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色的仙鹤,
请把你的双翅借我,
我飞得不远,
只到理塘就回。
人们说这是在仓央嘉措的遗物中,发现的最后一首情歌。诗歌简单凝练,无奈中有着看透后的宁静,宁静中又带着一丝执着。在这首情歌中,我们可以看到,对于爱情,仓央嘉措曾经热烈过,也曾经追求过。然而,即使是活佛也拼不过强大的命运,仓央嘉措始终无法留住自己想要留的。
命运的残忍莫过于此,它把人类最在意的美好摧毁,还把它捻在手心里嘲笑众生的迂腐。仓央嘉措是一个善于直抒胸臆的诗人,他的情歌能让人明显感觉到真性情的自然流露,这或许也是他避开杂乱现实的一种方式。
任何一种信仰都会成为人们心底最美丽的守候。仓央嘉措是一个有信仰的活佛,但他也是一个有灵性的普通人。即使命运不会为任何人转弯,仓央嘉措亦将这份坚守的尘缘嵌入自己的骨髓,不再删除。
1706年冬天,苍凉的西风席卷青海湖畔,青翠的绿毯搁浅成黄色斑点,有枯树在风中哀哀泣鸣。这一年,仓央嘉措的故事停留在青海湖边,化作一则传奇。很多人不愿意相信,仓央嘉措的传奇人生就此戛然而止。有人猜测,有人考证,有人记录,有人传唱。六世活佛的死因在岁月里颠簸,最终成了一个划不上的句点。
关于仓央嘉措的历史踪迹,至今未成为定格。在《清史稿》中也有,仓央嘉措“行至青海湖,亡逝于此”。这是官方留给后人的最后凭证。
《清圣祖实录》记载:“康熙四十五年十二月庚戌,理藩院题:“驻扎西宁喇嘛商南多尔济报称:假达赖喇嘛行至西宁口外病故。”天寒地冻的时节,再加上长途跋涉,仓央嘉措体力不支,染病身亡。这或许是历史给人们最好的说法,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平息这一场政治纷争。然而,《清史稿》的列传中关于仓央嘉措的史料只是只言片语,这不得不让人们费疑。所以,有些学者提出了谋杀之说。
谋杀的直接矛头指向了拉藏汉,他也是最希望仓央嘉措死的一个人。不可否置,拉藏汉和仓央嘉措的死有重大关联。一句“假活佛”,拉藏汗将仓央嘉措推进死亡的边缘。然而,成为阶下囚的仓央嘉措对拉藏汉来说,已经构不成任何威胁。拉藏汗也没有必要在进京的路上刺杀活佛。
民间更多的人相信仓央嘉措并没有死。《西藏民族政教史》:“行至青海地界时,皇上降旨责钦使办理不善,钦使进退维艰之时,大师乃舍弃名位,决然遁去。周游印度、尼泊尔、康、藏、甘、青、蒙古等处。弘法利生,事业无边。尔时钦差只好呈报圆寂,一场公案,乃告结束”。押送仓央嘉措的兵丁不忍看其颠沛流离,路过青海湖时,将其放生。世人怜惜这位活佛,更愿意他远走他乡。
《仓央嘉措秘传》中,仓央嘉措自青海湖遁去后,云游四川、尼泊尔、印度、返回到西藏,最后在内蒙古圆寂。
其实,真相从来都没有那么重要,重要的是我们愿意相信。我们愿意相信,仓央嘉措始终有一个执着纯真的灵魂,从他的人生拉开序幕开始就从没有更改。
如果仅仅沉溺于情爱,仓央嘉措不会受到不同年代、不同民族、不同信仰的人的喜爱。他是一位富有才华的诗人。他的情歌在现在、在将来都会被有心人解读,阐释。
仓央嘉措是不是消逝在青海湖已经不重要了,无论别人怎么言传,我们都愿意相信,消失后的仓央嘉措和心爱的姑娘找到了安身之处,继续着他的纯真。不过,那里已没了宗教和政治的纠葛,他换用了另一种方式来阐释。
有些人是生来就是带着使命的,有些人生来就是拯救世人的。也许,没人相信,穿越了时空,换了皮囊,轮回的述说成了荒诞的宣言,灵魂的色泽却从没有改变过。
关于生死,关于离合,命运很早就给了答案。