝格匆忙躲进厕所,开始组装炸弹。盛夏的高温加上过分紧张,使施陶芬贝格的动作变得迟缓。在凯特尔副官不断的催促下,他只好把原定的两枚炸弹减为一枚,定时装置设为12分钟。

施陶芬贝格进入会议室的时候,会议已经开始。希特勒正坐在桌子一边的中央,背对着门,一边听着陆军副参谋总长兼作战处长豪辛格将军的汇报,一边摆弄着他的放大镜。桌子四周还站着20来个军官,施陶芬贝格站到桌子旁边,把皮包放在了桌子下面,离希特勒的腿约两米远的地方。

此时是12点37分,再有5分钟,皮包里的炸弹就要爆炸了。施陶芬贝格请求离开一会给他的上司打个紧急电话,趁机溜了出去。他身旁的一位军官俯身到桌上,想更清楚地看地图,发现施陶芬贝格那只鼓鼓囊囊的皮包碍事,就用一只手把它拣起来放到桌子那个厚厚底座的靠外一边。这样一来,在炸弹和希特勒之间就隔着这个厚厚的底座。也许就是这个看来不经意的举动救了希特勒的命,也改变了之后的历史。

12点42分,炸弹准时爆炸了。一声巨响过后,24名与会者中的4人当场死亡。但刺杀的目标希特勒却逃过一劫,仅烧伤了大腿、烧焦了头发、震坏了耳膜。 巨响之后,施陶芬贝格看见了建筑物冒出浓烟和火舌,他毫不怀疑屋内所有人或被炸死或受重伤。虽然警报立即拉响,施陶芬贝格还是顺利通过四道党卫军的检查哨所,抵达了附近的飞机场,飞往柏林。

施陶芬贝格抵达柏林后随即命令启动“瓦尔基里计划”,企图夺权。然而,几个小时后,他们得到了一个震惊的消息——希特勒没死!克莱斯特急忙向施陶芬贝格汇报:“我们现在遇到了麻烦,你要想想办法。”

下午6点,希特勒发表讲话:“一伙野心勃勃、毫无理智的军官企图篡夺领导权……可天意让我继续为人民服务。”随后,气急败坏的希特勒展开了血腥报复,他拘捕了约7000名“涉案男女”,并处决了其中约5000人,这些人大部分没有直接参与暗杀。

施陶芬贝格和克莱斯特的父亲都被枪决,但他们已经比较幸运,许多人惨遭盖世太保酷刑虐待,然后用钢琴上的金属丝吊死,或者用铁钩子钩死,部分过程还被拍摄下来,供希特勒“欣赏”。

施陶芬贝格最终也被抓获,和另外4名同伴被判以死刑,立即枪决。施陶芬贝格被处决后,尸体被埋在刑场附近,但党卫军头子希姆莱下令把尸体挖出来焚烧,并把骨灰撒入了污水之中。

不得不说,这次“狼穴”炸弹行动,是所有刺杀希特勒行动中最有可能成功的一次。但也许是希特勒气数未尽,又或者老天想让这个杀人无数的**头子亲眼见证**德国的溃败,这一次的暗杀行动,功败垂成。

而对于这次行动,历史上的评价也褒贬不一,有人认为这是没有意义的“政变”,也有人觉得这是反对**的英雄行为。不过,对于这个行动的意义,密谋者之一特雷斯克做出了一个十分精辟的、今天读起来仍然让人热血沸腾的回答:“行刺必须进行,不惜任何代价。即使不成功,也必须在柏林行动。因为问题已不再在于具体目的,而是德国抵抗运动在世界和历史面前敢于作出这一决定性的举动。其他一切都是无足轻重的。”

二、希特勒的一生

1889年4月20日晚上6点30分,在流经奥地利和德国巴伐利亚边境的莱茵河河畔奥方的布劳瑙小镇的一家名叫波默的小客栈里,一个名叫克拉拉的年轻妇女生下了一个男婴。这个男孩,就是即将在历史上写下浓重一笔的阿道夫·希特勒。

