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
李白在《劳劳亭歌》中也提到谢尚与袁宏的故事,都是抒写他怀才不遇的感慨。
此诗虽为五律,却并无对偶,孟浩然《舟中晓望》中的“舳舻争利涉,来往接风潮。问我今何适,天台访石桥”二联,句法也同。后人颇有解释,王琦注引赵宦光说,李、孟“二诗无一句属对,而调则无一字不律,故调律则律,属对非律也”。这说法终嫌牵强。“属对非律”一语尤费解。杨慎说:“乃是平仄稳贴古诗也。”这话有一点道理。《唐诗三百首注疏》中引田雯说:“青莲作近体如作古风,一气呵成,无对待之迹,有流行之乐,境地高绝。”却不能说明孟浩然的一首。方回在《瀛奎律髓》中评李白《鹦鹉洲》的话最得要领:“是时律诗犹未甚拘偶也。”这就是能从诗的发展观点来看,因而也适用于上述孟浩然诗。
施补华《岘佣说诗》云,此类诗“须一气挥洒,妙极自然。初学人当讲究对仗,不能臻此化境”。
春 望
杜 甫
国破山河在①, 城春草木深②。
感时花溅泪③, 恨别鸟惊心④。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⑤。
白头搔更短⑥, 浑欲不胜簪⑦。
【注释】
① 国破,指长安沦陷。山河在,只有山河依旧。② 草木深,因人烟稀少,一到春天,更使杂草丛生。③ 感时句,因感伤国事,看到花开,泪水便溅在花上。④ 恨别句,因与家人分离已久,听到鸟声也觉得心惊。这一联是律句中加一倍写法。⑤ 烽火两句,指春季的整整三个月里,唐军正和叛军进行激烈的战斗,战火不息。这时杜甫家在鄜州,音信稀少。烽火,本指边地烧柴报警之火,引申为兵乱。⑥ 白头,指白发。短,短少。⑦ 浑,简直。不胜簪,发不能胜任簪,意即插不上簪。簪,连发于冠的一种长针。古男子成年后束发,故也用簪。鲍照《拟行路难十八首》:“白头零落不胜簪。”
【说明】
肃宗至德二载(757)三月在长安作。当时长安在叛军占据下,经过烧杀劫掠,景物全非,感时之余,也益切思家之念了。
月 夜
杜 甫
今夜鄜州月①, 闺中只独看②。
遥怜小儿女, 未解忆长安③。
香雾云鬟湿, 清辉玉臂寒④。
何时倚虚幌, 双照泪痕干⑤。
【注释】
① 鄜(fū)州,今陕西富县。② 闺中,愿意是指内室,这里指妻。看(kān),注视着。“看”字中已有“忆”字。③ 遥怜两句,《瀛奎律髓》纪昀批云:“言儿女不解忆,正言闺人相忆耳。”忆长安(今陕西西安市),忆在长安的父亲。④ 香雾两句,由自己的望月思家,联想到妻子想念他时的情景。香雾,仇兆鳌注:“雾本无香,香从鬟中膏沐生耳。”古人雾露并提,这里当是泛指水汽。云鬟湿,鬓发被水汽沾湿。清辉,指月光。玉臂寒,因在月下忆夫久立,所以臂有寒意。⑤ 何时两句,想象有一天能在月光下并聚一起,两人的泪痕才消失了。虚幌,通明的薄幔。黄生云:“照字应月字,双字应独字,语意玲珑,章法紧密。五律至此,无忝称圣矣。”
【说明】
肃宗至德元载(756)八月,杜甫携家逃难,最后安家于鄜州,自己投奔灵武的肃宗行在,中途被叛军所执,带到长安。这首诗是秋天月夜,在长安怀妻之作。杜夫人姓杨,为司农少卿杨怡之女。由于两人共经艰苦的流亡生活,每逢分离,常有怀念之诗,如另一首在梓州时所作《客夜》,也有“老妻书数纸,应悉未归情”之句。
诗本来写他自己思家,却写成妻子在想念他,故而感情也曲折而深刻。
春宿左省①
杜 甫
花隐掖垣暮②, 啾啾栖鸟过③。
星临万户动④, 月傍九霄多⑤。
不寝听金钥⑥, 因风想玉珂⑦。
明朝有封事⑧, 数问夜如何⑨?
