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唐诗三百首新注
668300000007

第7章 五言古诗 (4)

① 业师,名叫业的僧人。师,对僧人的尊称。山房,这里指僧舍。丁大,作者另有《送丁大凤进士赴举呈张九龄》一诗,若为一人,则其人名凤,排行第一。② 壑,山谷。倏(shū),忽然。暝,昏暗。③ 烟鸟,暮烟中的归鸟。④ 之子句,作者原与丁大相约过一天就来,因此抱琴而待,结果却没有来。之子,这个人。宿,隔夜。⑤ 萝,此处泛指常自树梢悬垂的植物。

【说明】

诗写待人不至。末句虽未明说,其实没有等着。

同从弟南斋玩月忆山阴崔少府①

王昌龄

高卧南斋时, 开帷月初吐②。

清辉澹水木, 演漾在窗户③。

荏苒几盈虚④, 澄澄变今古。

美人清江畔⑤, 是夜越吟苦⑥。

千里共如何, 微风吹兰杜⑦。

【作者介绍】

王昌龄(690—757),字少伯。京兆(今陕西西安市)人,《新唐书》作江宁(今属江苏)人。开元进士,任校书郎,后举博学宏词科。曾一贬江宁丞,再贬龙标(今湖南黔阳县)尉。安史乱起,往江宁,道出亳州,为刺史闾丘晓所杀。后晓因贻误军机,河南节度使张镐将戮之,晓哀求曰:“有亲,乞贷馀命。”镐曰:“王昌龄之亲欲与谁养?”晓默然。

他的诗以七绝最好。在同时诗人中,可以和李白七绝争胜的,只有王昌龄。明李攀龙推他的“秦时明月汉时关”为唐代七绝压卷之作。七绝的体制本易为读者吟诵欣赏,通过他的流畅的语言,明快的节奏,蕴藉的词意,这一诗体更显出它的特色。似乎也可以说,没有这些七绝,他在盛唐诗坛上不可能享有“诗家天子王江宁”的盛名。

薛用弱的《集异记》,记开元中王昌龄、高适、王之涣饮于旗亭,令伶人唱曲,于王诗就唱“寒雨连江”和“奉帚平明”二诗。这记载虽不可靠,但说明这两首诗在当时已风行于社会。

他的七绝,多写边塞哀愁和闺中幽怨,后者也包括宫怨。在封建社会中,民间也好,宫廷也好,妇女们总是有这样那样的难言的苦痛。王昌龄就以同情的态度、奇特的构思揭开了她们的灵魂世界,让她们有一个倾吐的机会。这种题材,如果抒情上没有本领,就很难写得好。

【注释】

① 从弟,堂弟。《全唐诗》“弟”字下有“销”字。斋,书室。山阴,今浙江绍兴市。少府,官名,这里指县尉,主缉捕盗贼。唐代科第出身的士人也任之。② 帷,帘帐。③ 清辉两句,指水木之光影在月下交映窗户。澹、演漾,皆水摇荡貌。④ 荏苒(rǎn),同“冉冉”,指时间的推移。几盈虚,经过几次的月圆月缺。 ⑤ 美人,旧时也指自己思慕的人。这里指崔少府。 ⑥ 越吟,楚国庄舃曾唱越歌以寄托乡思。这是以越切山阴,意谓想必在越中苦吟诗篇。⑦ 千里两句,意谓崔少府的名声到处皆知,就像兰杜的香气,虽隔千里也会随风吹来。共,一作“其”。兰杜,兰花和杜若,都是香草。

【说明】

孟浩然有《宿永嘉江寄山阴崔少府国辅》及《江上寄山阴崔少府国辅》。后一首中有云:“山阴定远近,江上日相思。不及兰亭会,空吟祓禊诗。”王士禛《唐贤三昧集》以王昌龄诗中之山阴少府,即孟诗中之崔国辅。国辅,《唐才子传》作山阴人,《全唐诗》作吴郡人。开元时曾应县令举,授许昌令。唐殷璠《河岳英灵集》收有他《渡浙江问舟中人》,末云:“时时引领望天末,何处青山是越中。”本诗中的山阴崔少府可能就是崔国辅。

寻西山隐者不遇

丘 为

绝顶一茅茨①, 直上三十里。

扣关无僮仆②, 窥室惟案几。

若非巾柴车③, 应是钓秋水④。

差池不相见⑤, 黾勉空仰止⑥。

草色新雨中, 松声晚窗里。

及兹契幽绝, 自足荡心耳⑦。

虽无宾主意, 颇得清净理。

兴尽方下山⑧, 何必待之子⑨。

【作者介绍】

丘为,嘉兴(今属浙江)人。天宝进士,官至太子右庶子。约生于武则天长安初年。《唐诗纪事》说他活了九十六岁。与王维、刘长卿等相友善。

他的“春风何时至,已绿湖上山”(《题农父庐舍》),比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说在前头。