希特勒的家世非常混乱和复杂,希特勒这个名字的由来,应由他的祖父说起。这位德国未来元首的先祖,世居在位于多瑙河和波希米亚,摩拉维亚边境之间奥地利的一个县城瓦尔德维特尔。

瓦尔德维特尔属森林茂盛的丘陵地区,也算是奥匈帝国的穷乡僻壤。这里的婚俗习惯有如捷克农民般的近亲通婚,而后来阿道夫·希特勒的父母就是近亲通婚的一个例子,他们的私生子女很多。

希特勒的祖父本名叫做约翰·格奥尔格·希德拉,希特勒这个姓氏是希特勒的祖父把原本的姓氏希德拉改掉而来的。希特勒的父亲原本跟从母姓,这是因为希特勒的父亲阿洛伊斯也是私生子的缘故。

阿洛伊斯出生于1837年6月7日,在39岁之前一直袭用母亲姓氏施克尔格鲁勃,因此阿洛伊斯·施克尔格鲁勃这个名字伴随了希特勒的父亲大半生。虽然人们没有证据证明约翰·格奥尔格·希德拉便是阿洛伊斯·施克尔格鲁勃的父亲,但后来约翰·格奥尔格·希德拉在销声匿迹30年后在瓦尔德维特尔、威特纳镇出现,为希特勒的父亲阿洛伊斯认祖归宗,在公证上承认父子关系,此时他们的姓氏希德拉已改成希特勒,此时约翰·格奥尔格·希德拉已经84岁了。

希特勒的父亲阿洛伊斯是布劳瑙边境小镇的海关官员,是一个42岁的农妇和流浪磨工的私生子。阿道夫的母亲克拉拉是阿道夫父亲的侄女。阿洛伊斯结婚时,已经48岁,新娘刚25岁,这是阿洛伊斯第三次结婚,此前他有过两次不幸的婚姻。阿道夫是他此次婚姻的第四个孩子,由于前面生的三个孩子都早早夭折了,所以克拉拉对这个儿子特别疼爱。也可能是这种在世人看来极为奇特的身世来历和血缘关系,造就了希特勒与众不同的气质和性格。

希特勒3岁那年,他们一家随父亲搬往德国巴伐利亚的帕埽市,阿洛伊斯要在那里管理一个属于奥地利的海关。在这个德国城市里的生活以及与德国儿童们的共同玩耍,给希特勒留下了终生不灭的影响,他一生都操着帕埽时期学会的那种巴伐利亚南部的口音。

1895年,希特勒6岁的时候,阿洛伊斯被调往林茨任职,全家又搬回奥地利。因为工作上的失意,小阿道夫·希特勒经常成为阿洛伊斯的“出气筒”。在父亲的冷酷和母亲的溺爱中,希特勒逐渐形成内向、固执、富于幻想、放荡不羁、易于激动和暴躁的性格。

1896年,7岁的希特勒随父亲搬往拉姆巴赫小城居住。进入新学校学习后,希特勒很快成了班里的佼佼者,但希特勒的父亲阿洛伊斯很快又对这里的生活感到厌倦了。这时,希特勒发现自己有绘画的天赋,于是他转而幻想将来成为一名艺术家,但阿洛伊斯却坚决要儿子成为和他一样的公务员。

希特勒小学毕业后,进入六年制中学就读,但到了这所学校后,希特勒的学习成绩却一落千丈,在三年级(相当于初三)期末考试时因数学和自然考试不及格而留级。于是,家里就把他送到了林茨市的四年制中学就读。学习成绩下降后的希特勒对德国历史和神话故事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日耳曼民族的历史激起了他强烈的民族意识。

1903年1月,希特勒的父亲在一间茶馆喝茶时突感胸部不适而死,经查明是胸膜出血。。

1906年,希特勒过完17岁的生日之后,带着他母亲和亲戚们给他的钱,去他早就向往的维也纳,在那里,他待了两个月时间。维也纳这座金碧辉煌的巴洛克式的奥匈帝国帝都城令希特勒神迷目眩,他成天在街头闲逛,兴奋地瞻仰环城公路附近的宏伟建筑,在博物馆、歌剧院、剧场中所看到的景象,使他眼花缭乱、如醉如痴。至少在此刻,他已深信不疑,要想在艺术上有所建树的话,就必须在维也纳求学。于是,他千方劝说母亲同意他到维也纳的艺术学院去就读。