【注释】
① 左省,注见岑参《寄左省杜拾遗》。② 掖垣(yuán),因门下省、中书省地处左右两边,像人的两掖(通腋)。门下省为左掖。③ 啾啾(jiū),象声词,因事而异,这里指鸟叫声。栖鸟,日暮将投巢之鸟。④ 星临句,意谓星光闪照下,宫中千门万户也像在闪动。⑤ 九霄,犹九重,天上最高处,这里指朝廷。多,指得月光之多。⑥ 金钥,指开宫门的锁钥声。⑦ 珂,指马铃。这两句其实是想象。⑧ 封事,臣下上书奏事,防有泄露,用黑色袋子密封,故称。⑨ 数(shuò)问句,《诗经·小雅·庭燎》:“夜如何其,夜未央。”
【说明】
杜甫于至德二载(757)五月十六日拜左拾遗,此诗为次年(乾元元年)在长安时作。左拾遗是谏官,所谓大事廷诤,小事上“封事”。诗中上四句写景,下四句写情,也即自暮至夜,又自夜至朝时的情景。纪昀在《瀛奎律髓》中评云:“平正妥帖,但无深味。”这时期杜甫写的有些诗,还不脱初唐以来应制诗、奉和诗的习气,正如冯至先生在《杜甫传》中说的:“我们只能从‘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避人焚谏草’这样的诗句中想象杜甫不过是一个小心谨慎的官吏。”
至德二载①,甫自京金光门出②,间道
归凤翔③。乾元初,从左拾遗移华州掾④,
与亲故别,因出此门⑤,有悲往事
杜 甫
此道昔归顺⑥, 西郊胡正繁⑦。
至今犹破胆⑧, 应有未招魂⑨。
近侍归京邑⑩, 移官岂至尊?
无才日衰老, 驻马望千门。
【注释】
① 至德二载,公元757年。载,唐自玄宗天宝三年改“年”为“载”,至肃宗乾元元年又改为“年”。② 京,指长安。金光门,长安外城有三座门,中间一座叫金光门。③ 间道,偏僻的小路。凤翔,在今陕西,肃宗时一度改名西京。④ 左拾遗,职司规谏君主,荐举人才,属门下省。移,这里是贬降的意思。华州,今陕西华县。掾(yuàn),属官的通称。这里指当时降为华州司功参军。⑤ 因出此门,浦起龙《读杜心解》云:“华在东而出西面门,为与亲故别,亲故有在西者也。”⑥ 此道,指金光门。昔归顺,指至德二载投奔凤翔。时长安西边的胡骑正甚繁乱。⑦ 胡,这里指安禄山部队。⑧ 破胆,丧胆,惊骇。⑨ 未招魂,指活人的神魂。意谓推想叛军占据时,臣民神魂惊散之余,应有未招而不归之魂。⑩ 近侍,指拜左拾遗。京邑,指华州,因系畿县,距京城长安不远。 移官句,这里固指贺兰进明之进谗,其实也多少含有对肃宗的牢骚。岂至尊,岂出皇帝之意。 千门,原指宫中的门户,这里借代宫殿。
【说明】
至德二载,杜甫身陷长安时,曾于四月间冒险走出金光门,由小路到了凤翔行在(因二月间肃宗已自灵武至凤翔),即授以左拾遗。十月,肃宗返长安。次年(乾元元年),因宰相房琯战败去职,杜甫上章辩护,触怒肃宗,北海太守贺兰进明又进谗言,遂贬华州司功参军,于是又从金光门而出,但此后即不再回到长安了。
此诗选在紧接《春宿左省》之后,使题中的“从左拾遗移华州掾”云云有所照应,也见出本书编选者的用心。
月夜忆舍弟①
杜 甫
戍鼓断人行②, 秋边一雁声③。
露从今夜白④, 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 无家问死生⑤。
