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看得开,放得下:本焕长老最后的开示
694300000030

第30章 轻看名利,一生不失

本焕长老的大弟子印顺回忆起自己的师父时说:“我们到底要什么?其实人生存的需要是很低的,比如老和尚每天的洗脸水,他说只要足够把毛巾湿润就可以了。”事实也的确如此,我们周围的很多东西是我们不需要的,比如碳酸饮料和水相比,碳酸饮料是多余的;再如鱼翅和家常饭菜相比,是不被需要的;在比如名利和知足心、简单生活相比,是负累,本也是不必需要的。可人们依旧像花更多的钱、更多的人力、精力造饮料、烹鱼翅一般,追求终为虚无的名和利。

古人云:“名也者,相轧也;知也者,争之器也。”人为了求名,相互倾轧,而人的智识就成了斗争的工具。千百年来,读书人为了金榜题名而发奋苦读,除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之外,便是为了在官场赚取名利,光耀门楣,扬名立万。人不能为了求名,为了好胜而求知识,因为名心和利心都是杀人不见血的武器,破坏自己的生命。

人最高的道德,应该把“名利心”抹平,抹平之后不是不再进取,而是秉持淡泊的前提下,平平常常、直直行去。而是这个境界是很难达到的,很多时候,人们都喜欢争强好胜,满足于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虚荣,固步自封。

佛陀时代,有一位二十岁的青年,天资聪颖。只要是他看过的事情就能学会。他凭此种过人的天赋,发誓要学遍天下所有的技艺,于是他四处寻师访道,学遍了世间种种技艺,且无不精通,便萌生了与人比试的念头,他想,自己的才艺无人能及,战胜他人后定能流芳百世。

就这样,年轻人的足迹遍及许多国家,到处展现自己独步天下的技艺,未逢敌手。这天,一位比丘手持锡杖来到年轻人面前。由于年轻人生长的地方没有佛法,所以他便好奇地询问:“你是什么人?手上的是什么,为何装扮与常人不同?”

比丘答:“我乃调御自身之人。”

青年问:“什么是调御自身呢?”

此时比丘说了一首偈子:“弓匠调角水人调船,巧匠调木智者调身。譬如厚石风不能移,智者意重毁誉不倾,譬如深渊澄静清明,慧人闻道心净欢然。”说完,比丘飞至空中,原来他乃是佛陀化身。接着,佛陀回到地面对年轻人说:“因为历劫修行,调御自身,我才能有如此神通。”年轻对佛陀佩服得地五体投地,于是向教佛请教陀调御自身的要领。

于是佛陀便对他开示静心的禅法、淡泊的情怀、解脱的活法,并说明制弓、驾船、建屋等技术,都只是虚华不实、有生有灭的东西,若让自己沉溺其中,欲求在这些方面与人一争高下,不过是在求一个空而无物的东西。

年轻人凝神倾听,豁然领悟,遂发心出家修行。资质过人的年轻人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名心(“想流芳百世”即是一种名心),争强斗胜,反而让自己的骄慢心身陷名利牢笼。

名利心产生容易,摆脱难,抹平名利心不过是放下对拥有的执著。佛说放下才能快乐和自在,可这又谈何容易。世上的人有了功名,就对功名放不下,名缰利锁缠绕着人的身心,使人陷入世俗红尘的泥淖中不能自拔。

日本有位桃水禅师,因他修为精深,因而有很多人不远千里来跟他学禅,但他们大都因桃水禅师的严格考验而没有坚持下去,这让桃水禅师十分失望。有一天,人们发现,桃水禅师从寺院里失踪了。

三年后的某一天,禅师的一个学生发现他正跟一群乞丐住在一起。当下,这个学生便向他请示福禅法。禅师说:“好吧,如果你们能跟我住几天的话,我就教你。”学生十分高兴,于下便脱下了身上的华服,同桃水禅量一样与乞丐们住在一起。

午夜时,人们起床的时候发现,一个乞丐死了,于是桃水便与学生一起将乞丐的尸体抬到外面埋了,接着回到住所继续睡觉。桃水睡得十分香甜,可是那位学生却因感伤而久久无法入眠。

第二天,桃水禅师兴高采烈地将死去乞丐的食物与学生分食。桃水禅师边吃边高兴地说:“太好了,今天可以不用出去乞食了。”桃水禅师大口地吃着死去乞丐留下来的食物,可他的学生却一口也无法下咽。桃水禅师吃完后对学生说:“你可以回去了。”学生默然无语,黯然离开。

桃水禅师的学生虽然脱下了身上的华服,心里却对“华服”念念不忘,而对外物心存留恋的人没有资格谈佛法。其实世人又何尝没有一件让自己挂念的“华服”,名利不过是其中一件。为了试试把它穿在身上我们日日夜夜、东西南北团团转。这时人们就要问了,如何才能看轻名利,一生不失?其实欲求人生不失,先要让自己不失舍心,因为舍心能对付诱惑人们追求名利的贪欲。还要让自己不失欢喜心,遇到名利争夺的时候,比如晋升、加薪,且让给想为高位付出高劳累的人,让他高兴,让自己淡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