1907年夏,母亲克拉拉终于同意希特勒带着从父亲遗产中提取的可以在维也纳生活一年的700克朗,来到维也纳参加入学考试,以圆他那做画家的梦想。

在维也纳,希特勒一共参加了2次考试,但都没有通过。希特勒只有四年制中学证书,因此不能报考建筑学院(建筑学院要求考生必须是六年制中学毕业)。他没有给家中写信,也没有回家,而是独自留在维也纳,闭门谢客,埋头读书,听听歌剧或在大街上茫然无主地游逛。直到10月底,他才返回林茨,这时身患乳癌的母亲克拉拉已经气息奄奄。

12月21日,克拉拉终告不治,离开了人世。母亲死后,希特勒面临着想办法谋生的问题。他虽完全独立了,但并无一技之长,又一向轻视体力劳动,从来没想靠出卖力气赚钱。不过他没有气馁,对自己的未来仍然信心十足。他向亲戚告别时候说道,如果他不得志,就决不回乡。

1908年2月,希特勒重新回到了维也纳。当时的维也纳是哈布斯堡王朝即将覆灭前回光返照下的灿烂帝国。那里既有富丽堂皇的豪宅、奢华的马车和一掷千金的富翁,也有住在贫民窟、穿着破衣服、营养不良的穷人。

这时的希特勒开始变得富于批判精神和反抗精神,他常常为世道的不公和豪门贵戚们所榨取的不义之财而感到愤愤不平。到维也纳之后,希特勒根本不去想办法进建筑系,也不想学什么手艺或者从事任何正常的职业。相反,他倒宁愿干一些零活,例如扫雪、拍打地毯、在车站扛行李等。

第一年,他主要就靠父亲的那点遗产和每月25克朗的孤儿补助金生活。到1909年,父亲的遗产用完了,只剩下每月25克朗的孤儿费。从这时候开始,希特勒完全变成了一个流浪汉。白天,他在小酒肆和候车室中以廉价食品充饥;夜晚,他就睡在公园的长椅子上或随便哪家的大门门洞里。

1909年圣诞节前夕,穷愁潦倒的希特勒把自己的最后一些冬服悉数典当,失魂落魄地进入了一个流浪汉收容所。但不久,他就在一个朋友的鼓动下搬进了一所廉价的单身汉公寓,靠自己的本事挣钱糊口。

他每天待在房间里画他的明信片,由他的这位朋友去兜售,销路竟然十分理想。他还画一些大的水彩画让朋友去兜售,销售情况也不错。他就靠画这些画赚来的钱和还可继续领取的孤儿费,过上了吃住不愁的生活。但没过多久,这位一直热衷于政治的“画家”就把单身汉公寓里的阅览室变成了一个政治俱乐部。

希特勒向那些聚在此处的房客中的“上流人士”和市民阶层中的失意者高谈阔论,他按这些人的需要,热忱地维护一切他所赞同的社会口号和政治口号,激烈地抨击那些造成他失败的社会口号和政治口号,对自己周围纷乱复杂的社会现象进行简单化的解释。

在这期间,希特勒经常阅读那些大肆鼓吹极端国家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反犹太人主义的小册子。同时,他还很注意观察奥地利各政党的活动。他特别注意阅读奥地利社会民主党的报刊,分析该党领导人的演讲,总结经验,他在反复琢磨后,终于得出结论:政党必须与群众运动结合,必须掌握在群众中进行宣传的艺术,否则将一事无成。

1913年5月,对大德意志民族充满着狂热情绪的希特勒,离开了维也纳,移居到慕尼黑,他想在那里找到自己的追求。此时,他仍继续靠卖画为生。这段时间,他常常闭门谢客,一头扎进从图书馆借来的一大堆政治书籍中,并特别集中研究了叔本华的意志的学说。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8月1日,德皇对俄国宣战。8月3日,希特勒上书巴伐利亚国王路德维希三世,恳求国王能批准他参加巴伐利亚军队。8月4日,希特勒获准作为志愿兵加入了巴伐利亚步兵第16团,成为陆军下士,担任团部传令兵。他在军队里如鱼得水,曾有数次凭着侥幸死里逃生,甚至还获得了一级铁十字勋章。