寄书长不达⑥, 况乃未休兵⑦。
【注释】
① 舍弟,古也用以对人谦称自己之弟。② 戍鼓,戍楼上的更鼓。戍,驻防。断人行,击鼓后即不能再行走。或作战争中音信难通解亦可。③ 秋边,一作“边秋”,秋天的边境。一雁,孤雁。④ 露从句,这天或许是白露节。⑤ 无家,因为各自分散,消息不明,故有无家之感。杜甫洛阳附近之家已毁于战火。⑥ 长,一直,老是。⑦ 未休兵,这时叛军史思明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唐将李光弼御之。
【说明】
杜甫有弟四人,即杜颖、杜观、杜丰、杜占。这时唯杜占同在。诗是乾元二年(759)秋夜在秦州时,怀念他分散在河南、山东的兄弟而作。月亮本来普照大地,可是因忆弟而念家,因念家就连故乡的月色也比他处可爱了。下半首四句,写虽有弟而皆分散,分散又皆无家,以致死生不明,于是想写信去问,却又老是寄不到,何况还是烽火连天。曲折的心事尽现于此二十字中。
天末怀李白
杜 甫
凉风起天末, 君子意如何①。
鸿雁几时到②, 江湖秋水多③。
文章憎命达④, 魑魅喜人过⑤。
应共冤魂语⑥, 投诗赠汨罗⑦。
【注释】
① 天末,犹天边。君子,指李白。② 鸿雁,指音信。传说雁能传书(原出《汉书·苏武传》)。③ 秋水多,犹《梦李白》中“江湖多风波”。④ 文章句,意谓有文才的人总是薄命遭忌。⑤ 魑魅(chī mèi)句,意谓山精水鬼在等着你经过,以便出而吞食,犹“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一憎一喜,遂令诗人无置身地。⑥ 应共句,因屈原被谗含冤,投江而死,与李白之受枉窜身,有共通处,往夜郎又须经过汨罗,故也应有可以共语处。⑦ 汨罗,汨罗江,屈原自沉处,在今湖南湘阴县。
【说明】
本诗与五古中《梦李白》二首,同是乾元二年(759)秋作。诗中设想李白流放夜郎途中,当会经过汨罗江,其实这时李白已遇赦得释,而且确实在舟游洞庭了。
友情的建立是不容易的,而可贵的友情也只有在患难中才能建立。文人相重,末路相亲,竟于杜甫身上见之。
奉济驿重送严公四韵①
杜 甫
远送从此别, 青山空复情②。
几时杯重把, 昨夜月同行③。
列郡讴歌惜④, 三朝出入荣⑤。
江村独归处⑥, 寂寞养残生。
【注释】
① 奉济驿,在今四川绵阳市。驿,供邮传人和官员旅宿的处所。重送,在这之前,作者已写过《送严侍郎到绵州同登杜使君江楼宴》。严公,严武,字季鹰,华阴(今属陕西)人。时任成都尹,充剑南节度使。四韵,律诗都是双句押韵,也有首句也押,但不算在内。② 空复情,枉又多情。③ 几时两句,这是倒装,意谓想起昨夜在月光下举杯送别的深情,不知几时重得此会。④ 列郡,指东西两川属邑。讴(ōu)歌,犹歌颂。惜,惋惜严武离任。⑤ 三朝,指玄宗、肃宗、代宗三朝。出入荣,指严武迭居重位。⑥ 江村句,指送别后独自回到浣花溪边的草堂。
【说明】
诗作于代宗宝应元年(762),送严武奉召还朝。