【注释】

① 茅茨(cí),茅屋。② 扣关,同“叩关”,敲门。③ 巾柴车,这里是乘车出游之意。巾,作动词用,指戴幅巾。柴车,粗劣的车子,这里指隐士之车。④ 钓秋水,用《庄子·秋水》篇中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典。⑤ 差(cī)池,原为参差不齐,这里是此来彼往,交叉而过之意。⑥ 黾(mǐn)勉句,意谓原是殷勤而来,却不得见,所以徒兴仰望之思。黾勉,这里是殷勤的意思。仰止,仰望。止,语助词。⑦ 及兹两句,意谓对着这雨中草色,窗里松声的幽雅景物,自足荡涤心胸。契,惬合。⑧ 兴尽句,晋王徽之(字子猷)居山阴时,曾于雪夜乘舟至剡溪访戴逵(字安道)。既临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曰:“本乘兴而来,兴尽而返,何必见戴。”见《世说新语·任诞》。⑨ 之子,这个人,指隐者。

【说明】

作者原以为主人在山上,等走到茅屋,才知不在,未免有些怅惘,但周围的草色松声,却使他有“看竹何须问主人”之感,也给人以“客中见主”的意味。末了的两句,只是说明两人未晤面,并非真像王徽之那样存心不想碰到戴逵。

春泛若耶溪①

綦毋潜

幽意无断绝②, 此去随所偶③。

晚风吹行舟, 花路入溪口。

际夜转西壑④, 隔山望南斗⑤。

潭烟飞溶溶⑥, 林月低向后⑦。

生事且弥漫⑧, 愿为持竿叟⑨。

【作者介绍】

綦(qí)毋(复姓)潜,字季通,一作孝通,《唐才子传》作荆南人。荆南,唐方镇名,治所在今湖北江陵县。开元进士。由宜寿尉入为集贤待制,迁右拾遗,终著作郎。后见兵乱,遂归隐江东别业。他落第时,王维曾有诗慰之,已见本书。韦应物诗称其“满城怜傲吏,终日赋新诗”。李颀诗称其“夫子大名下,家无钟石储”。他的为人,可于此约略知之。

他的诗清丽幽秀,又善写方外之情,《题灵隐寺山顶禅院》中“塔影挂清汉,钟声和白云”两句,殷璠在《河岳英灵集》中推为“历代未有”。

【注释】

① 若耶溪,注见本卷王维《西施咏》。② 幽意句,意谓隐居之念一直不曾中断。③ 随所偶,即随遇而安之意。偶,遇。刘熙《释名·释亲属》:“二人相对遇也。”④ 际夜,至夜。壑,山沟。⑤ 南斗,即斗宿,因就北斗来说其位置在南。⑥ 潭烟,水气。溶溶,浓密貌。⑦ 林月句,夜深月沉,舟泛于前,故觉月低而向后。⑧ 生事句,意谓看到溪水而兴世事茫茫之感。生事,人事,世事。且,尚。弥漫,渺茫无尽。⑨ 愿为句,意谓愿终老于水乡。竿,指钓竿。

【说明】

船乘晚风吹入溪口,就此放乎中流,转西壑而望南斗;这种随遇而安的行程,似乎也象征作者这时的心情。

宿王昌龄隐居①

常 建

清溪深不测, 隐处惟孤云。

松际露微月, 清光犹为君。

茅亭宿花影②, 药院滋苔纹③。

余亦谢时去④, 西山鸾鹤群⑤。

【作者介绍】

常建,开元进士,曾任盱眙(今属江苏)尉。一生仕宦颇不得意,终于一尉,遂浪迹山水,最后移家隐居鄂渚(今湖北武昌)。诗也多写山水田园,间有边塞之作。

殷璠《河岳英灵集》,首列常建诗,并称为“其旨远,其兴僻,佳句辄来”。像《题破山寺后禅院》之类,大概就是旨远兴僻之作。

常建的籍贯,《全唐诗》未书。《唐才子传》作长安人。但他的《落第长安》诗有“家园好在尚留秦,耻作明时失路人。恐逢故里莺花笑,且向长安度一春”语,则似非长安人。说见傅璇琮先生《谈新编本〈唐诗选〉的一些问题》(《文学评论丛刊》第三期)。

【注释】

① 王昌龄,见本卷的“作者介绍”。② 宿,喻夜静时花影如眠。③ 药院,种芍药的庭院。滋,繁衍。④ 谢时,辞去世俗之累。⑤ 鸾鹤群,与鸾鹤为伍。鸾鹤,古常指仙人的禽鸟。

【说明】

据《唐才子传》,常建于开元十五年与王昌龄同榜登科,后寓鄂渚,招王昌龄、张偾同隐。此诗之“隐居”,不知是否指在鄂渚者。他另有一首五古《西山》,中云:“林昏楚色来,岸远荆门闭。”高步瀛《唐宋诗举要》,注诗题“西山”为武昌西的樊山,则本篇“西山鸾鹤群”之“西山”当即其地。