在一战中,德国最终打输了这场战争,德皇退位,逃往荷兰,德国在贡比涅车站签订了投降协定。当时希特勒正在医院里治疗在战场上被芥子气攻击而失明的眼睛,当他得知这一消息时,犹如五雷轰顶,痛哭失声。在这一刻,希特勒看清了自己的前途,“决定投身政治”,“当一个政治家”。

1918年11月底,希特勒伤愈出院,到驻扎在慕尼黑的他所属的补充营去报到。这时候,俄国十月革命的浪潮已经席卷了整个德国,在慕尼黑成立了“巴伐利亚社会主义共和国”,希特勒所属的补充营已处在“士兵委员会”的掌握之中。

希特勒对这种情况十分反感,于是迅即离开慕尼黑到靠近奥地利的边境附近的一个战俘营去当警卫。次年春天,他又回到慕尼黑,这时那里已经成立了一个调查委员会,调查慕尼黑出现短暂的苏维埃政权谁应负责的问题。希特勒向该委员会提供了有价值的情报,从而受到了赏识,并被调到陆军军区司令部政治部新闻局工作。

1919年6月,德国政府被迫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该和约只允许德国保持一支10万人的常备军,因而当局非常重视军队的忠实可靠,并为此设立了一些负有专门使命的特别委员会,负责报告部队中可能出现的政治颠覆活动,还负责对工人组织进行监视。

被选中执行这种“侦察”任务的头一批士兵中就有希特勒。在他们开始执行任务之前,希特勒和他的战友被一道送进慕尼黑大学的一个特种训练班受训,老师发现希特勒是一个注意听讲的学员,而且口才过人,就提请希特勒的上级对此予以注意。

这样一来,希特勒不久就被派到慕尼黑的一个团队去演讲,宣扬与和平主义、社会主义、民主主义等危险思想作斗争。对希特勒来说,这是一个重要的转机,在他想进入的政治领域中,这是他第一次得到承认,而且他自己也发现,他所具有的东西——擅长演说。

希特勒的上司十分赏识希特勒的才华,于是把一项特殊使命交给他去完成。1919年7月底,希特勒奉命和其他“侦察员”一道前往莱希弗尔德的收容所,肃清那些曾在大战期间被俘虏过的德军战俘们中间滋长的斯巴达克思想倾向。1919年9月,希特勒又接到陆军政治部的一项命令,要他去调查一下一个自称“德国工人党”的小小政治团体的情况。

就这样,希特勒以一个可以说是特务的身份第一次结识了当时只有54名党员的这个党。这个党的纲领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主义和反犹主义的大杂烩。由于希特勒在旁听这个小党的开会发言时,痛斥了一个主张巴伐利亚脱离普鲁士并与奥地利组成一个南德意志共和国的言论,引起与会者的注意和兴趣,被邀请加入该党,成为该党负责宣传工作的委员。

加入工人党后,希特勒在履行“侦察员”职责的同时,也满腔热情地投入到党的工作中。他从事多方面的社会交际,在国家主义者刊物《慕尼黑观察家报》上刊登党的启事,组织群众集会,发表演说宣传自己,竭尽全力扩大党的影响。

希特勒在群众集会上施展演说才能,竭力向到会的大学生、小业主和军官们煽动对凡尔赛和约、“十一月罪人”及犹太人的仇恨。他的演说通俗易懂,因此其听众、特别是大战中的士兵倍感亲切,从而也使他们始终保持高度的狂热。就这样,希特勒组织的群众集会不久便名闻遐迩。

1920年2月,希特勒在《二十五点纲领》中指出,所有日耳曼人应在强大的大德意志国家内统一起来,废除凡尔赛条约和圣歇尔曼条约。3月31日,希特勒被解除军职,从此开始全心全意改造工人党。