杜甫在蜀时,生活上很受严武的关怀,所以他对严武也很感激。本诗末两句写严武走后杜甫彷徨寂寞之感。在《奉送严公入朝十韵》中也云:“此生那老蜀,不死会归秦。”即是说,严武一走,他也不想老死蜀中,准备回长安了。这都说明他对严武依恋之深。广德二年(764)二月,严武再镇蜀,次年四月,死于任所,年仅四十。五月,杜甫也去蜀东下。
严武治蜀,以“恣行猛政”称,史多不满之词,施鸿保《读杜诗说》,以为后人读杜诗的,因推重杜并也推重严。唐代镇蜀者甚多,庸懦贪污辈固不必说,像韦皋、杜鸿渐,也有政绩足纪,而其名反不及严武,其原因就是由于杜诗的影响,“然则公之倚赖武者在一时,而武之倚赖公者在万世矣”。
别房太尉墓①
杜 甫
他乡复行役②, 驻马别孤坟③。
近泪无干土④, 低空有断云。
对棋陪谢傅⑤, 把剑觅徐君⑥。
唯见林花落, 莺啼送客闻。
【注释】
① 房太尉,房琯,字次律,河南(今河南洛阳市)人。玄宗时拜相。肃宗时因陈涛斜(在陕西咸阳市东)之败贬职。代宗广德元年(763)卒于阆州僧舍。赠太尉。② 复行役,指一再奔走。③ 孤坟,房琯长子房乘,自少目盲,另一子房孺复时又年幼;杜甫的《祭故相国清河房公文》中也有“殓以素帛,付诸蓬蒿。身瘗万里,家无一毫”语。这里是说他身后寂寞。④ 近泪句,意谓泪流处土为之不干。⑤ 对棋句,晋名将谢安,生前拜太傅,爱下围棋。这里以谢安比房琯。⑥ 把剑句,春秋时吴季札(延陵季子)聘晋,路过徐国,心知徐君爱其宝剑,及还,徐君已死,遂解剑挂在坟树上而去。意即早已心许。事见《史记·吴太伯世家》。上句忆生前过从之密,这句写两人交情生死如一。
【说明】
代宗广德二年(764)在阆州(今四川阆中市)时将赴成都作。杜甫与房琯是布衣交,晚年又视为“醇儒”。这时看到孤坟在外,林花摇落,故也倍觉凄凉。
谈到杜甫生平,必及严武、房琯,故选此二诗。
方回《瀛奎律髓》评首句云:“他乡已为客矣,又复行役,则愈客愈远。此句中折旋法也。”
旅夜书怀
杜 甫
细草微风岸, 危樯独夜舟①。
星垂平野阔②,月涌大江流③。
名岂文章著④,官应老病休⑤。
飘飘何所似⑥,天地一沙鸥。
【注释】
① 危樯,高耸的桅竿。独夜,孤独之夜。② 星垂句,言平野广阔,远处近地的天边星点如垂。朱彝尊云:“中两联皆一字起头(星、月、名、官),亦小失检点。”③ 月涌句,因大江奔流,月亮如从江中涌出。大江,指长江。李白《渡荆门送别》也有“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句。④ 名岂句,杜甫的名气其实是因文章而著,这里这样说,原是“反言以见意”。⑤ 应,不定之词,犹“想必”,因而也益见愤激意。⑥ 飘飘,不定貌。这两句,实仍是《奉赠韦左丞丈》中“白鸥没浩荡,万里谁能驯”意。洪仲《苦竹轩杜诗评律》云:“七八说得宽闲,而悲愤愈甚。”
【说明】
代宗永泰元年(765)正月,杜甫辞去严武幕府职务。四月,严武卒。五月,杜甫即率家人离开成都草堂,乘舟东下。当舟经渝州(今重庆)、忠州(今忠县)一带时,写下了这首诗。时年五十四。
登岳阳楼①
杜 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