与高适薛据登慈恩寺浮图①

岑 参

塔势如涌出②, 孤高耸天宫。

登临出世界③, 蹬道盘虚空④。

突兀压神州⑤, 峥嵘如鬼工⑥。

四角碍白日⑦, 七层摩苍穹⑧。

下窥指高鸟⑨, 俯听闻惊风。

连山若波涛, 奔走似朝东。

青槐夹驰道, 宫观何玲珑⑩。

秋色从西来,  苍然满关中。

五陵北原上, 万古青濛濛。

净理了可悟, 胜因夙所宗。

誓将挂冠去, 觉道资无穷。

【作者介绍】

岑参(715—770),江陵(今湖北江陵县)人。父亲岑植,曾两任刺史,但在岑参少时即死去,乃从兄受学,刻苦读书。天宝进士。初为小官,后充安西节度使府掌书记及安西、北庭节度判官。大历初任嘉州刺史,后又罢官。卒于成都旅舍。新旧《唐书》都无传,其生平略见于杜确的《岑嘉州集序》。

他少经孤寒,早具怀抱,“丈夫三十未富贵,安能终日守笔砚”(《银山碛西馆》),已可见其志概。两赴边塞之后,他的意气固然舒发了,诗歌也有了新的生命。西北的大沙漠,大风雪,大战役,一齐进入他的眼底,出现在他的笔端。他在边塞的时间虽然不长,可是边塞却成为这位沙漠歌手创作生活的沃土。同时,他又以豪迈乐观的气概,歌颂了那些在艰苦荒凉的环境中,镇守着祖国西北的将士们。唐室的“军威”也通过他的诗流传发扬。旧时诗文评中有所谓“阳刚”的境界,正好用在岑参的边塞诗上。严羽说高岑之诗悲壮,翁方纲说岑诗奇峭为入唐以来所未有,但这种悲壮奇峭,却又是在语言的明朗、音节的浏亮的基础上形成的。杜确序中说:“每一篇绝笔,则人传写,虽闾里士庶,戎夷蛮貊,莫不吟习焉。”所以能够深入社会的下层,以至当时的少数民族,这种既奇峭又通俗的特色,该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注释】

① 高适,见卷四“作者介绍”。薛据,荆南人。《唐诗纪事》作河中宝鼎人。开元进士,终水部郎中。晚年终老终南山下别业。慈恩寺,在今陕西西安市。本唐高宗为太子时纪念其母文德皇后而建,故曰慈恩。浮图,本是梵文佛陀的音译,这里指佛塔。慈恩寺塔,即大雁塔,高宗永徽三年(652)僧玄奘建,今为西安名胜。② 塔势句,《妙法莲华经·宝塔品》谓佛前有七宝塔,从地涌出。此用其语,意谓突起于平地。③ 出世界,高出于人世的境界。④ 蹬道,塔的石级。⑤ 突兀,高耸貌。神州,犹中国。⑥ 峥嵘,也是高耸貌。鬼工,意谓非人力所能建成。

⑦ 四角句,意谓塔高到挡住了太阳。四角,塔的四周。⑧ 七层,塔本六级,后渐毁损,武则天时重建,增为七层。摩苍穹(qióng),可与青天相摩擦。⑨ 下窥句,对飞鸟本应仰看,这里却是下窥,其塔之高可知。⑩ 宫观(guàn)句,从上下三句东西北看,这宫观当在南面。宫观,犹宫阙。玲珑,灵巧。 五陵,本指汉代五个皇帝陵墓,即高祖长陵,惠帝安陵,景帝阳陵,武帝茂陵,昭帝平陵,皆在长安北面。这里指长安附近地带。 濛濛,苍润貌。 净理,指佛理。净土之净。了,了然,明白。 胜因,善缘。夙,素来。 挂冠,辞官。 觉道,佛道。梵文“佛”的原意本为“觉者”。资,应用。

【说明】

诗作于天宝十一载(752)秋。题目中举了高适、薛据,实际同登的还有杜甫和储光羲。五人皆有诗,唯薛诗已佚。沈德潜以为“登慈恩寺塔,少陵下应推此作,高达夫、储太祝皆不及也”。杜诗的“秦山忽破碎,泾渭不可求。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云云,确是压倒余子。

诗极写佛塔之高。四面眺望,又各有胜处,东面是群峰,南面是离宫,西面是秦关,北面是五陵。也因为是佛塔,故于登览之余,忽悟“净理”,甚至想挂冠而去,恐也是旧文人摇笔即来的积习,未必真是心里这么想,其实可以“万古青濛濛”句作结。

贼退示官吏①有序

元 结

癸卯岁,西原贼入道州②,焚烧杀掠,几尽而去。明年,贼又攻永破郡,不犯此州边鄙而退③。岂力能制敌欤?盖蒙其伤怜而已。诸使何为忍苦征敛,故作诗一篇以示官吏。

昔年逢太平, 山林二十年④。

泉源在庭户, 洞壑当门前⑤。

井税有常期⑥, 日晏犹得眠⑦。

忽然遭世变⑧, 数岁亲戎旃⑨。

今来典斯郡⑩, 山夷又纷然。

城小贼不屠, 人贫伤可怜。

是以陷邻境, 此州独见全。

使臣将王命, 岂不如贼焉。

今彼征敛者, 迫之如火煎。

谁能绝人命, 以作时世贤。

思欲委符节, 引竿自刺船。

将家就鱼麦, 归老江湖边。

【作者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