在他的努力下,德国工人党被改造为国家社会主义德国工人党(根据德语国家社会主义的缩写字母读音而简称**党)。稍后,希特勒为**党组织了名为体育运动俱乐部了纠察队(1921年10月改为冲锋队)。希特勒采用“卍”字做党徽,亲自设计了红地、白圆、黑字居中的党旗。

1921年7月,他修改**党章,改组**党,确立领袖原则,担任党的主席,拥有独裁权力,从此元首就在德国政治舞台上出现了。1922年1月22日,**党在慕尼黑召开了第一次代表大会。1923年希特勒又将《人民观察家报》办成**党报。

1923年11月8日晚,希特勒领导并发动了慕尼黑啤酒馆暴动,但立即遭到了警察的镇压,16名**党徒被击毙,希特勒虽然逃离了现场,但11月11日就被逮捕入狱。

希特勒发动政变失败后,在监狱待了8个月。这期间,他向鲁道夫·赫斯口述了他的著作——《我的奋斗》上篇,其后则向一神秘组织Thule Society成员埃卡特口述完成自传及其思说阐述。《我的奋斗》1925年首次出版,在希特勒1933年掌权后,这本书成为德国中小学的教材。

1933年1月30日,希特勒终于获得兴登堡总统的信任,出任政府总理,组织内阁。1933年2月,希特勒解散国会,制造旨在迫害共产党和反对派的国会纵火案。3月,希特勒操纵新国会通过授予希特勒全权的法案。紧接着,取消各州议会,使各州政府完全服从中央。在解散政党和工会之后,**党成为德国唯一的政党。

1934年6月,希特勒处决了冲锋首脑罗姆,交冲锋队与党卫队(1925年至1926年间建立)合并,以取得国防军的支持。8月2日,根据8月1日颁布的法律,希特勒在兴登堡去世之后,兼任总统和总理。

此时,希特勒既是**党的领袖,又是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统一的头衔为国家元首兼总理。此外,他还是武装部队的最高统帅。至此,以希特勒为核心,**为思想的德意志第三帝国正式建立。

1934年9月底,希特勒下达了一个重整军备的秘密手令,到1935年春,则公开宣布了此计划:将国防军由10万扩充到30万。

1936年3月7日,希特勒悍然宣布废除《洛伽诺公约》,不顾《凡尔赛和约》的规定竟派出3万德军开进莱茵非军事区,并沿德国西部边界建立起防御工事。同年11月,德、日缔结反共产国际协定。1937年9月,意大利又加入此协定。这样,德、意、日三国就正式结成***集团,三国轴心正式形成。

希特勒最终摆脱了《凡尔赛和约》的束缚和外交上的孤立处境,于是,他于1937年11月5日召集国防部长、国防军三军总司令和外交部长等头目,向他们宣布最迟在1943至1945年之间解决德国的空间问题,要占领与德国直接接壤的居住空间和原料基地。而征服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是他的第一个目标。

1938年3月11日,希特勒软硬兼施,在奥地利的亲德分子和**分子的帮助下,兵不血刃占领了奥地利,走出了他在中欧侵略扩张的第一步。吞并了奥地利之后,希特勒就策划向捷克斯洛伐克开刀。通过1938年9月30日凌晨英、法、德、意四国首脑签署的臭名昭著的慕尼黑协定,一枪未发地又把苏台德地区占为德国所有。1939年3月,希特勒又撕毁了慕尼黑协定,兵不血刃地占领了捷克斯洛伐克全境。

希特勒在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得手之后,紧接着又把手伸向波兰,要波兰归还但泽市,提供享有治外法权的通往东普鲁士的陆地走廊,但遭到波兰的坚决拒绝。

于是在1939年8月31日,希特勒向波兰发动了“闪电战”,实施他几个月前就打算实施的进攻波兰的计划。第二天,也就是9月1日上午10点,希特勒向德国宣布德国遭到了波兰入侵,德国被迫予以还击。随后,英法两国被迫对德国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1940年,在希特勒的领导下,德国发动“闪电”攻势。4月9日,德军攻占丹麦和挪威;5月10日,德军决定采用“曼斯坦因计划”完成对丹麦、挪威、卢森堡、荷兰、比利时等国的占领;同时,德军绕过法军重兵设防的马其诺防线,侵入法国境内;6月,德军对法国发动总攻,意大利趁火打劫,对法宣战;6月22日,法国投降。

在战争初期的短暂得势之后,希特勒开始走下坡路了。首先惨败在莫斯科城下和斯大林格勒城下,其闪电战的计划遂宣告破产。随着12月7日德国盟国日本偷袭珍珠港,12月11日,希特勒也向美国宣战。

随着1942年11月到1943年2月德军在斯大林格勒遭到惨败而开始节节败退,苏联则开始转入战略大反击。尽管如此,希特勒还是宣布“将不惜任何代价将这场战争进行下去”。

到1944年底,盟军己攻入德国境内,希特勒的败局已定。

1944年7月20日,希特勒在逃过“狼穴”炸弹暗杀后,又回到柏林,住进总理府下面的地下避弹室中,并在戈培尔等几个亲信和情妇埃娃·布劳恩的陪伴下,在充斥着绝望和幻想的阴森可怖的气氛中指挥战争,躲在地下室中。

4月22日,柏林已被苏联红军包围了四分之三。 4月27日,整个柏林完全被苏军包围起来。4月28日,希特勒的战时盟友意大利的墨索里尼被游击队抓获枪决。

1945年4月28日午夜前不久,希特勒和他的情妇埃娃·布劳恩正式结为夫妇,接受洗礼。4月29日,苏联坦克向火车站附近的动物园推进。4月30日,苏军经过激战,终于攻占了国会大厦。此时希特勒的总理府已在炮火的射程之内。下午3点30分,希特勒回到地下室的避弹房间,开枪自杀,埃娃·布劳恩则与此同时吞下了毒药。两人的尸体被侍从用军毯包上,抬至总理府的花园里,浇上汽油,在熊熊大火中化为灰烬,骨灰被埋进一个炮弹坑。

不过对于4月30日希特勒和情妇一起自杀这一事件,众说纷纭,很多历史学家都认为被发现的这两具尸体并非是希特勒和爱娃本人。根据美军的解密文件显示,希特勒在地堡自杀是苏联红军的对外说法,其实连斯大林本人都不相信希特勒已经死亡,后来成了美国总统的艾森豪威尔将军也对希特勒之死抱怀疑态度。

这份绝密报告称,中情局特工发现了可信证据,证明希特勒不仅没有死于二战,而且正藏身在德国海德尔堡附近的威恩海姆地区。并且还有证据显示他正在和**余孽策划建立由他领导的“第四帝国”。不过当艾森豪威尔派出特种兵前去搜捕的时候,却什么也没有发现。

事实上二战结束后,美军接到过世界各地多处发现“希特勒魔踪”的报告:一份目击报告称,有人看到希特勒像隐士一样生活在意大利北部加达湖畔的一个洞穴里,还有人曾看到希特勒生活在瑞士的阿尔卑斯山,结果美军调查发现,那只不过是一个和希特勒长得惊人相似的牧羊人而已。还有目击报告称希特勒生活在法国格勒诺布尔市,或生活在瑞士圣加伦市,有的称在爱尔兰发现过他的踪影。还有说法称希特勒逃到了南极,另一份报告称希特勒隐藏在瑞士苏黎世,已经成了一个白发苍苍的老翁。但最多人相信的一种说法是,希特勒通过潜水艇逃到了南美,因为当时许多南美国家,包括阿根廷都拥有大量**同情者。

现在又有一条关于希特勒之死的爆炸性新闻出来了,据说那是根据最新科研成果得到的惊人事实。根据2009年9月29日出版的AFP(空军手册)称,美国康涅狄格大学的研究组,对希特勒遗骸的头盖骨样品进行DNA分析时,发现头盖骨属于一位年龄在20岁到40岁之间的女性。

如果这一鉴定属实,那么的确可以证明在1945年柏林被苏联红军包围时,作为**领袖的希特勒在重兵包围下掏出了升天。那么,他究竟逃去了哪里,又是在哪一年去世的呢?没有人知道。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希特勒的死还是一个世界未解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